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专题03地球上的大气(核心精讲)(解析版).docx

    • 资源ID:69605204       资源大小:96.16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专题03地球上的大气(核心精讲)(解析版).docx

    专题03地球上的大气<< <图片版预览界面:可编辑word版本界面:氮气主要<氧气1.大气圈的组成与大世(1)大气圈的组成及作用二氧化碳其它 臭氧大气成分干洁02空CO2气03水汽固体杂质勺垂直分层(2)根据层大气。地球上的大气丸流艮水汽和杂质作用n2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低纬:17-组成部吩高纬:818km9km人类和一切懈物维持生禽瓯磷啊、需的物质浦担调节地表温度 特点: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绿色植物进行光能吸收太阳紫外线,海地球的麴弱保拣偏S星:6954S:产生4作为凝结核,是成区珠函独验覆条t掂行分布:平流层以上高层大气气温变化:随着海拔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处的羲脸遍叙:箭翩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之手热过程-V-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2地'、面吸K7、大气吸收射向宇宙空”<=大气吸收,关系次地而导热.与人类关系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刎热力环流平流层高层人气削弱作用两大作用随高榔O怖螂加水平运怎螂吸收、口射、反射有今工藕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局998低冷却常见的热力环流: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1°°°电离层,对无1002100用冷却 受热2.大气的受热过程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因素地址偏向力摩擦力摩擦力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高空:与等压线平行高空: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大气水平运动一风最终风向近地面:斜穿等压线判定原则: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因素风力摩擦力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答案】B【解析】选B。根据图中等压面P2在38ON高空向上凸,可以推断出38QN高空为高压,其近地面为低 压,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大气由甲地向38ON方向运动,再结合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可判断此时甲 地近地面的风向为西南风。(2)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具体经过热量来源过程一: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过程二: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过程三: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两大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白天一般侧 重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夜晚一般侧重考虑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云量多少、空气洁净度、空气湿度。一般地,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 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3 .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一空气的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一大气的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3)常见热力环流(1)海陆风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海陆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遮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山谷风的形成: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查 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 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3)城市热岛环流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城市热岛的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热岛环流的形成: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向为由郊区吹向市区。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幺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 置在下沉距离以外。4 .大气水平运动风(1)影响风的三种力方向大小对风的影响风速风向水平气压 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 垂直,由高压 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垂直于等压线,由 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不影响风速的太小北半球向五偏,南 半球向左偏,赤道 上不偏转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使风速减小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hPa) %494fL风向4961艮F(hPa)f风向1 008/I。】。F介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FX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知识点L大气受热原理的应用】【知识详解】1 .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liWWl-I空气稀薄|-I大气的削弱作甬画一|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总结:一般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 原、西北地区。2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较大时,大气 保温作用较强。如下面两例:我国北方地区利用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理为塑料薄膜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 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内。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原理为燃烧秸秆制造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 使地理的农作物免遭冻害。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除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减轻土地盐碱化、风沙对土壤的侵 蚀外,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一昼夜温差大。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一昼夜温差大; 阴雨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强一昼夜温差小。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一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一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典例分析】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 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 .果农在寒潮来临前为柑橘穿上了“羽绒服”(塑料薄膜,如图所示),可有效地防止冻害,其原理是A.增强大气逆辐射B.阻挡地面辐射C.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答案】1. B 2. C【解析】本题组以现代农业中的地膜覆盖技术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薄膜保温原理、地膜增光效应等相关内 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1 .塑料薄膜覆盖柑橘树,薄膜内外的大气没有多大变化,外部吸收的地面辐射比不覆盖时减小(薄膜吸收 阻挡),内部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略有增加,膜外大气逆辐射会减少,膜内大气逆辐射增加不明显,因此 选项A不符合题意。塑料薄膜能阻挡地面辐射向外损失,这是塑料薄膜防冻的主要原理,选项B符合题意。 薄膜会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选项C不符合题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作用较弱,选项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2 .夏季地温较高,没有必要保持地温,选项A不符合题意。夏季苹果树为生长旺盛期,需要较好的热量条 件,没有必要降低地温,选项B不符合题意。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为了反射太阳辐射,使苹果 背阳的一面也能被阳光照射,增加光效,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选项C符合题意。地 膜会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使得地面吸收的能量减少,不会增加地温,选项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知识点2:逆温及其影响】【知识详解】1 .逆温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约降低 0.6 ,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 C/100 m。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 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2 ,逆温的分类(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 处大气层降温幅度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 上消失,其过程如下。(2)平流逆温(3)锋面逆温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以出现逆温。如下图所示,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 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 团间的温度差而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 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现象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4)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 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一般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 以称为地形逆温。(如图所示)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对航空造 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 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典例分析】夏季绿洲I、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 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天阳光辐 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 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 的小气候。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34题。3 .“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4 .“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答案】3B4C【解析】第3题,气温是热量的体现,绿洲、湖泊气温低于周边沙漠戈壁,说明绿洲、湖泊热量少于 周边沙漠戈壁。第4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 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知识点3:热力环流】【知识详解】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 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Pa>Pc,Pb>Pdo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 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c>Pd,Pb>Pao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2 .常见的热力环流【典例分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图:海风的形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L 1温快,近地面陆地学 ;气压低于海洋,风? :从海洋吹向陆地d(hPa)连二、(hP«)孤低970/4,陆风的形成::夜晚陆地比海洋降: 嘲温快.近地面陆地; :气压高于海洋,Mi :从陆地吹向海洋970 £ 一海陆海陆海陆风i白天,山坡比同高i i度的山谷升温快,L 气流上升,气压低5 :暖空气沿山坡上升j :形成谷风*1夜晚,山坡比同高1 1度的山谷降温快,! 与气流下沉,气压高i:冷空气沿山坡下沉; :形成山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的形成:城市居民生活、工 =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ht的人为热,导 ;致城区气温高r郊区4 ;热岛环流的形成:空气在城区;一1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 :由郊区吹向城区城市风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影 响 与 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 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 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 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 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 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 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 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 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的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中箭头为大气流动方向。据此回答 56题。5 .图示信息中,只有一处正确,它是()A.甲B.乙C.丙D. T6 .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时间可能是()A. 8: 00-9: 00B. 12: 00-13: 00C. 15: 00-16: 00 D. 23: 00-24: 00【答案】5c6D【解析】从图示来看,如果表示白天,则吹谷风,丙处表示的等压面应向上弯曲,乙、丁两处气流方向正确,甲处 表示的等温面向下弯曲正确。如果表示夜间,则吹山风,丙处等压面向下弯曲,表示低压,甲处表示的等 温面向上弯曲。题目中强调只有一处正确,则可能为夜间,表示山风示意图。正确的如下图: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 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56题。7 .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A.处为陆风B.处盛行上升气流C.处风力小于处D.处更易形成降水8 .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0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答案】【解析】第7题,此时,风从湖面吹向陆地,为下沉气流;为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第8题, 城市地面硬化,热岛效应增强,湖陆风增强;围湖造陆,湖泊面积缩小,减弱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 差异,使湖陆风减弱;湖陆风使陆地与湖泊上空的空气运动,进而影响区域内气温、气压及湿度,对局地 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表现为增加陆地空气湿度,调节陆地气温,使气温日较差减小。【知识点4:风向的判定】【知识详解】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断1 .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 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 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2 .判断风力大小(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典例分析】读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78题。9 .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为0A.西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东北风10 .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A.甲B.乙C.丙D.T【答案】【解析】第9题,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北半球向右偏,可 判断为西北风。第10题,图示等压距为2.5 hPa,则Q地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 005 hPa或1 007.5 hPa; 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断法,可判断Q地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 002.5-1 005 hPa或1 007.5-1 010 hPa; 与图中丁处数值可能相等。11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l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0

    注意事项

    本文(专题03地球上的大气(核心精讲)(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