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经济收入相关性分析(1).pdf
天府新论 2007 年 12月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经济收入相关性分析柳薪蔚 徐华玉 摘要在大学生活这一人生发展过程中急剧变化的时期,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等很容易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经济水平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偏大。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经济收入 中图分类号 C91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633(2007)12 月-319-04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做出异常的行为。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在大学生活这一人生发展过程中急剧变化的时期,在校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等很容易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度和转变,在心理上将逐步摆脱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经济上更是承受着重大的压力。经济水平状况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它对大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已成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到了高校的发展与稳定。由此,本文主要从家庭经济收入因素角度出发,针对本市五个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目的:了解当代大学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影响及对策,以引起更多的关注。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 400 份问卷,回收 232份。(2)SCL-90 测试卷调查分析。调查对象:西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随着近期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案件的发生、曝光,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引起社会舆论的再度关注。为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解决这一病态趋势,我们通过 SCL-90模型,首先确定出各大因素如焦虑、抑郁、恐惧等确实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再通过城乡学生 SCL-90比较分析,得出来自乡镇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较大。综合上述两项测试,进行分析,总结出家庭收入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占很大比重。从而再次做出不同家庭收入学生 SCL-90 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优劣对大学生的生活观念、人生观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的主要因素。一、SCL-90模型分析11 大学生 SCL-90 与常模比较分析表 1 大学生 SCL-90 与常模比较因子大学生常模MSDMSD躯体化113601461 1370148强迫119001641 1620158精神病症117301621 1650151恐怖116701601 1500159焦虑115601561 1390143敌对116301601 1480156抑郁118001491 1230141偏执115701551 1430157人际敏感115701521 1290142由调查结果可看出,9 个因子中,大学生强迫、319 作者单位柳薪蔚,徐华玉,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明显高于常模,其中,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尤为显著。调查资料显示,有一项因子高于常模的占到总调查人数的 20%,而强迫占 17%人际关系敏感占 15%,抑郁 11%,其次依次为敌对、焦虑、骗执、精神病症、恐怖和躯体化。按中国常模结果,如果 SCL90 总分超过 160 分,单项均分超过 2 分,就应作进一步检查;标准分大于200 分,说明有很明显的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大于 250分,则表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需要作医学上的详细检查,很可能要做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调查中,总分大于 250 分的大学生竟然达到了 115%。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各因 子上 的均 分由 高及 低依 次是:强 迫(2105?0160)、人际关系敏感(2 100?0164)、抑郁(1190?0165)、偏执(1187?0160)、敌意(1180?0166)、精神病 性(1170?0152)、焦虑(1168?0160)、恐 怖(1147?0143)躯体化(1136?0146);大学生在各因子得分 2 的 人 数 百 分比 由 高 及 低 依 次 是:强 迫(1513%)、人际关系敏感(1112%)、偏执(917%)、抑郁(610%)、敌意(513%)、焦虑(419%)、精神病性(411%)、恐怖(115%)、躯体化(115%);而从症状因子均分和症状检出率综合来看,前五种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强迫、抑郁、敌意)表现较为突出,说明这五种心理障碍倾向在大学生中有着明显的症状反应。21 城乡大学生 SCL-90 比较分析:表 2 城乡学生SCL-90 比较分析因子城市乡村MSDMSD躯体化1133014511310141强迫1185015611910158人际敏感1164015311760155精神病性1144014211460144焦虑1149014711580154敌对1146014611490156恐怖1137014211400141偏执1143014711430155抑郁1140013811480142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躯体化和偏执这两项因子差异不大外,其他七项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均高于城市学生,其中,以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比较突出。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 16.5%,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更为严重。在被调查的贫困学生中,有 70%以上来自农村。而近年来城镇居民中下岗人员的大幅度增加,使部分城镇家庭的大学生也面临交不起学费和没有生活费的困扰,因而,这一数字正呈上升趋势。由此看来,贫困生占大学生心理疾病群体的大部分份额。在学校里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人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贫困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资料显示,60%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22 1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有 4212%的贫困生不愿在英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即使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人际交往中,许多人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近 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这便导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度、焦虑、敌对等方面比城镇的同学显现得更加突出。31 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学生 SCL-90 比较分析表 3 不同经济收入学生 SCL-90比较分析(其中:家庭人均收入不到 1000 元的记为 A,家庭收入在1000-2500 元左右的记为 B,家庭人均收入达到 2500 元以上的记为 C)因子ABCMSDMSDMSD躯体化1 13401451 1320 14311320 150强迫1 19101601 1850 15711860 147人际敏感1 18001531 1720 14911700 153抑郁1 14701421 1400 14711420 145焦虑1 15901471 1500 15211500 149敌对1 15501441 1480 15611490 152恐怖1 14301421 1420 14311430 140偏执1 14501471 1430 14611440 157精神病性1 14501391 1470 14411460 145从表中可以看到,家庭收入在 1000 元以下的学生的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抑郁明显高于另外两个档次的学生。另外,调查中,家处农村的人均年收入不到 500的学生更是突出,有一项因子大于 2 的比例明显偏高,合计可达到 40%以上,远远高于本次调查的平均水平 20%。教育培养成本承担主体的转换,导致了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的形成。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的劣势导致大学校内贫困生独立性强。他们从小就深知贫困的含义,渴望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被尊重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因此,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320态度相当敏感,容易出现心理偏激及极端情绪。主要表现在自我认识上的偏差、情绪情感上的自卑心理、学习、交往上的挫折心理、虚荣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等敏感心理误区。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偏大。纵使五大高校教学环境、硬件设施、生活娱乐氛围、教育观念各显不同,但令我们惊讶的是,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认为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素中 家庭经济收 入状况占主要 比重的高 达67%,而实际上,根据 SCL-90 的分析,家庭经济收入所导致的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41 结论分析: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家庭价值观念、家庭教育方式、家庭规模氛围及等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尤为重要。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的家庭的居住条件、家人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养方式及对学生的经济投入情况等,与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首先,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由于绝大多数大学设在大中城市,生活方式有较浓厚的城市色彩,贫困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逐渐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那些生活消费只能限于吃饱穿暖的水平、艺术修养水平较低的贫困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另外,贫困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也会更困难一些。就读大学前,贫困生就普遍存在着学习条件较差,学习起点较低等客观情况;入学后,还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录音机、电子词典甚至电脑等自学工具。因而,要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贫困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当前,大学生渴望人际交流,追求友谊,尝试爱情,希望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追求高消费的攀比心理日益增长。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贫困生由于生活拮据,忙于为生活奔波,既无经济实力,也无精力更多地进行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与此相对应的是经济实力强的同学穿名牌、进饭店,出手大方,交友广泛,关系活络,在校园里风光一时。相比之下,贫困生相形见绌,自感寒酸,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表现为敌对态度、强迫症状和冲动行为。其次,贫困生在应对方式上的不正确、不完善,也导致了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在大学校园里,知识分子群体中老师与同学中的多数人对贫困生充满了关爱并真情相助,但在当今讲究经济效益,尊重事物功利价值,追求财富的价值观支配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贫困生在社会上由于/寒酸0 常常倍受歧视,受奚落、受嘲笑。因而,对/金钱至上0 的社会文化表现了一种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这种社会现实与他们主现意识的冲突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负性改变。再次,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很重要。贫困生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一些家长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火或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发脾气,当着别人的面莫名其妙地打骂子女,并超过了孩子可接受的程度等,这些也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往往家居环境质量不高,在紧张、压抑或沉闷的家庭气氛中,父母与子女缺乏感情上的交流,双方容易产生隔阂,情感破裂,甚至对抗,是不良行为的诱因;失业的父母由于疲劳、忙碌,再加上情绪低落,往往对孩子的应答少,降低了育儿质量,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育;一些父母由于对经济现状的不满而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较高,寄希望于通过子女的成才来改善生活。这样,当家长给予子女过高的期望与要求时,往往又对子女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困扰。此类状况在多子女家庭中尤为明显。过于压抑的生活环境以及缺乏理解,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反社会行为和过失行为的心理疾病。二、总结建议在明确了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之后,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寻找方法来尽量的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祖国未来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一般来说,像家长自身职业等这些客观性因素是比较稳定的,我们可以通过主观上的努力如勤奋学习争取获得国家社会及学校提供的助学金,助学贷款,参与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等等。利用业余时间做促销,家教,还有各类校外兼职这样不仅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从而也可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这里涉及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帮助。可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努力:11 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经济贫困保证线,从而使贫困大学生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焦虑。高校还应充分认识到青年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是具有可塑性的,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而是应该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32121 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并加大宣传力度,认清问题的实质,鼓励大学生勇于接受帮助。心理咨询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扩大心理咨询的队伍,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设置专业人员外,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也要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有效方法,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工作,使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学生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进一步提高的目的。学校对贫困生则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如通过个别性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他们进行情绪调控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等,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团体行为训练来解决在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31 高校还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取心理健康。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要帮助贫困生确立合适目标。/态度决定一切0 帮助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变消极为积极、有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学校还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也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主动关心贫困生,体谅他们的心理感受。41 积极开展勤工俭学。要让贫困生认识到,与其被动地/等、靠、要0,指望获得更多的资助,或忍饥挨饿,还不如走出来,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如家教服务、钟点工、宿舍值班、教学楼保洁、校园环卫、市场保洁、校园绿化、餐厅服务、图书资料整理、阅览室值班等,自己解决部分经济问题,并获得良好心理体验。51 国家应承担贫困生解困的主要责任。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国家政策方面给予保障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贫困生的工作。如国家助 学贷款,高 校个体 建立/奖、贷、助、补、减0 五位一体的联动资助体系,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从各方面做好贫困生的工作,给予他们关心帮助,为他们排忧解难。贫困生首先要学会接纳自我,要学会接受城乡有差别、贫富有差异这个现实,同时认清贫困不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怨天尤人。要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从思想上自立,用自己的双手勤工助学,改善生活、学习环境,而不会出现困难生贷款住/高间0 的尴尬局面,不/等、靠、要0,而是 学会/自强、自立、自尊、自助0。这样,很多的心理问题便会迎刃而解。1参考文献2陈选华1 大学生心理学基础 1M2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杨志恒1 大学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1J2 1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赵红,代艳丽1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思考 1J2 1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孔德生,杨晓梅1 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 1J2 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1刘珍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1J2 1 经济与社会发展1,2005,(6)1余高1 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及教育对策 1J2 1 鄂州大学学报,2005,(4)1任俊,陈小异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生活因素探析 1J2 1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12005,(3)1匡令芝,郭毅夫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度策6,1J2 1 黑河学刊,2005,(6)1刘美涓,余华.大学生 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 1J2 1 心理科学,1995,(5)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