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公开课.docx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目标要立足核心素养且清晰具体,可操作、可执行、可评价)学习形式(课前、课中、课后)题目类别课前预习题课中例析题海宁市高中“四题”课程资源建设模板学校:海宁中学 学科:高一物理 教师:余国明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2021. 9. 6共课时,第一课时1 .物理观念:理解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物理意义;2.科学思维:体会速度的定义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3 .科学探究: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4 .科学态度和责任: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与应用;培养 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课刖、课中、课后具体题目设题说明生活中和物理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初高中一样吗?他们两者有什么不同?L以下所举的速度中,属于瞬时速度的是()A.B.C.D.小菲参加100 m比赛 成绩是20 s,比赛速度为5 m/s子弹飞离枪口时的速度为900 m/s物体落地时的速度是20 m/sl难度(I, n,ni,iv): ii.2 .设置目的:让学生初步知 道,生活中的速度有别于物理 中的定义,高中对初中的速度 进行了更全面的完善定义。3 .预期达成目标:明确高中的 速度是矢量,而且用位移计算 不是路程。1 .难度(I, n,ni,iv): I2 .设置目的:能区分平均速度 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预期达成目标:学生能建立 物理观念,理解物理量的定 义。台风中心以21 km/h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2.如图所示,物体沿曲线A3CDE的箭头方向运动,在A3、ABC. ABCD. ABCDE四段轨迹所用的时间分别是Is、2s、3s、4s.已知方格的边长为bn下列说,m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A3段的平均速度为1 ,难度(I, n,ni,iv): ii 2,设置目的:能区分平均速度 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且进行 平均速度的计算。3.预期达成目标:学生读图能 力得到提升。1 m! sB.物体在BC段的平均速率为变相/s2C.。段的平均速度与OE段的平均速度相同D.物体在3点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3.运动员参加100 m赛跑,第10 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2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 6m/s B. 10m/s C. llm/s D. 12m/s4. A、B、C三物体同时出发做直 线运动,它们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在20s内,它们的平均速度的关系 正确的是( )A. VA= VB= vcB. vA> vB= vc1.难度(I, n,ni,iv): I 2,设置目的:能明确平均速度 的定义,学会计算平均速度。3.预期达成目标:学生能建立 物理观念,理解物理量的定 义。1.难度(I, n,ni,iv): m 2.设置目的:学会观察位移时 间图像,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O3.预期达成目标:学生通过 x-t图像,构建物体运动模型, 解决位移与路程的区别。C. vA< vc< vBD. vA= vB> vc课后巩固题1 为了使公路交通有序、安全,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白底、红圈、黑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80版/力;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杭州还有100 km.上述两个数据 的物理意义是()A. SO hn/h 平均速度,100 Am是位移B. 80碗/力是平均速度,100痴是路程杭州 100km (80)卜义乌 甲 乙1 .难度(I, n,ni,iv): II.2 .设置目的:用生活中实例与 物理知识的结合,让学生提高 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学 习物理的热情。3 .预期达成目标:学生用物理 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 高,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 刻。C. 80万篦/z是瞬时速度,100 k%是位移D. 80初2/7是瞬时速度,100初2是路程2."五米三向折返跑”的成绩反映了人体的灵敏素质,测定1.难度(,n,ni,iv): n 时,受试者听到口令后起跑,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2设置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体 会位移与路程的区别,高中速者从起点A全力跑向5 m处的3点用手触摸折返线处后 度定义使用位移与时间的比 折返返回A点,然后依次到C点、。点最终返回A点,值。3,预期达成目标:强化物理观所用时间即为“五米三向折返跑''的成绩,现测得某受试者令的建立 学生明确速度是位 成绩为7.50 s,该受试者在测试全过程中的路程和平均速移与时间的比值。度大小分别为()A.0, 0B. 15 m, 4 m/sC. 30 m, 0D. 30 m, 4 m/s3关于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速度计上显示75 km/h ,指的是平均速度B.某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为100妙1",指的是平均速度C.子弹以900 m/s的速度从枪口射出,指的是瞬时速度D.火车从杭州到北京的速度约为20kmh,指的是瞬时 速度平均速度的大小是()A. 6 m/s B. 6.25 m/sC. 6.75 m/s D. 7.5 m/s4. 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50 m处的速度是6 m/s, 161.难度: II 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7.5 m/s,则整个赛跑过程中他的2,设置目的:用生活中实例与 物理知识的结合,让学生提高 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学 习物理的热情。3.预期达成目标:学生用物理 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 高,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阶段测试题教学反思(目标 设置与达成、教 学方法、题目选 择与讲解等)1.如图所示,三个质点A、B、C同时 从N点出发,分别沿图示路径同时到 达M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N到M过程中,B的位移最小B.质点A到达M点时的瞬时速率最大C.从N到"的过程中,A的平均速度最大D.从N到M的过程中,三质点的平均速度相同2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方向,甲质点的速度为2m/s,乙质点的速度为-4m/s,则可知( )A.乙质点的速度大于甲质点的速度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C.这里的正、负号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与规定正方向无关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20 ml难度(I, n,ni,iv): n2,设置目的:检验学生对速度 中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3.预期达成目标:筛查基础知 识掌握不到位的薄弱学生。1 .难度(I, ii,m,iv): n2 .设置目的:检测学生对矢量 的理解。3,预期达成目标:让学生明确 速度的方向由正负号表示,负 号不表示大小。目标设定明确,但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无法解决少部分学生的能力提升问题,难 度不大,而少数不动脑的学生,效率又低下,未能解决其识记内容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