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69718293
资源大小:7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doc
2019-20202019-2020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第 1515 课课 孙权劝学孙权劝学 教案教案 1 1 新人教新人教版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3、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的韵味。2、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学习方法:1、自读质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讨论解决。2、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3、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二、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篇幅短小,在教学时应侧重与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本课篇幅短小,且内容不难,因此,本课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预习中学生通过参看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合作探讨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启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自主学习。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四、预习要求:1、读熟课文,读通注释,读准字音。2、能疏通文意,复述内容。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败曹操于赤壁,后来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孙权的信赖,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二)出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三)了解作家作品并解题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宋神宗赐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四)我们先来了解文中提到的三个人物1、孙权: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2、吕蒙: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3、鲁肃: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三 国时吴国重臣。(五)检查预习1、自由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感情。初步感知文意。2、出示生字词(先让学生读,再出示字音)。3、指名同学读课文(提示:要读出语气,读出感情)。4、结合课下注释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1)、卿卿今当涂掌事(2)、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邪(3)、卿今当涂当涂掌事(4)、大兄何见事见事之晚乎(5)、但但当涉猎涉猎,见往事往事耳(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刮目相待(7)、蒙辞辞以军中多务(8)、及鲁肃过过寻阳(9)、蒙乃始就就学(10)、见见往事耳5、古今异义词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中最高的一级。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六)翻译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1)蒙辞以军中多务(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卿言多务,孰若孤?2、同学展示,互相纠错(七)思考讨论1、初,权谓吕蒙曰(谓曰:对说):“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不可不学!”思考“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和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2、蒙辞(推辞)以军中多务。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讨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想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要求,又有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4、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思考: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变化很大,前后判若两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思考: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5、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ng 重新)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思考:“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相当于“啊”,表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思考讨论: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思考: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八)指导朗读(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严厉,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责备。(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语气,调侃中带有自豪。(九)学完本文之后,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从孙权和吕蒙两个人的角度去谈。学生畅谈本文对自己的启示。(十)成语学习与运用:“吴 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十一)总结: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有关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你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老师赠送给大家冰心的一句话: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希望大家能如冰心所愿多读书,读好书,咱们有朝一日也会令人刮目相看。(十二)课后作业比较阅读,比较一下方仲永和吕蒙,你又有哪些启示?(十三)板书设计:孙权 吕蒙 鲁肃(善)(听)(证)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