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略_究_基于_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_陈传国.pdf
-
资源ID:69681273
资源大小:746.7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省略_究_基于_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_陈传国.pdf
书书书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产业经济 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不同经济水平下我国省域产业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基于 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陈传国,王晓杰(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摘要: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而经济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变量结构为三次产业的结构,研究产业结构的变迁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 年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把我国省域分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按不同类型地区对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变迁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地区的产业产出结构及产业就业结构的变迁轨迹,为我国省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演变 ,(,):,:,:;一、引言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后,社会重心得以转变到经济发展上来,经过 年的平均近 个百分点的高速发展,人均 已经由 年的 元提高到 年的 元,提高到近 倍水平,经济总量也于 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整体上从改革初期的低收入阶段基本达到了目前的中等收入阶段 。在这一重要时期内,我国进行了市场化经济改革,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前后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促进山东省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传国(),男,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讲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人口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王晓杰(),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数量经济。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折算到 年的价格,年的按当年价格计算人均 为 元。按照世行 发展报告,中等收入水平是人均 达到 美元以上。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08:38网络出版地址:http:/ 产业经济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确定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李克强副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也特别强调了我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这充分表明经济结构的转变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中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内容,对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特征、变迁轨迹、未来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到各个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顺应全国形势要求也必然是当前的主题,对我国省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变迁进行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进行市场化改革 年发展过程的研究,把全国 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发展水平分为两个组,分别考察两个组的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及阶段性特征,对不同发展水平下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全面解析,总结、找寻出我国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色,为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及经验支持。同时,也试图探寻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这一进程所呈现的脉络。最早库兹涅兹、钱纳里都阐明了工业化发展过程实质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农业产业份额,提升工业产业份额,最后提升服务业份额。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具体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怎样的产业结构最优并没有定论。根据世界银行 年世界发展报告 公布的数字,比较 、两年低收入国家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从 下降到 、从 下降到 和从 提高到 ;同期中等收入国家三者的比重分别从 下降到 、从 下降到 和从 提高到 。据 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布的数字,年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的份额,低收入经济体系为 ,中低收入经济体系为 ,中高收入经济体系为 。当然这里的数据对本文实证所得到的结果并没有任何的可比性,仅仅作为一个参照值。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调整、升级等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江小娟对 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 年我国产业结构为 、和 。王述英提出把我国产业纳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按照全球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特点,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刘志彪依据钱纳里的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的结论,选取测度产业结构变化的 结构变化值对我国 年的快速发展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钱纳里的结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吕明元通过对我国 产业结构的变迁,对产业结构的“国际标准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总体趋势符合国际标准模式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特殊性。此外,刘社建()、冯飞鹏()、周兵()、汪增洋()、周丽()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对于我国省域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目前尚无相关研究。近 年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份额已由期初的 下降到 年的 ,不足 ;第二产业的产出份额从全国水平上看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由期初的 ,经过 年我国发起的全面搞活经济的工业化大潮,快速达到 ,并在此后基本处于 以上小幅波动;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并基本呈现增长势态,从期初的 上升到 年的 。就业方面也基本与产出保持了同步的增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由期初的 下降到 年的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从期初的 上升到 年的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基本处在 以上、以下(见图 )。我国经过 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转型。全国 个省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快慢不同,这为本文对不同经济水平下的区域经济产业特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以全国 个省级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特征为研究对象,设定时间区间为 年 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我国真正开始市场化改革、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 年。在这 年间,我国基本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阶段的转变,我国省域经济结构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依据经济理论设定分析模型,采集 年的数据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该研究以实证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产业经济 图 年分产业产出及就业趋势图分析为主,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来挖掘其背后所蕴藏的经济问题实质及其反映的经济产业发展特征。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本文采用 分析软件,充分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如状态分析、趋势分析等对数据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二、模型与数据(一)计量模型设定因为是考察在不同经济水平下的产业结构的变迁,所以实证模型中的主要解释变量为收入水平,依据常规,本文以人均 水平来作为经济水平的度量指标。另外,人口数量决定了经济体的规模,同时其变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作为一个因变量。同时,考虑到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资本输入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也考察了引入资本输入变量对各个特征变量的影响。除了以上三个变量,还有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各种经济特征,但考虑到可测度性,以上三个变量无疑是可测量变量中最主要的。计量模型设定为:()()()其中:因变量,三次产业产出份额及就业份额。自变量,人均 ,单位元,均以 年价格水平进行折算,统一到 年水平。年末总人口,单位万人。外商直接投资占 比,代表资本输入水平。与经济水平、人口等无关的其他因素。(二)数据说明本文数据采集了全国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年间 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 新中国 年统计数据汇编、各年度 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直辖市的各年度的 统计年鉴 及部分专业统计年鉴。文中数据来源于这些年鉴的将不再特别标注出处,来源于特别专业年鉴的将标注出处。(三)分析方法由于数据时间跨度 年,个省区数据结构、数据序列均比较一致,截面宽度 相对于序列长度 来看,截面模型、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都可以作为本文数据的模型选择,考虑到数据特点及面板数据模型的优势,本文采用了面板数据分析方法。面板数据分析模型的优势有如下 :与截面模型比,面板数据模型控制了不可观测变量所导致的 估计偏差,使得模型设定更加合理,模型本模型参见 ()产业经济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参数的样本估计更加准确。与时间序列模型比,面板数据模型扩大了样本信息,降低了变量间的共线性,提高了估计的有效性。面板数据模型能更好地识别和度量截面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所不能发现的效应。面板数据有助于建立和检验更复杂的行为模型。对于模型()来说,在用面板回归时存在选择哪种方法的问题:固定效应抑或随机效应。通常意义下对于宏观经济问题,比较适用于随机效应模型。对于本文研究问题来说,由于所忽略的可能对经济结构特征产生影响的变量是不可测的,如文化传统、民族特征、气候特性、饮食习惯等等,带有一定的随机特性,所以在具体回归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从回归结果上来看,总体效果良好,具体结果将在本文后面章节中分别给出分析说明。在预测结果中,按照收入水平及人口规模分别进行了预测,人口规模根据我国情况分为 万、万、万、万、万五种规模,以能适应我国各省区的情况。详细结果的阐述分析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展开。三、不同经济水平省域产业结构演变实证分析对我国省域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不同发展水平下的地区其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不同的。为了细致地研究不同经济水平下的区域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产业演变过程,本节将对我国 个省域单元按发展水平分成两个组,一个为发达地区组,一个为欠发达地区组。分组方法以 年人均 按 年标准达到中低水平线 元为界,高于该水平的归入发达地区,低于该水平的为欠发达地区。以此标准划分后,分组情况见表 。分组情况基本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其中,新疆虽然在 年已经达到中低收入水平,但综合考虑后,还是决定把新疆归入欠发达地区。表 经济水平分组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海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把省区按经济水平分组后,分组计量结果见表 ,主要模型值见表 。表 不同发展水平经济产业产出计量结果表因变量类型 ()()()样本数第一产业占比发达 ()()()()()()欠发达 ()()()()()()第二产业占比发达 ()()()()()()欠发达 ()()()()()()第三产业占比发达 ()()()()()()欠发达 ()()()()()()表 不同发展水平经济产出模型计算结果表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三产业占比 人口规模:万,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 :。我国区域的划分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还可以细分为三类,但从实证的技术要求出发,这里只分为两个组。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产业经济 图 第一产业产出趋势图首先考察第一产业产出份额(趋势见图 )。收入水平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在两个类型的区域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均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低。相对来说,在中低收入水平以下,欠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有着更快的降速。人口规模却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发达地区,当在 万人口以下时,第一产业产出份额随人口增加而增加,超过 万人口则减少;欠发达地区当人口在 万以下时第一产业产出份额随人口增加而增加,超过 万时则减少。资本输入对欠发达地区有着较弱的负效应,而对发达地区有着较强的负效应。再看第二产业产出份额变化(见图 )。对发达地区来说,在经济水平低于 元人均 时,产业份额随收入增加而降低,超过 元则随经济的发展而呈递减趋势,但降速比较小;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人均 超过 元后产出份额将随收入水平增加而增加,当然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后,将从欠发达模式转为发达模式,从而变为负效应。人口规模对两者均有显著的效应,但方向相反。对发达地区来说,人口规模大于 万人口时有正效应,而欠发达地区却是在人口规模小于 万人口时为正效应。其含义是对于发达地区,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更有利于发展第二产业,而欠发达地区,人口过多不利于发展第二产业。资本输入水平对发达地区的第二产业有着较弱的负效应,对欠发达地区有着较强的正效应,即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借力外来资本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是有效的。而对于第三产业来说,发达地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收入水平始终与产业份额正相关;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当收入水平低于 元时为正相关,超过后变为负相关(见图 )。自然这个负效应不会持续太长或根本不会出现,因为很快欠发达地区将转入发达地区模式,呈现正相关性。从人口规模对产业的影响来看,发达地区人口低于 万时为正效应,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呈现出的总是负效应。资本输入对发达地区有着一般的正效应,对欠发达地区有着较强的负效应。图 第二产业产出趋势图图 第三产业产出趋势图表 就业指标计量结果表因变量类型 ()()()样本数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发达 ()()()()()()欠发达 ()()()()()()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发达 ()()()()()()欠发达 ()()()()()()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发达 ()()()()()()欠发达 ()()()()()()人口规模:万,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 :,其余图形均是如此。产业经济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表 就业指标模型计算值表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 第一产业就业占比 第二产业就业占比 第三产业就业占比 :万,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图 第一产业就业趋势图表 、分别给出了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就业计量结果及主要模型计算值。首先考察第一产业就业的情况(见图 ),发达地区及欠发达地区收入效应对两者比较相似,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均呈负相关性,且欠发达地区的降速要大于发达地区。即欠发达地区的第一产业就业情况会更快地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转入发达地区模式后,下降变得平缓。人口规模对指标的影响,对发达地区而言,当 万人口时,人口规模对指标有负效应;而对欠发达地区,当 万时,呈现负效应。即在发达地区,第一产业相对份额较低,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增加到第二、第三产业上来,从而会降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对于欠发达地区,人口增加后,在未达到第一产业的最大生产率时,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就业仍会流向第一产业,导致指标上升。资本输入对发达地区的第一产业就业没有影响,对欠发达地区有较明显的负效应,说明资本输入会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第二产业规模,会增强就业吸纳能力,从而对第一产业就间接的负效应。图 第二产业就业趋势图再看第二产业就业情况。收入水平对发达地区来说影响较小,人口规模对欠发达地区效应也很不显著。在欠发达地区,当人均 超过 元人民币后,收入对第二产业就业呈正效应,随着经济水平的增加,第二产业就业增加。而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成熟,在经济结构中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人口规模在发达地区,当超过 万时,人口对指标有正效应,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第二产业相对发展慢,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人口规模增加并不能主要转入第二产业,呈现出对人口规模的不显著。资本收入水平对发达地区有较弱的负效应,对欠发达地区有较强的正效应。第二产业就业趋势如图 所示。接下来考察第三产业就业情况(见图 )。经济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份额来说在两个类型的区域均呈现正效应,当人均 超过 元后,对发达地区的效应更高,在这个水平以下,欠发达地区有着更大的增速。人口规模对第三产业份额的影响在发达地区更大些,在欠发达地区显著性较弱,在发达地区,当人口规模处于 万以下时,会有正效应,在欠发达地区,整体呈现较弱的负效应。资本输入对两者均有较弱的正效应,相对而言,对欠发达地区效应稍大些。总体来说,对发达地区而言,就业结构上,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都在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份额增加,其中第一产业下降的相对较多,第二产业降速较低,即在这个发展阶段上,第二产业相对处于较平稳的状态,但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第二产业就业也有缓慢的下降。总体上体现的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向第三产业就业的转移,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最多变为第三产业就业最多。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就业结构变化特征为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出分配到第二、第三产业,即第一产业就业份额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份额增加的过程。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产业经济 图 第三产业就业趋势图四、政策建议本文对我国省域发展在不同经济水平下的产业结构演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实证分析,目标一是反映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变迁特征,二是为我国省域发展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技术上的、定量的支持,这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照。本文所得实证结果,可为我国各个区域提供参考,来评价或评估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及各种经济发展要素的表现,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来调配资源配置及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由于本文的重点是特征分析,主要着墨于客观发展事实的描述归纳分析,并没有对发展过程进行评价,所做出的政策建议也是宏观上的客观建议。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从地理上明显地分属于界限明显的东部与西部两个板块,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各种差异必然导致其选择发展策略的不同。到 年,属于发达地区的省份大部分已经达到中高收入水平阶段,更将面临着新的发展特征所导致的发展策略的改变。从整体情况来说,发达地区所面临的产业调整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的调整,因为在这个水平下,第一产业的调整基本完成。此时的策略是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决策者的角度就是加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优化第二产业的构成成为主要目标。对欠发达地区来说,继续降低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维持或适当调整第二产业,适当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其产业策略目标。在其发展规划中,加强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是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调整产业的扶持重心,积极利用财政、税收手段,补贴第一产业、鼓励第二产业优化升级、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是其政策、策略的重心所在。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 清华大学出版社,:江小娟 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产业政策 山西财经学院学报,()王述英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特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南开经济研究,()刘志彪,安同良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 南京社会科学,()吕明元,李彦超 产业结构“国际标准模式”的适用性研究:年 年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 兼对“产业结构偏差”的一个解释 经济经纬,()白仲林 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吴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