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古代思想史》课程大纲.docx

    • 资源ID:69607499       资源大小:18.9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思想史》课程大纲.docx

    中国古代思想史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206558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28适用专业:历史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中国古代思想史是历史学系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 自身的努力学习,打好牢固的历史专业基础,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各朝的政 治、经济制度的特点,了解历史上的重要典籍,以及主要人物和主要的文化成就,掌握有关中国古 代思想史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科研动态和研究方法,从而使其科研能力得到逐步培养。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史课程的学习,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 光荣传统,为弘扬祖国文化,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而努力奋斗。(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大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对本、专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本 校、院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2、本课程大纲制定的原则与要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索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按照朝代时间顺序,以历史上的重要典籍和主要人物为纲,贯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从 而使学生了解各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在认识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其发展、演变 的规律。同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校和学生的定位,以及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想达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总体发展历程;2、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思想史各个历史时段的特点;3、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思想史名著及其特点;4、学生了解利掌握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5、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思想史及相关史料。(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备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史学知识明辨 历史事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能力;3、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能力;4、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名著的能力;5、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征的能力;6、具备史学研究的初步意识;7、提高学生考研意识及能力;(三)素质目标1、素质目标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的基础上,力求避免所谓“真理”式教育,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和僵化的思维模式;2、培养学生学会包容、理性与客观地对待不同观点,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 待不同观点,具备价值中立、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素养;4、培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5、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等。三、课程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2、思想和思想史3、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内部的再划分4、中国古代思想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区别5、学习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二、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三、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1、自由平等思想观念。2、无神论思想传统。3、人本主义思想传统。4、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5、变易的思想传统。6、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7、型范表率的思想观念。8、有序和谐的思想传统四、学习中国思想史的要求1、要多看多思。2、思想史的学习与社会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3、注意社会思潮的研究。4、学习思想史应注意科学技术史的成果。5、思想史应研究思想源流的演变。6、思想史的学习和研究中,要加强对各种思想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的理解,实事求是的 进行分析。五、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思想的构成1、思想的主体2、思想产生的三条件:意识、共识和载体3、客体一一历史时期的思想产生及其表现(-)原始宗教思想1、原始宗教的产生条件(1)人类体质,特别是人脑的形成;(2)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形成;(3)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2、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1)原始宗教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刚刚产生的时期一一人的灵魂观念(2)氏族初期一一万物有灵观念(3)自然崇拜。(4)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一一图腾崇拜(5)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一一英雄崇拜(6)英雄崇拜向阶级宗教的转变(7)原始宗教的发展规律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早期发展概况。教学重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思想史的特点。教学时数:8课时第二讲夏、商、西周宗教政治思想及其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一、“正史”撰述的诸多成就一、夏一一多神宗教思想向一元神宗教思想的过渡(-)夏一一概况1、时限:BC21世纪BC17世纪2、社会性质一一奴隶社会3、夏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二)夏一一王朝政治思想的初步形成(三)原始自然宗教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实质1、发展变化历程2、实质3、宗教祭祀等级的形成二、殷商的思想发展及变化(-)殷商一一概况1、时限:BC16世纪BC11世纪2、历史阶段:奴隶制发展阶段3、宗族制国家4、相关制度相对发展(-)殷商的政治思想一一神佑王权1、一元神一一上帝形成2、祖先崇拜仍盛行,并形成较严格的等级3、上帝与祖先关系4、神佑王权思想(三)不敬神思想及无神论思想的初步形成(四)王权专制思想的演变及其内涵1、王一一甲骨文及金文字形意分析2、王在卜辞与文献中又称为“帝”、“王帝”3、卜辞及尚书盘庚:王自称“余一人”4、政治内容的体现(五)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1、易经(周易)表现形式特点2、易经一书的内容结构3、周易基本哲学思想4、局限:其思想均未摆脱神学体系5、洪范中的五行思想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时限:BC1046BC771(二)西周对殷商上帝观念地修正1、继承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2、以“天”代“上帝”3、“惟命不于常”4、依“德”求“民主”5、以民情视“天命”(三)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1、尊天是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2、“德”3、保民 以民为本4、慎罚(四)天子独尊思想(五)西周后期对王权思想的修正:1、修正前提一一从周穆王始,由盛转衰;王之胡作非为是重要因素之一。2、修正内容四、夏、商、西周思想的特点1、宗教思想观念占统治地位2、远神重人思想观念渐趋浓重3、在宗教政治思想中孕育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4、初步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框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史发展及其特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多神宗教思想。教学难点:考古所见的夏王朝。教学时数:8课时第三讲春秋战国思想特点概述课程内容:一、春秋战国思想变化的社会环境二、春秋思想发展变化述要三、战国时代思想界的“百家争鸣”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史特点。教学重点:论语、老子、庄子的思想史地位。教学难点:诸子思想。教学时数:6课时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课程内容:一、儒与儒家二、儒家的总体思想特征三、孔子思想概要四、孟子思想概要五、荀子思想概要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清(1840年以前)的史学特点。教学重点: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贡献。教学难点:清代三部考史著作的价值。教学时数:4课时四、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鉴于我校中国古代思想史课程授课对象均为历史专业学生,且我校属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 校,因此,本课程采用兼具中国古代史学概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适合历史学专业及其学生特点的 实用中国古代史教材。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既注重通史内容的讲解,也注重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的介绍。考虑到历史学专业以及学生就业特点,本课程教学重点主要在中国古代史学专业知识的讲授, 以及初步学术研究方法的引导。讲深了,学生接受不了;讲浅了,达不到授课目的。如何解决这个 问题?本课程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思路及其方法和手段:1、通过专门知识的讲解,寻求知识背后的学术思想。2、本课程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和适应学生的专业及其就业需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3、本课程采用学术研究专题教学、课堂讨论、视听资料、读书笔记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 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二)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标准体系。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思想深度、价值判断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为主要指标体系。以学生和社会为主体,以学生对教师 授课的欢迎程度和社会对学生的欢迎程度作为重要参照系数。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推行学分制更是如此。要避免如下不良倾向:(1)不要简单地以学生考分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要主动打消教师尤其年轻教师顾 虑。因为,考试成绩取决于学生素质、试卷质量、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评价教师好坏关键在于平 时学生对老师上课的评价以及学校督导、其他老师对教师听课的评价。在大学里,衡量大学好坏、 衡量教师好坏,学生考试成绩不是主要因素,甚至起不了作用。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对学生考分严格 点,是好事情。(2)不要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考试成绩固然要考虑正态分布,否则会涉及试卷质量、 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风等多种因素。但要因课程因教师而异,比如考查课、公共课、某些难度较 大的专业课等。还要看有些老师命题试卷考试目的和要求等。在统一教学规范的前提下,要充分发 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张扬和课程的特殊性要求。(3)不要因学分制而可能带来的“拉分”不良倾向,这会助长不良学风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下降。 推行学分制既要考虑试卷命题合理,适当考虑学生的分数比例及分数绩点要求;也要加强对学生严 格要求,实行淘汰制。虽然这会在一定阶段加剧学校工作开展的难度和复杂性,但从长远来看,有 助于学校学风和教风改进,以及学校的良性发展。2、教学评价的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一般包括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学校督导员 听课评教等。上述方式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但也有值得改进之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评教。包括如下儿点:一是不要仅仅考虑从所谓“好学生”中选取教学信息员。如前 所述,学习成绩好坏不能简单衡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水平和能力。因而,这类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 价标准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学校教务处应当从男女生不同比例、所谓学习成绩好坏的不同比 例的学生中抽取教学信息员进行评教。二是尽管院系也组织学生对教师评教,但毕竟存在人情关系 等因素,而可能流于形式。因此,建议学校教务处不定期地到学生中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三是 建议学校教务处在网站专门开设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地评 价教学。四是建议对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定期随机调查,反馈他们在大学期间所上课程的好坏。(2)教师同行评教和学校督导员听课评教。从目前来看,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教师同行评教多 流于形式。要么存在专业差异,要么存在人情关系等因素,从而影响评教效果。同样,学校督导员 听课评教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因年龄差异、专业知识差异等因素而影响评教效果。因此,一是不要 过分注重这些方式;二是建议尽可能在全校组织相同或相似专业的老师进行评教;三是建议组织学 校及相关职能部门、院系领导不定期地进行听课评教;四是建议凡是到学校交流访问的客人中,只 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就随机组织他们到相关专业老师中听课。这是学校掌握教师教学动态的一种途 径探索。(3)社会评价。一是教师所上该门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教学科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二是用人单 位等社会各界对毕业学生评价所涉及的大学期间授课内容。(三)教材选编鉴于我校中国古代思想史课程授课对象均为历史学专业学生,且我校属于应用型地方本科 院校,因此,本课程采用兼具中国古代通史概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适合历史学专业及其学生特点 的实用中国古代史教材,教材内容既注重通史内容的讲解,也注重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介绍。同 时,作为本科院校,为了拓展学生理论视野和思想深度,本课程还选取了一些水平层次较高的教材 和专著作为教参资料。1、教材的选用及编写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2、教参资料的选用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体大思精)3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年。4钱穆:中国思想史,学生书局,1995年。(通贯)5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精炼)6何兆武: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简明)7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8白纲: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9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牟宗三:中国哲学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系统)1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特点鲜明)13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2001年。14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15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6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出版社,1996年。(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本课程开发了历史学专业教学的教案、课件,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下一步的工作中,努力争 取获得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同时,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开设网络视频精品课程,供学生和社会 各界使用。五、其它说明本课程作为历史学必修课程,需要大量原始材料支撑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收集了许多古代 原始经典著作和补充视频资料。2015年3月5日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思想史》课程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