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pdf
2010 年 1 月第 42卷?第 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an.2010Vol.42 No.1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东南大学?张萍?提要:本研究通过词汇联想测试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即汉语)、二语(即英语)和英语本族语者的心理词库联想反应,旨在探讨二语心理词库与母语心理词库联想模式的异同。结果发现,成年受试母语心理词库的联想方式都遵循以义相聚的联结原则,且其中横组合、纵聚合语义网络构建呈均衡发展;而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库是一个语义?非语义混合的联想模式。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二语词汇联想呈现非语义反应向语义反应迁移的趋势,横组合/纵聚合反应都在随语言水平而增加,纵聚合知识增长的幅度远高于横组合知识增长的速度,呈现出不共时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关键词: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0429(2010)01?0009?81.引言心理词库(mental lexicon)源于心理语言学,指词汇知识存储于大脑的心理表征,即大脑对词汇知识的长期记忆。由于心理词库无法直接观测,心理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不仅提出了各种类比试图让人们对心理词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还采用各种方法探索心理词库的构建与表征模式。词汇联想任务(word associa?tion task,简称 WAT)要求受试在听到或看到刺激词时立即给出大脑里所出现的反应词。测试可以依据研究目的设计成一对一的单次自由联想(一个刺激词给出一个反应词)、一对多的连续自由联想(一个刺激词给出多个反应词)、限制性联想(从规定的词中选出反应词)、间断性联想(一次给出一个反应词,但同一个刺激词多次出现)等不同联想模式;还可以根据受试的语言水平采用听?说、听?写、写?说、写?写等实验方式。词汇联想任务简便易操作,经济又适用面广,联想出来的结果可以推测出受试心理词库中词汇间的联结关系及强度,从而了解心理词库的基本构建模态,因而被心理语言学家们所推崇。对一语词库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印欧语系的词汇联想上,所得结果也相对一致,即一语心理词库的联想反应遵循以语音相连至以义相聚的发展模式(语音?语义迁移);且句法搭配即横组合关系在儿童阶段强于语义层级关系即纵聚合关系(横组合?纵聚合迁移)(Brown&Berko 1960;Ervin 1961;En?twisle 1966;Anglin 1970)。对二语者甚至多语者的词汇联想研究有多种不一的结果呈现:有支持与一语心理词库 同 一 发 展 路 径 的 语 义 观(Singleton 1999;Mar?chal 1995;Zerava 2007),有坚持与一语心理词库本 质差 异 的语 音 说(Meara 1984;Laufer 1989;Channel 1990;Read 1993;Wilks et al.2005),亦有其他纷纭的发现(S?derman 1989;Wolter 2001,2002;Namei 2004;Fitzpatrick 2006,2007)1。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较高语言水平层面上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汉语)、二语(英语)与美国学习者的母语(英语)词汇联想反应,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不同语系的母语心理词库联想模式是否都是语义相连的?2)二语心理词库联想是语义相连还是语音相关?9?*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YY007)阶段性成果。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2005)项目的资助和剑桥大学 RCEAL中心的支持。感谢王海啸教授、丁言仁教授及陈新仁教授等对本研究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感谢蒋楠博士和周叔麟老师对数据收集的支持。吕红燕、周敏、王琼等参加了数据录入整理工作,特此致谢。3)二语心理词库的发展过程是否遵循一语的发展模式,即从语音至语义、从横组合至纵聚合的迁移?2.研究设计2.1?受试本研究中受试分为两大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自某高校英语专业的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自然班,人数各为 37 人和 45人,年龄为 18?21岁。所有受试的母语均为汉语,二语为英语,在相同的外语教学环境下接受教育,没有去过英语国家的经历。对照组受试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大学生,共 29人。其中 18 人在来到中国后的第一节汉语课上接受了测试,其余 11 人在美国乔治亚大学蒋楠博士的心理语言学实验室完成了测试。考虑到所选刺激词对一语者来说应该都是熟词,因此对这 29 名受试只安排了英语词汇联想测试任务。在对二语者进行的词汇量测试中,一、三年级分别有 3 人和 5 人由于词汇量未能达到平均水平而被剔除。在间隔一月之后的第二阶段测试中,一、三年级分别有 4 人和 10 人因故未能参加,数据也被剔除。最终一、三年级的有效受试人数各为 30 人。2.2?调查工具2.2.1?词汇量测试本次实验进行的时候,一年级受试正准备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三年级受试正备考来年英专八级考试。因此,第一批次的实验(英语词汇联想测试和词汇量测试)被当作平时的小测验要求在两节课内完成。第二批次的实验(汉语词汇联想测试和英语联想词熟悉度测试)在春节后开学时完成。词汇量测试卷采用了Nation(1990)的五级量表。独立样本 t 检验表明,受试在所有词汇量等级上均有显著差异(见表 1),由此可把他们分为较高语言水平层面上的高、低两个组。?表1.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量水平测试结果词汇水平组别人数方差标准差t 值自由度 p 值低水平组3016.7671.455L2000-2.16258.035*高水平组3017.433.858低水平组3015.6332.092L3000-4.34058.000*高水平组3017.400.770低水平组3010.1333.857L5000-6.74358.000*高水平组3015.8672.609低水平组 308.6674.037UWL-6.00958.000*高水平组 3014.8673.954低水平组 306.5004.224L10000-3.18658.002*高水平组 3010.2334.8332.2.2?英语词汇联想测试2.2.2.1?测试词的选择所有测试词全部取自 Nation(1990)的二语词频表,原因有二。一是此表已被二语习得研究和教学领域广泛认可;二是依据 Nation 的五级词频表可以在选词时有效控制所选词的词性及词频以保证各类词的数量均等。选词步骤如下:1)高频词从词表的前 2,000 词中选出,低频词从学术词汇和 10,000 词表中选出。2)给每个词标注词性。如遇多词性的词,查阅朗文现代英语词典(1997),确保所标注词性为主要常用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外的词被剔除。3)确定所标注词的首义。如有多义,查阅朗文现代英语词典,选择其首词条中的核心义。4)剔除所选高、低频三类词性中的派生词和屈折词。5)剔除所选高、低频三类词性中少于 3 字母的超短词和多于 10 字母的超长词。这些被剔除的词保存在另一个文档以备用。6)依据对具体和抽象词的定义(张萍 2010)对所选词进行标注。鉴于低频词中具体词较少,可选用备用文档里的词,如 TRANSPARENT 这一长词被补充进低频具体形容词中。7)所选出的 100 个备用词由 30 名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依据 7 级量表标注其具体性程度,同时请两名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和三名语言学博士生审阅。最终选出了实验所用的刺激词共 60 个2。8)用 Nation 的 Range32 再次确认所选 60个词的词频,并对部分词进行了调整。如 COMPU TER 一词,原本在词表中被列为低频词,考虑到目前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因此把它调到高频组。大多数低频词取自学术词表而较少从 10,000 词表里选取,主要考虑到二语受试可能不熟悉,会影响实验的结果。9)为了避免词长效应,特意对各类词做了数据分析。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具体和抽象词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1.874,p=.067);Scheffe 检验也没有发现三词性之间存在词长差异(名?动:p=.997,动?形:p=.562,名?形:p=.513)。但高、低频词的词长存在显著差异(t=5.355,p=.000)。为了弄清楚词长差?10?2010 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 期异是否原本就存在于不同词频的词中,我们另外比较了前 1,000词和学术词表中前 500 词的词长,结果发现长词确实更多出现在低频词中,本研究无法避免高、低频词中的词长效应。10)所选 60个刺激词被翻译成汉语,并依据汉语词典进行确认,之后采用不同的排列次序,构成汉语词汇联想测试用卷。2.2.2.2?联想反应的分类标准二语学习者的词汇联想研究始于套用一语联想研究的方法,以本族语的联想反应结果为基准,看二语联想反应的母语化程度。对联想反应结果的分类通常分为三大类:语音/其他反应、横组合反应、纵聚合反应(Namei 2004;Nissen&Henriksen 2006;Wolter2001)。有 人用 语 义 反 应(Fraser 1995;Henriksen2008;Laufer 1989;Meara 1984)或 语义?语用 关系(Mar?chal1995;Singleton 1999)统括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还有人认为语义反应只指纵聚合反应,不包括横组 合 关 系(McNeill 1966;Woodrow&Lowell1916)。事实上,早期对一语词汇联想的研究用?联想簇?(associative clusters,见 Deese 1962;Pollio 1963,1966)来指受试对所给刺激词作出的簇内反应(纵聚合反应)和簇间反应(横组合反应),它和语音/其他反应共同构成被语言学家们广泛认可的词形?意义或语音?语义二分法(Fraser 1995;Romani et al.2008)。Henriksen(2008)把联想反应类型分为形式相关和语义相关两大类,然后在语义相关下又次分为横组合、纵聚合、规化三类。按照 Henriksen 的定义,横组合反应 指具 有搭 配关 系 的词 间连 接,如 BLACK?bird3,HAND?shake;纵聚合反 应指词 间的层级 关系,如同义、反义、上下义 等;规化反应则指本族 语者对同一刺激词作出的同一反应,如 NIGHT?dark,HAND?finger。规化反应可以与刺激词之间构成横组合关系,也可以形成纵聚合关系。Henriksen 的分类验证了本研究者的分类思路,即确定反应类型的层级关系,为明确对比一语和二语心理词库是语义还是语音之争 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其不足之处 在于,对规化反应的定义 不详,且实际归类时很难 操作,因为规化反应和另两类反应有诸多重叠,比如在分析 HAND 的反应词时,Henriksen 把 nail 归为与HAND 具有纵聚合关系,而把 finger 归为原型反应,很难具有说服力。Henriksen 框架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对形式相关反应进一步分类,也没有说明对那些难以分类的反应该如何归类。Fitzpatrick(2006)依据 Nation(2001)对词汇知识的分类框架,提出了四种反应类型:基于意义的反应、基于形式的反应、基于位置的反应、出错反应(erraticassociation)。前三类分别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纵聚合、横组合、语音反应,出错反应指那些基于伪同源词和无法归类的反应。Fitzpatrick 的分类问题在于,他所提出的分类框架难以与过去的研究结果比较,并且其中的一些次级分类较难操作。比如基于意义下的情景联想和概念联想,在实际分类时难以界定哪些反应与刺激词之间存在概念化的情景或联系;在基于位置的分类下有一类是不同词性的搭配反应,实际操作时同样存在以往研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即有些搭配并不是以词性来区分的,比如 computer 和 games,两者都是名词,但同样可以产生搭配意义。本研究以形?义二分法为理论支撑,针对现有研究对二语心理词库是否如一语词库那样是语义联结的争议,对词汇联想反应作层级分类。首先把反应类型分为两大类:语义联结和非语义联结。在语义联结框架下依据传统结构语义学的分类,把语义联想反应再次分为横组合和纵聚合两类。如果两个词能够同时出现并能构成有意义的搭配关系,不管它们是否是同一词性,则构成横组合关系;如果两个词具有明显的语义相关,同属一个语义场但不一定能够相互替代,则为纵聚合关系。横组合关系包括:修饰、一致、补充、位置、特征、工具、内含等次级关系。纵聚合关系则包括上下义、同级、同义、反义、整体/部分或成分关系等。在实际处理联想反应词时,另有两类难以归类的反应也可归为纵聚合反应:一是两个词不仅意义相近而且有相同词 根 或 词 干 部 分,如 PRESU ME?assume,SPE?CIAL?specific。处理这些反应词时经过反复讨论与斟酌,本研究把语义关系置于优先地位。二是对部分明显因受试误看了刺激词而作出的反应词的处理。比如IRRIGATE?angry。受 试 把 刺 激 词 看 成 了 IRRI?TATE,因而反应出 angry,在这种情况下,可把 angry看作 与 IRRITATE 有 语 义关 联 的 反 应(Singleton1999),因而也可把它归为纵聚合反应。与语义联结对应的是非语义联结反应。早期的一语词汇联想研究主要针对儿童,大多采用听?说或写?说的实验形式,因此早期的非语义反应以音似作为主要辨别特征。对成人二语者来说,写?写或听?写的方式要比听?说或写?说的方法相对更容易接受,在产生联想反应时也更容易出现纯语音反应之外的联想。因此,本研究认为,继续沿用一语研究中的语音反应类型不适合二语词汇联想研究的实际情况。二语学习者在进行词汇联想时,不仅会产生语音相关的反应,?11?张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会根据字形拼写作出相似的联想,还会根据其固有的母语知识产生完全不同于一语者的联想反应,更会自己创造新词,或产生拼写错误无法识别的反应词,而这些在一语者的联想反应中可能很少出现。如果我们简单地套用传统的语音/形式反应分类,不仅容易产生误解,更会造成实际分类时的混乱。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与语义反应相对应的非语义反应,来指代:1)与刺激词在语音上有关联或拼写上相近的反应词(音形),如BUBBLE?double;2)与刺激词没有语义关系的反应词(语义),如 PERTINENT?herb;3)与刺激词有衍生关系或屈折关系的词,如 ATTRACT?attractive(词缀);4)伪词或生造词,如 ADJACENT?poude;5)由于受试看错刺激词并且与之没有语义关系的反应词(误看),如 CHART?walk(见图 1)。图 1.联想反应类型分类2.2.3?汉语联想测试汉语联想测试词由所选 60 个英语联想词翻译而来,并借助现代汉语词典确认其词频、词性和具体性,与英语分类相呼应。2.2.4?联想词熟悉度测试对二语受试进行联想词的熟悉度测试主要是确保所选高频词均为受试所熟悉,且保证不会出现高频但不熟悉或低频却很熟悉的词。测试采用 Wesche&Pa?ribakht(1996)的词汇知识 5 级分类法,对比不同熟悉度的词在心理词库中的联想模式。熟悉度测试被安排在第二阶段汉语联想测试之后。测试结果发现受试对各词类的熟悉程度与其词频相对应(见表 2)。?表 2.高低词频的熟悉度测试结果词类高频低频名词4.763.69动词4.802.97形容词4.642.862.3?数据收集与整理正式实验前进行了一次先导研究,以确认测试所用的时间、顺序和指示用语。联想测试正式开始前,研究者用汉语进行了解释和问答,并给出三个例词让受试熟悉实验方法。英语和汉语联想测试均采用一对三的写?写自由联想模式,以避免用听/说方式引发的过多误听或误说的无法归类反应。测试词后都标注词性,并以不同顺序成卷,要求受试看到测试词后尽快给出所联想到的三个词,不可以修改所写的内容。两次实验(英语词汇联想+词汇量测试、汉语词汇联想+熟悉度测试)要求受试在 100 分钟内完成。实验前后相隔六周,以避免受试形成某种应试模式或记忆效应。29名本族语者的数据分别在南京和美国亚特兰大完成。所有数据收集以后,由语言学硕士生组成的两对评阅人把原始数据输入 Excel,相互校对后再根据以下原则对联想反应词进行纯净化处理:1)所有屈折词均算作基词的重复,如反应词 beds算作反应词bed 的一次重复。2)如遇多词反应,只算添加的部分为有效反应。例如 transparent water 是对刺激词 TRANSPARENT做出的反应,实际分析时只统计反应词 water,而不统计 transparent。3)拼写错误的反应词如果其发音与目标词相同,按一个目标词计算。如反应词belif、sence 算作 belief、sense。4)拼写错误的反应词如果其发音与目标词不同,按另一个词统计。如反应词 starveling 不能当作 star?ving 来统计。本研究对联想反应的分类按照前文所列的次级类型对非语义反应、横组合反应、纵聚合反应进行归类。剑桥 英语学 习词 典(2002)、牛津 英语 同义 词词 典(2001)及牛津英语搭配词典(2003)作为词义确认时的参考用书。联想反应的分类方法同样适用于汉语词汇联想反应的统计。3.结果与讨论本研究虽然要求受试对每个刺激词做出三个连续联想反应,但由于统计数据量庞大,本研究仅报告对第一个反应词的分析结果,且由于篇幅限制,本研究只初步报告语义?非语义和横?纵聚合两个层级的反应结果?12?2010 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 期来回答前文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第三层级的结果分析以及词性效应、具体性效应和词频效应等结果将另文报告。研究共涉及 8940 个反应词。统计工具为SPSS13.0。?1)问题一:不同语系的母语心理词库联想模式是否都是语义相连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母语为汉语的联想反应中,1800 个反应词中有 1568 个与测试词语义相关,占总反应的 87.1%;母语为英语的联想反应中,1740 个反应词中有 1512 个与测试词意义相关,占 86.9%(见表3)。两组受试对测试词无反应的比例均未超过 1%,说明所用测试词对受试来说都是已习得词汇。?表3.母语词汇联想结果对比分类L1?汉语L1?英语卡方值 自由度 p值反应数 百分比 反应数 百分比无反应20.1110.6非语义23012.821712.50.0631.817语义156887.1151286.90.0171.898总计18001001740100?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的一语词汇联想反应都是语义联结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一语心理词库是以语义相连进行词汇储存和表征的,非语义反应只占心理词库的 12.5%。卡方检验结果也显示,两种不同语系的母语在语义和非语义联想反应上都没有差异,即不同语系的母语心理词库都是语义相连的联想模式。虽然以往的研究都认为一语心理词库是基于语义的联想模式,但由于分类方法标准不一,所得出的结果比例也相差较多。比如张淑静(2004)采用了 Wolter(2001)的词条,其母语为英语的受试语义反应比例只有 78.5%,而 Wolter 的研究中母语受试的语义反应却高达 92.7%。但不管如何,基于语义的母语词汇联想不因母语系统的不同而改变,这一点在本研究中已得到证实。?2)问题二:二语心理词库联想是语义相连还是语音相关?问题二是要验证以往研究中对二语心理词库语音?语义说的争议。正如图 1 所示,语音反应只是非语义框架下的一种类型,即图 1 中的音形类。对本研究中的非语义反应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见表 4),音形反应在两个水平组的比例约为 35%,词缀反应约 15%,比例较大的是难以归类的无语义关系的反应,约占 40%,其余一小部分为生造词和误看词反应。由此可见,争论二语心理词库到底是语义联结还是语音相关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尽管从表 3 可以看出,二语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同英语本族语者一样,已发展成为成熟的语义联结网络,但对较高水平的学习者来说,其二语词库的构建和联想方式仍与本族语心理词库不同。它既不是如 Meara 所说的语音联结,也不像 Singleton 断言的那样与母语有着同样的特征,而是一个由语音、字形、派生词及更多的非母语化的杂类反应所构成的非语义关系和语义混合的词库网络。表 5 清楚地显示,高级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库中有近 40%的词汇不是依赖语义关系联系的,这与英语本族语者有显著性差异。?表 4.二语学习者非语义反应结果分类L 2?低水平组L2?高水平组反应数百分比反应数百分比音形30438.920635.8语义无关32040.919934.5词缀11114.210618.4生造354.48478.2误看121.52183.1总计782100576100?表 5.一语和二语词汇联想结果对比分类L1?汉语L1?英语卡方值 自由度p值反应数 百分比 反应数 百分比无反应110.6372.2非语义21712.567937.5475.6721.000*语义151286.9108460.3141.1281.000*总计17401001800100?对联想结果的定性分析更证实了二语词库的非语义化特征。我们收集了所有 60 个测试词中反应频数最高的前三个,共有 180 个反应词,发现有一半的测试词诱发了至少一个非语义反应;11 个测试词诱发了 2个或以上非语义反应,而英语本族语者在反应频数最高的三个测试词中总共才出现了两个非语义反应:ANGU LAR?angle,M ENTAL?mind。Jiang(2000)已分析过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中的非语义化现象。他认为,在二语学习者大脑中二语词项与语义表征间的联系太过微弱和松散,学习者会借助已有的母语知识系统直接习得二语词汇的基本语义,有些甚至是完全套用母语的概念,这样二语词条与二语语义之间实际上已被母语占有联结,使得二语的概念知识难以进入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库中,表现在词汇联想测试中,就会出现对所给刺激词作出本族语者没有的反应,即无意义关联的、难以归类的非语义反应,恰恰是这类由于母语介入而导致的非语义化反应构成了二语心理词库不?13?张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同于一语词库的根本特征,也是难以简单界定二语词库与一语词库或同质(语义说)或异质(语音观)的原因所在。同时由于二语课堂环境下的词汇教与学的方式更多倾向于词族的罗列拓展、同音同形词的比较、以母语为媒介的词表记忆等,使得同一词根的不同词目形成了词族网,而不是粘结在同一个网络节点上。同音同形词的介绍和罗列在无意中把以音形相连的记词方法潜移默化给学生,他们在花费很多功夫之后仍然不能辨析同形或同音词之间的异同,词汇联想时写出同/近音字、近形字、生造字等也就不足为奇。音形词、生造词、基于母语的反应词等出现在二语词汇联想反应中,使得二语心理词库在向语义联结发展的总体趋势中表现出二语独有的混合型构建模式,有别于一语词库。3)问题三:二语心理词库的发展过程是否遵循了一语的发展模式,即从语音至语义、从横组合至纵聚合的迁移?文献中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一语心理词库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最初的语音联结逐步发展到语义相连,二是从横组合知识到纵聚合知识的扩展。由于本研究收集的是成年学习者语料,我们姑且认定他们的母语词库已经经历了语音?语义、横?纵组合的迁移过程,因此没有对他们进行不同语言水平组的跟踪或对比研究,只是比较了两组母语心理词库的联想反应结果,证实均为语义支配的词汇网络,且语义网络下横?纵组合知识发展均衡(见表 6)。?表6.母语词汇联想反应分类L1?汉语L1?英语反应数百分比反应数百分比无反应20.1110.6非语义23012.821712.5语义156887.1151286.9其中:横组合65740.964242.5纵聚合91159.187057.5总计18001001740100?从表 7 可以看出,低水平组有近一半的联想属于非语义反应,而高水平组也有 31%的非语义反应,比英语本族语者高出 18.5%。但两组联想反应比例的变化显示出语义反应在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非语义反应在逐渐降低,呈现出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可以推断,虽然二语心理词库中存在大量的非语义词汇关系,语义的联结强度远不如一语牢固,但总体上表现出往语义联结发展的趋势。?表 7.高、低水平组词汇联想结果对比分类低水平组高水平组卡方值 自由度p值反应数 百分比 反应数 百分比无反应633.5120.7非语义79844.355931.042.0941.000*语义93952.2122968.338.7921.000*总计17401001800100?对比两个水平组的横组合/纵聚合反应发现,低水平组的横组合反应比例要高于高水平组,而高水平组的纵聚合反应高于低水平组,这似乎支持以往一些二语研究推断的结果,即二语心理词库也表现出与一语相同的从横组合到纵聚合的发展趋势。但仔细分析两者的反应数量后发现,高水平组的横组合反应比低水平组多 62 个,纵聚合反应多 228 个,均呈现出显著差异。这表明,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二语学习者的横组合/纵聚合词汇知识也在一直发展,只是横组合的网络构建要远慢于纵聚合的网络建构(见表 8)。我们还发现,两组学习者的纵聚合反应比例均远高于他们的横组合反应,高水平组的纵聚合反应增加的数量(397 个)要高于低水平组(231 个),也就是说,学习者的纵聚合知识一直在随着语言水平而发展。由此可见,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构建并没有遵循本族语者由横组合到纵聚合迁移的发展模式,而是两种知识都在不断发展,纵聚合知识增加的幅度要高于横组合知识,表现出非均衡、不共时的发展态势。?表 8.高、低水平组横/纵组合反应对比反应类型低水平组高水平组反应数 百分比 反应数 百分比 卡方值 自由度p值横组合反应 35437.741633.84.9921.025*纵聚合反应 58562.381366.237.1851.000*总计9391001229100?二语学习者的横组合知识发展相对较弱这一现象已有研究所证实(Gitsaki 1999;Aghbar 1990;Bahns&Eldaw 1993)。我国的课堂词汇教学策略如解释(para?phrasing)、猜测等强调培养学生寻找近义词、替代词等纵聚合词汇关系的能力,而相对忽略了词与词之间横向共现的搭配训练。更重要的是,成年二语学习者已有的母语知识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无法忽视的作用。在词汇学习初期,学生几乎是本能地利用已有母语来理解记忆新的二语词汇知识,并高效地掌握二语词汇的基本概念知识,这些知识大都属于纵聚合类语义知识。由于母语的扶杖,学习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14?2010 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 期增加二语词汇量,这种成功效应又进一步强化了以母语为媒介学习二语词汇的策略,使得学习者在使用单词表记忆时停留在只记住其基本意义或母语对应语义,在词典查阅时也习惯只查找其意义阶段。这种在学习初期形成的?母语依赖症?固化成二语词汇学习习惯和二语思维隐性范式,使得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库中有大量的语义层级关系和句法搭配习惯都是母语的变身。依赖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很快获得共性的概念知识,扩大其纵聚合词汇网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语言间的距离导 致的二语特 有知识(L2?specificknowledge)就会因为母语知识的介入而得不到掌握,或在二语词库中缺失,或被母语知识替代。表现在词汇联想中,可以看到,二语学习者的纵聚合知识显得相对丰满,且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而横组合知识就略显单薄,且发展缓慢。英语本族语者在词汇联想中 普 遍 诱 发 的 横 组 合 反 应 如 BUBBLE?blow、CHART?presentation、ATTEMPT?go、ACCESS?gain、CLIMB?up、PREFER?rather、TRANSPARENT?glass、MENTAL?case、PROPER?behavior 等等,在二语联想反应中几乎难觅踪迹,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表现出了由非语义联结向语义网络接近的趋势,但并未呈现出横组合知识先于纵聚合知识发展的现象,而是纵聚合知识一直强于横组合知识,没有出现由横向纵迁移的发展模式。4.结语本研究通过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汉语)、二语(英语)和美国本族语者(英语)的词汇联想反应,得出如下结论:1)不论母语为何种语言系统,其成年受试心理词库的联想方式都遵循以义相聚的联结原则,且其中横组合、纵聚合语义网络构建呈均衡发展。2)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库中非语义反应比例很高。母语知识的存在,既帮助了学习者较快获取词汇的基本语义知识,也使母语意义迁移进二语系统,产生大量非母语化(non?nativelike)的杂类反应。因此,二语心理词库是一个非语义?语义混合的联想模式。3)随着二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词汇联想呈现出非语义反应向语义反应迁移的趋势,但高水平的学习者心理词库中的非语义联想仍然很高。二语学习者的横组合/纵聚合反应虽然在比例上有着从横组合向纵聚合迁移的假象,两类反应却都在随语言水平而增加,纵聚合知识增长的幅度远高于横组合知识增长的速度,呈现出不共时非均衡的发展态势。附注:1.有关心理词库与词汇联想的文献综述详见张萍(2009,2010)。2.因版面限制,本研究所选词及相关材料略去,感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索取。3.文中刺激词均以大写出现,反应词均以小写斜体出现。参考文献Aghbar,A.1990.Fixed expression in written texts:Impli?cations f or assessing writing sophistication R.Paper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English Associationof Pennsylvania State System U niversities.Anglin,J.1970.The Growth of Word Meaning M .Cam?bridge,MA.:T he MIT Press.Bahns,J.&M.Eldaw.1993.Should we teach EFL studentscollocations?J.System 21:101?114.Brown,R.&J.Berko.1960.Word associa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grammar J.Child Development 31:1?14.Channel,J.1990.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the mentallexicon A.In J.Tomasczyk&B.Lewandowska?T o?manczyk(eds.).Meaning and Lexicography C.Am?sterdam:John Benjamins.Deese,J.1962.Form class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associa?tion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79?84.Entwisle,D.1966.Word Associations of Young Children 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Ervin,S.1961.Changes with age in the verbal determinantsof word asociation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74:361?372.Fitzpatrick,T.2006.Habits and rabbits:Word associations andthe L2 lexicon J.EUROSLA Yearbook 6:121?145.Fitzpatrick,T.2007.Word association patterns:Unpackingthe assumptio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Linguistics 17:319?331.Fraser,S.1995.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ental lexicon J.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A Bulletin forTeach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37/38:27?45.Gitsaki,C.1999.Second Language Lexical Acquisition:A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ocational Knowledge M.Bethesda:International Scholars Publications.Henriksen,B.2008.Declarative lexical knowledge A.InD.Albrechtsen,K.Haastrup&B.Henriksen(eds.).Vocabulary and Writing in a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Processes and Development C.L ondon:Palgrave Mac?millan.?15?张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Jiang,N.2000.L 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second language J.Applied Linguistics 21:47?77.Laufer,B.1989.A factor o f difficulty in vocabulary learn?ing:Deceptive transparency A .In P.Nation&R.Carter(eds.).Vocabulary Acquisition C.Amster?dam:Free U niversity Press.Mar?chal,C.1995.The Bilingual Lexicon:Study of French andEnglish Word Association Responses of Advanced Learnersof French D.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Dublin.M eara,P.1984.The study of lexis in interlanguage A.InA.Davies,A.Howart&C.Criper(eds.).Interlan?guage C.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M cNeill,D.1966.A study of word association J.Journal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1:548?557.Namei,S.2004.Bilingual lexical development:A Persian?Swedish word association stud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4:363?388.Nation,I.1990.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M .Rowley,MA.:Newbury House.Nation,P.2001.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M.Cambridge:CUP.Nissen,H.&B.Henriksen.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