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doc
-
资源ID:69718521
资源大小:9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doc
20192019 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第 5 5 课课古代寓言二则古代寓言二则教案教案 苏教苏教版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郑人买履是一则寓言,寓言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小学升入初中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逐步走入文言文的独特世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自学:课前自学:1 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文体。2 准备 1-2 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了解相关的道理。3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则小故事讲给同桌听。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郑人买履郑人买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肯定不少,再加上昨天回去做过认真的准备,相信你很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不过老师之前也做了一些准备,只是不太完整,谁来帮我根据画面说说我准备的是哪则寓言?并用一句话说说相关的道理。【学生活动一】交流寓言故事,激发兴趣,【学生活动一】交流寓言故事,激发兴趣,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样有没有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点?【学生活动二】大胆猜测,认识文体【学生活动二】大胆猜测,认识文体特点特点寓言: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寓意)二、作者,作品介绍作者,作品介绍【学生活动三】简介韩非及韩非子【学生活动三】简介韩非及韩非子。韩非子(约公元前 280公元 前 233 年)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三、新授三、新授(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二)再读课文,读通文意小组成员互读;圈出文中不明白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小组成员互译。【学生活动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学生活动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并明确要求掌握下列词的意思:有欲(想要)买履(鞋)者自度(量长短)其(自己的)足置之其坐(同“座”,座位)至之(到去)市而忘操(拿)之(指量好的尺码)得履乃(才)曰吾忘持(拿)度(尺码)反(同“返”,返回)归取之及(等到)反(同“反”,返回)市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试之(指鞋)以(用)足宁(宁可)信度(尺码)无(不)自信也 补充(三)翻译下列句子: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宁信度,无自信也。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四)三读课文,读出韵味: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还要表现别人问话时的应表现出的疑惑之情。(五)四读课文,读懂寓意【学生活动四】深入研读,读懂寓意【学生活动四】深入研读,读懂寓意1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2通过这则寓言,你读懂了什么?明确:1 郑人是个迂腐,不知变通的人2 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多动脑筋,灵活运用巧妙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分层作业:分层作业:A A、抄写本则寓言一遍抄写本则寓言一遍A A、读,背加点字解释,为句子翻译作准备读,背加点字解释,为句子翻译作准备B B、完成课后练习相关小题完成课后练习相关小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郑人买履郑人买履郑人:郑人:迂腐,不知变通迂腐,不知变通道理道理: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多动脑筋,: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多动脑筋,灵活运用巧妙方灵活运用巧妙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3对两则寓言进行简单的比较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导入:一、导入:【学生活动一】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学生活动一】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二、作者,作品介绍作者,作品介绍【学生活动二】简介吕布韦和吕氏春秋【学生活动二】简介吕布韦和吕氏春秋吕不韦(?-前 235),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后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赢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 途中自杀。吕氏春秋也称吕览,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三、新授三、新授(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节奏(二)再读课文,读通文意小组成员互读;圈出文中不明白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小组成员互译。【学生活动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学生活动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并明确要求掌握下列词的意思:其(他的)剑自舟中坠于(到)水遽(立刻)契(雕刻)其(那个)舟是(代词,这,这儿,指楚人所刻之处)吾剑之所从坠(剑坠落之处)舟止(停止,船至江边而止),从其(那个)所契者(指船上刻记号之处)入水求之求剑若此,不亦惑(迷惑)乎!(不亦乎,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三)翻译下列句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四)三读课文,读出韵味: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五)四读课文,读懂寓意【学生活动四】深入研读,读懂寓意【学生活动四】深入研读,读懂寓意1.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为什么?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明确:1.不能。不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观念和方法2.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分层作业:分层作业:A、抄写本则寓言一遍A、读,背加点字解释,为句子翻译作准备B、完成课后练习相关小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楚人:楚人:迂腐,不知变通道理:道理: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总结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一单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刚刚踏入中学校门的孩子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其中古代寓言二则收录了两则古代思想家的寓言故事。较为特别的是这两则故事都是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样的文学形式在他们眼中很陌生。当我问到学生预习的情况,很多学生皱着眉头告诉我“看不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知识点讲透,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知识点要一一落实,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有些吃力,但我想有了第一次“难”,以后就“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