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pdf

    • 资源ID:69627970       资源大小:324.1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pdf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 年第 2 期总第 134 期【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项目的子项目“基于教师教育平台的教育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成果;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0CXS037)“陕西省普通高校网络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作者简介】刘晓林,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张立国,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教授,博士。教 育 技 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刘晓琳,张立国(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正处于由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分析了部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培养中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生职前培养与信息技术教师职后培训一体化,传统教学、远程教学与混合教学等多元教学方式共存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内部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外部建设基础教育实习基地,中间搭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教育平台。【关键词】信息技术平台;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1 8700(2011)02 0067 04“20 世纪 80 年代特别是 90 年代以后,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网络文明。”1 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文明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几年来,尽管许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纷纷进行了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是收效似乎不大。鉴于此,本课题组在探索“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新模式”2、吸收“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3 优点的基础上,以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类院校中教育技术师范生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创建了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新的理论模式,并深入地阐述了新模式,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目前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本课题组成员以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中教育技术师范生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收集了相关资料和信息,从人才培养方式、培养规格、实践环节、职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培养方式:传统教学与现代远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尽管从专业性质来讲,教育技术专业应该站在教育信息化的潮头浪尖,但是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式与其它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大同小异 主要采用传统的学校面对面培养方式;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现代远程教学方式则主要存在于各个学校的网络学院,传统教学与现代远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分离。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传统面对面培养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以“教”为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这种培养方式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承,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传统的面对面培养方式,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圄于大学的围墙之内,不利于教育资源共享,不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不利于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规划纲要 第七章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倡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4 因此,目前急需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建立整合学校内部、甚至校际教育资源的现代远程教学、学习资源库,并探索传统教学与现代远程教学有机结合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同时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教育服务。(二)培养规格:教育技术人才质量与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指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之一就是要优化结76构办出特色。众所周知,师范大学大学的特色就是“师范性”。然而“目前,高师院校在课程编制、教材内容以及科研方向等方面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学术性,轻视师范性”5。对六所部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学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脱离的问题。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各学校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采用主修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相独立的课程体系,而且教育技术专业课所占比例过大,教师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且内容实用性不强。“集中实习的时间虽然较之以往有所延长,但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6 同时,在平时课程学习中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相对较少。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生教师职业意识的淡化,不利于教育技术免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能力培养。这种重学术、轻师范的做法与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基础教育对教育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师范性”。(三)实践环节:教学实践与服务基础教育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实际上,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师范性”成分的加强,仅仅依靠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教育技术人才“师范性”能力的实践生成性决定了加强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然而,据调查目前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实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 教育实习时间短且集中。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为三个月至半年不等,而且教育实习都集中在第七学期。对于实习时间只有三个月的教育技术师范生来说,难以获得足够的教学经验。他们的实习内容基本上是每人轮流一至两次的信息技术讲课、实习班主任,中小学的校园网维护以及教务处行政助理等。这显然不能满足教育技术学生对教学能力的实际需求。今人欣慰的是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不足,试图将学生的实习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2 教育技术服务于其它学科教学的功能在教育实习中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众所周知,目前,在基础教育中,最能体现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能力的是教育技术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然而,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的这一能力的锻炼却往往被忽视了。实际上,在对已经就业的教育技术基础教育从业人员工作现状的调查发现,他们的这一能力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既与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基础教育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实际程度密切相关,也与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并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沟通基础教育与大学人才培养之间的鸿沟,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和高等师范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道路选择。(四)职业发展: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教育技术学不仅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学科,而且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与其它教师教育专业相比,它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快的特征。因此,教育技术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地参与职后培训。然而,目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特点是重视“一站式”的职前培养,轻视在职人员的职后培训。虽然每年暑假都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系的部分专业课老师对来自中小学各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但这种培训只属于一种短期“突击式”的培训,加之信息技术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参加的培训课程内容没有多大区分,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功能优势,开展教育技术从业人员职后培训,并逐渐建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资源优势的作用,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且能够为教育技术职前人才培养提供掌握基础教育一线发展动态的新机会,为高等师范教育、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问题的克服提供了一个解决的途径。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提出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7 的需要,并最终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本课题组针对前述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在吸收传统面对面人才培养方式长处的前提下,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有效整合师范院校校内外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资源为指导思想;以“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发展”和“服务中小学基础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尝试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如图 1 所示)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生职前培养与信息技术教师职后培训一体化,传统教学、远程教学与混合教学等多元教学方式共存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内部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外部建设基础教育实习基地,中间搭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教育平台。(一)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在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层面上应以专业基础、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并重,兼顾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要求为依据,重点在以下两方面做出调整:图 1信息技术平台支持下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第一,课程设置应以实践为导向,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86适当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同时注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应提倡课程与教学实践、实习相结合,开设实用性较强的教师教育课程。同时,结合实践需求,发挥院校的专业特色,开设多种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教育技术学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以及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于 2009 年再次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将教育技术学课程结构明确调整为由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模块等五大模块组成,各模块课程分别占总学时的 31%、32%、24%、13%、10%。其中考虑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模块中增加了机器人教育应用课程;教师教育模块也在原有的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学科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学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 6 门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实践模块中则增加了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技能训练、专业实践与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 3 门课程。第二,课程设置要体现创新型和终身学习型教师的培养目标。教育研究和拓展类课程的设置对于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据了解,六所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计划中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渗透了此类课程,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素质拓展 8学分计划等。因此,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结合专业特色,加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覆盖面和指导力度,同时灵活开拓新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探索,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二)建设基础教育实习基地。基础教育基地是教育技术专业师生开展教学和科研、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才培养资源库中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地。同时,基地一线教师是“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成员。教育技术师生在基地进行基础教育调研,走进中小学课堂,和中小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教育技术人员一起探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以及教学设计的有关问题,使教育技术学生在参与教学、班级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中了解学生,了解专业的实际,获得教学和管理的可靠经验,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应该具备的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在建立教育教学基地时,本着双方获益的原则,让实习合作关系的建立成为双方共同发展的推动力量,基础教育基地保证师范院校的实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并为教育资源库提供实践资源,师范院校则向作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如师资补充、网络资源的共享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等,从而获得基础教育基地的心理认同与行动支持,使教育实习基地不断地巩固。(三)搭建信息技术平台。信息技术平台的搭建是在新的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下,优化专业人才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基础教育实习基地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职前培养和职后一体化的纽带。1 一体化的资源平台体系的建设。为了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方便每个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教师教育必须考虑有组织、有计划地为教师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而要建立这样的学习体系,必须将各种具有促进教师发展功能的机构和资源在考虑各自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利用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独特优势,有条件在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问题上取得突破,为建立整个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如图 2)。一体化的资源平台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外部一体化和内部一体化两个方面。图 2教育技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型(1)各教学单位协调功能,整合资源,实现教育技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外部一体化。教育资源是远程教学、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建立的基础。师范院校教育技术系牵头整合师范院校教育技术系、教育科学学院、网络教育学院以及其他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资源,负责教师的职后培训,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统一的教育机构中实现整体规划和全面实施,实现教师教育的外部一体化。(2)在外部一体化的保障下,实现内部一体化。内部一体化有两层含义:其一,纵向意义上的一体化,即教师教育的终身性。为每一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师范生和基础教育基地教师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教师成长档案袋”分为职前成长档案和在职成长档案两部分。档案袋由个人基本信息、职前教育时间、职前教育内容、职后培训时间、职后培训内容、成长阶段反思等 6 个模块组成。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时,以教师成长档案袋为依据,避免前后两阶段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使前后两个阶段在功能上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其二,可持续意义上的一体化,即将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的发展有机结合。新的教育技术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对教师技能和情感的培养,比如,建立“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和教育实习基地,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师范院校同实习基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教育技术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同时使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世界中体会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2 利用教育资源库,辅助培养教育技术学生的“师范性”。“正如医生、律师从病例和判例的案例中学习一样,教师也必须借助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从案例中学习。”8 教学案例的来源有两种途径:第一,教学现场的观摩。主要指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情况下,讨论自己的教学观点与中小学教师的观点的异同,从来自教学一96线的教师身上学习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和教材,如何应对教学的挑战等。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把握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但是需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到中小学教学一线的课堂教学中去,在实地观摩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第二,教育技术学生的教学练习。每周安排教育技术的学生分小组在微格教室里做一次讲课练习,课后观看自己的讲课实录,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反思自己在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和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这种方式实施起来比较方便,并且在促进教育技术学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信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以上两种方式的案例学习,在教育技术学生“师范性”形成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另外,考虑到师范类学生“师范性”的形成需要一个持续实践、反思的过程,并不是通过短期的集中实习就可以促成的,因此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技能要注重从日常教学中渗透。然而,在传统的的学校面对面教学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由于受时间、空条件的限制,很难亲历中小学教学一线。利用教育资源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技术教师在讲授“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时可以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库中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的案例,通过远程观摩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间接获取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经验,把握中小学基础教学的发展现状;或通过观看身边同学的讲课视频,同学间互相评价,在反复练习和反思中提高教育技术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讲课能力等师范生必备技能。同时,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基于网络,学习大学教育技术的专业课程,实现自我职后培训,了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3 基于交互的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仅仅进行知识的相互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保障相互共享实践经验的机会”。9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同事一起,共同建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的知识,分享教学的体验,讨论课堂教学的资源,形成“学习共同体”。教育技术专业的师生可以发挥本专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形成基于信息技术交互平台的“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交互平台支持下的“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学习的参与者、资源和学习支持工具。学习的参与者包括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以及基础教育基地的教师;资源特指用于“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中参与者相互交流的材料和信息,具体包括主要由师范院校提供的学科内容知识、教学论知识和学习的认识论知识、教育技术学生练习讲课和一线教师的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优质课件、教学感悟等;学习支持工具是指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中实现资源交互共享和知识管理软件和硬件,包括由学习参与者共同建设的 QQ 群、博客群、BBS、聊天室、新闻组等用于“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中资源共享和知识管理的工具。“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的功能有以下三点:其一,资源共享。中小学教师通过与师范院校师生的交流获得前沿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同时,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了解基础教育一线的学科教学实际,在观看教学视频、案例、课件的基础上进行在线讨论或讲课互评,取长补短,间接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其二,支持教育技术师生在行动中学习。行动学习要求教师将学习贯穿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以小组为单位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中,参与者们提出教学和学习中遇到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等实际问题,并利用交互讨论工具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最终得到的解决方案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所共享。其三,促进教师的反思。在“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可以利用 Blog 撰写教学日记,反思自己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中的成功与不足等;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录像进行反思,通过观看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录像并与同事交流探讨,对教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而且“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的参与在促进教师反思的同时也间接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这种方式比较灵活,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仅为教育技术学生间接获取实践经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师教育相关知识相融合,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三、结语目前,伴随着国家六所部属师范类院校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的颁布,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正处于由数量与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点思路和借鉴。【参考文献】1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2:214 2单迎杰 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新模式 J 教师教育研究,2009,(3)3张立国,刘晓琳 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我国的启示 J 中国电化教育,2009,(1):20 24 4 http:/edu sina com cn/l/2010 07 30/0811191352_4 shtml OL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 2 9 5齐峰 对高师培养模式的思考 J 教育研究,2000(1):12 15 6高雪春 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 以 S 试点大学为个案 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7 http:/edu sina com cn/l/2010 07 30/0811191352_4 shtml OL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 2 9 8钟启泉 教育的挑战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5:378 9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 走向对话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2(本文责任编辑:闫兵)07

    注意事项

    本文(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pdf)为本站会员(qwe****5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