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pdf
中图分类号:密级:UDC:本校编号:10652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生姓名:黄河力黄河力学号:2011020201003720110202010037校内指导教师姓名:卢燕平卢燕平职称:教授教授校外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申请学位等级:硕硕士士学科: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专业: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2论文独创性的声明论文独创性的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于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论文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3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omesatisfaction作 者 姓 名:黄河力指 导 教 师:卢燕平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I摘要收入满意度,是用于衡量个人对自身当前收入满意程度的指标。已有研究表明,个人的收入满意度与个人的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对收入满意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如何提高居民幸福感、如何增进人民福利等问题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员工收入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员工离职率的大小,可见,从企业层面而言,对收入满意度的研究,对于指导企业的薪酬制度、人力资源政策也有重要意义。此外,在研究收入分配的问题上,收入满意度指标也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本文根据 CGSS 中对全国居民收入满意度的调查数据,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被访人群的不同特征,统计其在收入满意度上的差异。比如,将被访者按教育程度分类,发现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上的人群,与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人群相比,有着更高的收入满意度。但是,描述性统计分析,不能排除因素与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故本文随后采用了顺序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以收入满意度为因变量,各项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研究了这些因素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除个人的当前收入这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外,个人的过去收入、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个人当前收入的稳定程度、个人所在工作岗位所实行的工资制度、个人的工作环境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均会对个人的收入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随后,本文根据学术界在收入满意度方面的相关理论(如需求理论,比较理论,人格理论等),对上述各因素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和阐明。比如,按照现代金融理论,大部分人都属于风险厌恶型。故而即使当收入的期望值相同时,更稳定的收入也会给被访者带来更高的收入满意度。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指出政府可以从收入、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入手,采取具体的措施,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满意度。如,从收入方面来讲,除努力提高居民当前收入外,还应推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营造一个稳步向上的经济大环境,避免经济的大幅动荡,避免居民收入出现大幅波动甚至失业,从提高居民收入稳定程度入手,提高居民的收入满意度;从工作环境方面而言,政府应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薪酬制度。同时完善工会等组织,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以此提高职工的收入满意度;最后,在社会环境方面,政府应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尊重人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收入满意度。II关键词关键词: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顺序逻辑斯蒂回归IIIABSTRACTIncome satisfaction is an index to measure a persons satisfaction about hispresent income.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ones income satisfaction is highlypositive related to ones happiness.So,the research on income satisfaction has asignificant meaning about rising peoples happiness and improving theirwelfare.Besides,The employee turnover rate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employeesincome satisfaction.So the research on income satisfaction is also helpful to guide acompanys salary system and human resources policy.In addition,income satisfactionalso has great value to the research on income distribution.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data of CGSS.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first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income satisfaction between groups.Forexample,the respondents can be grouped by education levels.I contrast each groupand find that the group whose education is bachelor and above has a higher incomesatisfaction than the group whose education is high school and below.But descriptivestatistical analysis cant exclude the effects of factors on factors.So sequential logisticregression analysis is used subsequently.Set the income satisfaction as the dependentvariable,and possible influence factor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Study how thesefactors influence the income satisfaction.The conclusion is,a persons present income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income satisfaction,but other factors alsohave a great effect on income satisfaction.These factors include the past income,theexpect of future income,the stability of present income,the wage system,the work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Then some theories like needtheory,comparison theory,personality theory are used to explain how these factorsinfluence on the income satisfaction.For example,most people are risk-averse basedon modern finance theory.So if the income has the same expected value,which hasless variance lead to higher income satisfaction.Finally,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made.Government can work on income,work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oimprove peoples income satisfaction.Keywords:Income satisfactionInfluence factorSequential logistic regressionanalysisIV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1.3 研究创新点.2第二章 文献综述.32.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32.2 收入满意度研究综述.52.2.1 需求理论.52.2.1 比较理论.62.2.1 人格理论.8第三章 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03.1 个人基本情况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103.2 工作状况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123.3 社会因素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163.4 收入状况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18V第四章 对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21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325.1 结论.325.2 对策建议.32参考文献.33致谢.3711.1.绪论绪论1.1研究背景经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然而,究其根本,经济发展也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获得幸福。根据 2012 年的中国家庭幸福感调查(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瞭望周刊社、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等共同完成),83.2%的被调查居民对家庭幸福感标准化评分超过 6 分,41.9%的家庭超过 7 分,全国平均水平为 6.90 分,这意味着大多数家庭感觉幸福,但仍有提高空间。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的幸福感?发展经济固然是一方面,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并非经济发展得越好,人民就感到越幸福。根据 2010 年全球知名调查机构盖洛普的一项调查,墨西哥人的幸福感指数是最高的,日本人的幸福感指数是最低的,尽管日本的国民平均收入比墨西哥要高十多倍。另外,美国人只名列 114 位,居然比伊拉克还要低。据有关人士分析,贫富差距扩大是让“美国梦”黯然失色的重要原因。路透社在题为“贫富差距挑战美国梦”的报道中说,2009 年,美国贫富差距达到 1967 年开始追踪家庭收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发达国家之一。英国金融时报称,战后 40 年间,美国最富裕的 1%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从 10%上升到 25%。在我国,同样存在着收入分配问题。主要体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秩序不够规范,城乡、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拉大,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看,虽缺乏公开、权威的数据,但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0.20 激增至2005 年的 0.47,大大超出 0.40 的警戒线(联合国标准)。目前我国居民 10%最高收入组所得与 10%最低收入组所得之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相差 9 倍,而有关专家估算是相差 23倍。按照我国的扶贫标准,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按照每天 2 美元的国际标准,我国贫困人口规模约 1 亿人。收入分配问题,会严重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可见,经济增长与否、经济增长快慢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程度,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收入满足度、生活幸福感的增长。目前,收入与幸福感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由于幸福感是一个包含了生活各个方面的大指标,如果具体到收入问题上来,则幸福感一般也可用收入满意度这个指标替代。因为根据研究,这两个指标2具有高度的正相关。而收入满意度,相比幸福感,更加具体,更易衡量。对收入满意度的研究,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1.2研究目的和意义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公平性的指标。基尼系数该指标有它的优点,但是其也有缺陷。如不能全面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整体福利分配的差距,不能准确反映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等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能从另外的角度反映收入公平性的指标,以作为对基尼系数的有益补充。收入满意度就是这样的一个指标。目前,国内对居民收入满意度的分析研究,还较为欠缺。本文拟实证考察收入水平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探讨是否绝对收入越高,收入满意度就越高?收入满意度是否更受相对收入影响?其影响的理论机制是怎样的?就理论意义而言,本文对这一领域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试图厘清收入水平对个人收入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并区分对于不同的人群,这种影响有哪些不同。就实践意义而言,本文为政府如何制定收入政策、如何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如何提高公民福利等问题提供参考意见。1.3研究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分析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时,探讨了一些以前还没有多少学者加以注意的影响因素,如反映被访者工作状况的“工作时间安排”,“上级领导方式”等因素,并阐述了这些因素对被访者收入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二、力图全面地考虑各因素的影响,并把这些因素放在一个顺序逻辑回归模型中来进行研究,避免了像以前的一些研究一样,模型中只考虑几个因素的影响,而忽略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三、所采用的数据是基于全国性的调查数据,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而以前国内的研究,其研究数据大多局限于某地区,样本量也偏小。32.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2.1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由于收入满意度被视为反映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一个指标,对收入满意度的研究与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在对收入满意度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介绍前,有必要简单梳理下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时兴起的。70 年代以后,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即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这三个意义上的研究方向。着眼于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主要为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所关注。Diener(1999)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具体来说,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表现在总体生活满意感、具体领域满意感和正向及负向情感这三个方面。而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则主要为心理学家所关注。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幸福感是由某段时间里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比重所决定。若人较多体验到愉快情感,而较少感到不愉快,则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反之则不幸福。但另一种观点则表示,短期情感体验并不能反映个人整体的幸福感,他们认为,要全面评估个人的幸福感状况,需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入手(MC Jones,1996)。而心理发展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则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扩大而产生的。这里所谓的心理发展,是强调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感到身心的愉悦(RyffCD,1995)。由于存在这些不同的研究角度,故而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加深了我们对幸福感本质的认识。虽然,这些模型基本还处于多元的探索阶段,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框架,不少地方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整合与发展,但是,一个好的雏形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显示出了。概括来说,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人格模型该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对于那些客观的外界因素,也是在经过主观加工后,才起作用的(E Diener,2000)。故而许多生活事4件对人的影响,是要通过人格才起作用的。人格理论又可以具体分为特质理论和状态理论。特质理论又被称作由上至下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表现在某个特定领域,而是表现在整个生活领域,某个特定领域的满意度与整个生活领域的主观幸福感关系不大。因此,事件与环境对主观幸福感会有影响,但对主观幸福感起主要作用的是人格,一般而言,高自尊、内控倾向、自我较和谐、心态较平和的人,其主观幸福感较高。状态理论又称作由下至上的理论,这种理论则认为,幸福是由各种个别因素综合而成,愉悦因素与不愉悦因素的相加综合,最终反映为主观幸福感的高低。二.自我决定模型Ryan,Sheldon,Kasser 和Deci 共同提出了这一自我决定模型(Self decisiontheory,SDT)。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将人的目标追求分为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前者包括个人成长、自主、社交和他人的赞赏等,后者则包括经济成功、社会声望等外在的东西。这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内源性的目标一旦实现,其带来的满足远大于外源性目标实现所带来的满足。所以 Ryan 等对此总结道:要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重视个人成长、良好的友谊和社会价值等内源性的目标(J Brrunstein,1998)。三.目标模型这种理论认为,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是主观幸福感产生的源泉。该模型认为,人们幸福感的不同是由于个人间目标与价值的差异。是目标,使人的生活有意义,使人产生自我效能感,同时,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高,从而有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目标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来影响幸福感,成功会让人更自信,从而更易感到幸福。四.社会比较模型由于比较信息的多样性和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不同,社会比较理论是比较复杂的。多数研究者发现,人格使社会比较带上了个人色彩,每个人人格的不同,使个人社会比较的方式和结果也不同。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涉及对群体的参照,涉及个人的过往经历,也涉及个人的愿望和理想。这些,都会影响幸福感的形成,同时,社会比较是一个变化的、灵活的过程,会对一个人的心境和自尊产生显著影响,而幸福者和不幸福者在对信息的运用和反应上存在着差异。5对于这些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它们大部分都是根据个人主义文化国家的实证研究构建的,但跨文化的幸福感研究却表明,在不同文化中,幸福感存有差异,故而未来的幸福感理论框架不仅应能解释西方国家人民的幸福感,也要能够解释非西方国家人民的幸福感。尽管相关的跨文化研究已经让我们对文化在幸福感中的作用和机制有了更清晰地理解,但是,相关理论仍有待进一步完善。2.2收入满意度的研究综述收入满意度从 20 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R Centers(1946)对英国工人的调查研究发现,收入满意度和工人的当前收入水平相关度最高,但它也和被调查者的职业相关。HC Ganguli(1957)指出,收入满意度和期望收入高度相关。SM Klein(1966)的研究表明,受过大学教育员工比起那些未受过大学教育的员工,对工资收入更不易感到满足。WW Ronan(1973)在考察收入和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实际工资和员工的收入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很低。女性的小时工资比男性低很多但前者的收入满意度却更高。HJ Shapiro(1978)对影响收入满意度的 19 个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其中的 13 个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最强的因素是工作强度,接着由强到弱依次为工作表现、实际收入、社会阶层、过去收入、社会比较。总的来讲,这些关于收入满意度的早期研究,其重点都放在探讨其诸多影响因素上,而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解释,则是零碎的,不系统的。而在 70 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逐渐形成了解释收入满意度的三大系统理论,即需求理论(Need theory)、比较理论(Comparison theory)、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y)。下面将在这三大理论框架下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介绍。2.2.1需求理论需求理论是以马斯洛的层次理论(Maslow,1970)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是由低到高分为若干个层次的,对这些需求的满足会导致满意度的提高。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收入可以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需求,而对于那些较高层次的需求,如人的自尊、社会地位、自我实现等需求,收入在满足这部分需求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求理论下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把满足严格限定在生理意义上。比如生存理论,该理论认为居民的幸福感和地区的居住条件是密切联系的。该理论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满足人类需求的集合。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收入的边际效用会递6减即更多的收入不会导致更大的满意度,因为所有的基本需求都已经满足了(Veenhoven,1991)。这种理论解释了在贫穷的国家里,收入和个人幸福之间的密切相互关系。因为在贫穷的国家,收入是主要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故绝对收入和收入满意度呈现强烈的正相关(Diener and Biswas-Diener,1999)。而需求理论下的另一分支,则认为收入对个人需求的满足不仅表现在生理意义上,在更高的需求层面上(例如自我实现的需要),收入仍然对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些人想要环游世界,造访许多国家,这些愿望的实现就有赖于高收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提高的收入会使人们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用提高的部分来满足层次更高的需求。所以,重点不是人们有多少钱,而是人们怎么花这些钱(Diener and Oishi,2000)。目前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国家的层面上,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在更高的GDP 水平上,人们的幸福度会更高(Diener,1995;Schyns,1998)。而在个人层面上,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还难以做出定论。有一些研究显示在平均收入以上,收入增加所带来的满意度的提升会更少(Schyns,2000)。但也有研究声称,即使在收入最高的阶层里,收入的增加也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Dienerand Oishi,2000)。有一些学者认为(Diener and Biswas-Diener,1999,p.15),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些模凌两可的结论,其部分原因在于目前对收入满意度的研究,还缺乏一个严格的定义和规范化的测度。2.2.2比较理论根据比较理论,生活条件对个人主观的满意度没有多大影响。满意度是由一些相对标准决定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取决于个人的实际境况与他的参照标准之间的差距(Diener,1984,p.566)。所以,比较理论又被称为差距理论(discrepancy theory)。按照参照标准的不同,比较理论又可被具体分为下面四个分支: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其参照标准是社会上其他人的收入;适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其参照标准是个人过去的收入;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其参照标准是个人按照贡献应得的收入;个人环境适合理论(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其参照标准是个人需要的收入。下面分别对以下四种理论进行介绍。Easterlin 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也许是最著名的关于生活质量研究的文献。下面对在他之后的一些研究进行介绍。Wood 认为,社会比较是“一个用别人的信息来比较自己的过程”(Wood,1996,pp.520521)。确定由谁来作参考目标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参考目标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对比较信息的使用也不同。例如,一个低收入的个体将自己与更低收入的人作比较,这也许会导致他主7观上的满意度上升,因为参考目标更低的收入会让他自己的收入显得不那么低。但也可能会导致他的收入满意度下降,因为他也许会害怕落到和参考目标一样坏的地步。所以,正如 Diener 所指出的(Diener 1999,p.283),“现在的问题已不再是社会对比是否会影响个人的主观感受。因为研究已经表明至少在短期内,满意度是会受别人所处位置的影响的。”事实上,现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参考目标,以及当参考目标选定后,经过比较后的结果将是什么。Brown(2003)的研究表明,员工倾向于用自己的收入在公司中的收入排名来衡量自己的相对收入,进而影响其收入满意度。Clark(2013)则发现,在确定相对收入的比较对象方面,日本人更喜欢与自己的朋友相比,其次是同事。人们借以判断他们收入水平的第二个标准,是他们过去的收入。这就是适应理论所要重点研究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与过去相比提高了,他就更可能对当前收入感到满意,而不论其绝对收入的大小。根据 Helson 的适应理论(1964),适应被定义为对重复刺激的不断减弱的反应(Diener 1999,p.285)。简单地讲,短期事件会引起积极或消极的反应,但就长期来看,人们对其会逐渐适应,也就是说,对境况的评估标准是在不断改变的。Wunde(2008)对德国居民的收入满意度及幸福感的研究表明,每年收入增加的 2%所带来的满意会完全被个人的适应所抵消,并且适应也是不对称的,比起收入的减少来,人们对于收入的增加适应得更快。同时,教育程度与适应的强弱呈反向关系。公平理论所考察的是个人实际收入与个人应得收入之间的比较。其理论根源于 Adam(1963)的有关著作。如 Cook 所说,“公平是指产出的分配与个人所应得的相符”(Cook,1975,p.376)。具体来说,公平可分为分配上的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和程序上的公平(procedural justice)。前者试图解释人们面对不同酬劳的反应,而后者则关注人们对于不同薪酬制度的看法。前者的公平体现在结果上,后者的公平体现在过程上(Sweeney&McFarlin,1993)。在收入与收入满意度的研究上,分配公平受到学者们更多的关注(Oldham,1986;Sweeney,1990;Summers&DeNisi,1991;Summers&Hendrix,1991)。例如,PD Sweeney(1990,a)发现当人们的实际收入比他们认为按自己贡献应得的收入低时,其收入满意度会降低。有趣的是当二者相比,实际收入更高时,其满意度也会降低。故只有当收入与贡献相符时,收入满意度最高。Tremblay(2001)在一个模型中同时考虑了分配公平及程序公平,发现分配公平更影响收入满意度,而程序公平则主要影响组织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人们评估其收入满意度的另一个标准是其所需要的收入(Michalos,1985,p.350)。这观点来源于个人环境适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净满意度是个人所拥有的与他所需要的这两者的函数。与需求理论不同的是,个人环境适合理论声称,并8不是绝对收入影响收入满意度,而是个人所有与其个人所需这两者间的差距。比如说,一个富人对收入也许是不满意的,因为其收入不能满足其个人需要;相反一个穷人可能对自己的收入却是满意的,因为其收入可以满足他的个人需要。TJKeaveny(2000)考虑了性别差异所造成的男女需要收入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研究。P Das(1997)从发展个人事业的角度探讨了收入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收入满意度会受相对收入的影响,这一个比较理论的基本观点,经过大量研究的支持,目前几乎已成定论。现在关于比较理论,学术界所重点研究的问题有:1.各种相对收入,谁居主,谁居次。PD Sweeney(1990,b)和 E Vera-Toscano(2006)均就与过去相比的相对收入以及与他人相比的相对收入进行了研究。DWirtz(2003)研究了影响收入满意度的三个因素:与他人收入的差距,与过去收入的差距,与个人期望的差距。发现与个人期望的差距既对收入满意度起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其个人感受到的与他人收入的差距以及与过去收入的差距。故而,相对与个人期望的收入对收入满意度起着最关键的影响。2.在社会比较时,人们一般是如何选择参考组的。MM Harris(2008)考察了当对照组选择不同时,其相对收入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大小。Schneide(2010)通过对 2008 年、2009 年SOEP 的数据研究发现,人们最倾向于选择同事作为参考组,而邻居是相对最少选择的。作者还重点指出,人们选择参考组时,会倾向于选择其收入与自己收入最相关的人,例如与自己有相同职位的同事。3.比较效应的强度。Clark(2013)指出,日本人与欧洲人相比,对相对收入更加敏感。Temesgen Kifle(2013)在对澳大利亚的研究中发现,相对收入的效应是不对称的,即收入低于参照目标所感到的不满要高于收入高于参照目标所增加的满意。2.2.3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用个人的人格特征来解释收入满意度的理论。其下有两种分支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是否易于满足属于人的天性之一,因人而异。所以满意度实际上是充满个人特征的。Lykken(1996)研究表明,短期内,满意度变化的40%-55%可以用个人人格来解释,而从长期来看,满意度变化的 80%都可以用个人人格来解释。然而,在 Diener(1999)的研究中得出了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结论。人格理论下的第二种分支理论,则没有直接把满足与否视为人的天性,而是考虑个人的性格特征会如何影响其满意度。Costa(1980)的研究表明,外向人格对个人的满意度会有正的影响,而神经质人格(neuroticism)对个人满意度会有负的影响。Lucas(2000)发现,外向人格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74。9根据 Diener(1999)的研究,另外一些会对收入满意度产生影响的人格特征有乐观、自尊、自控等。尽管人格理论声称满意度是受个人人格影响的,但该理论也承认满意度会受环境和事件的影响。换句话说,满意度既反映了一种特征,也反映了一种状态(ibid.,p.280)。根据人格理论,个人的满意度反映了个体的特征,由于个体特征是不易改变的,那么满意度也应在不同情况和不同时间下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具体来说,不同情况是指,如果一个人生性乐观,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那么,他在别的情况下的满意度,如婚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等,也应是比较高的。而不同时间是指,如果收入满意度反映了个人的天性,那么它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也应是变化不大的。Veenhover(1994)对收入满意度在时间上的稳定性作了测试,发现在短期内,收入满意度是较稳定的。但在长期内则不尽然。在我国,傅红春(2004)根据 2004 年上海市居民进行了一次关于收入满足度的抽样调查资料,研究发现上海居民的平均收入满意度偏低。作者分析满意度低的原因在于生活成本过高,家庭发展成本过高,家庭预期收入低。罗文英(2007)揭示了基尼系数作为公平性指标的局限性,提出用收入满意度来反映公众的满意程度,从而建立能反映社会公平与和谐程度的指标收入满意度差距指标,并用德国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傅红春(2008)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相关后续研究。他计算了美国、俄国、德国等国家的基尼系数、收入满意度均值、收入满意度差距等指标。并对这三个数据进行了两两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三个指标的结合,能很好地描述一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和福利分配状况。郑方辉(2008)根据 2007 年广东公众收入满意度的调查数据,考察了性别、年龄、职业、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政府绩效等因素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并指出调查对象的收入满意度的拐点在年收入 30 到 50 万元间。即年收入超过 30 到 50 万元这个区间后,满意度随收入的增加反而会下降。李春玲(2012)调查了北京市 22岁以上且为家庭的主要收入者的农业户口居民。发现影响这部分群体的收入满意度的要素一方面是收入水平,包括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另一方面是收入分配制度要素,包括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各种税费负担。103.3.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 年的数据。该数据具有调查范围涵盖全国、样本量大,可信度高等优点。之所以没有使用 CGSS更近时期的调查数据,是因为 CGSS 2010 年的数据尚未公布,而在 CGSS 2008年的调查中,没有对居民收入满意度进行调查。先对 2006 年我国居民收入满意度的状况进行一个概览。在该次调查中对被调查者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考虑到你目前的能力和工作状况,你对你目前的收入是否满意?”而根据统计结果,在被调查的 10151 名人员中,对自己收入非常满意的仅占 1%,对自己收入满意的占 44.8%,对自己收入不满意的占 36.5%,对自己收入非常不满意的占 8.1%,另有 9.6%属于不适用该问题的人员。可以看出,若以满意与不满意为界,对收入满意(包括非常满意与满意)的人数与对收入不满意(包括不满意与非常不满意)的人数基本持平,但对收入非常满意的人所占比例要远小于对收入非常不满意的人所占比例。而恰是这 8.1%对收入非常不满意的人群,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他们收入方面的问题若未得到有效解决,或为社会隐患之所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调查中所称不适用的情况,是指或者没有收入,或者拒绝对该问题进行回答的情况。由于这部分个案与收入满意度的研究不想关,再后续研究中将不再对这部分不适用的个案进行统计研究。下面将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群其收入满意度的不同特征,来评估对收入满意度的各种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可大致分为四类:1.个人基本情况;2.工作状况;3.社会影响 4.收入状况。3.13.1个人基本情况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个人基本情况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将被调查对象分为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两种类型时,其收入满意度的概况如下:表3.1收入满意度*样本类型交叉制表样本类型城市农村收入非常满意1.2%1.0%满意48.5%50.8%11满意度不满意39.3%42.0%非常不满意11.0%6.2%合计100.0%100.0%可以看出,就对收入的满意程度而言,两类人群大致相同,总体而言农村人员对收入的满意程度还更高,其间最明显的一个差异是,城市人员中对收入非常不满意的人群所占比例(11%)要远高于农村其相应人员所占比例(6.2%),这或许是因为城市人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更高的生活成本,也或许是因为城市人员更可能接触到周围的高收入人群,故而其感受到的社会相对收入偏低,也或许是别的原因。至于具体原因究竟为何,留待后文进行实证分析。当对受访对象按性别分类时,其收入满意度的概况如下:表3.2收入满意度*被访者性别交叉制表被访者性别男女收入满意度非常满意.9%1.3%满意51.0%48.2%不满意39.7%41.1%非常不满意8.4%9.4%合计100.0%100.0%国外有文献从人格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女性的收入满意度要显著高于男性,但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中两性在收入满意度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当考虑被访者的民族时(这里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个类别),情况又是如何呢?表3.3收入满意度*是否汉族交叉制表是否汉族汉族少数民族收非常满意1.1%.7%12入满意度满意49.7%47.4%不满意40.2%43.8%非常不满意9.0%8.1%合计100.0%100.0%可以看出,在收入满意度上,两者并不存在明显区别。如果考虑受访者的教育程度,这里将教育程度分为初中及以下(包括未受过任何教育、扫盲班、小学、初中)、高中(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