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docx
【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03文言文阅读【真题回顾】一、(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 ZZZZ/XZXZZXZZZ1ZSZZ1/ZZZZSZSZZS/N/XZSZS/XZSZSZXZ>ZNZZZX1ZZ1/S/ZVZZS/ZV*/ZVZZ<'w«w*X/S/ZX/V*ZX/W/XyNZZXZV/XZ/ZZ/ZXZZZ/S/'w*SZ/>SZZZS/'w"w*w«w*ZSZ*ZSZKZ/SZSZ/ZZZXZXZZXZSZZ/S/>Z/1/1/SZXZSZZZZSZy*«1/>SZSZZZZy%ZZXX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日:“然。朕为天子, 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 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 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 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 日:“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 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 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贼,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 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入于法也,恐非所谓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 治?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 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 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 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 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视边睡,设置十二路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 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 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朝南臣属于汉朝! ”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首, 扣留了郭吉,把他囚禁在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技法指导】断句注意事项:1 .根据"日” “云” “言”等对话词语断句。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 “云” “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日" “云” “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2 .根据常用虚词断句。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 的重要标志。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 “向使”“然而” “无论”“至若” “是以”“继 而” “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 “已而”“斯须” “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3 .根据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状语后置)。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 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这些 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 “无以”“以为” “何所”“孰若” “至于”“足以” “得无”“无乃” “何以”“于是”“然则”等。4 .根据词性词义以及语法结构断句。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 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 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 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 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重点注意以下几种结构:(1)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指由“主语+谓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谓语用于陈述主语的行为、 性质、状态等,二者是一个整体,其间不能断开。(2)连动结构。连动结构由“主语”发出的两个动态性词语构成,表示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行为,有 的其后紧接表示动作行为目的的短句。连动句的两个谓语之间,一般不可断开。(3)动宾结构。指由“动词+宾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 人,也可能是物,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断开。(4)动补结构。指由“动词+补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补语对动作产生的时间、处所、原因、 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5)介词结构。指由“介词+宾语”构成的句式,它一般被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状语,称为状语后置。一是由“以”领起的介词结构。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以孝悌 之义”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二是以“于”领起的介词结构,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 谏),“于市朝”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在断句时,不能把介词结构与前面的动词断开。5 .根据排比对偶与反复等修辞断句。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 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 从中间断开。6,还要注意有时古代的特殊称谓,专用词语不要断开。02文化常识【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陈衰老,独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听其去,乞更除一相,上曰:“朕深知卿劳 苦,但未得其人耳。”上从容与泌论即位以来宰相曰:“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 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傥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 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 弭。,上日:“杨炎以童子视朕,每论事,朕可其奏则悦,与之往复问难,即怒而辞位。观其意,以朕为 不足与言故也。以是交不可忍,非由杞也。建中之乱,术士豫请城奉天,此盖天命,非杞所能致也。”泌 日:“天命,他人皆可以言之,惟君相不可言。盖君相所以造命也,若言命,则礼乐刑政皆无所用矣。纣 日:我生不有命在天,此商之所以亡也。”上曰:“朕好与人较量理体,崔祐甫性躁,朕难之,则应对失 次,朕常知其短而护之。杨炎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辄勃然怒,无复君臣之礼,所以每见令人 念发。余人则不敢复言。卢杞小心,朕所言无不从。又无学,不能与朕往复,故朕所怀尝不尽也。"对日: “言无不从,岂忠臣乎。夫言而莫予违,此孔子所谓一言丧邦者也。”上日:“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 卿常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向来纣及丧邦之类。朕细思之,皆卿先事而言,如此则理安, 如彼则危乱,言虽深切而气色和顺,无杨炎之陵傲。朕问难往复,卿辞理不屈,又无好胜之志,直使朕中 怀已尽屈服而不能不从,此朕所以私喜于得卿也。”泌曰:“陛下所用相尚多,今皆不论,何也。”上曰:“彼皆非所谓相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三,藩镇连兵)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除,“除官”即“解除官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亦指解除官职。B.卿,三公九卿,高级官员名,能跟随皇帝左右参与决策,本文所用即此意。C.颜真卿,创颜体楷书,书法家,与赵孟/惧、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D.小心,指的是小心应对,唯唯诺诺,本文中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意不尽相同。【答案】C. (1)杨炎把我看做是小孩,每每讨论政事,我答应他所奏请的事项,他就开心,我与他讨论棘手问题 只要多几个回合被问住时,他马上发怒且说要辞掉职位。(2)皇帝与宰相是创造天命的人,如果他们都说天命,礼法、乐教、刑罚以及各项政令就都没有什么用了 啊。14 .第一问:得人识人用人评人是皇帝的基本功。第二问:旨在告知李泌,你才是真正的宰相,希望一如既往,且以杨炎为戒,克心厥职为朝廷尽忠效劳, 间接告知李泌“未得其人耳”乃实话实说,非虚以为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理解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除官,即,解除官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亦指解除官职”说法错误,除官应该指授予官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亦指授予官职。B.“本文所用即此意”说法错误,本文是君称臣,相当于“你工D.“本文中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意不尽相同”说法错误,是相同的,都有谨慎的意思。故选C。参考译文四年春二月,李泌上言说自己年老体弱,独自担任宰相的职务,精神气力消耗殆尽,既然不能听凭他 离开相位,请求再任命一位宰相。德宗说:“朕深深了解你的劳碌,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罢了。“德 宗不慌不忙地与李泌谈论自己即位以来的宰相说:“卢杞忠实而清廉,强干而耿直,人们说卢杞邪恶,朕 觉得他实在不是这个样子。”李泌说:“人们都说卢杞是邪恶的,唯独陛下不能觉察他的邪恶,这正是卢 杞堪称邪恶的道理所在啊。倘若陛下觉察了他的邪恶,难道会发生建中年间的变乱吗?卢杞因私人的嫌隙 而杀了杨炎,将颜真卿排挤到必死之地,激怒李怀光,使他背叛了朝廷,全仗着陛下神圣英明,将他流放 了,人们的心情顿时高兴起来,上天也追悔所造成的灾祸。否则,变乱怎么能够消弭呢! ”德宗说:“杨 炎把朕看作小孩子,每当议论事情时,朕赞成他的奏陈,他就高兴,朕与他反复辩论诘难,他便气冲冲地 要求辞去相位,朕看他的本意,是认为不值得与朕交谈吧。由于这个原因,朕与他相互不能容忍,这并不 是由于卢杞啊。建中年间的变乱,道术之士预先便建议修筑奉天城,这恐怕是天命如此,而不是卢杞能够 招致的!”李泌说:“天命,别人都可以谈论它,只有君王和宰相不能谈论。皇帝与宰相是创造天命的人, 如果他们都说天命,礼法、乐教、刑罚以及各项政令就都没有什么用了啊。殷纣王说:我生来不就是由 天命决定的吗!'这正是商朝灭亡的原因啊! ”德宗说:“朕喜欢跟别人比较治国的经验。崔祐甫性情狭 隘急躁,朕诘问他,他回答得语无伦次,朕知道他的短处,便经常维护他。杨炎议论事情,还是有可以采 纳的意见的,但是他态度粗率狂傲,朕诘问他,他动不动就勃然大怒,毫不顾及君臣的礼节。所以一看到 他,就叫人生气,其余的人则不敢再说话了。卢杞小心谨慎,凡是朕所说的,他没有不听从的,加上他没 有学识,不能与朕反复争论,所以朕想要说的话经常是没有穷尽的。”李泌回答说:“卢杞对陛下的话无 不听从,难道就是忠臣吗!'我讲的话,是没有人敢于违背的。'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讲出来可以 使国丧失掉的意思啊! ”德宗说:“只有你与他们三人是不同的。朕讲得妥当,你的脸上是喜气洋洋的, 朕讲得不妥当,你的脸上便常常要显出忧愁的样子。虽然你时而会说出刺耳的话来,就如刚才你谈到商纣 王以及使国家丧失掉这一类话一样,但是,朕仔细琢磨过你讲的话,全是你在事情发生以前所做的忠告, 按照这些话去做,就会政治清明,国家安定,而按照朕原来那些想法去做,就会招致危机,引发变乱。虽 然你说的话深深切中朕的缺失,但是面色和蔼温顺,不象杨炎那样傲气凌人。朕反复对你诘责,你在言辞 和道理上并不屈从,但又没有逞强好胜的意图,直至使朕内心已经完全屈服,因而不能不听从你的意见。 这便是朕为得到你而自己高兴的原因啊。”李泌说:“陛下任用的宰相还多着哩,如今一概不加评论,这是为什么呢? ”德宗说:“他们都不是人们所说的宰相啊。”【技法指导】答题技巧1 .注重积累,分类记忆。一是根据教材注释积累,对教材注释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记忆。如教 材对特定时间的称谓的注释: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如“朝菌不知晦朔"(逍遥游)o望,农历每 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如“戊 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如“奄奄黄昏后”(孔雀东南飞并序)。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也指夜深人 静的时候。如“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并序)o二是根据备考资料、文化知识图书积累,进一步扩大 积累范围。2 .准确理解,避免差错。古代传记文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知识,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意义。如“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等),“年号”(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如“贞 观”是唐太宗的年号)等。3 .调动积累,对比推断。考场上,一要善于调动积累,将选项表述与教材注释的文化知识对比,通过分析, 判断选项解说的正误。二要善于利用原文进行推断。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第11题B项,“收考,指先行 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联系原文“收考子春,二孙自杀”可知, “考察”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考”通“伯”,是“伯问”之意,“收考”即“收押拷问”。重点注意根据文意推断,近几年有强化文意的趋势。03文意概述【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三月甲寅,张居正乞归治葬,神宗许之。辞朝,上召见于平台,劳谕之曰:“朕不能舍先生,恐重伤 先生怀,是以忍而允所请。虽然,国事至重,朕将焉依!“居正奏言:“皇上大婚之后,宜搏节爱养,留 心万几。”因伏地而哭。上亦为之哽咽堕泪,曰:“先生虽行,国事尚宜留心。”乃赐银印,曰“帝费忠 良”,令得密封言事。进辞两宫,各赐言金,慰谕有加。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六月乙未,张居正还朝,上召见于文华西室。问沿途所见,稼稽何如?民生何如?边事何如?居正对甚悉。 上大悦,赐休沐十日。十二月,命纂宗藩要例书,颁示诸王。先是,世宗朝公族繁盛,国用困竭,以故礼官所裁宗藩条例多刻意抑损。至是,居正等念诸藩裁削、非天子亲亲意,乃略举事例未当者十一条,请 敕礼官集议,著为令。诸藩于是感激亲上,而厚薄亲疏有体矣,又不至重困民财。十年二月丁酉,大学士张居正上言:“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 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 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羯脂膏,胥 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夫与其胺【注】民以实奸贪之囊,孰若尽蠲以施旷荡之恩。乞谕户部, 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将见年正额,责令尽宽。在百姓易力、,在有司易征,是官民两利也。” 上从之,诏下,中外大悦。(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注】峻:剥削。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居正为明神宗所看重,在张居正将归家治理丧事时,神宗多番安慰,以至哽咽落泪,并赏赐银印,留 下密信以褒奖其忠诚。B.张居正对于国事颇为留心,他治丧还朝后,明神宗亲自召见他,询问他多方面国家大事,居正都能详细 应答,明神宗非常高兴。C.张居正等人受命编纂宗藩要例书,他施法适宜,为君主赢得诸藩的感激亲敬的同时,又没有加重百 姓经济负担。D.张居正认为,安民之道在于体察百姓疾苦,他建议朝廷免除万历七年之前百姓积欠的赋税。神宗听从建 议,朝廷内外一片欢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A.“留下密信以褒奖其忠诚”错误,根据原文“令得密封言事”可知,明神宗并没有留下密信给张居正,而是让 他密封上书谈论军国大事。故选Ao参考译文:三月甲寅日,张居正请求辞职归家治理(父亲)丧事,神宗准许了他。张居正辞别朝廷时,皇帝在平 台召见他,安慰并对他说:“朕舍不得先生,却又担心让先生更加伤心,因此强自忍耐应允你的请求。虽 然如此,国事是最重要的,朕要依靠谁呢!”张居正上奏说:“皇上大婚之后,应该自我约束,爱养龙体, 多多留心于政事。”(张居正)于是伏地哭泣。皇帝也因此哽咽落泪,说:“先生虽然离开,在国事上还 应该多加留意。”于是赐给他银印,上刻“帝贵忠良”字样,让张居正可以密封奏章谈论军国大事。(张居 正)进宫向两宫辞别,两宫各赐财物,加倍宽慰晓谕。庚辰年,辽东再奏大捷,皇帝归功于张居正,派遣使者疾驰告知张居正,让他确定加爵封赏并上报朝 廷,并下召催促张居正还朝。张居正因为母亲年迈,要等到秋天再上路。皇帝命锦衣卫快马加鞭到张居正 家催其还朝。六月乙未日,张居正还朝,皇上在文华殿西室召见他。询问沿途所见,农业生产如何?百姓 生活如何?边关军事如何?张居正应答得非常详细。皇帝非常高兴,赐予他十天假日。十二月,皇帝命令 编纂宗藩要例书,颁发给诸王看。在此之前,明世宗一朝宗藩人口繁盛,国家财用困乏,因此,礼官所 裁定的宗藩条例大多刻意抑损。至U此时,张居正等人想到裁减诸藩的待遇,并不是天子亲近宗亲的本意, 于是简略举出十一条不恰当的条例,请皇帝下令,由礼官一起讨论,形成政令。诸藩因此感激亲敬皇上, 而厚薄亲疏也有法令可依,又不至于加重百姓经济负担。十年二月丁酉日,大学士张居正上奏说:“安定百姓的治国之道,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现在还有一 件危害百姓的事情,就是带征税粮。百姓的财力是有限的,一年的收入,仅够供给一年的开支。如果不幸 歉收,眼前的生活尚且没有办法维持,哪里还有余力再完成累年拖欠的赋税呢!主管部门逃避职责,常常 把今年所征收的赋税抵交以前拖欠的赋税。那么今年所拖欠的,又成为以后要带征的赋税了。何况征收赋 税输入官府的税额和款项繁多,年份混杂,百姓竭尽财力,官吏满足了自己的欲望。更有甚者,品行不正 的主管官吏趁机掠夺百姓。与其剥削百姓来充实奸贪官吏的口袋,不如全部免除来给予百姓浩大的恩情。 请求皇上召谕户部,核查万历七年以前积欠的赋税,全部加以免除。将当年规定的数额,责令全部完成。 这对于百姓来说容易做到,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容易征收,这是让官府和百姓都得利的方法。”皇帝听从了 他的建议。诏书下发之后,朝廷内外都非常欢悦。【技法指导】概括分析题目的答题方式:1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 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 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2 .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 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奉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 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于扰,选出正确答题。关注选项分析部分对原文细节的转述,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答案对原文细微之处的改动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点。关注表示时间、地点、句间关系的词语,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无错乱,看句子之间的 逻辑关系是否合理。(2)事件。关注人物活动方式、事件发展进程中的细微差异,从而确认选项的正误。(3)人物。关注作为主语的人物(或者作为被动者的人物、作为宾语的人物)有没有被改变。4 .迁移知识,巧妙运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 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5 .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01翻译句子【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顷所以阔无大害者, 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 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使宜可复浚以助大 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坏败官亭、空庐且 四万所。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河平元年春,杜钦荐王延世于 王凤,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诏 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所坏败者半建始时。 鸿嘉四年秋,河水流溢,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 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梢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 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 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 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平 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 止。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 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 其旧迹。(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2)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答案】(1)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奏对治河的方案粗疏不切合实际,皇上严厉地斥责他不尽职尽责,尹忠自杀。(2)兖州、豫州的百姓哀怨叹息,认为朝廷总是兴办其他工程,不把老百姓的急难当作优先考虑的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对”,回答,奏对;“疏阔。粗疏不切合实际;“切、严厉。(2) “恒兴。总是兴办;“先' 把当作优先考虑的事;“急、急难。参考译文: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季四月,黄河在东郡金堤决口。在此之前,清河郡都尉冯逡上奏说:“清河郡处在 黄河的下流,近年较长时期没有发生大水灾害,是因为屯氏河通畅,这样就有两条河道分流黄河水入海。 现在屯氏河已经堵塞,鸣犊口又更加流水不畅,如今只有一条黄河承受数条河流的水量,即使加高堤防, 最终也不能使它顺畅宣泄。大禹时代修筑的九河故道,如今很难寻找,屯氏河刚刚淤塞不久,容易疏通; 又由于黄河与屯氏河分流的汉口处在高处,在这里修筑分减水力的工程,从路途上看也非常方便,可以重 新疏通屯氏河以辅助黄河,宣泄洪水,防备非常情况的发生。”成帝将冯逡的奏章交给丞相审查办理,丞 相认为现国家经费不足,暂且不必疏通。三年之后,黄河果然在馆陶和东郡金堤决口,冲毁官署驿站,以 及民房近四万所。建始四年冬季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奏对治河的方案粗疏不切合实际,皇上严厉地 斥责他不尽职尽责,尹忠自杀。汉成帝河平元年春季,杜钦将王延世推荐给王凤,派他去负责堵塞黄河决 口。王延世用竹编成长四丈、九人合围的竹篓,里面盛上小石头,用两条船夹着运载,投入到决口处。经 过三十六天奋战,河堤修成。三月,成帝下诏任命王延世为光禄大夫,领取中二千石俸禄,赐关内侯爵位, 赏黄金一百斤。西汉成帝河平三年秋季八月,黄河再次在平原郡决口,所造成的损失是建始四年的一半。 鸿嘉四年秋,黄河水泛滥,冲毁官署驿站,以及民房四万多所。平陵人李寻上奏说:“讨论治河之策的人 常想要寻找九河原来的河道贯通它,现在趁着黄河自己决口,可暂时不进行堵塞,先观察水的流势,如果 黄河想占据那条道路,它渐渐就会自己形成河川,再沿河川挑出河床的沙土,然后按其自然状况进行治理, 就一定会成功。”于是停止堵塞不再筑堤。待诏贾让上奏说:“治理黄河有上、中、下三策。将面临洪水 冲击的粪州人民迁走,放黄河的水使其向北流入大海。黄河向西临近大山,向东面靠近金堤,从水势上看不 会流得太远,洪水泛滥一个月就能平定下来。这一工程如能实施,黄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上策。多 开凿运河渠道,既能使百姓灌溉农田,又可分减水势。兴利除害,可以支持数百年,称为中策。如果只是 修理完善原有的堤防,不断把低矮的堤坝增高,把薄的堤坝加厚,所耗费的人力劳力没有止境,且依然屡 屡遭遇灾害,这是最下策。“汉平帝时,黄河、汴水曾经决口,长久没有修复。到了建武十年,汉光武帝 打算进行治理,浚仪县令乐俊上奏说:“民众新近遭受战争的创伤,不宜兴起徭役。”于是停止。兖州、 豫州的百姓埋怨叹息,认为朝廷总是兴办其他工程,不把老百姓的急难当做优先考虑的事。恰在这时有人 推荐王景,说他有治水才能,夏季四月,汉明帝下令征发民工数十万人,派王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筑汴渠 堤防。王景虽然减省工程费用,然而所用钱财仍要用百亿来计算。十三年夏四月,汴渠修成,黄河、汴河 分流,恢复了过去的样子。【技法指导】1 .准确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一个同一旦进入了具 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例句的“急”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法宽则失罪”与“法急则人残”是结构相同的一对句子,在这 样的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的意思通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可见“急”与“宽”词义应相反,当理解 为“严二整个句子应译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刑法过严就会残害百姓,刑法过于宽松,就会让一些 罪犯受不到惩治。2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且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厂读 音。被称为词类活用。常见活用方式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 用法等。例如: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字是翻译该句的关键。“多”指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形容词,在该句中活用为动词, 意为“称赞、赞扬二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3 .转换古今句式子于天下/利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 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 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 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净,受 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腺,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5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 的是什么?【答案】1. B2. D3. B.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4 .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 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例如: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李将军之谓也?这道题考查的重点除了 “其”和“谓”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考查古今句式的转换能力。本句是文 言文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李将军”是动词“谓”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其放在动词“谓”的 后面。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4 .巧译修辞句文言文中也使用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恰当地翻译。例如: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不惜美锦”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美锦”比喻“国家大事工译文:大王您设置官位选择合适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会使官位虚设。现在您拿国家大事让我来 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得太深刻了。5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果从操作层面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留。即保留文中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 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例如“劳苦而功高 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可以不译。“换力即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例如“吾子淹久于敝邑” (肴殳之战)。“吾子”是敬词,相当于今天的“先生们”;“淹”可用“停留”或“留守”换译;“敝”是谦 词,“敝邑”即我们国家。“补。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 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意不 通(“足以至焉。怎么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呢?)。词类活用的翻译,要补上相关词语,如“使” “以”"用(拿)”“为”“像”等等。“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 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足语尾助词,翻 译时可删去。“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该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即“没有欺骗我”。又如:师不必贤于弟 子。句中“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原句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即“老师不一定比弟 子贤能”。“套。对固定结构套用句式进行翻译。“转。对一些委婉形象的说法要做合理的转换。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气畅 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 “达” “雅”的要求。02文意概括【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日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 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 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己亥,制:“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 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 上以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救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胃 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对曰:“赦者出于一时之 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入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 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日:“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 “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 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救,奈何复赐之绢?”上日:“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 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夏五月,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 “对日: “臣居草泽,不能得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 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一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畿内有蝗。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日:“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 “悉物或成疾。”上日:“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节选自通鉴纪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