优势病种中医诊疗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本(共35页).doc
-
资源ID:6959382
资源大小:220.50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本(共3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附件2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推拿治疗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不包括脑梗死。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患者中,症状改善80例(98.8%),体征改善80例(98.8%),理化指标改善74例(91.4%);临床痊愈4例(4.9%),好转76例(95.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二)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1)对症状的评价包括对中风病主要症状神识昏蒙,半身不遂、感觉异常,言语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的评价和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的评价。(2)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4)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吞咽障碍可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2疗效分析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病残程度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1)改善症状81例患者主症改善81例(100%);次症改善70例(86.4%),未改善11例(13.6%)。81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肢体无力改善69例,感觉异常改善56例,言语蹇涩或不语改善65例,口舌歪斜改善64例,11例中脏腑患者神志全部转清。81例患者改善的次症中,头痛改善26例,眩晕改善18例,瞳神异常改善12例,饮水发呛改善37例,目偏不瞬改善8例,共济失调改善14例。案例1:王某,男,56岁。主因“昏迷、右侧肢体活动不能10小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形体较胖。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能,继之出现昏迷,言语不能,烦躁,气粗口臭,喉间痰声辘辘,大便3日未行,口唇红而干,舌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查:T 37.1,BP180/120mmHg,神昏,双瞳孔等大等圆,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略高,腱反射尚适中,右巴宾斯基征阳性。行头颅CT:未见出血灶。入院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痰热闭窍),西医诊断:1.脑梗死急性期,2.高血压病。进入路径后立即给予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星蒌承气汤3剂后大便日行3次,神志转清,无烦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腻,脉滑,继续给予化痰通络汤口服,治疗1周后给予针灸及康复治疗,进入路径2周后右下肢肌力2级,能在床上平移。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李×男842011-5-12011-5-162张×女622011-5-12011-5-2081赵×女602011-10-292011-11-18(2)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NIHSS量表评价,意识水平好转11例,凝视好转8例,视野好转9例,面瘫好转56例,肢体运动障碍改善42例,共济失调改善12例,感觉障碍改善53例,语言障碍改善12例,构音障碍改善53例。案例1:患者白某某,男,56岁,右利手,中专学历,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不利2天”入院,损伤部位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起病,症状进行性加重,既往体健,无家族脑血管病病史。入院后进入本路径,评价语言学特点为非流畅失语,大约每分钟2030个字,患者对疾病有较强的自省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均受损,理解明显好于表达,复述和书写不能,有错语、言语启动困难和持续现象,自发语少,有言语失用和探索行为,易疲劳有失语法现象出现。根据诊疗方案采用中医特色语言康复治疗,以针刺和现代语言康复训练为主,针刺治疗包括头针、舌针、耳针、体针,以醒脑开窍、化痰通络为治法,采用毫针刺法、刺血疗法与针刺的扬刺手法相结合,并根据语言学评价特点制定相应的现代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方案。治疗14天后患者语言功能明显改善,流畅度明显改善,日常会话和自发语每分钟可达到6070个字左右,错语、言语启动困难均有改善,言语失用、持续现象和探索行为消失,仍偶有失语现象发生。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许×女642011-5-22011-5-222范×女822011-5-32011-5-2262刘×女662011-9-32011-9-22(3)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应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大便失禁改善16例,小便失禁改善23例,修饰独立性方面改善66例,用厕自理性方面改善34例,吃饭自理性方面改善68例,转移自理性方面改善45例,活动独立性方面改善36例,穿衣自理性方面改善57例,上楼梯独立性方面改善33例,洗澡自理性方面改善12例。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入路径7天平均为2.64分,出路径时平均为2.15分,60患者残疾程度评分减少1分以上,降低了病残率。案例1:患者张某某,男,42岁,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能4月入院”。既往糖尿病、房颤病史,本次急性起病,发病即达高峰,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活动不能,昏迷,凝视麻痹,在外院经治疗后神志转清,转院到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训练,治疗3月后患者偏瘫症状仍无变化,遂来本院求诊。入院时患者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语声低微,二便失禁,困倦乏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结代,患者卧床,各项日常生活如吃饭、用厕、洗漱等均不能自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进入路径后根据诊疗方案口服益气活血方药,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针灸治疗采用针刺与电针,施补法为主,治疗14天后患者右侧肢体肌力1级,肌张力适中,语声有力,乏力及出汗症状均明显好转,能坐在床上独立吃饭、洗漱,在此基础上加入康复训练,入路径28天后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明显改善,肌力达到3级,能在床上与轮椅间转移,无二便失禁,好转出院。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许×女642011-5-22011-5-222范×女822011-5-32011-5-2272方×男702011-9-272011-10-16(4)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81例患者中,仅有2例(25)患者患有肺炎,明显低于发生的平均水平(5.6%),经治疗后全部痊愈。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作为评价工具,吞咽障碍患者经过本诊疗方案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平均值为2.05,而经单纯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平均值为1.50,说明本诊疗方案使患者吞咽障碍的症状改善明显。案例1:患者葛某,女,69岁。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2年前曾有脑梗死病史,遗留口角左歪,此次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吞咽困难2月”入院。进入路径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价,评分为5级(差),采用针灸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取穴:风池、风府、百劳、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合谷、太冲、通里等,患者先取坐位,针刺风府、百劳,待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法30秒后起针,然后令患者仰卧,取1.5寸毫针分别对金津、玉液两穴进行放血,以上操作完毕后,最后针刺风池、通里、合谷、太冲、廉泉、夹廉泉,风池、通里施予平补平泻法,合谷、太冲施予提插或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了2个疗程治疗,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明显好转,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价,评分为2级(良)。案例2:(略)案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常×女782011-7-42011-7-242杨×女682011-7-42011-7-2130张×男642011-10-162011-11-1专心-专注-专业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一)脑梗死临床治疗难点分析西医对脑梗死的干预多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和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和康复治疗,但仍然未能完全解决脑梗死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问题。急性期病死率达5%15%,死亡原因多数由于脑部病变本身和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存活的患者中,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对部分并发症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病残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降低了急性期的病死率:急性期死亡原因多由于脑部病变加重,或严重的并发症。中医药治疗有助于减轻病情进展速度,进入本路径的中脏腑患者11例在治疗后710天内神志转清,症状减轻。尤其对于神志障碍辨证属于痰热腑实,清窍内闭的患者,采用星蒌承气汤有利于神志转清,可以有效地减轻脑水肿,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2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针对缺血性中风痰瘀阻络的基本病机,采用化痰通络、益气活血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两种治法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多,对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3减轻部分并发症状的程度: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吞咽障碍等一直是康复训练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中医康复方法有助于防止其发生,并可以减轻其程度。本组病例中进入路径前伴有偏瘫侧肢体痉挛的患者占15%,进入路径后,经中药、针灸、康复治疗,90%的患者得到明显改善。采用针灸、中药熏洗和推拿等治疗方法,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瘫痉挛状态,减轻肩手综合症中疼痛和肿胀的症状,提高吞咽功能的恢复程度。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一)“复元通络液”的临床应用情况本专科已经申请专利的中药熏洗方“复元通络液”经过前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对缓解肩-手综合征所致的疼痛、局部肿胀有很好的效果。81例患者中,出现本中医技术方法适应症的23例患者均采用了该治疗方法,治疗后疼痛和肿胀症状改善。(二)吞咽障碍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情况本专科经过校级和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研究形成的成果中风后吞咽障碍治疗方案,包括了针灸和吞咽训练,81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均采用本治疗方法,与未实施路径的22例吞咽困难患者作比较,在两组基线均衡的基础上进行疗效分析,实施本方案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33)。(三)失语症中医特色针刺加语言康复综合治疗技术的应用采用头针、舌针、体针、耳针综合治疗,与语言康复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基于中医“形神合一”理论为基础的中医特色针刺加语言康复综合治疗技术,通过针刺加语言康复治疗49例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和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的疗效,将针刺+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与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特色针刺加语言康复综合治疗技术疗效显著(P0.027)。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李×男84×2011-5-12011-5-162张×女62×2011-5-12011-5-2081赵×女60×2011-10-292011-11-18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基本情况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纳入临床路径应用中医诊疗方案治疗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住院患者共52例,平均住院日9.3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中成药、耳针、针刺、外治法(穴位贴敷)。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中药饮片使用率94.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中医特色疗法使用率96.1%,辨证施治率100%。其中,辨证应用口服中药汤剂49例(94.2%),辨证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52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例(3.8%),耳针治疗20例(38.5%),针刺2例(3.2%),外治法(穴位贴敷)治疗38例(73.1%),内科基础治疗52例(100%)。(二)应用情况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口服中药汤剂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其次为穴位贴敷和耳针治疗,而口服中成药及针刺应用较少。分析其原因,主要为:1该病患者既往均已接受PCI等多种治疗,往往病情较重,而且住院时程短,无论医师或患者意愿都倾向选择起效较快的静脉制剂,所以中药静脉制剂在急重症中应用普遍;2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中医医院就诊的此类患者老年人居多,合并症亦较多,中成药往往不能兼顾,所以除非患者拒绝,临床医生多选择中药汤剂,较少应用中成药;3穴位贴敷及耳针因操作简便、作用较针刺持久,痛苦较小,也有较高接受度和依从性;且接受培训的护士即可操作,患者亦可随时自我治疗,故临床可操作性较强;4方案中推荐的平衡针、腹针及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因科室医师未经过相关培训,相关经验不足,故均未实施;5纳入患者均实施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按照相关指南推荐,如无禁忌症,均应规范应用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与抗凝、稳定斑块、逆转心肌重构等药物。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评价52例患者中,症状改善51例(98.1%),体征改善31例(59.6%),理化指标改善20例(38.4%);临床好转51例(98.1%),无变化1例(1.9%)。(二)疗效分析1改善症状:心绞痛发作时疼痛程度减轻49例,持续时间缩短42例,发作次数减少47例。病例1:患者,封某某,男,75岁,病历号。冠心病,PCI术后,术后规范应用二级预防药物,术后1年复发心绞痛,表现为劳累后(如上楼、走过街天桥)、饱餐后外出或遇冷胸部紧缩感,牵及左肩背部,每天发作12次,持续2030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方可缓解,外院就诊建议再行PCI术,患者拒绝,欲求中医治疗。诊察患者,胸痹遇劳则发,伴疲乏无力,气短懒言,背部畏寒,自汗,舌质淡暗,有瘀斑,边有齿痕,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沉细,证属气虚血瘀,胸阳不振,予党参15 g、黄芪50g、桃仁10g、红花10g、薤白10g、姜黄10g、川芎15g、水蛭10g、鸡血藤30g、生山楂30g,水煎服,日一剂,7剂后胸痹症状明显减轻,1周仅发作2次,持续510分钟,发作时不需用药可自行缓解。病例2:(略)病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37749孙×男622011-1-202011-2-1255935高×男712011-1-262011-1-315163737张×男612011-12-312012-1-42提高运动耐量:患者治疗后,可明显提高活动强度及运动时间。病例1:患者,李某,女,60岁,病历号:41897。冠心病,PCI术后,术后一直感疲乏,不耐劳作,精神萎靡,术后半年步行100米或稍走快些即出现心前区不适症状,活动明显受限,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证属气虚血瘀,予 “益气活血方”加减, 1周后心前区不适症状减轻,2周完全消失,逐渐加大其中黄芪用量至60g,4周后可步行12小时,体力明显改善,已如常人。病例2:(略)病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37749孙×男622011-1-202011-2-1255935高×男712011-1-262011-1-315163737张×男612011-12-312012-1-43改善相关体征:可减轻肺部罗音或下肢水肿等体征。病例1:患者,阮某某,男,59岁,病历号60542,主因“胸痛伴双肩部疼痛不适间断发作3年,加重2天”收入院。患者2011年9月行支架置入术。术后症状较前改善,但仍时有发作。2012年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伴肩部疼痛不适,胸闷气短,自服速效救心丸后半小时不缓解,乏力气短,肩背不适,偶有头晕,口干,眠差,小便频急,大便调。查体:双肺呼吸音清,右下肺可及少量湿罗音,心界轻度扩大,心率61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不肿。舌质暗,苔白腻,脉细缓。中药汤剂予“益气活血方”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酌加泻肺利水之品,党参30g、生黄芪30g、丹参20g、桃仁10g、赤芍15g、红花10g、瓜蒌20g、薤白10g、半夏9g、葶苈子包10g、茯苓15g,并同时应用穴位贴敷,以助活血、通脉、化痰。服用5剂后,患者不仅症状减轻,且肺部罗音消失。本拟继续巩固治疗,但患者因家中有事,故予带药出院。病例2:(略)病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57518李×男402011-4-72011-4-1329885梁×男822011-4-172011-5-103162400田×男562011-11-32011-11-104改善预后:较长期辨证使用中药,可预防复发,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病例1:患者,赵某某,男,64岁,200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于阜外医院行PCI术,置入1个支架,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及ACEI等二级预防药物;200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前区疼痛,步行50m即发作,需蹲下后方能缓解,再次于阜外医院行PCI术,置入2个支架;2009年5月出现夜间胸痛,牵及后背,每周发作23次,再次于阜外医院行PCI术,置入3个支架。为防止复发,患者于2010年8月10日就诊,虽无心绞痛发作,但心烦,疲乏无力,自汗明显,精神不振,怕热,便干,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予 “益气凉血生肌方”加味, 黄芪30g、丹参30g、丹皮10g、银花15g、红花10g、川芎15g、鸡血藤30g、郁金10g、知母10g、磁石先下30g、远志10g,14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硝酸酯类药物减半,后随证加减,坚持服用中药9个月,无明显不适,生活恢复如常;随访至今已4年,无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病例2:(略)病例3:(略)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60506陶×女712011-8-162011-8-23252839王×男442011-8-242011-8-26660596闫×男492011-10-212011-10-28病例基本信息表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成功的冠脉血运重建术(PCI或CABG)后再发心绞痛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一个难点,随着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时间的推移,心绞痛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原因主要为(1)冠脉再狭窄的发生;(2)冠脉病变的恶化;(3)冠脉微血管病变;(4)桥血管吻合处的病变;(5)移植物的退行性病变等。对于PCI术后再狭窄、不包括靶血管病变的冠脉病变的进展引起的再发心绞痛,尽管部分患者可以再次通过对病变靶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解决临床心绞痛症状,但仍有相当的患者因经济原因或个人意愿拒绝接受再次PCI术;而对已经经历CABG术或多支血管PCI术治疗、或存在冠脉微血管病变、或移植桥血管病变的患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完善的治疗方案。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对于这类病人恰恰可以应用中医诊疗方案予以治疗,中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可明显减轻心绞痛症状,使发作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明显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我科穴位贴敷选用丹参、川芎、桂枝、瓜蒌,以活血为主,兼以桂枝温阳通脉止痛,瓜蒌化痰利气宽胸;耳穴选取心、神门、交感等穴位,局部刺激以使经络得通、气血得以运行;此两种方法操作简便,配合中药汤剂,相得益彰,效果更著。按照相关治疗指南,患者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应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及ACEI或ARB等二级预防药物,但并不影响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的评价。患者恰恰是在规范应用二级预防方案的前提下再发心绞痛,在不改变原防治方案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诊疗方案,取得的临床疗效更能体现中医药治疗的临床优势。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益气凉血生肌方基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血管内膜损伤是再狭窄启动因素的认识,创新性地提出介入术后血管的重建过程与中医创伤修复过程相似,因此应用中医创伤修复的理论,以益气凉血生肌法防治再狭窄,改善远期预后,并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资助。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纳入PCI成功病历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术后按照现代医学相关指南常规应用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手术当日开始服用益气凉血生肌方(生黄芪、丹参、丹皮、金银花等),疗程2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治疗组为14.10±8.48个月,对照组12.77±7.38个月。结果表明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中药治疗有减少造影再狭窄和复发心绞痛发生的趋势,降低综合心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达52.25(P<0.05),生存分析表明中药治疗的益处在用药后即开始显现,在6个月时达到显著性且益处持续存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联系电话137749孙×男622011-1-202011-2-1×255935高×男712011-1-262011-1-31×5232825兰×女772012-5-292012-6-7×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一、基本情况乳痈(急性乳腺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95个中医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6月到2011年12月,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门诊患者共有11例,完成10例,平均治疗时间11.4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中药口服汤剂、细针穿刺抽脓。二、临床治疗情况分析(一)疗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1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其中具体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0例(100%),穿刺抽脓9例(90%)。(二)疗法应用情况分析急性乳腺炎脓肿期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乳汁淤积,红肿结块,发热,脓肿形成,外周血象升高等。中医药治疗对上述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疗效。本临床路径中中医药治疗贯穿始终,并针对具体情况行穿刺抽脓。方案中的治疗措施在患者群中均有很好的依从性,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相较西医的抗生素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由于效果不明显而且担忧影响后续哺乳,患者更愿意接受中医治疗。2、中医药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民间基础,各种单方、验方在实际使用中均有一定疗效;3、目前方案中推荐除了中药汤剂治疗,还包括细针穿刺抽脓治疗。由于细针穿刺抽脓代替了脓肿切排,也是患者容易接受的一个原因。三、疗效与评价(一)总体评价10例患者中,症状改善10例(100%),体征改善9例(90%),理化指标改善10例(100%);临床治愈10例(100%)。(二)疗效分析1改善症状 迅速减轻疼痛症状 病例1:患者王某某,女,29岁,因“哺乳2月,右乳红肿伴疼痛1周”于2011年6月11日门诊,外院曾予抗生素静脉给药治疗一周,无明显疗效。查体温39.0,血常规提示白细胞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6%,CRP33mg/L,超声提示右乳外上象限可见5.6cm×4.3cm低回声区,其内有絮状物流动;患者右乳疼痛剧烈,不可触碰。予中药汤剂辨证治疗,并结合细针穿刺抽脓治疗,抽出脓液50ml,患者当日下午及晚餐后各服一剂中药,当晚8时体温即恢复至正常,疼痛明显缓解。服药7帖,复诊时诉已无疼痛,B超下原低回声病灶区已消失。病例2(略)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王某某女292011-6-112011-6-182陈某女312011-9-172011-9-282改善体征 脓肿范围缩小,乳房局部红肿消退或减小;体温降低。病例1:患者王某某,女,31岁,因“哺乳27天,左乳疼痛伴发热3天”于2011年10月17日就诊。当时体温最高39.8,超声提示右乳外上象限可见6.0cm×5.6cm低回声区;表面有约8.5cm×10cm左右的红肿部位,边界不清,抽出约60ml脓液,给予辨证中药汤剂口服,3天后复诊右乳外上象限可见2.0cm×1.5cm低回声区,红肿部位缩小至2cm×2cm大小。而且服药8小时后患者体温开始下降,24小时后体温恢复到37.3,并未再反复。病例2(略)病例3(略)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王某某女292011-6-112011-6-182陈某女312011-9-172011-9-283顾某某女312011-9-172011-9-30病例基本信息表3改善相关理化指标 降低白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促进C反应蛋白水平下调。病例1:患者王某某,女,29岁,因“哺乳2月,右乳红肿伴疼痛1周”于2011年6月11日就诊。患者右乳疼痛剧烈,不可触碰,体温39.0,血常规提示白细胞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6%,CRP33mg/L。超声提示右乳外上象限可见5.6cm×4.3cm低回声区,其内有絮状物流动。给予辨证中药汤剂治疗,并结合细针穿刺抽脓治疗,抽出脓液50ml,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3天后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5.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7.6%,CRP7mg/L。病例2(略)病例3(略)病例基本信息表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王某某女292011-6-112011-6-182水某女302011-8-122011-8-2010张某女262011-12-12011-12-154改善预后 可以促进坏死物质吸收,避免“寒性僵块”形成。恢复乳管通畅,在脓肿消失后患侧乳房哺乳功能得到恢复。病例1 患者王某某,女,29岁,因“哺乳2月,右乳红肿伴疼痛1周”于2011年6月11日就诊。超声提示右乳外上象限可见5.6cm×4.3cm低回声区,其内有絮状物流动;给予辨证中药汤剂口服,并结合细针穿刺抽脓治疗,抽出脓液50ml,此后每日给予抽脓1次,量逐渐减少,3天后患者再次就诊,给予抽脓15ml。患者超声复查脓肿范围明显变小,未再抽脓。继续中药治疗10天而超声复查见局部回声增粗无明显异常,未见脓腔以及内容物;原肿块处皮肤色素局部沉着,触诊肿块不可及。病例2:患者陈某,女,30岁,因“哺乳1月余,右乳红肿疼痛10天”于2011年8月12日就诊。超声提示右乳外上象限可见5.0cm×3.3cm低回声区;患者右乳疼痛剧烈,乳汁排出不畅,并有约6.5×6.3cm左右的红肿范围。细针穿刺抽脓30ml左右,予温通散结、软坚消肿之中药汤剂口服,之后每日抽脓一次,5天后无脓液抽出,继续口服中药14天后恢复哺乳。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1王某某女292011-6-112011-6-182陈某女312011-9-172011-9-283顾某某女312011-9-172011-9-30病例基本信息表(三)患者满意度调查分别从治疗费用、疗程、疗效、诊疗服务等方面针对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治疗费用合理9例(90.0%)一般1例(10.0%)不合理0例(0.0%)治疗疗程满意8例(80.0%)比较满意1例(10.0%)不满意1例(10.0%)治疗效果满意10例(100.0%)比较满意0例(0.0%)不满意0例(0.0%)接受路径情况接受10例(100.0%)不完全接受0例(0.0%)不接受0例(0.0%)诊疗服务满意8例(90.0%)比较满意1例(10.0%)不满意1例(10.0%)表1 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表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乳痈(急性乳腺炎)成因在于乳汁淤积,继发炎症感染和脓肿形成。中医药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炎症 急性乳腺炎主要病理表现在于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从而出现组织充血水肿,局部疼痛,体温升高,严重者出现组织坏死,形成脓肿以及坏死物;中药可以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从而阻断病理进程,减轻疼痛,使体温下降,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得到缓解。2疏通乳管 急性乳腺炎的病因在于乳管淤滞,中医具有理气通乳的作用,疏通乳管,同时乳管壁扩张,收缩能力增加,而起到治疗作用。3维持哺乳 西药治疗离不开抗生素,而很多抗生素都需要停止哺乳;中药治疗,只有极少部分的中药成分进入乳汁;通过实践证明,中药治疗不会影响哺乳。在患侧治疗的同时可以继续正常侧的哺乳,部分患者在乳腺炎治愈后双侧乳房可同时继续哺乳。4彻底免除脓肿切排术 脓肿切排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而通过中药治疗配合穿刺抽脓来替代脓肿切排,并不要求脓腔的完全彻底引流,依然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没有彻底引流部分的坏死组织,中药可促进其吸收。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疗法方法应用情况未使用方案外其他疗法。序号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入路径时间出路径时间联系电话1王某某女292011-6-112011-6-18×2陈某女312011-9-172011-9-.28×10潘某某女312011-11-112011-11-16×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一、基本情况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进入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住院临床路径的病例共15例,完成路径15例,平均住院日16天。主要治疗方法有:旋提手法、颈椎牵引、颈背部痛点针刀减张疗法、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颈部理疗。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完成路径的15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1旋提手法、辨证口服中药汤剂、颈部理疗者15例(应用率100%),说明这些治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泛,也是临床常用方法。2颈椎牵引者12例(应用率80%)。此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颈椎椎间孔分离试验阴性者,分离试验阳性者应当禁用颈椎牵引。椎间孔分离试验阳性者可能存在:(1)神经根水肿造成椎间孔内组织粘连,行椎间孔分离试验可能会出现粘连组织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