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_吴琼.pdf
-
资源ID:69622495
资源大小:1.50M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_吴琼.pdf
教育教学研究第29卷第6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29No.62012年11月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ov.2012收稿日期:2012-09-11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度资助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YYB2011014)。作者简介:吴琼(1979),女,广西贺州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管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吴 琼(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随着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情况、媒介认知,参与利用媒介的抽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应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媒介自律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等四方面进行。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12)06-0128-04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MinoritiesWU Qiong(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Chongzuo,532200)Abstract:Along with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a culture,it is urgent to foster and im-prov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ample survey which is about the college students media contact behaviors inGuangxi minority regions,and makes main conclusions and puts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minority,college student,media literacy在当今信息时代,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介技术几乎无所不能地全天候提供全方位的大众媒介信息,人们生活在一个传媒所营造的空间里,作为文化的使者和信息的纽带,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社会阶段,尤其是对大学生。大众媒介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或“第二课堂”,已成为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影响源。应对大众传媒的影响,除了通过媒介立法、媒介自律等方式规范媒介行为外,还需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大众传媒时代对大学生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更显紧迫。一、调查结果与实证分析(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说明1.概念的界定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分为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收/录音机、计算机、手机、摄像机、电影和VCD/DVD等)和印刷媒介(书籍、报纸和杂志等)。本研究中被测量的大众媒介有电视、广播、计算机、VCD/DVD、书籍、报纸和杂志等。2.统计分析本调查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3月7月从广西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中专院校,抽取1 000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文章的数据分析均使用国际上通用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版,在数据的分析过程中结合了访谈法。3.被试构成被试由三类大学生群体构成:本科生、专科生和高职生。被试所在的学校名称分别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贺州学院、河池学院、百色学院、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问卷980份,经过整理得到有效问卷946份,问卷有效率为94.6%。其中大一学生224人,大二学生239人,大三学生253人,大四学生250人。男生549人,占比例58.03%,女生397人,占比例41.97%。样本的采集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被试民族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表1被试的民族构成情况(%)(二)数据结果分析与基本结论1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1)书报、广播、上网的接触频率从表2的数据显示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各种媒介方式都有所接触,已经具备基本的媒介接触行为。一天当中基民族构成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其他少数比例23.233.714.311.25.012.6128-本上没有接触的媒介最高的是纸质媒介书报杂志、其次是广 播 的 接 触,而 接 触 最 高 的 是 网 络,所 占 比 例 分 别 为87.2%,76.7%,68.0%。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纸质媒介的接触是极度缺乏的。表2书报、广播和上网的接触频率(%)(2)媒介接触目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在全体被试中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选择“娱乐放松”作为自己接触媒介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获取信息,接着是了解时事和获得聊天话题。在性别上,主要体现在了解时事和获得聊天话题这两项。男生选择“了 解 时 事”的 比 例 占26.5%,女 生 的 比 例 则 只 占11.5%,男生选择“获得聊天话题”的比例占7.2%,而女生的比例却是21.9%。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获取信息”和“了解时事”这两个选项上,和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年级的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低年级学生的要多,呈逐渐增长趋势。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把接触媒介作为交流沟通、娱乐放松、排遣寂寞的工具,利用媒介学习知识、发展自我、了解新闻时事的作用被忽视。有接近60%的学生选择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为了娱乐、放松自己。其次才是找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可见,大众媒介只是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释放学习压力、休闲娱乐的优先选择,而没有成为大学生利用它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和全面提升自己的利器。表3接触媒介目的(%)(3)媒介接触途径表4表明,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书刊获取途径最多是图书馆借阅,占了相当高的比例(48.7%)。家庭订阅的以及自己购买的和向他人借阅的比例较低,分别是18.3%、15.6%和17.4%。这可以说明,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是大学生接触纸质媒介的主要地点,同时,也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利用媒介的过程中,接触媒介的自主意识还不是很强。选择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大学生只占了一半不到。关于网络媒介接触地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地点主要集中在网吧,所有被试选择的比例高达64.2%,其次是学校机房,再次是家里,最后是其他地方,比例分别为26.5%、7.1%和2.1%。可见,选择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上网的大学生数量是极少的。这些数据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的现状相符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客观上造成了当地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购置不起电脑,从而只能选择到网吧去上网。这使得大学生在网吧这个混乱的环境中极容易染上不良媒介接触习惯。表4媒介接触途径(%)2.大学生媒介认知情况(1)辨识媒介信息能力辨识媒介信息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高低的一项核心指标。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学者蔡琪认为:“媒介认知能力包括两个层面: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和对媒介社会的认知能力。前者主要是对媒介信息本身的辨别和理解能力,包括内容和形式;后者主要是指对媒介信息的社会和文化生产语境的认识能力146。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普遍具备了初步的媒介信息辨识能力。例如,对在网上看到有关某地发生“疫情”或“地震”等信息时,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一看到这些信息就相信,而是要看到报纸、杂志或电视新闻才会相信。表明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并不是一味地相信媒介上的信息,他们对于媒介信息有着一定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大学生对于报纸、杂志或电视的信任度比网络媒介要高。如表5所示,在对媒介的信任度上,表示出“不太相信的”选项上,所占的比例达76.6%,只有3.2%的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很相信。这也说明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自发的状态下对媒介的传播内容有一定的鉴赏力和媒介批判能力。但还是有16.8%的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内容是相信。所以仍需要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有系统、有目的的媒介素养教育。表5对媒介信息的信任度(%)(2)认识媒介影响力美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者W.James Potter在他的著作媒介素养 一书中曾说过:“媒介传播效果对人们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们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形式。”2193媒介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巨大时间2小时以上/天1小时以上/天30分钟/天基本上没有/天阅读书报的频率3.19.120.687.2收听广播的频率28.523.411.276.7上网的频率38.526.916.668.0接触目的获取信息娱乐放松了解时事获得聊天话题性别男12.154.226.57.2女10.656.011.521.9类别大一学生21.755.68.314.4大二学生19.658.110.410.2大三学生20.350.615.713.4大四学生25.945.520.18.5书刊获取途径家庭订阅的自己购买的借阅他人的学校图书馆借的比例18.315.617.448.7接触网络媒介地点家里学校网吧其他地方比例7.126.564.22.1对媒介信息的信任度很相信相信不太相信不相信比 例3.216.876.63.42012年第6期吴琼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11月25日出版129-第29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总第85期)影响力是全面的。在大学生的眼中媒介对他们个体的哪方面影响较大呢?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从表6中可以看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媒介对个人和社会影响方面的认识是清晰的、正面的和积极向上的。在媒介影响个人方面,他们选择的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各个方面、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认为影响到各个方面的比例达37.1%,认为没有什么影响的只占比例13.9%。在媒介影响社会方面,选择最多的选项是“拓展人们的视野”,所占比例为48.5%,接着依次是促进社会发展、加速文明进程、其他,最后是令人际关系淡漠,占全体被试的比例分别是:28.6%、11.5%、11.4%。正因为媒介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如此大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利用媒介信息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表6媒介的影响(%)(3)认知媒介暴力内容的能力当代大众媒介带给受众的信息洪流当中,不可避免地裹挟着低俗、暴力和恐怖等消极信息。受众能否在信息接收与处理中尽量躲避、过滤和剔除这类不良信息,减少甚至消除这类信息对他们自身的负面影响,成为判断受众媒介素养高低的标尺之一318。从问卷调查的显示结果来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数大学生对于在电视、网络上看到涉及暴力、血腥或有黄色情节的画面时还不太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以避免不良媒介信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如表7所示,大学生面对电视或网络画面中的媒介暴力信息时,选择“继续看”的比例呈压倒性优势。远远高于“马上换台”和“视线转移”这两个选项。这是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表现之一。由此可知,相当一部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还不具备正确判断良好媒介信息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世界各国引进了众多影视剧、各种媒介播放的影片,其中一些暴力倾向明显,这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一旦他们在成长期受到黄色、暴力和色情等媒介信息影响,这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于他们思想是一种极大的污染。正如中国古人所言“染之于黄则黄,染之于苍则苍”。这些都凸显了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表7接触电视、网络暴力信息时的行为选择(%)3.大学生参与利用媒介情况当今媒介信息爆炸时代凸显了快速有效地获取媒介信息的重要性。这成为衡量大学生是否具备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参与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否利用媒介发声、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等,二是能否积极利用媒介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对于大学生能否有效利用媒体发声,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等,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在表8中可以看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自己的文章的只占全体被试的39.4%,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的比例较高,占全体被试的51.6%,而仅有38.3%的大学生在网上做出留言或评论。这说明大学生的媒介参与意识还很欠缺。总的来看,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媒介参与能力和运用媒介的意识尚待启蒙,这将是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重要的一环。表8媒介参与意识(%)4.大学生媒介道德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如表9所示),45.9%的学生认为购买盗版媒介制品“很正常,没什么不对”。另外,18.1%的学生认为“属于不道德行为”,36.0%的学生认为“属于侵权违法行为”。在对大学生滥用媒介信息的态度调查中了解到,有31.5%的学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能够识别滥用媒介信息是属于不道德行为和属于侵权违法行为不到1/2的学生。可见,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媒介道德素养还较低,辨别媒介信息的合法、合理使用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表9对购买盗版媒介制品和滥用媒介信息的态度(%)二、基本结论基于以上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对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对媒介接触目的也比较明确,具有初步的媒介批判能力、质疑能力和辨识不良媒介信息的能力;2.学生接触媒介的环境不理想;3.学生接触媒介的频率较低;4.学生的媒介选择能力整体不高。在面对媒介负面信息时保护自己的能力不够强;5.学生普遍具备了初步的媒介信息辨识能力。但这些能力尚属自发的、低层次的媒介素养,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学媒介影响个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各个方面没什么影响比例28.720.337.113.9媒介影响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拓展人们的视野加速文明进程令人际关系淡漠比例28.648.511.511.4选 项马上换台继续看视线转移比 例23.474.81.8题目你有发表过文章吗你在网上留言评论过吗有39.438.3没有51.652.7项目对购买盗版媒介制品的态度对滥用媒介信息的态度很正常,没什么不对45.931.5属于不道德行为18.143.2属于侵权违法行为36.025.3!130-习训练后所得。大学生对于报纸、杂志或电视的信任度比网络媒介要高;6.学生在媒介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认识是清晰的、正面和积极向上的。但有效利用媒介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等方面欠缺,参与构建媒介信息时的活力不高;7.多数大学生对于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涉及暴力、血腥或有黄色情节的画面时不会做出保护自己的正确判断行为;8.学生对媒介道德层面的认知能力模糊,需进一步提高。三、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对策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应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媒介自律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等四方面进行。(一)改善媒介生态环境大学生是国之未来,民族的希望所在,整个社会应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社会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个环境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众所周知,个体的人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长大成人。大学生的社会化就是逐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所得以完成的。可见,营造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快发展广西经济、改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环境;二是加快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村文化站的建设;三是以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二)高校加大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力度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系统化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教学层面要确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载体,探索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我们应该在高校设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对此,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对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得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如今,在英国的所有中学、在加拿大从小学到大学,以及美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课堂,媒介素养教育都被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系统实施。在大学教学系统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此外,学校德育课程是形成、巩固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没有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疏漏。再之,媒介素养教育应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从而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三)媒介自律大众媒介应该做到在媒介生产和传播信息方面要符合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要求,用优秀的作品引导并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积累知识和增长才干,使他们的媒介素养在耳闻目染当中得到逐步提高4102。媒介可利用其传播信息的优势,在一些电视节目的议题设置中增加一些介绍媒介知识、并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能够收看得到,媒介机构还可以邀请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到本单位进行参观甚至参与一些节目的录制。这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媒介、提高运用媒介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用审视、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媒介传播的信息。此外,从事媒介工作的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做好媒介信息的把关人。因为大量事实表明,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均来自大众媒介。可见,大学生的行为失范现象与媒介宣传的内容和采取的方式直接相关。总之,大众媒介应当致力于建立维护平等、公正、诚实和守信等道德底线,应当扶正扬善、弘扬正直、勇敢、关爱和奉献等道德精神和良好社会风尚,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洁净、健康的信息环境。(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的制高点和根本是自我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也就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内化活动才能起作用,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在中国古代,孟子曾说,个体自身的涵养要依靠“自得”、“自求”而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进行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把大众媒介作为了解信息、认识社会、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工具。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时,要仔细思考、认真审视,不但要学习媒介素养的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媒介帮助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己面对媒介信息时的分析与批判能力。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媒介机构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通力协同合作,只有将各种途径、措施结合起来,构建全面、立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参考文献:1蔡骐.论媒介素养的建构与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1(5).2 W.James Pottd.Media Literacy M.SaPublication,1995.3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5).4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助理编辑:李凡生)!2012年第6期吴琼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11月25日出版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