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pdf
-
资源ID:69624957
资源大小:773.6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6 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pdf
2 0 0 9 年第5 期总第1 8 3 期囊2 i f 书删学列提要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业开发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改造模式其相应的规划方法也因时园地而异。笔者选取了成都锦里、文珠坊、宽窄巷子三个街区的规划项目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对其文化特色、活动项目、空间环境作了分析,评价了各个案例的社会、经济效益总结了不同开发模式的优劣及其对规划方法的影响。关键词历史街区;商业开发;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规划方法中图分类号T U 9 8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 3 3 6,3(2 0 0 9 0 5-0 1 0 7-0 7作者简介周向频,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z h o u x p m a i l s i n a C o r n唐静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c l o u d t o n h o t m a i l m a i l c o m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周向频唐静云AS t u d yo nC o m m e r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m e ma n dP l a n n i n gM e t h o do fH i s t o r i cD i s t r i c t:T a k i n gJ i n l i,K u a n z h a iL a n ea n dW e n s h uD i s t r i c ta sE x a m p l eZ H O UX l a n g p l n T A N Gd l n g y u nA b s t r a c t:T l 坞r e n o v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d i s t r i c ti sap a r to ft h ep r e s e r v a t i o na n du t i-l i z a t i o no f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a n di t i su s u a l l yc a r d e do u tb yc o m m e r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w i t hd i f f c r e-n tp l a n n i n gm e t h o d sa c c o r d i n gt od i v e r s ec o n d i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t a k e sJ i n l i,K u a n z h a iL a n a n dW e n s h uD i s t r i c ta sc a s e s,s t u d y i n gt h e i rc u l t u r et r a i t s,a c t i v i t i e s,p h y s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e v a l u a t i n gt h e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a lb e n e f i t s,t h u sm a d eac o n c l u s i o no fr e s p e c t i v ep a t t e r n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0 1 1,p l a n n i n g K e y w o r d s:h i s t o r i cd i s t r i c t;c o m m e r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J i n l i;K u a n z h a iL a n e;W e n s h uD i s t r i c t;p l a n n i n gm e t h o d1研究背景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真实记录和宝贵财富。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和范嗣越来越广。对建设的热衷有时会盖过对历史的珍视,尤其是2 0 世纪以来,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往往给文化遗产带来了无可挽回、难以估量的损失,引起了民众的抗议和各界专家、学者的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在各国相继提出,经历了近百年的深化、演变,至今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地段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出于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更新的动态保护观念已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在许多城市引入了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实践证明。成功的商业开发会在充分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供历史建筑、文物保护资金,提升历史街区人气,带动旅游业发展,使地段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成都是历史上的西南重镇,七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遗存丰富,1 9 8 2 年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但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闻名全国的休闲之都,成都城市总体定位仍以现代化为导向,自1 9 8 0 年代以来。在高速发1 0 7万方数据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展和大规模建设中。城内许多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先后遭到破坏与损毁,使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风韵日趋衰减。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成都市政府于2 0 0 3 年出台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由城市格局保护、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组成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图1)。其中的历史文化片区包括了古城区核心范围内的大慈寺、文殊院、宽窄巷子3 大历史街区。它们是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或许是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影响,成都历史街区的保护并没有采取博物馆式的冻结保存或是拼贴式的异地重建。而是将商业开发作为主要手段,通过重新规划设计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历史文化商业区。2案例比较分析继“最佳人居城市”之后成都在2 0 0 7 年又获得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桂冠,历史街区的修缮与重建工作有1 0 8条不紊地开展。2 0 0 8 年汶川5 1 2 大地震虽然对旅游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和影响,但在灾后重建的规划策略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商业开发更进一步被作为了震后振兴旅游的突破口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下选取已完成规划建设并投入使用的锦里民俗文化街、文殊坊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3 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其开发模式及规划方法。2 1 开发内容与方式严格地说。锦里算不上是历史街区的改造案例,但它却在成都市内首次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开发。成功地创造了全城瞩目的商业奇迹。为之后的大慈寺、文殊院、宽窄巷子等片区的改造提供了先例和启发。锦里古街由旧民房改造而来紧邻三国胜迹武侯祠。全长3 5 0 余米,呈南北走向,北临锦江,东望彩虹桥。该民俗文化街与武侯祠博物馆一体规划以蜀汉三国文化为背景,川西民风民俗为内涵明清建筑风费料来源:h t t p:l l w v c w c i t y u p o r g c a s e g e n e r a l 2 0 0 7 0 7 0 4 3 2 2 9 7 s h u n l貌为外表,并融入当下时尚生活元素将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创造了崭新的休闲、体验、互动式旅游形态形成了一条体现成都特有休闲文化氛围的旅游休闲街区(图2)。区内设有茶坊、餐厅、酒吧、四川特色产品、风味小吃等经营项目。定期举行民俗特色表演和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是目前成都市休闲旅游的代表品牌。文殊坊位于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与千年古寺文殊院仅一墙之隔目前已完成的一期工程包含成都会馆和成都庙街两大部分,占地面积3 3 h m:。街区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传统川西街院建筑群为载体,力图保留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图3)。规划提出了打造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憩商务区”(R S D)。与其南侧的城市中心商务区(C B D)相融合的想法,尝试区别于成都已有的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而以古建筑、古遗迹、民俗景观为核心,开展可参与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圈3 文殊坊民居万方数据2 0 0 9 年第5 期总第1 8 3 期白鼬锄魄制学硝保留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寻求创造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新城市建设的途径。目前已初步形成集宗教、餐饮、休闲、购物、古玩鉴赏、康体养生、艺术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都市旅游商业文化区。位于成都西部原老皇城片区内的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3 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唯一孤本(图4)。规划控制区面积3 2 h m 2,核心保护区7 2 h m 2。从2 0 0 3 年开始,历时5 年完成的改造工程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改造和一定的拆迁、重建,努力寻求历史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的经营模式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汇聚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公益博览、高档餐饮、宅院酒店、特色策展等旅游、休闲项目。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目前已经成为“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图4 宽窄巷子内的胡同2 2 构成要素分析2 2 1 文化特色锦里曾经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而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在秦汉、三国时期闻名全国,但由于遗迹原有建筑、街巷已荡然无存。改造重建后的锦里主要依托的还是相邻的武侯祠所承载的三国蜀文化。三国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对国内外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图5 武侯祠大门力。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和蜀文化的中心而武侯祠是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君臣合祀的柯宇,在海内外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图5)。借助于如此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文化氛围。锦里极力发扬三国蜀文化。将客源市场从市内扩大到全国甚至海外。使其成为在成都体验三国文化的必到之地。文殊坊号称“都市第一禅林”依托中国四大丛林之一的佛教胜地文殊院,与保护片区内的金沙庵、白云寺、五岳宫等1 0 座庙宇一道,着力在闹市中心创造出一片清宁祥和的佛禅文化氛围。同时。历史上的文殊院庙会又与成都休闲社交的民俗文化有关,明清时候文殊院是寺庙民俗生活的中心。其庙会是当时不受约束、最为开放的社交、休闲、娱乐和交易场所之一,寺院祈福、放生许愿、庙会赶街等活动成为成都人“休闲社交”的最初起源。在此。佛学禅宗所倡导的空灵淡静的宗教哲学理念和天府沃土滋养出的闲逸悠哉的世俗生活观念产生共鸣造就了一处独特的佛禅文化与民俗文化交融的城市核心休闲区。宽窄巷子是成都独一无二的休闲、市井文化的代表。虽然其最早是清朝官兵驻留的满城但自1 9 8 0 年代末开始。这里的许多居民利用自家房屋、院落相继开起了茶馆、小吃店、旅社,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气息吸引了许多文人、艺术家、怀旧者和“驴友”(户外旅游爱好者)的光临使这几条隐于繁华闹市之中的老街成为了最受成都人青睐的都市休闲场所之一。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引入了大量外来高端商业,取代了原有自发形成的民间经营形式。使街区的市井文化让位给精英文化逐渐成为以地方传统为外在包装的城市高档休闲区。展示着城市生活的现代感和时尚气息。2 2 2 活动项目锦里围绕三国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开展活动项目包括:民间工艺展示(木器制作、丝绸布艺、皮影工艺品、酿酒、蜡染),民间游戏参与(木马、诸葛弩机),民间艺术欣赏(三国题材石刻、川戏),民俗交通体验(人力三轮车),特色饮食品尝(张飞牛肉、三国宴),酒吧休闲娱乐等,具有较突出的历史典型性和代表性。文殊坊的活动开展与锦里类似。也以传统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为主,包括:民间工艺参观、体验(羌家刺绣、蜀锦纺织、竹艺编制),民俗演出欣赏(四川皮影戏、川剧、茶艺表演)。古玩品鉴收藏(珠宝、木雕、门窗、家具、书籍)。饰品、工艺品选购(挂件、灯饰、瓷器)。特色饮食品尝(芙蓉豆花、宜宾燃面、天主堂鸡片)。茶馆、酒吧休闲等;此外另有少量与禅佛文化相关的活动项目。如佛教绘画、饰品欣赏、选购禅茶艺术展示。素食斋菜品尝等。宽窄巷子的活动项目主题定位于闲适、时尚,包括:老成都生活体验(龙门阵、木偶戏、即兴书法),老宅院落住宿(青年旅社、精品酒店),特色商品选购(异域珠宝、南亚风情家具、熊猫形象产品),西式餐饮品尝(西餐厅、甜品店、咖啡吧),茶馆、酒吧休闲,婚恋活动庆典等,更趋向于现代都市的多种生活体验。2 2 3 空问环境作为历史古街的缩影,锦里的空间格局相对简单:临街建筑围合成2-4 m宽的线型空间。街道从入口处由南至北延伸。在中部集散广场处分为平行两路于街区北端交汇形成套索状的总体平面(图6)。为了营造古时街道尺度宜人的亲切感。临街建筑以二层居多,呈现出统一的川西风格,以灰、白为主色调,选用薄片青砖砌墙。木料装饰门1 0 9万方数据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于扫型圈6 锦里的空间格局窗,配以小青瓦和白石灰勾缝运用马头墙、歇山顶、飞檐角、二楼飘廊、木板墙裙等语汇真实地再现了成都明清时期的古朴建筑风貌。与武侯祠博物馆及园林取得了和谐的统一。文殊坊规模较大。由新老建筑、院落和街道共同组成。其街巷格局比锦里复杂得多空间变化也更为丰富。街区北部保留的成都会馆经修复和改迁。形成了平行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L形拐尺和大院套小院等传统形式院落。通过2 3 m 尺度宜人的道路纵横相联、院院相接:南部新建的成都庙街采用丁字型街道组织方式。形成富有趣味的转角空间,不同形态、功能的节点由4 6 m 宽的道路串联。南北结合重现了老成都“九街十庙、庭院艺坊”的街坊结构,塑造出走大街一穿小巷一进院落一上堂屋一入居室的空间序列体验(图7)。但两大区域之间宽达1 2 m 的主要道路显得尺度过大,削弱了空间的围合感。且因人车混行在造成交通混乱的同时也1 1 0圈7 文殊坊的空间格局阻碍了南北两区的紧密联系。在建筑风貌方面。文殊坊同样保持了川西民居小巧亲切的体量,采用穿斗结构,深色柱梁粉白墙。风格统一、古色古香。建筑细部的刻画尤为精致:线条简洁流畅的的磉蹬、挑枋、撑弓、挂落。精雕细刻的照面枋、连珠板、拴马桩、抱鼓石,各式镂花门窗、屋脊装饰等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着“千年少城”最后遗存之称的宽窄巷子是古代城池和兵营格局的完美结合,有中轴线和城墙。为我国极罕见的特殊形态的城中城。宽、窄、井巷子三条老街宽4 6 m 形成东西向主轴。3 3 条l 一2 m 的南北向胡同沿其次第排列。形成极具特色的鱼脊骨形道路结构。改造后在街区东西两端新增的入口节点增强了区域的可识别性和吸引力,丰富多变的庭院与街道结合呈现出以线串点的总体空间结构,营造出休闲、惬意的历史文化氛围(图8)。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内部新旧建筑混杂,约有2 0 的老建筑得以保留,4 0 进行更新,其余4 0 均为新建。保留建筑为明清时代所建,多属合院式。青砖墙、高门楼、花墙裙,既体现了南方川西民居的的特色,也包含了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新建建筑以青砖、灰瓦、棕木为主要材料。在总体上呼应了原有老建筑的特色:但有部分店铺出于商业需要设置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和钢结构支撑,虽然具有现代感,但在清雅、淳朴的民居风貌中稍显突兀。2 2 4 总结与评价三处历史街区因其所处区位、周边环境、原有格局和发展定位的差异。在改造建设中采用了不同的操作处理方法。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文化特色的展现方面,锦里的三国古蜀文化是三者之中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准确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客源市场定位使其商业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文殊坊的禅佛、民俗文化和宽窄巷子的休闲、市并文化的国际市场号召力相对较弱但对国内游客特别是成都市民来说图8 宽窄巷子的空间格局图9 宽窄巷子的咖啡店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虽然两大街区也在一些方面实现了较好的效益,但前者对佛禅文化的挖掘不够充分。没能体现出“都市禅林”的宗教意味;而后者以上海“新天地”为范本,过多植入外来商业店铺以取代原有的民居和休闲场所丢失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图9)。活动项目的策划与文化主题定位有密切关系。虽然三者都以传统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为主,但锦里在项目策划中重点考虑了三国文化的引入,通过一系列相关活动的强调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而文殊坊对如何体现佛禅文化的思考显得不足仅通过民俗文化活动项目的设置难以营造宗教氛围且易与别处产生重叠,削弱了区域的独特个性。宽窄巷子的活动项目由于其文化主题指导下服务对象、价格标准的改变,导致历史街区的本土性减弱、国际性增强,虽然万方数据2 0 0 9 年第5 期总第1 8 3 期囊鼬免勾目学蹦表1 三处历史街区构成要素分析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构成要素文化特色i 国古蜀文化佛禅、民俗文化休闲、市井文化民间T 艺、游戏特民间工艺。民俗演出,商业活民俗体验、住宿,西式餐活动项目色饮食洒吧休闲动特色饮食,酒吧休闲饮酒吧休闲空间1 街巷格局线型的街道空间道、院结合的街坊肌理鱼骨状的道路结构环境建筑风貌体现古朴民风凸显典雅、精致的群体风貌传统中透露出现代气息精英式的休闲消费成为了城市时尚生活的风向标但一些原生态的地域文化也在改造的过程中一去不复还。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上锦里的街巷布局相对简单。主要以线型空间序列的延伸和局部节点的放大来组织游线:文殊坊以成都传统的丁字型街道转角空间为特色,串联起不同规模、形式的各个节点,恢复昔日老街坊格局;宽窄巷子则以其独特的鱼骨状结构为框架,增设出入口节点和街道内部院落。进一步强化、突显了3 条东西向轴线。点线结合创造出变化丰富的空间形态。3 处街区的建筑风貌整体格调比较相近在锦里所体现的川西民居风格基础上文殊坊以其规模的优势和细部的考究显得大气而精致,宽窄巷子则因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的运用透露出更多的现代气息(表1)。2 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于2 0 0 4 年l O 月正式开放的锦里是成都首个古街旅游项目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四川模式”被评选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十大商业步行街。据2 0 0 6 年统计数据显示。锦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接待游客近1 0 0 0 万人次,销售额3 0 0 0 余万元,统一的产业平台让进驻的商家收益颇丰扩展的文化氛嗣使周边商业楼盘价格一路攀升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不言而喻;而民间工艺、习俗等活动项目的开展与武侯祠互为功能补充。复原、强化了三国古蜀文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作为成都独有的地域资源,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了城商业定位和操作手法无疑改变了该历史街区的使用人群,使其变为城市高价地段内的高档消费区。虽然通过大量外来游客和本地精英阶层的消费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对过去来此地享受休闲、市井文化的普通百姓来说,却是一种权利的剥夺和记忆的中断。社会效益并不积极。市整体形象,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3开发模式与规划方法思考双赢。2 0 0 6 年1 0 月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商业街区文殊坊建成并开始运营。客观地说,文殊坊在历史底蕴、投入资金和建造规模方面都具有赶超锦里的优势然而其文化主题定位和活动项目设置却模仿锦里,没有深入研究自身的地域特色和使用者的特殊需求,以至没有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除去刚开街时和节假日每日一两千的人流量使占地3 0 余公顷的街区显得空旷、冷清,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与文殊院缺乏紧密联系、对佛禅文化没有充分强调义使文殊坊的自身特色不够鲜明不具备足够的社会影响力以担当城市核心游憩区的重任。同属i 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宽窄巷子将其街区开放时间定在了中国文化遗产日,并作为2 0 0 8 年5 1 2 震后四J i I推出的首个旅游新景点,引发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吸引了大量游人到访,对恢复四J l I 旅游的信心、重振四J l l 旅游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l o)。由于引入了时尚生活的主题概念宽窄巷子的招商项目中外资所占比例达到了1 0,已签约的豪华酒店也将投入运营。这样的图1 0 宽窄巷子开街时人潮熙攘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代表了成都现有的历史街区商业开发的3 种典型模式。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规划设计的方法改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 1 开发模式比较3 1 1“神形兼备”的锦晕模式锦里从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来说是利用历史遗存的内在灵魂进行重建、恢复,将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寓于物质性的空间环境之中。辅以相关活动作为载体。使其得到充分体现。在物质层面上锦里街道两侧的客栈、茶坊、商铺全属新建,几乎不具备作为遗产的历史价值:但在精神层面上,通过对街巷尺度、建筑风格的准确把握和民俗活动的积极强调,与相邻的武侯祠相辅相成,复兴、发扬了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蜀文化。使遗产的内涵得以传承、延续。因此,锦里的开发模式可归纳为:恢复历史之“形”,重塑历史之“神”。简言之即“神形兼备”。3 1 2“有形无神”的文殊坊模式虽然文殊坊在开发之初有意将锦里作为参考范本但由于遗产资源本身条件的差异。其在实际操作中与锦里存在很大不同。采用的是改造与重建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护区内,规划一方面对清末时期的木质老建筑、老院落通过就地落架进行维修、回复,重新梳理街巷空间整合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原庙宇建筑的宗教功能、院落建筑的居住功能,均得到了完整的保留,使得物质载体有了文化内涵同时继承了传统街坊的格1 1 1万方数据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图1 1 文殊坊内的院落茶铺局与文脉(图1 1)。在新建区中,街巷格局、建筑风貌均与老区相仿。特别是茶馆、民间作坊等公共活动场所与原有宅院内民俗氛围的统一总体风格十分协调。但整个规划最大的缺点就是对佛禅文化强调不足、表达不充分。与一墙之隔的文殊院联系甚微区内古庙五岳宫因缺乏呼应显得形单影只。这一缺失削弱了其遗产资源特色。降低了其文化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殊坊的开发模式可归纳为:虽有历史之“形”。但无历史之“神”,可称为“有形无神”。3 1 3“神形俱失”的宽窄巷子模式就遗产保存状况和现有文化积淀而言,宽窄巷子的3 条老街是相当具有优势的,同样结合了改造、重建的操作方法,对保留部分的处理也与文殊坊类似,但对商业主题、消费人群的重新定位,导致街区原有功能的转变、历史文化的丧失,与许多人心目中的亲切老街渐行渐远。虽然规划提出了“追寻老成都记忆线索,营建成都人精神家园”的怀旧概念,但宽窄巷子实质上还是沿用了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模式会给这类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根据对街区住户改造、搬迁意向的调查数据反映,居民们对老街环境的依恋远远高于对现代化生活条件的期盼,融洽的邻里关系和强烈的归属感使他们不愿迁出。事实上在全面改造实施前,许多居民自家经营的茶馆、青年旅社已给老街注入了新的功能1 1 2图1 2 宽窄巷子改造前的露天茶铺和活力呈现出极富魅力的多样性生活地段在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有机更新(图1 2)。并没有出现衰落的趋势而只是需要基础条件的改善。但新的规划却忽视了老街传统精神,现代商铺、高档餐厅、豪华酒店纷纷入驻昔日百姓喝茶聊天的市井小巷被如今精英泡吧会谈的时尚之街所取代,原来被居民视为内部空间的“家巷”成了专供游客通行的外部“街道”居民迁空的老宅零散点缀于新建筑之间。失去了遗产最本质和珍贵的东西。这样的开发模式既改变了历史的“形”又遗失了历史的“神”是为“神形俱失”。3 2 规划反思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历史街区的改造和更新。在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方面成都的3 个例子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和参考,对全国各地纷纷在进行的历史街区商业开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3 2-1 总体思路城市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虽然土地价值要提升。功能要趋向多样化,但对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开发要有长久而富有远见的计划,应当意识到对于类似宽窄巷子这样有足够活力自发生长、有机更新的旧城区域,不一定要迫切地进行改造、引入商业,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往往更能满足改善街区条件的需求、实现最原生态的保护。这样的作法在欧洲和日本已有成功的先例通过政府和民间合作,前者提供技术。后者投入资金,以居民自主意愿为驱动成功地保住了的地段的历史遗存。而对于需要依靠商业开发复兴的历史街区。尊重文化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是改造应遵循的基本思想。是遗产保护利用的灵魂本质。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没有必要拘泥于博物馆式的冻结保存可像锦里和文殊坊一样以不同的方法传达遗产的精神内涵:既可结合环境要求和功能定位全面重建也可在保护整体格局和重点区域的基础上拓展空间形态。具有持续性的文化遗产是有机进化的因而其保护建设应具有共时性、历时性特征,新建部分要和历史遗存取得地域性的共通并能反映出同一文化不同时代的动态演进过程。3 2 2 具体方法(1)挖掘文化特色,发扬遗产精神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是在其发展历程中由当地民俗传统和自然条件相互作用、融合而成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如展现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场景的北京胡同文化、富有中西合璧风格和亲切邻里关系的上海里弄文化。以及具有休闲、聚会、娱乐和民间调解等综合社会功能的成都茶馆文化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或依附于街区内部空间和周边的古建遗迹或者是不同时期人们生活所留下的烙印。是遗产最宝贵的精髓。也构成了对外来者最大的吸引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首先要深入挖掘自身的传统文化。确立其之所以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遗产资源的优势并使历史精神得以传承。(2)设置活动项目,提供功能载体无形的文化需要有形的行为活动来承载和体现,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也要求历史街区相应地进行适当的功能调整。在明确文化主题定位的基础上活动策划是重新组织街区功能的主要手段可分为餐饮、住宿、观赏、购物等多方面内容。其具体项目设置要以市场客源分析、行为心理研究、周边产业调查等各万方数据2 0 0 9 年第5 期总第1 8 3 期黼制学列项规划前期工作为指导。以求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尤其要强调的是活动项目与街区文化特色的联系。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成都3 处历史街区。其活动项目设置的成功度与其对地域文化的关联度有紧密相连。由于目前大多数历史街区都定位在游览、餐饮、购物的基本功能上。活动项目容易出现类似和雷同,而表现街区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则是减弱这种重复的最佳方法虽然不能说要绝对地避免相同项目的出现但设置具有亮点与特色的活动项目却是每个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所必需的。(3)优化空间环境。营造体验氛围无论是文化特色的挖掘体现还是活动项目的安排策划最终都还是要落实到空间环境之中这也是规划在实质上最能起到把握与控制作用的地方。营造历史街区体验氛嗣主要通过对传统街巷格局的梳理和对新老建筑风貌的整治来实现。街巷格局规划包括控制道路的尺度和交接方式、整合建筑与节点开放空间的关系等内容。重在以线型要素划分面状区域、串联节点空间,强化界面和序列以形成清晰可识别的城市肌理骨架。建筑风貌规划则应从建筑体量、比例、色彩、材质、构件等方面人手,提炼出传统元素与符号,对老建筑开展保护和修缮,对新建筑进行解构和重组。体现出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让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存、对话交流。4结语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改造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其间对历史街区的开发模式进行了很多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诸多方面还有不成熟之处。无论是坤 形兼备”的锦里,还是“有形无神”的文殊坊抑或坤I l 形俱失”的宽窄巷子。操作方法都过于强调商业效益和土地价值对街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持续保存缺乏有效的途径,相应的规划方法也停留在物质层面。没有系统和前瞻性的思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的和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各地城市都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尤其对于那些既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又在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中型城市。必需要解决好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历史街区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保留遗产的精神实质。实现文化的有机演进,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延续,发挥其巨大价值。通过以上案例比较分析、开发模式总结和规划方法思考可以认识到:历史街区的规划要从历史遗产的本质出发,从遗产特性人手。按照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历史与现代相和谐的原则,采取符合实际可行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操作方法。具体通过文化特色的挖掘、活动项目的设置和空间环境的规划,结合创新思维开展实效保护。只有恰当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才能取得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文化、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注释四川在线一华西都市报h t t p:w c c d a i l y s c 0 1 c o r n c n e p a p e r h x d s b h t m l 2 0 0 9 0 8 1 3 n o d e _ 2 h u n锦里古街官方网站h t t p:l l w w w c 由i 1 1 l i c o m j i n l i z h i 四川在线一四川日报h t t p:s i c h u a n d a i l y 0 1 c o r m c n 2 0 0 9 0 8 1 3 d e f a u l t h t m参考文献【1】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 9 9 9。f 2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 I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1【3】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 9 9 9 f 4】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规划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城市特色委员会2 0 0 7 年会论文集【q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7【5】李楠成都当代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建设的思考D 1 四川建筑,2 0 0 8(8)【6】赵岚棒,周铃浅谈成都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1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 0 0 7(5)收稿:2 0 0 9 埘修回:2 0 0 0-0 81 1 3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