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静力弹塑性分析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pdf

    • 资源ID:69630085       资源大小:306.0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静力弹塑性分析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pdf

    http:/ -1-静力弹塑性分析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静力弹塑性分析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黄红霞,郭红霞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70)E-mail: 摘摘 要:要:阐述 Push-over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在 SAP2000 中 Push-over 实现步骤,并举出一个 4 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试验模型的 Push-over 分析实例,结合中国规范对一些参数进行调整,表明 Push-over 方法可以对一般的预应力框架抗震性能做出合理有效的分析,并将该方法推广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中。关键词:关键词:Push-over 分析方法,预应力,能力谱,需求谱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P315.95 1.引言引言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明确规定在不规则,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地震时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目前,时程分析方法被认为是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最可靠方法。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的计算量较大,并且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输入的地震波和结构及构件的滞回恢复力模型。所以,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难以应用于日常的工程设计。相对而言,Push-over 方法是一个较为简便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结构在预先假定的一种侧向力分布作用下考虑结构中的各种非线性因素逐步增加结构的受力,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破坏(成为机构或位移超限)。根据工程经验,一般认为当结构的相对顶点位移达到 2%时,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趋于破坏,可以此作为推覆分析的破坏标志。通过推覆分析,可以了解和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特性、塑性角出现的顺序和位置、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机制等,本文将基于 SAP2000 程序对Push-over 方法的原理及实现步骤作进一步的研究。2.SAP2000 推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推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1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SAP2000 程序提供的 Push-over 分析方法,主要基于两本手册,一本是由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编制的混凝土建筑抗震评估和修复ATC-40,另一本是由美国联紧急管理厅出版的房屋抗震加固指南FEMA273/274,而 Push-over 方法的主干部分,即分析部分采用的是能力谱法,来自于 ATC-401。其求解步骤大致如下:(a)(b)http:/ -2-(c)(d)图 1 能力谱方法的基本过程 Fig.1 Primary procedure of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1)采用推倒分析求得基底剪力bV与顶部位移NU的关系曲线(推倒曲线)(见图 1a)(2)将推倒曲线转换成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谱加速度-谱位移(Acceleration-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format)DA格式的能力谱(见图 1b)*1MVAb=,11NNUD=(1)式中:A为谱加速度,D为谱位移,*1M是相对于基本振型的有效质量,1为基本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1N为基本振型在顶端的振幅。=NjjjNjjjmm121111,=NjjjNjjjmmM121121*1)((2)jm为j节点的集中质量,1j为基本振型1在j节点的振幅,N是节点数。(3)将弹性加速度反应谱转换成DA格式的需求谱(见图 1c)。位移谱与拟加速度谱的关系式:ATDn224=(3)(4)将DA格式的能力谱与需求谱绘制在一起,其交点即为对应地震响应下的性能点(图 1d)。(5)将求得的地震位移响应转换到原来的多自由度体系中去,求得地震中结构各部位的响应。(6)将求得的响应同指定的性能目标比较,判断结构的性能层次。2.2 SAP2000 推覆分析的基本步骤推覆分析的基本步骤 1)结构建模 SAP2000 提供了类型丰富的单元和材料,但只有框架单元才有塑性铰性质,所以对结构进行 Push-over 分析,要用框架单元来模拟。2)内力分析和结构配筋 由于程序里的设计配筋是按 ACI 规范来计算的,而且所采用的 SAP2000 的版本中尚没有加入中国的混凝土设计规范,因此,建议将结构的配筋按我国规范计算后输入程序中。3)塑性铰的定义和设置 SAP2000 给框架单元提供了弯矩 M,剪力 V、轴力和弯矩相关 PMM 四种塑性铰,.可以在一根构件的任意部位布置一个或多个塑性铰。各种塑性铰的本构模型归纳为图 2 所示2。http:/ -3-图 2 塑性铰的本构模型 在上述塑性铰本构关系中,纵坐标(力)代表弯矩、剪力、轴力,横坐标(位移)代表曲率或转角、剪切变形、轴压变形。整个曲线分为四个阶段,弹性段 AB、强化段 BC、卸载段CD、塑性段 DE。只要将几个关键点 B,C,D,E 确定出来,整个本构关系就确定了,其中确定 B 点时,涉及到屈服力和屈服位移的确定,关于屈服力和屈服位移,有两种确定方法,一种是自定义,输入某一具体值,另外一种是由程序计算;确定 C,D,E 时,各点的纵、横坐标需要分别按照力、位移与屈服力和屈服位移的比值来输入,SAP2000 程序也提供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定义,另外一种是程序按照美国规范 FEMA273 和 ATC-40 给定。对梁单元,一般仅考虑弯矩 M 屈服产生塑性绞,对柱单元,一般考虑由轴力和双向弯矩相关 PMM作用产生塑性铰。还需要计算相关屈服曲面来完整的描述塑性铰的属性。本例由于工艺方面的要求需要设计成强梁弱柱且梁上布置预应力钢筋,本例塑性铰采用自定义方法来定义塑性铰的本构关系。利用 UCFYBER 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弯矩曲率的,对梁而言,必须考虑预应力的作用,而一般计算预应力构件弯矩曲率都是这样处理:第一阶段将张拉到有效预应力,这一阶段运用等效荷载的思想,将预应力作用等效为外荷载施加到结构上:第二阶段:灌浆形成整体后,将预应力筋当作相同位置处、相同面积的受拉屈服应力为非预应力钢筋,连同额外配置的普通钢筋一起为构件提供抗力,此时按压弯构件进行计算。将实验模型梁的截面形状,实际材料特性和配筋数量和相应位置输入 UCFYBER 再将预应力作用按上述方法等效,就可以得到混凝土,钢筋,预应力钢筋的本构关系,程序根据这些本构关系就可以计算出梁的弯矩曲率,由于截面配筋是不对称的,所以需要分别计算正负弯矩曲率。对柱而言,由于没有预应力钢筋的布置,所以只需要计算出轴力和双向弯矩的相关屈服面,将柱的截面形状和配筋情况输入 UCFYBER 就可以计算得到,再选取屈服面上的点对应的轴力分别计算各个轴力对应的弯矩曲率即可。塑性铰的位置,应设在弹性阶段内力最大处,因为这个位置最先达到屈服。对柱单元,一般情况是两端弯矩最大,弯曲塑性铰和压弯铰 PMM 应设置在两端,本例根据杆件的受力特点,在梁单元在其两端(0.05L 和 0.95L,L 为杆件计算长度),柱单元在其两端(0.05L和 0.95L,L 为杆件计算长度)4)侧向加载模式和 Push-over 工况 Sap2000 提供了 3 种侧向加载模式:自定义分布、均匀加速度分布和振型荷载分布。本例在框架梁上施加 2 部分外力作为计算的第一工况,一部分是重力荷载代表值(恒+活),另一部分是预应力钢筋产生的等效荷载,这两部分外力之和为外荷载组合;侧向加载模式采用自定义模式。5)性能分析和结果评价:http:/ -4-Sap2000 将结构遭遇地震后可能出现的状态分为 IO,LS,SS 等状态.分别表示可尽快恢复,危去人生命及结构稳定,如图 2 中所示。其中.B 表示出现塑性铰,C 为倒塌点,I,P 分别表示上述 3 种状态对应的性能水准横坐标,即为相应的弹塑性位移值。3.算例算例 本例采用一个 4 层预应力试验框架,试验模型的相似常数如下表:表 1 试验模型的相似常数 类型 物理量 关系式 模型 备注 应变 S=1.0 1.0 应力 S=SE 1.0 弹模 E SE 1.0 模型设计控制 材料特性 泊松比 S=1.0 1.0 长度 l ls 1/8 模型设计控制 线位移 lss=1/8 角位移 S1.0 1.0 面积 A 2lAss=1/64 几何特性 刚度 k lEksss=1/8 试验模型中一层梁截面尺寸 200mm*310mm,2 层梁截面尺寸位 200mm*420mm,柱子截面尺寸为 200mm*230mm,普通钢筋选用 Q335,预应力钢筋为 1860 高强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第一层梁用 2 根预应力钢筋,张拉值为 1180MPa,长度为 2475mm,第二层梁用 4 根预应力钢筋,张拉值为 1320MPa 长度为 2475mm,第三层梁和第四层梁不采用预应力钢筋。http:/ -5-52548748752521.7kN32.54kN2475813105616871939247.1KN63.5KN22522522522529.62kN32.54kN127.34kN50kN75kN50kN75kN18.76kN18.76kN87.587.5250330048748752552529.38kN31.86kN29.38kN 图 3 结构 SAP2000 模型 实验室的场地类别为 3 类,按 8 度抗震设防地震分组为第 2 组.场地特征周期为 0.55 秒.根据我国现行抗震规范的地震反应谱 ATC-40 反应谱对比.可以确定系数 CA,CV。8 度(0.2G)多遇地震 CA=0.064,CV=0.088 8 度(0.2G)罕遇地震 CA=0.36,CV=0.495 经过理论 Push-over 计算.8 度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性能点 SA=0.773,SD=11.088,转换成 VB-UN格式 VB=90.009,UN=11.13.8 度多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性能点 SA=0.16,SD=2.116 转换成 VB-UN格式 VB=18.623,UN=2.132.表 2 结构在性能点处各层的层间位移和层间转角 楼层 顶点位移 层间位移角 1 1.14 1/2702 2 1.938 1/2325 3 2.209 1/114168 多遇地震 4 2.24 1/2941 1 6.3408 1/546 2 10.4 1/1136 3 11.23 1/4166 罕遇地震 4 11.43 1/5000 由上表可见,结构在达到多遇地震的目标位移时没有塑性铰的出现,说明结构还在弹性阶,结构达到性能点时的层间位移角均小 于规范规定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1/5503.http:/ -6-结构在达到罕遇地震的目标位移时有塑性铰的出现,说明结构处在弹塑性阶段。结构达到性能点时的层间位移角均小于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1/504.理论出铰顺序如图:图 4 出铰顺序图 试验现象也表明,塑性铰出现的顺序是:先是第一层柱的柱底纵向钢筋和箍筋屈服,形成塑性铰,然后是第一层柱的柱顶出现塑性铰,再然后是第二层柱的柱顶出现塑性铰,最后是第一层梁的梁端出铰。这与理论分析的出绞顺序是吻合的。符合结构强梁弱柱,整体进入弹塑性阶段后,所产生的绞出在 B,IO 阶段,绝大多数属于变形较小的塑性铰,说明结构受损较轻区段,属于可尽快修复使用阶段,所以无须进行整体或局部的加强,抗震性能较好。4.结论结论 文基于美国两本手册阐述了 Pushover 分析的基本原理,介绍了 SAP2000n 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规范对一个 4 层预应力框架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Pushover 方法不仅能对已有结构抗震性能做出合理的评价,而且可以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可能会出现的薄弱部位及破坏情况进行了较具体的量化计算,比现行抗震规范中只是验算薄弱层的弹塑性位移更进一步,也为实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计算方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ATC-40(1996),Seismic Evaluation and Retrofit of Concrete Buildings,Report ATC-40,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Redwood City,California: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1996.2汪大绥,贺军利,张凤新.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 ysi s)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J,世界地震上程,2004,20(1):45-53.3 薛彦淘.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及其工程应用A.第十八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4GB 5001 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43221http:/ -7-Application of Nonlinear Static Analysis in Prestressed Concrete Huang Hongxia,Guo Hongxi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WHUT,Wuhan(430070)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inciple and calculation procedures of the method in sap2000,while modifying in coefficients.A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is then analyzed and the result proves that push-over method is effective since it not only give a general assessment of the structure with regard to many points such as the plastic hinge distribution,the inelastic displacement of stories,but also reveal the weak points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s that seldomy occur.Keywords:nonlinear static analysis;prestressed concrete;capacity spectrum;demand spectrum

    注意事项

    本文(静力弹塑性分析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pdf)为本站会员(qwe****5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