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pdf

    • 资源ID:69629266       资源大小:270.0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九华沟流域为例王海英,刘桂环,董锁成(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摘要:甘肃省定西地区九华沟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论文研究了九华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组成内容、布局模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该流域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水土保持是干旱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战略抉择;经济发展是保证,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进行综合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开发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农村居民生活贫困的区域。这里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其自身而且对黄河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尽快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实现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全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九华沟流域位于甘肃省定西县北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类开发活动加强,特别是毁林开荒加剧,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系统极度恶化,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建国以来,在国家的大量投入和支持下,该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治理,从*世纪0.$年代以梯田建设为主的简单环境治理,到1年代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仍难以转变人们生活极度贫困的现状。2年代以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九华沟流域以追求环境与经济双赢为目标,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施治理工程、梯田建设、项目开发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使综合治理与高效开发相互促进,水土保持与治穷致富融为一体,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与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经济,走出了一条在干旱半干旱贫困山区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同类型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样板。本文以!22$.*年实施的定西县九华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示范项目为基础,着重分析该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及其效益,以期为同类型区生态环境建设方案的制定以及实现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自然资源学报34567&8 49 7&:56&8 6;456=;?=#!$+,。第一作者简介:王海英(!2$+.),女,河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ABCDEFGH%IJHIJHK!0(%LJA自然资源学报!卷!项目实施前九华沟流域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自然条件本底脆弱地形切割十分严重,土壤肥力低下。流域内梁峁沟谷分明,坡陡沟深。自然坡度#$%、$%&!$%、!$%&$%和($%的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和+*),。全流域沟壑密度为*-./0./。土壤多为粉质壤土,适耕性强,但持水能力差,易造成水土流失。耕作层土壤总体上呈富钾少氮缺磷的状态,肥力低下。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2/,且集中在$&月份,占全年降水的-+,。其中暴雨径流占+2,以上,对地面破坏性大,大部分随水土流失外泄,开发利用率极低。作物需水高峰期,常常发生少雨缺水现象,使作物生长极易受到干旱的威胁。水土流失严重。!-年治理前土壤侵蚀模数高达$322 405./67。年土壤侵蚀总量3 3+8!234,坡耕地每年流失总量$32 409/。按照平均土壤养分含量推算,流域内每年流失土壤有机质3 12*-4、全氮1!+*4、全磷-*4。!#社会经济整体落后人口密度大,劳动力素质低下。流域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人0./。远远超过国际规定的半干旱地区2人0./的标准。巨大的人口压力使人们的教育、卫生、健康以及经济增长等长期内无法得到改善,人口素质提高缓慢,文盲半文盲率高达3,。坡耕地比重大,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年底,流域耕地面积1 1!*1 9/,其中,山坡地!1)29/,占3*!,,水平梯田!$-29/,占3+*),,川台地1229/,占*1,,没有水浇地,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多年平均单产仅322&)22.:09/。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极不协调。!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年,全流域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2,以上。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林、牧、副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3*$,和!1*1,。林业在整个农业生产中是一个薄弱环节,牧业主要以耕畜饲养为主,未形成商品优势。副业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大量宜林地、牧荒地的资源优势条件没有得到发挥。#种植业内部以粮食生产为主,饲草和经济作物比例偏小。!)年,粮经饲的种植比例为!;2*231;2*231。人均收入和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元,为甘肃省平均水平(!2元)的)*$),;恩格尔系数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1,)!*+-个百分点,接近国际上规定的临界点()2,)。!$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导致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长期以来,本底脆弱的环境,加以粗放、落后的产业结构,导致该区经济贫困以及自我发展能力低下。而人口高速增长和人口超载导致大量开垦荒山荒地、砍伐植被,进一步造成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最终使人们陷入“生态恶化经济贫困”恶性循环的陷阱(图!)。在全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年开始,九华沟流域以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示范项目为契机,在实施综合治理和开发、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创立了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径流调控理论、“草、灌、乔”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以“梯田水窖科技”为特色的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效益。九华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主要内容#!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建设体系(图#)九华沟流域在综合治理的实践中,根据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坚持“以土为首,土水林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方针和“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基2+!期王海英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本建设原则,以建设具有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经济功能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为目标,以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重点,注重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其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治理与建设重点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建设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为目标,建设包括梯田工程、径流集聚工程、小型拦蓄工程、集雨节灌工程、道网工程在内的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对自然降水的聚集、储存及高效利用;其二,建设高效农业综合开发体系,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结合坡耕地退耕还林草,积极发展畜牧业,调整畜牧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性畜牧业;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林果等区域特色产业,扩大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畜林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地膜、节水灌溉等实用农业技术,以科技促进农业的新发展。!&自然资源学报!卷!以建设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为主的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治理措施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九华沟流域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以径流调控综合利用体系为主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耕作技术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治理调控方法,形成了以工程养植物,以植物保工程,以生态保经济,以经济促生态,多功能、多目标、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的基本原理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是以系统工程和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对位配置植物与工程措施,通过对降水的聚集、贮存、引用等措施的优化配套,按照坡面径流的来源、数量、运行规律,控制坡面径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把除害与兴利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降水资源化的水土保持工程%&。按照其组成可分为聚集、贮存和利用&个系统(表!)。其中,径流聚集工程是径流调控体系的核心,它是按照坡面径流的形成、汇集与发展规律,以道路为骨架,以生产用地为主体,由上到下,层层聚集,精心优化、对位配置,形成一个衔接严密、相互协调、经济实用的有机整体。径流贮存系统由水窖、蓄水池、涝池和小水库等组成,由于水窖投资少,容易修建,成为最主要的方式。径流利用系统主要是通过小型蓄排工程和滴灌、渗灌、喷灌及小沟暗灌等节灌技术为高效的农林牧业服务。#$#$#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的配置模式九华沟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坚持根据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的基本原理,遵循“分区、系统、有序、开发、对位配置”的治理原则%(,采取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对位配置,将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即降雨径流,通过径流调控体系和径流开发利用体系变为有效水资源,变害为利,实现水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为发展高效的农林牧业构筑平台。)!*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总体配置模式遵循“因地制宜,对位配置;依据径流,布设工程;利用工程,配套措施;高新技术,综合运用”的原则,进行径流调控综合利用体系的总体布局、优化设计,形成雨水径流的聚集、存储、利用的完整体系,做到有序治理,层层拦蓄,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程度。总体上采取:!“山顶戴帽子”+即在流域上部梁峁顶植被稀少,土壤瘠薄,岩石裸露,这一层带以种植水保林、造林种草为主,构成防治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山腰系带子”,即流域腰部地带耕作层相对较厚,过去频繁的人畜活动导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对这一层带主要通过荒坡修反坡台、陡坡挖鱼鳞坑等方式退耕还林草,缓坡以修梯田等方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尽量就地拦蓄接纳降水,形成第二道防线;#“沟底穿靴子”,即在沟底打淤地坝,合理布设水窖、谷坊、涝池等小型拦蓄工程,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同时,在村庄、房屋、道路两旁种植树木,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栽培经济作物,饲养牲畜,建设沼气池等,构成防治体系最后一道防线。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整治,流域形成了上、中、下三个层次横向条带和拦坝挡墙的纵向网状防治体系,各项措施镶嵌配套,初步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的小流域生态经济体系%,(图&)。九华沟流域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的具体内容见表#。)#*径流集聚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模式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缺水是植被建造的主要制约因素,成活率差,“小老树”现象普遍。九华沟流域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对位配置,以工程养植物,以植物保工程的综合治理模式%(。具体做法是:按照不同地貌类型和地形部位的生态条件,修建不同形式的田间集流工程,如漏斗式、膜侧式、竹节式、燕尾式集流坑,适地适树,使林木所需生表#径流调控体系的组成-./01!2345676867345 39 903:;346561?组成系统形式径流聚集系统集雨面通常有自然坡面、沥青路面、村道、庭院、屋面、混凝土面和覆膜等径流贮存系统水窖、蓄水池、涝池和小水库等径流利用系统主要是通过小型蓄排工程和滴灌、渗灌、喷灌及小沟暗灌等节灌技术为高效的农林牧业服务#!期王海英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育条件与林地实际的生态条件相匹配;在树种选择、树种搭配上做文章,适度的林灌(柠条、沙棘、紫穗槐等)、林草、灌草配置种植。如在梁峁顶及支毛沟采取灌、乔结合;荒坡灌、草结合;推广等高隔坡林草或灌草间种和垄沟法种草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退耕坡地加大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良牧草种植;梯田、沟台地种粮、油作物,四旁挖植树坑发展用材林,既有效利用了水土资源,又起到高效保持水土的作用。九华沟流域径流集聚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模式及其效果见表。!#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体系为主的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开发模式九华沟流域在实践中坚持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将改善水土资源等生产条件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力图通过对本底恶劣的水土资源等限制性因素的合理转化和利用,使区位、资源的劣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变,既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提供保障,又使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在“水”字上做文章,发展集雨节灌旱作农业针对干旱缺水问题,九华沟流域紧紧围绕蓄水、保水、节水,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并举,大力发展集雨灌溉农业,加强以梯田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在屋前、屋后、路旁、田边,凡是有径流条件的地方,挖窖蓄水,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又补灌农田,达到调节降水时空分布的目的;筑坝蓄水,将宝贵的雨水拦蓄在坝内,利用坝库两岸沟台地建设田间配套提灌工程,发展小片水浇地;荒山造林,先进行整地,根据不同地形,修筑水平阶、水平沟、燕尾式鱼鳞坑,蓄积雨水,发展径流林业%$&;加大梯田、条田基本农田建设,起到蓄水、保墒、增产的作用;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保墒蓄水;推广抗旱良种,达到增产的目的。通过上述措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梯田(水窖(科技)旱作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在综合整治的基础上,九华沟流域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创出了一条“结构调整(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按照降水集中在*+,月份的自然规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行“压夏扩秋,压粮增经,压表!九华沟流域径流调控综合利用工程-./01!234561578.0 95707:.57;4 147411=74 0;?8;45=;0074 74 7969.;9 A.51=B61C工程组成目的形式径流集聚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漏斗式聚流坑、膜侧式聚流坑、隔坡软埂水平阶、长方形竹节式聚流坑、燕尾式聚流坑、道路聚流坑小型拦蓄工程合理利用沟道水资源沟头防护、谷坊、涝池、小型淤地坝等集雨节灌工程科学调控地表径流产流场、水窖、节灌设施道路网络工程实现农村道路网络化流域内道路与梯田、林草相配套其它工程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发展农村能源建设!$自然资源学报!卷地上扩地下”,扩大经济作物和牧草种植比例;结合退耕还林草,扩大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良表!九华沟流域径流集聚工程与植物对位配置#$%&()&*+,$-./01,1,01/01,$12 3&$1-4*1-/$3*50-0*1 4*&*4$-01,01 607.7$,*7 8$-/5.2径流集聚工程类型工程建造形状及规格适宜地形适宜作物配置效果及拦蓄水情况漏斗式聚流坑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漏斗式聚流坑。正方形漏斗式聚流坑规格为9:;9:,设计深度为?=:旱川地、水平梯田苹果、梨、仁用杏、花椒等经济林果,幼树期间边坡种植优质牧草林草套种形成复层植被结构,可以更有效地把有效自然降水接纳保蓄于土壤中,把蒸发降低到最低限度。据测验,种草覆盖后可多贮水9: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AB,,全氮含量增加,AB,。套种牧草后还能提供大量青饲料和绿肥。正常年份,可拦蓄降水C=9?9=(:(DEF。膜侧式聚流坑一般宽?!=:GH:长为一段,深=H:,聚流坑规格为:;:田面较窄的梯田和水平台乔木和经济林种聚流坑两边的坡面可覆膜形成产流面。隔坡软埂水平阶阶间距一般为?E:,阶面长C?9:,宽!=:,深:,H:长为一段,聚流坑规格为:;:在坡耕地、荒坡地中沿等高线布设阶面汇流区种植乔木或经济林,阶边一般种植灌木如柠条,阶间隔坡坡面产流区种植多年生牧草或封育配置合理的等高灌木带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效果,其中径流削减率在(I?C?E:,沟内汇流区,每:设置一土挡,节面宽!=9:、深J以下的山坡地,沿等高线修筑沟内汇流区种植乔木或经济林。沟埂种植灌木如柠条,隔坡坡面产流区种植多年生牧草或封育配置效果同隔坡软埂水平阶。正常年份可集水量为C=(:(。燕尾式聚流坑坑底直径=E?!=:,坑深:,深J陡坡上修建,成品字状一般以灌木种植为主据测验,柠条、沙棘、紫穗槐等灌木,年耗水量约(?9J陡坡上植被重建的首选。道路聚流坑每坑容积:,支线路面净宽(:杨树、榆树等乔木树种每!:道路拦蓄量最小值干线为H!:(,支线为(:(。同时,道路两旁还可因地布设水窖和贮水池,按年复蓄二次计算,可拦蓄贮存所有道路径流DEF。注:根据 定西地区CC年流域治理考核验收细则 部分资料整理。C!C!期王海英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有关内容参考定西县关川河流域治理指挥部文件“九华沟流域水土保持扶贫开发项目规划报告(#$年)”和“九华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项目竣工报告(!%年)”。饲草种植面积;以饲草种植带动牛、羊等食草类畜牧养殖;并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实行良种设施圈养,推行适度规模养殖。采取豆类夏田秋田豆类轮作制,发展粮经、粮草间作套种技术,提高作物对降水及光热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土壤肥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畜牧、果菜等区域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粮油加工、饲料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组织群众开展商业、运输、饮食等服务业,并利用农闲参与公路建设,使流域内的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得到就地安置,收入显著提高。目前,流域内基本形成粮、经、草、畜全面发展,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温饱型农业逐步向效益型农业转变,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坚持科技兴农,推广应用实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在治理开发中,九华沟流域以抗旱、增产、增收为目的,大力推广一系列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山区的农业科技适用技术。如,在林园果园建设上应用丰产坑栽植、良种壮苗造林、带土移植、地膜覆盖保墒、仁用杏高接换头等技术,使造林成活率达到#()以上。在粮菜种植上发展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无土栽培等设施农业,应用膜侧沟播、施水沟播、雨水集流和抗旱集雨节水灌溉等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在养畜上,推广暖棚圈养,引进繁育小尾寒羊、秦川牛等良种,实行配方饲料,应用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技术等,逐步由农本型畜牧业向商品型畜牧业转化。突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脱毒良种马铃薯繁育基地和商品薯种植基地,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一系列实用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的科技含量得到普遍提高。!&+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物质循环九华沟流域在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实践中,一些生态农业模式已展露雏型。如:!加强农、牧、林业有机结合,大面积的林草控制了水土流失,为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为畜牧业提供了草场资源,畜牧业的发展,加速了林草资源的转化,又为培肥地力提供了肥源,实现了以林养牧、以牧促农、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以“!集雨灌溉工程”为特色的庭院经济,即每户利用场院屋面建%.!左右的集流面积,挖两眼水窖,解决一户的饮水困难,发展一处庭院经济,如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种植蔬菜、栽培食用菌,或发展家庭养殖业;#以太阳能和沼气能为主的生态能源开发利用,如发展塑料膜育苗、大棚蔬菜瓜果、日光温室等太阳能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发展“猪沼菜”沼气能源开发模式,以动物粪便作沼液生产沼气能源,沼渣、沼液作有机肥料还田,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沼气用作生活用能,改变过去以挖草根、烧畜粪和作物秸杆解决燃料,造成农业生态系统恶性循环的拮据状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结构而设计的农业立体种植(间作、轮作)、养殖技术等。上述生态农业模式都体现了“生态上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化率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化”的基本特点,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和良性循环。九华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生态经济效应经过#$/!%年+0的综合治理开发,流域内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已初步显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全流域内综合治理面积由$&1.!增加到$&21.!,治理程度由+&#)提高到32&)。年平均径流模数由$%.41.!降低到($&!3.41.!,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2%541.!减少到#(541.!,减沙效益达3&%2)。依据坡耕地的肥力指标计算,相当于增施有机肥!2+5、全氮!+5。坡耕地得到了一定整治,人工重建植被初见成效。通过兴修水平梯田,流域内#)的坡!自然资源学报!卷耕地得到了整治,其余#的坡耕地已退耕还林还草,流域整体上实现了耕地梯田化、荒坡绿色化;流域内林草面积由!$%&()*增加到+,&,()*,林草覆盖率由*+#提高到-&!#。!#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通过综合治理和生产结构调整,全流域农、林、牧、荒及其他用地比例由,.!.-.*,.!+调整为*+.,.!$.*.!,农业用地减少,$&-#,林牧业用地增长!,&-#。土地利用率达到$!&,#,比治理初提高!$&$#。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农、林、牧、副产值结构由-$.+.*+.!+转变为,*.$.,!.*,林业、牧业和副业产值比重分别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农为主的单一生产状况。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由于控制了水土流失,改良了土壤,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年内粮食总产量增长了!$#,人均粮食产量由+*/0增至+$-/0,增长了!,&%#。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由%1&-元2()*提高到,1-!&+-元2()*,提高了,倍;耕地(粮食)生产率由$&+,/02()*提高到!%,$&%/02()*,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元2工日提高到*+&!元2工日,提高了,&-倍;农业、林业、畜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倍、!&-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元提高到!+$%元,提高了%&,#。!社会效益显著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由于治理开发项目的实施,每年为群众创造了*3!1+工日的就业机会,可增加经济收入*13!1+元,人均增加+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量的-&*#,为流域内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观。由于在综合治理中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流域内实现了“五通”4即农路通、农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广播通,道路密度由1&+*/)2/)*提高到!&$1/)2/)*,增长了,倍多;用电户比重由$#提高到!11#。农民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文盲半文盲率由+*#降低到*1#。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流域内!+$%户贫困户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绝对贫困率下降到,#,稳定解决温饱的农户达到$-#以上,返贫现象基本消除。九华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为同类型区建设生态环境、脱贫致富奔小康树立了典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4社会反响良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九华沟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综合效应见表+。+结论$%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水土保持是干旱半干旱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战略抉择水土流失是造成干旱半干旱山区贫困和生态失调的根源,治穷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必须首先搞好水土保持。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土保持是干旱半干旱山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改表$九华沟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综合效应56789+:;90=6?9 99AA D9?98BE)9;E6;FG(G60BG H69=I(9D指标治理前治理后治理后提高程度土地生产率J元2()*K%1&-,1-!&+-,倍耕地生产率J/02()*K$&+,!%,$&%$%&#劳动生产率J元2工日K-&,+*+&!,&-倍资金生产率J总产值2资金总投入K-&1-%&-,1&-#人均耕地J()*K1&+$1&*,减少,&#人均梯田J()*K1&,11&+,&-#人均产粮J/0K+*+$-!,&%#人均收入J元K-1!+$%$&!#道路密度J/)2/)*K1&+*!&$1,&,倍用电户比重J#K$!11*#文盲半文盲率J#K+*1降低*#*!+!期王海英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变干旱半干旱贫困山区面貌的战略措施。九华沟流域运用径流调控理论,成功地组装了半干旱山区径流调控体系和径流开发利用体系,达到了治本清源、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规模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流域上、中、下游不同部位的资源分布不均匀,其生态功能亦不相同#!$。对流域进行治理要求做到全流域统筹,不同部位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九华沟流域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由零星分散治理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由单一措施治理转变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等多项措施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多功能、多目标的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是保证,实施综合开发是干旱半干旱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关键发展是目的,没有经济的发展,无法实现脱贫致富,无法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成果也将流失。九华沟流域由注重以生态效益为主的防护型治理转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开发型治理,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在治理开发中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改善生态环境、实施规模治理的前提下,把治理和开发有机结合,各项治理措施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流域内生产的多元化、多层次开发利用,增加群众收入的经济来源,真正使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扶贫工程”、“致富工程”。!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生态经济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核心就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在一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合理地安排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九华沟流域的实践证明,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原本恶劣、生态经济系统趋向恶性循环的地区,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物质循环,是生态经济系统中断恶性循环、向良性化趋势发展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徐勇等(黄土丘陵区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探讨)$(水土保持学报!*!#+%,&-./0,*(12 3456!#$(789:;9984545;?:4548:A?B?4C?5D C=DD?5=A=CD=D845 D4?:4E?5B8?EF8G=D?=;(%&()#$&*+&,$#)-.#!(/&)0!(1#,&)!*!#+%,&-./0,*($!$张义丰等(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地理研究!*!#%,&-K*,0K#!(LMNOP 38EH?56!#$(Q?9?=:F C46?9945=5A=6D;?85 O4DF?=W9 4H D?8D4 A8HH?4C?5D 85 W?9D?A8HH?5D:F=:D?89D8:9 45 8?B856=5A DF?H=856 H4?:4E?5B8 8D=D845 85 DF?4?99 F8GE6;G?6845(2!&3(#45,6#$7!0!#(65!*!#%,&-+./0+,($,$高嶙(定西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历程YZTI$(定西农经网%FDDC-WWW(A5W(6=59;(64B(:5&(!*!*S(PNT I85(Y:4E?5B845?5D:459D;:D845:4;9?4H:459?B=D845 4H W=D?85 78568 R4;5DG(FDDC-WWW(A5W(6=59;(64B(:5!*!*S($+$刘俭(希望之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I_2)8=5(M4C?Q4=AJ4X?=5A J=:D8:?4H Y:4E?5B8 R459D;:D845 85 R459?=5A V=D?(I=5F4;-I=5F4;258B?98DG J?99!*#($!#,自然资源学报!卷#$%李靖&珠江源头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建设及评价#%&水土保持学报(!)(*+,-./0.&#12 345&67489:;=88?88A?49 7B?7C753?747A3 8D89?A=9 87;:O4N&5=48;&57G&4,(PQQPRQ&#STUK V?:745&WC7N 5=9L?:345?4534?:345 38 9L?M:?39374 7B?G?C7M345?BB?;89:D 7B=5:3345&L99M-J JNNN&O4N&5=48;&57G&4&PQQPRQ&%#%王正秋&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植被建设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HIJK1%&黄河网*L99M-J JNNN&L34=L;=45L?&4,&PQQ!R!Q&#XUYZ SL?453;&?5?9=9374 7489:;873C C788 34 L35L 349?4839D 3A?49 M:7;C?CC7N F3G?:I=834&NNN&L34=L;=45L?&O4N&5=48;&57G&4,&PQQP&#=_345?OM?:3A?498(8?99345;M 8M?345 M=:=35AU:?A=:_=C?=&J JNNN&O4N&5=48;&57G&873C C788 D?G?C7M345?7C753=C=5:3;C9;:?&2%.$34%5*&,&-.$/%0.$1&%67(PQQQ(*!,-a)&%#!P%王印传(张凤荣(孙丹峰&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水土保持学报(PQQP(*+,-!)0!P!&#XUYZ 34L;=4(STUYZ W?45:745(bcY d=4B?45&d38 A?9L7 7B 8A=CC N=9?:8L?C=4;93C3e=9374 MC=4&!#$%&()*&%+,&-.$/%0.$1&-*%8PQQP(*+,-!)0!P!&%!#$%&()*)+,-)$.-),&/0&,&11*+)0&2)3*,&4)&/54-11 6-),5()$*(*11%7+#11%-,)-*()8&)55 91-)-#:;0-5)5#$%&/*#(#-+&#=-),5()$XUYZ T=3D345(12c Z;3L;=4(dKYZ b;7L?45*248939;9?7B Z?75:=ML3 b3?4 Y=9;:=C F?87;:?8 F?8?=:5,-0:T3CCD g 5;CCD=:?=34 9L?17?88 EC=9?=;L=8?7A?9L?B7 E7G?:9D UCC?G3=9374 7B 7;:7;49:D 834?398?7C753873C?:78374 N=8 8?:7;8(=4 M?7MC?L?:?479 5?9?47;5L 97?=9=4 N?=:&3;L;=57;X=9?:8L?34 d345O3=:?=7B Z=48;E:7G34?(B=345 8;3C?AA=7B B:=53C?747A3 M7G?:9D(977_ 9L?N=D 7B 349?5:=9345 8D49L?93?OMC739=9374 N39L 8D49L?93(N778=4:7=8 D 9=_345 8A=CC N=9?:8L?=8=?CC(NL3 97?=8;?88B;C N=D 97 3AM:7G?747AD&hL?=:93;?8 9L?7AM7839374 389:3;9374 7B 8D49L?93=A?C37:=9374 7B?(=8N?CC=8 8;A8;M?747A3(87?7C753=C?4?B398 39:3458&HOM?:3?4?G?C7MA?49 7B 8;=8?74 7489:;9374 7B?747A3?G?C7MA?49 N3CC M:7G3?8;MM7:9=4 3AM?9;8 B7:39&h7=:D 74 8D49L?93 97?G?C7M?7C753=C=5:3;C9;:?NL3C?=A?C37:=9345?7?4G3:74A?49=:?BB33?49 N=D8 97:?=C3e?9L?57=C 7B L?=C9LD:?DC?7B?7C753=C87?BB33?49 N=D8 97 8?9 7;9=N=D 97 M:78M?:39D&?)%6&,$5:8A=CC N=9?:8L?i?G?C7MA?49P!+

    注意事项

    本文(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研究.pdf)为本站会员(qwe****5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