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生物上册 4.1.5《根的结构与功能》教案2 (新版)济南版.doc
-
资源ID:696016
资源大小:1.66M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八年级生物上册 4.1.5《根的结构与功能》教案2 (新版)济南版.doc
1根的结构与功能根的结构与功能第 2 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重点) 描述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难点)知道无土栽培的方法及发展前景。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难点)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及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根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采取“激趣-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和有关课件,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主动探究,最后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演示实验“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是本节课的难点,采用教师合理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开学第一周召集班级部分同学,布置任务,做好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以便做好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展示工作。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根的结构和功能”课件和提前一个月做好演示实验所需的材料(甲、乙两组用玻璃瓶培养的玉米苗、土壤浸出液、蒸馏水、载玻片、酒精灯等)学生课前对本节的内容进行预习,准备演示实验的材料(红墨水、小刀带叶的芹 菜,上课前把带叶的芹菜插入红墨水)。2·1·c·n·j·y 500ml 烧杯一个,200ml 烧杯两个,塑料板,托盘,泥土,草皮,小锹,铁架台,塑料尺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复习提问: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学生阅读课本、 将复习旧知25 分钟上图是根尖结构图,识图并填写有关根尖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根的长长与根的什么部位有关?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观察课件上的图片思考、回答问题。学生总结:根的伸长,一方面依靠根尖分生区增加细胞数量,另一方面依靠根尖伸长区细胞的迅速伸长。常态化,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创设情景激发兴趣5 分钟过渡:同学们知道 1998 年长江发生的特大洪灾吗?洪水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了。黄河河水变黄,下游变成地上河也与水土流失有直接关系。让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吧!实验过程(教师边讲解边做实验):1.取 20×45cm 的塑料板,在板上涂一层没有草皮的泥土,土的厚度大约为 1cm。将铺有土的塑料板倾斜放入托盘内。用烧杯量取 500ml 左右的水倒进水壶,用铁架台作为高度标志,使水壶的底部与铁架台顶端相平,把水壶里的水倾倒在塑料板上,发现塑料板上被水冲出了许多小沟,静止一段时间,移开塑料板,把托盘里水和泥土倒进烧杯内,并贴好标签。2. 取同样大的塑料板,在上面铺上一层带有草皮的土层,厚度大约是 1cm,用水壶取同样多的水,从相同的高度把水倾倒在塑料板上,静止一段时间之后,移开塑料板,托盘里也有土和水,只是量比较小,把托盘内的土和水倒进烧杯内。认识实验用具:500ml 烧杯一个,200ml烧杯两个,塑料板,托盘,泥土,草皮,小锹,铁架台,塑料尺等。同学们观察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3比较两个烧杯,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草皮覆盖土层流下的水和土很少呢?为什么没有草皮覆盖土层流下的水和土很多呢?小结: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其实这与植物的根有关系,那么,植物的根有什么功能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根的吸收功能。学生回答:植物可以保持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被流失。引导探究层层推进6 分钟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1. 俗话说“根深叶茂”,你知道根的主要作用有哪些吗?2.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哪里?3. 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场所,其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小结:这说明了根的结构特点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4. 植物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如何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呢?【探究小实验】同学们,请拿出课前泡在红墨水中的芹菜。同学们观察芹菜中出现了一些红颜色的东西。请同学们用小刀把芹菜叶柄切一个横切面,请观察横切面上出现了什么现象呢?请解释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5. 大家思考,在刚才的探究实验中,为什么用带叶的芹菜呢?或者说植物吸收水分的动力是什么?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可联系蒸腾作用的知识。6. 植物体为什么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呢?(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少部分用于植物的生理活动;植物的生活也需要无机盐。)生 1:支持和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生 2:在根尖的成熟区。生 3:成熟区有许多根毛,吸收面积大。生 1:芹菜横切面上出现了红点。生 2:芹菜横切面上出现了红点,这就是红墨水沿着芹菜中的输导组织向上运输而呈现的现象。生 3:由于叶片的蒸腾作用而产生的蒸腾拉力。在引导学生加深对根的功能了解的同时树立“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观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在原有内容基础上添加了一个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用芹菜作为材料,一是容易取材,二是效果明显。7组织交流点拨建构 18 分钟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知道,种地要撒化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如何验证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呢?教师出示图片: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讨论:1. 培养一段时间后,两组幼苗的长势有何差异?试分析原因。2. 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装置?3. 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有什么区别吗?过渡:为了比较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的不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演示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教师变操作演示实验,边讲解:将少许的土壤浸出液和等量的蒸馏水分别滴在一块洁净的载玻片两端,放在酒精灯上缓缓加热。待土壤浸出液和等量的蒸馏水完全蒸发后,观察载玻片上滴加土壤浸出液和等量蒸馏水处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请观察,载玻片上出现了什么情况?过渡:现在,请同学们回答上面的第 3 题。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池塘水或井水代替蒸馏水?为什么?过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无机盐。那么,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继续探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29 页正文第 2 段内容,总结常见无机盐“氮、磷、钾”的具体作用。聆听、思考。学生认真观察甲乙两组玉米幼苗,交流看法、讨论。1:甲幼苗健壮,颜色鲜绿;乙幼苗瘦弱,颜色发黄。2:设计对照实验。3:放蒸馏水的地方没有痕迹出现,说明蒸馏水中不含其他物质。放土壤浸出液的地方有痕迹出现,说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无机盐。生 4:土壤浸出液除了含有水分同时也含有无机盐,而蒸馏水不含无机盐。生 5:不能。因为池塘水或井水不是纯净水。学生依据教师的提示,认真从生活实际入手既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用自己种植的玉米苗作为实验材料,使实验更具有真实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并能通过实验总结问题,拓宽了学生的认识。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一节出现了“无机盐“的概念,但学生对此并不了8观察下图回答:这些叶子怎么了?(多媒体展示)无机盐种类 作用含氮的无机盐含磷的无机盐含钾的无机盐师生共同小结:含氮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茂盛;含磷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过渡:当土壤中缺乏某种无机盐时,植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师生共同总结:过渡:如果土壤中缺乏某种无机盐时,植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如何保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呢?教师小结:土壤中的无机盐,特别是含氮、磷、钾等无机盐,不断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须补充才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过渡:同学们继续思考。提出问题:植物是否只需要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呢?【易错点解读】植物生长需要量较多的无机盐主要是阅读课本,总结常见无机盐的具体作用。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展开讨论,回答:分别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学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并总结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学生根据提示自学教材 30 页内容,积极思解,所以在学习之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白无机盐是什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的归纳能力,最后共同得出结论 。有部分学生误认为植物只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9含氮、磷、钾的无机盐,但是,同时也需要钙、镁、铁、硫、硼、锰、锌、鉬等多种无机盐。过渡:从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可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从土壤里不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只起一个固定植物的作用。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下:能不能改变千百年来传统的耕作习惯,种植植物不用土壤来固定,而是配制含一定量无机盐的营养液直接培养植物。这就是现代农业上广泛进行的无土栽培。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什么是无土栽培?2.无土栽培所依据的是什么原理?3.有哪些主要的方法?4.无土栽培与传统作物栽培相比较有什么优势?请同学们自学教材 30 页内容,思考以上问题。考、讨论、回答问题。生 1: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就是无土栽培.生 2:根只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土壤颗粒对植物体主要起固着作用。生 3:有水培、沙培和砾培等多种栽培形式。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联系农业生产实际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8 不受地方限制:沙漠、山区、居室都可; 可立体种植: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减少繁重体力劳动:免去锄草、松土、施肥; 减少病虫害:许多病虫害都通过土壤; 不受季节、气候限制:可人为控制光照、温度、水分 适于工厂化生产 小结: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们要努力改变现在的农业结构,利用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知识整合迁移应用 6 分钟过渡:大家来反思一下: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生物学知识?根据同学们对于以上知识的学习,能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呢?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如何,请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1. (展示问题)这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应该多施哪一种无机盐呢?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从人们的需要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作用来思考。2. 小红配制了一种营养液,将其分成 5 等份,分别把她喜欢吃的西红柿、苹果、香蕉、荔枝和橘子的苗种在这 5 份营养液中,给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然后她就美滋滋的想“我可以吃自己种的水果了!” 请问:他能吃上自己种的各种水果吗?(引导学生:营养液的配制要依据植物生活所需的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过渡:通过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得出大家本节课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所学所得。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分析、交流。(重点解释原因)图一小白菜人们需求的叶茂盛,因此多施含氮的无机盐;图二为果实和种子类,应多施含磷的无机盐,使果实和种子提早成熟;图三是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因此应多施含钾的无机盐以促进淀粉的形成。学生分析、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本设计针对性强,注重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自我总 结反思得出 结论性的知 识,强化知 识的识记。8的知识掌握的相当不错,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讨论。 学生自主回 顾本节所学所 得。课堂达标检测题 5 分钟课堂达标检测题:A 类:1. 植物的生活不仅需要水分,而且还需要_,如_,_,_是植物生活需要量较大的三种矿质元素。2. 缺少含_的无机盐:植株特别矮小,叶片暗绿色,并出现紫色。B 类: 3. 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_对植物生活的重要性。A.水分 B.无机盐 C.阳光 D.空气4. 植物出现“烧苗”现象的原因是土壤溶液中_。A.水分充足 B.氧气充足 C.二氧化碳充足 D.无机盐过多C 类:5. 下图是某同学做的比较试验,甲瓶盛的是土壤浸出液,乙瓶盛的蒸馏水,各培养一棵大小相同的健壮幼苗,过一段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所示,请回答:(1)甲瓶幼苗生长_,颜色_;乙瓶幼苗生长_,颜色_。(2)这个试验表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_。(3)甲幼苗比乙幼苗生长健壮的原因是土壤浸出液中含有较多的_、_、_等无机盐。(4)植物离开土壤能成活吗? _。 图中栽培植物的方式也叫_。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完成作业:生物助学第31-32 页的当堂达标。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 题速度和规 范,板书设计 第五节 根的结构与功能 2 一、根的吸收功能 1. 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8含氮的无机盐2. 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作用 含磷的无机盐含钾的无机盐 二、无土栽培 1. 概念 2. 优点教学预测:1. 整节课贯穿了观察实验、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不断的发现、拓展、延伸,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注重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领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得到良好的发展。2. 教学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培养了自已观察分析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列举大量有关的实例和各自搜集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3. “水土流失”的演示试验耗时较多。小组探究过程混乱,看热闹的多,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