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锦瑟》精细翻译及默写.docx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锦瑟精细翻译及默写琵琶行(并序)原文:元和十年,予(yd)左迁九江郡(jDn)司马。明年秋,送客;盆(p6n)浦(pH) 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zhEng)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 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加立)人妇。遂命酒,使快 弹数曲。曲罢悯(min)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 (yii)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C)意。因为(w6i)长句,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翻译: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滥 浦口为朋友送行,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 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 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 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 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注释:予:同“余”,我。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明年:第二年。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 乐曲声调。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 称。是“能手”的意思。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为:做。贾人:商人。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快:畅快。悯然:忧郁的样子。漂沦:漂泊沦落。 出官:(京官)外调。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为: 创作。长句:指七言诗。歌:作歌。凡:总共。言:字。命:命名,题名。原文:寻(xdn)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响。翻译:夜晚我到潺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潺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 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 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晰难为听。”地势荒僻, 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 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 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 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 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 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 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 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 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 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 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 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 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靛琶行(并序)理解性默写1 .琵琶行中“,” 一句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 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2 .琵琶行中“, ”两句揭示了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 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3 .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嫁做商人妇。“, " 两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4 .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 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 ",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 “",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 ”。乐曲的终止 也写得很好:“,”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5 .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6 .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时五陵的少年争相敬献殷勤,而当她年老色衰之 后则是“, ",门可罗雀,嫁于商人。7 .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8 .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9 .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 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 过程,其中既用“” "”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 "” 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但这都是概述性的描写。10 .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 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 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o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 界:, o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 是:,o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 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O11 .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 叫绝。12 .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我”情感被激,发出了 “, ”的感慨,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因此才有了同声相应 的诗文。13 .琵琶行中,诗人自叙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14 .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展现了听书人的投入,侧面反映出说书人的技艺卓绝。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O15 .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琶行中选句,应是“,O【答案】1 .沼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2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5.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6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7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9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16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东船西 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7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18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9 .住近渝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20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1 .此时无声胜有声。李凭箜篌引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皿)不流。翻译: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 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注释: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 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空山:一作“空白”。原文: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kdng)篌(h6u)。翻译: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 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注释:江娥:一作“湘娥”。素女:传说中的神女。中国:即国之中央,意 谓在京城。原文: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翻译: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像芙蓉在露 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注释: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 凰叫,形容乐音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原文: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翻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 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注释: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 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 “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原文: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翻译: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娟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 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注释:女蜗: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石破天惊逗 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弓I。原文:梦入神山教神妪(yti),老鱼跳波瘦蛟舞。翻译: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注释:神山:一作“坤山二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 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 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原文: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翻译: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 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吴质:即吴刚。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 月中有玉兔,故称。【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 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 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 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工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 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 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 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 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 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 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 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 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 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 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 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 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 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 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 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 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 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 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 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 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 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 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 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 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 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 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 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 天上,正在补天的女蜗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 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 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 客需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 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 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 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 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 眼前了。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 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 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 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 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 人联想。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 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 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 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 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 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1 .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 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2 .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 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3 .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 “" ;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4 .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 05 .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写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 刚,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的玉兔,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 深深印在读者心中。【答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1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2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4 .女娟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5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小山重叠金明灭,鬓(bln)云欲度香腮(sai)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 洗迟。翻译: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金:指唐时妇女眉际 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 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 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 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蛾眉:女子的眉毛细 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原文: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Z),双双金鹏(zhB)鸽(gii)。翻译: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鹏鸽。注释:罗襦:丝绸短袄。鹏鸽:贴绣上去的鹏鸽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 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 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 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日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 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 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 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 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 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 在联系;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 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 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 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 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 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 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 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 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 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一一虽 日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 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 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 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 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 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 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二 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 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 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 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 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 双的的鹏鸽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 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 回互呼应之妙。全篇内容是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而妆毕簪 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过程。结构亦循此次序作直线型之描叙,极清晰明 了。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 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鹏鸽”,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 更见蕴藉。在格律上,词作采用了仄韵和平韵交错变换的调式来表现曲折细腻的思想 感情,而“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二句,不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 排了五个响亮的去声字:“照”“后”“镜”“面”“映”,置于换头之处,吟唱时,就 更加显得跌宕飞动,抑扬顿挫。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理解性默写注释:溶阳江:万里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因九江古称溶阳,所以又名溶阳江。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原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注释原文原文翻译原文原文注释原文原文原文翻译注释原文翻译注释原文翻译注释原文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主人:诗人自指。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jin)月。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寻着声源轻声询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不语。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用怀里抱着的琵琶半遮着脸面。转(zhuWn)轴(zh6u)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转轴拨弦:拧转弦轴,拨动弦丝。这里指调弦校音。弦(xiWn)弦掩抑声声思(si),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掩抑:掩蔽,遏抑。思:悲伤。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她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信手:随手。续续弹:连续弹奏。轻拢(16ng)慢捻(ni&n)抹(m6)复挑(ti&o),初为霓(ni)裳(chWng)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1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两句 将眉喻为山,将鬓喻为云,将腮喻为雪,刻画了一位容貌美丽的宫中妇女的形象。2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两句 对宫中女子梳妆打扮的描写,写出了女子体态的娇柔和行动的慵懒。3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两句 写出了宫中女子服饰的华贵,同时也对前文写女子山眉深蹙、梦起迟妆作的原因 作了交代。4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 "两 句描写宫中女子照镜贴花的细节,再化用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 一句写出了女 子容颜之美。【答案】.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1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2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鹏鹃。3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锦瑟原文:锦瑟(s4)无端五十弦,一弦(xiAn)一柱思华年。原文: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注释: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无端:犹何 故。怨怪之词。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 二十五弦。原文: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原文: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注释:庄生晓梦迷蝴蝶: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 烟之意。原文: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原文:沧海明月高照,鲸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注释: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鲸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 眼泣则能出珠。”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 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原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wWng)然。原文:如此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起来才感到无限怅恨呢?即使在当年早已 是令人不胜怅惘了。注释:惘然:失意,忧思的样子。【赏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 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 的爰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 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 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干百年来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锦瑟无端 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象一下: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 诗人也一边在感慨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喜悦追忆, 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 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诗的首联以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借助对形象的联想来显现诗人内心深处 难于直抒的千般情怀以及诗人沧海一世所有不能明言的万种体验,点明“思华 年”的主旨,这是对传统比兴手法创造性的发展。“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间两联,最能体现李 商隐引典精辟、譬喻精深的持点。李商隐以“庄生梦蝶”的典故人诗,又巧妙地 设计了两个字:“晓”与“迷"深层喜悦譬喻溢于言表。“晓”早晨也,喻人的一 生则是青年时代。“晓梦”:青春美梦,年轻时立下的宏伟大志,色彩斑斓的喜 悦理想。“迷”迷恋,沉溺也不放弃,不可割舍,不懈地追求喜悦。诗人设字绝 妙精巧,赋予典故以新的喜悦哲理,让读者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使诗句产生 了影视效应,再现了诗人为不可割舍的理想进行了不懈追求,无奈却挣扎于权 势争夺之中,左右为难受尽欺凌终不得志,到头来只是一场悲苦的梦幻而已。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 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 泪以珠喻,自古为然,蚊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 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 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 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 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 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引戴语作解说, 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福 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 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 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 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 无法亲近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镉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 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 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 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对于诗人 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 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 (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 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爰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 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 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鲸泪,具有一种阔大 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 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 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 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 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 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 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 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 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 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 感人至深。锦瑟理解性默写.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因其对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1 .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地无限怅惘的句子是:2 .锦瑟中的“, ”两句,作者指出了美好事物不能长 在,寄寓了悲伤竭悼之情。3 .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典故写梦蝶和杜鹃,以此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悲戚 与怨愤的诗句是:“,4 .锦瑟一诗中,“,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理 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5 .锦瑟中感叹“才华背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 名句:, o6 .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 的句子是:,。7 .锦瑟中“, ”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境、虚渺的 梦境,把人生的恍惚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出来。【答案】1 .锦瑟无端五十弦,2 .此情可待成追忆?3 .沧海月明珠有泪, 4.庄生晓梦迷蝴蝶, 5.此情可待成追忆?6 .沧海月明珠有泪, 7.庄生晓梦迷蝴蝶, 8.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弦一柱思华年。 只是当时已惘然。 蓝田日暖玉生烟。 望帝春心托杜鹃。 只是当时已惘然。 蓝田日暖玉生烟。 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春心托杜鹃。翻译: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注释:拢:扣弦。捻:揉弦的动作。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的动作。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 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 为歌舞曲。原文:大弦嘈(cWo)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翻译: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 窃私语。注释:大弦:指最粗的弦。嘈嘈:声音沉重抑扬。小弦:指最细的弦。切 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原文:嘈嘈切切错杂弹(馅n),大珠小珠落玉盘。翻译: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 盘。原文:间(ji&n)关莺语花底滑,幽咽(y6)泉流冰下难。翻译:一会儿像黄鹏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 涩不畅。注释: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幽咽:形容乐声梗塞不畅。冰 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艰难,形容乐声滞 塞难通。原文:冰泉冷涩(s4)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翻译: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注释:凝绝:凝滞。原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翻译: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原文:银瓶乍破水浆迸(b6ng),铁骑突出刀枪鸣。翻译: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银瓶炸裂,水浆奔迸;又像杀出一队 铁骑,刀枪齐鸣。注释:迸:溅射。原文: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6)。翻译:一曲终了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注释:曲终:乐曲结束。拨: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拨工具。当心画:用拨子 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原文:东船西舫(但ng)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bAi,旧时读b6)o 翻译: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注释:舫:船。原文: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limn)容。翻译: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注释: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原文: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瓶)蟆陵下住。翻译: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注释: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原文: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齿ng)第一部。翻译: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注释: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原文: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翻译: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注释: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原文: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xiOo)不知数。翻译:京城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注释: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原文:钿(diAn)头银篦(bl)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 翻译: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注释:钿头银篦: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击节:打拍子。原文: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翻译: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原文: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翻译: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注释:颜色故:容貌衰老。原文: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翻译: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妻。原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翻译: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货去了。注释: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原文: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翻译: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注释:去来:走了以后。原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1击)干。翻译:更深夜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注释: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原文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ch6ng)唧唧。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款欷。注释重: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原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