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1).doc

    • 资源ID:69638236       资源大小:81.5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1).doc

    努力!加油!9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从军行课堂实录一、 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生:参加军队。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生: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4.了解诗人,课件出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自由交流(2) 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 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再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真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2) 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生1:看注释生2:看插图生3:想象画面(3)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生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生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生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生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四、品读古诗,想象诗境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 师: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生: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2) 师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 (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 (3) 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 (4) 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5) 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 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遍。 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 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生: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2) 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生: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3) 师: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 提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4) 师: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提示: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5) 师: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6)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生: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五、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1)师:“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生: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2)师: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生1: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生2: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生3: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学生练笔、交流。(结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忠心报国)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即使战争如此残酷,可守边的将士们却(学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 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2.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3.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实录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教师引导: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了解诗人。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陆游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师: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一起来读一遍。指名背诵4.师: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 5.理解题目。 (1)师:这个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提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 师:这个“晓”指什么?生:“晓”是天亮的意思) (3) 师: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提示: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4)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你想问什么?生1: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呢?生2:为什么诗人会感到一阵凉意? 6.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自由练读) 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导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指名学生读)2.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节奏美,接下来给这首诗划分节奏。课件出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教师指导朗读:“又一年”,时间多么漫长,读最后一句语速应该缓慢一些。我们再来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师: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生:“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2) 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师提示:往东入海。(黄河) (3) 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生:不是,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4) 师: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生1:气势磅礴生2:一泻千里生3:惊涛骇浪生4:波涛汹涌 (5) 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6) 师:“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仞”是什么意思?提示:“岳”指的是西岳华山,“仞”是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7) “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生:高(8) 师:高到哪种程度?生:上摩天(9) “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生:碰到天(10) 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生1:直插云霄生2:耸入云天生3:高耸入云(11)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生:壮丽(12)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生1:高兴生2:激动生3:自豪4.师: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男生齐读) 5.师:祖国的壮丽河山就只有这些吗?你还知道哪些?生1:滚滚的长江生2:蜿蜒的长城 6.教师引导:是啊,万里江山无限好,如此多娇的江山怎会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呢?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女生齐读) 7.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入这琅琅的诵读声中吧。(全班齐读第一、二句)不要停,把这首诗读完。(全班齐读第三、四句)8.师: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个字眼中体会到的?生:悲凉、悲伤;从“泪”字体会到的。9.师:泪流到了哪种程度?提示:“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10.师: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生:这些美好的河山被胡人占领了。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补充背景材料。课件出示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2.师:“遗民”是什么意思?生:被遗弃的人民。 3.师:他们是被谁遗弃的呢?这些遗民中有哪些人?生:南宋的昏君和贪官;有老人、妇女、儿童等。4.师:“胡尘”指的是什么呢?提示: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5.师: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生: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6.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 7.师:他们“望”的是什么?生: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8.教师小结: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 9.师:“又一年”是多少年?(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啊!他们(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全班齐读) (1) 一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十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六十五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师:同学们,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生:没有。 (3) 师:南宋统治者在做什么呢?提示:他们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早把中原大地上的老百姓忘得一干二净(4)师: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六十多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再读后两句) (5)师: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没有)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生:忧国忧民。 10.教师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四、布置作业1.师:学完这首古诗,你想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 l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l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l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写小练笔) 2.师:最后让我们背诵这首诗并把它默写下来吧!(学生默写古诗)3.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一、 对话诗人,解诗题 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2.说一说,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3.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齐读诗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二、 初读感知,觅诗心 1.初读感知,课件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 师引导: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请同学们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2) 指名学生读古诗,相机正音。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蓟北涕泪衣裳襄阳3.学生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4.交流“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三、 细读品味,悟诗意 1.细读品味(1)师:八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心生喜悦呢? (2)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默默地,用心读一读这首古诗,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看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呢?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深入感受杜甫内心的喜悦之情。 (1)师:先在四人小组中汇报交流: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3.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出示杜甫的春望。 (3)学生自读杜甫的春望,看看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并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齐读春望。 (4)学生交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板书:悲喜交集)(5)朗读首联两句。4.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3)在老师的引领下,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的苦难的八年生活。并说说这是怎样的八年?(板书:欣喜若狂) (4)角色朗读颔联两句。5.对话感悟“放歌纵酒”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阳春三月,诗人想到可以回到故乡,内心无比的激动,请同学们想一下,诗人可能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呢? (3)朗读颈联两句。6.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指名说一说,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2)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感受诗人回家的迫切。 (3)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4)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尾联两句。四、诵读感悟,增诗韵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两次整体朗读古诗。 2.学生交流:学习了这首古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3.配乐美读古诗,尾联重复一次。 4.趣读古诗,(剑外忽传忽传收蓟北)。5.熟读成诵,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找共同点,师总结 1.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同一篇课文中,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生: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家国情怀的。2.师: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生:每首诗的前两句都是写景,借景抒情;后两句都是写人,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 3.教师总结:今天学的古诗三首告诉我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遭受祸害而躲开。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1).doc)为本站会员(知****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