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pdf
第2 6 卷第2 期2 0 1 0 年3 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 e o g r a p h ya n dG e o I n f o r m a t i o nS c i e n c eV o l。2 6N o 2M a r c h2 0 1 0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李略琴(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旅游系,四川成都6 1 0 0 5 9)摘要: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程度高、特色鲜明。5 1 2 龙门山大地震中,除少数景区遭到毁灭性破坏外,大部分世界级、国家级核心景区只是局部受损,旅游发展的基础仍在。龙门山因世界第三种造山奇观与阿尔卑斯山齐名,震惊世界的5 1 2 龙门山大地震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龙门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宝库和资源基因库,生物多样性优势明显。同时,该区还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和中国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该文在评价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基础上,提出龙门山地区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地震遗址公园群落开发模式、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和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旨在为5 1 2 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中国山地旅游示范区提供思路和对策。关键词:龙门山;山地旅游 开发模式中圈分类号:F 5 9 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2 0 5 0 4(2 0 1 0)0 2-0 1 0 7-0 40 引言广义的龙门山北东起于广元,南西达泸定,全长约5 0 0k m,宽3 0-7 0k m,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四川盆地)过渡的区域。其总体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5 种地貌单元。而最具代表性的龙门山中段,北东起于北川县桂溪,南西到崇州市九龙沟止,长约1 8 0k m。宽约6 0k m,包括都江堰市、江油市、彭州市、崇州市、什邡市、绵竹市、安县、北川、茂县和汶川L lJ,面积约92 0 0k m 2(图1)。5 1 2 龙门山大地震8 0 级主震区东北向长2 5 0k m,宽7 0k m,大部分位于龙门山中段灾情总体呈现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该区旅游资源知名度和富集程度高,类型齐全、特色鲜明。有2 个世界遗产(都江堰一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3 个国家地质公园(龙门山、安县、江油),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白水河、龙溪一虹口),4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城山一都江堰、龙门山、西岭雪山、天台山),5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山、龙池、白水河、西岭雪山、千佛山)。龙门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其复杂的地质构造,造就了众多奇特的山地旅游景观资源,仅海拔30 0 0m 以上的山峰就有1 2 0 余座 2 。5 1 2 龙门山大地震中,除个别景区遭到严重破坏外,大部分景区只是局部受损,而且新增旅游资源众多,旅游发展的基础仍在。目前龙门山山地旅游开发并不是很成熟。一方面,山地旅游开发仍处于资源的“属性开发”阶段,旅游产品单一,以山地观光和休闲游览为主;另一方面,山地旅游开发模式千篇一律,旅游产品雷同,未能体现“一山一品,一水一色”。本文在深入分析龙门山山地旅游资源特色基础上,提出适合该区域的山地旅游开发模式,旨在为5 1 2 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思路和对策。l 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龙门山山地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有山峰、峡谷、溶洞、冰川等地质地貌景观,有河流、瀑布、高山湖泊、温泉等水体景观,有冰雪、烟雨、云雾等气图1 龙门山中段卫星M 遥。感u n t 围a i F l g 1R e m o t es e n s i n g m a p i nL o n g m e n M o u n t a i n s m i d-s e g m e n t候景观,还有原始森林、高L-L I 草W J、珍稀动植物等生。跃累挑 殓伺豚厢秫朴、同早、眵怖硎但叨哥王收穰日期:2 0 0 9-1 1-1 2 I 修订日期:2 0 1 0 O l 一1 1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课题“5 1 2 大地震后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功能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L Y 0 9-3 3)”作者简介;李晓琴(1 9 7 3 一)女博士副教授,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E m a i l l x q c d u t 1 6 3 c o r n 万方数据第1 0 8 页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 6 卷物景观。为开发山地旅游奠定了基础。1 1全球意义的世界造山奇观和龙门山大地震作为世界第三种造山类型,龙门山造山带以规模巨大的推覆、滑覆构造为特色,该造山带从南东向北西大致可以分为4 个构造带,即前陆磨拉石建造带、前缘冲断带、中央冲断带和后缘韧性变形带。龙门山推覆构造规模巨大,形成时间长,构造形式复杂多样,地层发育丰富,可与久负盛名的阿尔卑斯山同类构造相媲美。葛仙山一塘坝子、白鹿顶、小鱼洞、尖峰顶、大垭口、太子城等飞来峰保存完好、形态各异口。在宏伟的推覆构造带内,有3 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带,分别是江油一都江堰断层、北川一映秀断层和汶川一茂县断层。这三大断层都是活动断层。共同组成了震惊世界的龙门山地震带。5 1 2 龙门山特大地震留下类型繁多、保存完好、特征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将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主要的地震遗址景观有:1)地震断层,如北川一映秀断层以及由此激活的一系列断层;2)地震地裂缝,包括山体中或建筑设施中的地裂缝;3)地震堰塞湖,它是由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堵塞而成的湖泊,如唐家山堰塞湖;4)地震鼓包,它是因断层强烈错动在地面的表土层中产生的小型隆起,常常发育于地裂缝两侧;5)地震废墟,它是工程建筑在遭受地震严重破坏后残留的遗址或遗迹。1 2 冰川地貌规模壮观。峡谷地貌独具特色龙门山海拔35 0 0m 以上地区保存有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尤其是光光山、太子城、干龙池冰川地貌规模壮观,形态奇特,冰川湖、石海、槽谷、冰斗、冰阶、终碛弧以及冰缘地貌清晰可见。在龙溪一虹口、白水河、鞍子河、黑水河自然保护区能看到1 0 多处高山湖泊,如龙池湖、干龙池、红龙池、老熊池、鸳鸯池、九龙池、红猪池等。冰川湖水质清澈纯净,生态环境极佳。该区是一典型的封闭式中高山峡谷区,自下而上形成“河谷一半山一高半山一高山一极高山”的形态。境内地貌形态变化大,最高海拔53 6 4m,相对高程10 0 0-一20 0 0m,河流及支沟深切,其形态为“V”型(如回龙沟、九顶山、九龙沟峡谷)。“山高谷深”的自然地势造就了羌族聚落呈立体性、多层次分布。1 3 气象气候多样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彩龙门山地区海拔高。相对高差大,加之受纬度地带性的影响,从山麓到山顶,山地气候复杂多变,形成了丰富的气象气候风光资源,九峰山日出晚照、西岭积雪、鸡冠山阴阳界、高山云海、华西雨屏等都是该区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生动写照。受山地高度以及西高东低地貌的影响,龙门山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物景观。该区是我国大熊猫、四川金丝猴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野生大熊猫数量约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的7 0。该区植被区系属于中国一日本一喜马拉雅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独叶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 种;动物区系属于南北动物区系的交汇地,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云豹、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 种。2 0 0 6 年7 月,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成为中国第3 2 处世界遗产地。1 4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中国人文地理的分界线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天师道就发源于龙门山,它下设2 4 个中央教区,每一个教区称为治。在龙门山就有7 治,如葛璜治、阳平治、鹤鸣治、青城治等。该区山脉、河流展布形成的天然通道为古代汉藏民族的交流提供了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这里是中国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即汉族与西部少数民族的分界线,同时也是藏、羌、汉杂居最明显的区域。以龙门山脉为天然区域分异。山脉东侧至成都平原和四川I 盆地为山前地带,历史上为农耕区,人口稠密,是汉民族聚居区;山脉中部和西侧为山脉中央和后山地带,历史上为农牧交错带,是羌、藏、汉、回、满等多民族混居区 4 。龙门山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羌族人口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8 0 以上,并拥有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2山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2 1 地震遗址公园群落开发模式5 1 2 大地震遗址的保护不是一个点或者几个点的概念,是一个大区域或群落的概念。龙门山已有国家地质公园3 个,地震地质遗迹遗址分布广泛,为了更好地协调已有旅游区、自然保护地和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建议建立“5 1 2 四J I I 龙门山大地震遗址公园群落”的概念。以龙门山地震主干断裂、主要交通线为经纬网络,以主要遗址遗迹区、保护点、纪念地为节点,构建5 1 2 大地震遗址遗迹公园群落,并整体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遗产地。地震遗址公园群落尝试走点、线、面相互结合的开放式保护模式(表1),突破传统的面状封闭式范围界定。管理中心、游人中心和博物馆与保护区、保护带、保护点严格分开,保护区、保护带和保护点都归管理中心直接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络,其他绝大部分地区为自然保护地。万方数据第2 期李晓琴: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第1 0 9 页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盏篓薷盘黼燃:来峰奇观彀娄娄詈粱翥霍言主蠹船蠹数器保护带地震断裂带构造一地层剖面北川一映秀断裂带、茂汶断裂带、彭灌断裂带北川I 桂溪泥盆系、彭州市牛圈沟黄水河、汶J I I 县兴文坪闪长岩体,彭县关u 侏罗系地层、茂汶志留系茂县群、九顶山褶皱构造2 2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龙门山目前有各级森林公园2 5 个,其中5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是特有方式。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必须具有针对性,且要充分展现优势、突出特色。按照景观特色,龙门山森林公园分为森林风景型、自然山水型和综合型3对园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种,其生态文化主题和重点生态旅游项目见表2。裹2 龙门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T a b l e2E c 0 m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f o r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f o r e s tp a r k2 3 生态主题公园开发模式龙门山山地独特的地质地貌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不仅拥有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金丝猴、朱鹦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且素有“天然植物基因库”的美誉。此作为龙门山山地旅游开发的一个有益补充,可满足多样化山地休闲娱乐需求。主题选择是主题公园开发的关键,依据龙门山的山地旅游资源条件,可选择的生态主题主要有植物园林、珍禽异兽、原野丛林及峡谷历险嘲,具体开发模式见表3。目前,龙门山因此,建立龙门山生态主题公园。开展生态旅游,以开发较成熟的生态主题公园主要是卧龙大熊猫园。裹3 龙门山生态主题公园旅游开发模式T a b l e3E c o-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f o r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t h e m ep a r k2 4 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龙门山沿山丘陵地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水热条件良好、气候适宜,是发展生态农业、田园风光和乡村度假最理想的地带。经过2 0 多年的发展,龙门山山前一带乡镇农家乐初具规模。乡村旅游资源主题分为自然生态(山水园林、花果竹茶、生态农业、田园风光等)和人文生态(民俗风情、新农村建设、古镇古街、宗教养生等)两大类,主题旅游功能和开发模式见表4。建议修建龙门山沿山轻轨走廊,由北往南(北川一安县一绵竹一什邡一彭州一都江堰一崇州一大邑一邛崃)打造国际山地乡村度假旅游带。乡村旅游发展应结合灾民安置及旅游特色村建设,以乡村旅游集中、集约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以特色农业园区和特色乡村旅游商品等重大产业化 万方数据第1 1 0 页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 6 卷项目为依托,推动传统农家乐向现代乡村度假旅游转型引。表4 龙门山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T a b l e4R u r a lm o u n t a i ne c o-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i nI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山水园林嚣茁黜耋差岩墨霈搿徽嚣甘鼽籼机制舭汛籼风花果竹茶嘉簇半集耄簇寮关翥妻裟高原村青城红阳猕猴桃绿茶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彭州葛仙【l J 镇农业生态观光园、崇州无根山、彭州葛仙山镇花园村田园风光成都一都江堰快速通道两侧天府田园风光邛崃平乐古镇、崇州怀远镇、崇州街子古镇、大邑安仁古镇、都汀堰泰安古镇、彭古镇民俗州小鱼洞镇、邛崃高何镇楠术溪、邛崃九里畔一葫芦湾景区,邛崃天台山镇三角村、安县茶坪乡“养生山吧”休闲度假模式。采摘蓠园”都市农业模式。休闲农庄”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模式大地景观模式“古村聚落”民俗体验模式新农村建设彭州龙门山镇宝山村,安县晓坝镇、绵竹沿山农家乐新农村建设模式塞塾菱生鳘型蔓地坐堡:盔垦箜堕!丝一一一一一一一:塞墼羞生:塞垡签丝堡壅一。3结语作为世界第三种造山类型的龙门山造山带,其山脉在规模上不及阿尔卑斯山脉和科迪勒拉山系,但在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多元性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龙门山是世界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是中国道教发源地,是藏、羌、回、汉多民族交融的走廊,完全有条件打造世界旅游精品。震惊世界的龙门山大地震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市场前景相当广阔。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以特取胜。以“地震地质”为主题的应突出地学科普生态旅游开发,以“森林公园”为主题的应突出森林生态系统的展示,以“生态”为主题的应突出生物多样性的展示,以“山地乡村”为主题的应突出乡村民俗与乡村环境的结合。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龙门山,以世界著名山地度假旅游区作为参照,以灾后旅游重建为契机,科学规划,超前创新,打造最佳世界遗产旅游地及世界山地旅游示范区。参考文献:1 骆耀南俞如龙,侯立玮等龙门i b m 锦屏山陆内造山带 M 成都t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杜。1 9 9 8 2 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课题组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 R 成都t 成都市旅游局,2 0 0 7 I s 李晓琴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 J 山地学报2 0 0 4。2 2(1)1 1 2 1 8 4 陈国阶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若干问题探讨 J 。山地学报2 0 0 8 2 6(5)1 5 1 8 5 2 3 5 刘字峰。孙虎原志华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 J 山地学搬。2 0 0 8,2 8(I)1 1 1 3 1 1 9。6 印开蒲沿威尔逊之路重返中国西部花园 J 中国西部2 0 0 4(8)1 1 2 2 1 7 四川灾后旅瓣童建规划课题组。四J I I 灾后旅游重建规划 R 成都。四川I 省旅游局2 0 0 8 S t u d i e so n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si n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L IX i a o q i n(D e p a r t m e n to fT o u r i s m,C h e n g d u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C h e n g d u6 10 0 5 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R e g i o no f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b o a s tr i c ht o u r i n gr e s o u r c e sa n dt h e y r ed i s t i n c t i v e D u r i n gt h e5 1 2s i g n i f i c a n te a r t h q u a k e s,e x c e p to fas m a l ln u m b e ro fs c e n i cs u f f e r e dr u i n o u s l yd e s t r u c t i v e。m o s to ft h ew o r l d c l a s sa n ds t a t e-l e v e lc o r es c e n i cw e r eo n l yp a r t l yd a m a g e d B e c a u s eo ft h et h i r dO r o g e n i cw o n d e r s。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a r ea sf a m o u sa sA l p s R e g i o n0 f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a r et h ei m p o r t a n tb i o l o g i c a ls p e c i e st r e a s u r ya n dr e s o u r c e sg e n ep o o lo fC h i n a 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 ya r ea l s oT a o i s mm o t h e rc o u n t r ya n di m p o r t a n td i v i d i n gl i n eo fa n t h r o p o g e o g r a p h y I nt h i sp a p e r,o nab a s i s0 fe v a l u a t i n g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s e v e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so ft h em o u n t a i n o u s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a r ep u tf o r w a r d,i n c l u d i n gt h ee a r t h q u a k es i t ec o m m u n i t yp a r k。t h ef o r e s tp a r ke c o-t o u r i s m,e c o l o g yt h e m ep a r ka n dr u r a lm o u n t a i ne c o-t o u r i s m 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w i t ht h et h e m eo f S e i s m i cg e o l o g i c a l”s h o u l dl a ys t r e s so ng e o-s e i e n e ea n de c o-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m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w i t ht h et h e m eo f”f o r e s tp a r k”s h o u l dl a ys t r e s so nt h ed i s p l a yo ff o r e s te c o s y s t e m。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w i t ht h et h e m eo f”e c o l o g y”s h o u l dl a ys t r e s so nt h es h o w0 fb i o d i v e r s i t y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w i t ht h et h e m eo f“m o u n t a i n O U Sv i l l a g e“s h o u l dl a ys t r e s so nt h ec o m b i n eo ff o l kc u s t o m sa n dr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s h o u l db ep l a n n e da n dc o n s t r u c t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t a n d a r d,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yo fp o s t d i s a s t e r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o u r i s ms h o u l db et a k e n,S Ot h a t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w i l lb em a d ea st h eb e s tw o r l dh e r i t a g et o u r i s td e s t i n a t i o na n dw o r l dm o u n t a i nt o u r i s md e m o n s t r a。t i o nz o n e K e yw o r d s: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 sim o u n t a i n st o u r i s mt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万方数据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作者:李晓琴,LI Xiao-qin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旅游系,四川,成都,610059刊名: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年,卷(期):2010,26(2)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7条)参考文献(7条)1.骆耀南;俞如龙;侯立玮 龙门山-锦屏山陆内造山带 19982.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课题组 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 20073.李晓琴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4(01)4.陈国阶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若干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8(05)5.刘宇峰;孙虎;原志华 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8(01)6.印开蒲 沿威尔逊之路,重返中国西部花园期刊论文-中国西部 2004(06)7.四川灾后旅游重建规划课题组 四川灾后旅游重建规划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1.冯德显.FENG De-xian 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期刊论文-人文地理2006,21(6)2.郭彩玲.GUO Cai-ling 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3.李晓琴.缪寅佳.高鸿 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多样性评价与开发战略期刊论文-资源与产业2010,12(1)引证文献(2条)引证文献(2条)1.李娴.殷继成.李晓琴 基于时空三维角度的西部地区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11(7)2.李娟 多灾变区域山地旅游开发研究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期刊论文-科技经济市场 2010(9)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