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oc
-
资源ID:69720647
资源大小:34.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oc
本文由上海论文服务中心整理提供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课程体系之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普通高中的性质、理念和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对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及其价值取向进行了整合和调整。这次物理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出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并特别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但是,无论是作为学习目标,还是作为教学模式,科学探究对于中国教师和中国学生都比较陌生。除了观念上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科学探究的模式在运用上还不够成熟,不能从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上整体把握,不善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这样就难以进行教育的创新和促使学生的良好成长。所以,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该如何付诸实施、加以运用,需要有人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内容、条件和方法的指导,以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并把探究活动的方式引向多样化。 二、几种常见课型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 根据高中物理学科及物理教学的特点,物理教学中的探究主要分为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下面主要从实验探究方面展开。 1.演示实验的探究 1.1导入新课设计演示,感受科学探究 导入新课的演示实验应该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有所发现、有所联想,感受科学探究,萌发或提炼出科学问题,体现“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等科学探究的要素,以利于新知识的构建。因此我总结出这样一种模式: 具体应用在动量定理一节的导入中如下: (1)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让一个生鸡蛋从高处下落到一个海绵垫子上,学生发现鸡蛋反弹起来,并未摔碎,兴趣大增。 (2)师生合作,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鸡蛋为什么在地板上容易摔碎而在海绵垫上不容易碎。 (3)大胆猜想,合理假设 学生猜想:地板对鸡蛋的冲击力大,海绵对鸡蛋的冲击力小。 教师引导猜想:两者还有哪些不同。 学生进一步猜想:地板与鸡蛋的接触时间短,海绵与鸡蛋的接触时间长。 学生合理假设:接触时间可能影响冲击力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新课动量定理。 在高中物理的新课导入中,许多课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如:自由落体运动、曲线运动、平抛物体的运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反冲运动火箭、简谐运动、波的形成和传播等。在这种导入新课的教学模式中,着重突出科学探究的两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和从物理学角度明确表述问题的能力。在猜想与假设环节的实施中,应该让学生反复经历假定和解释这两个过程,这是一个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反复交替的过程,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1.2形成概念探索规律设计演示,体验科学探究 在对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之后,我总结出在规律教学中设计演示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模式: 例如,在安培力磁感应强度一节的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诱导提问:安培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可能跟电流强度、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及在磁场中的位置等有关。 教师诱导:假设与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呢? 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 (2)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成员合作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原理,绘制原理图,列出实验步骤。 (3)交流讨论,优化方案 交流:各组简要说明实验原理和步骤。(屏幕给予投影其原理图) 讨论:经讨论,优化选择出两个方案。一个是定性方案,与课本中演示实验相似;另一个是定量方案,其原理是通过弹簧秤测量拉力,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安培力的大小。这两个方案都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定性实验方案演示;之后进行定量实验方案演示:弹簧秤读数几乎不变,无法读出其差异。 (5)分析论证,得出规律 分析论证:方案一采用了间接测量的方法,它满足“理论上成立,实际中可行,实验现象清楚,简便易行”这一优化原则,但它的缺点是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方案二采用了直接测量的方法,理论上成立,且很有创意,但由于安培力太小,弹簧秤灵敏度差,实际中不可行,需要改进。如果弹簧秤换为拉力传感器,并与微机结合就是现在比较先进的数字化传感系统实验室DISLab。如果采用很精密的DISLab实验装置,就可得到定量结果。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为探索物理规律而设计的演示实验同样适用于这种探究模式的还有: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电荷库仑定律、电容器的电容、电阻定律电阻率等。在这些课的演示实验探究过程中,着重突出科学探究的两个要素: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两个要素所达到的能力要求: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到制定计划的作用。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2.学生实验的探究 学生实验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现把探究性学生实验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例如,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教学中运用此模式的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 如何来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即小灯泡的I-U图像。 (2)理论探究,设计实验 学生理论探究:必须测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所以需要电压表和电流表以及它们的连接方法。怎样获得不同的电压值,就需要设计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分析设计实验原理图,得到了四种不同的方案。 (3)小组讨论,优化方案 小组讨论: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分析不同方案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误差来源等。 优化方案:经讨论,认为因小灯泡为小电阻,所以利用伏安法的外接法误差较小,可排除两种方案。 (4)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按照方案1和3进行实验,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5)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分析论证:各小组建立I-U坐标系,分别根据方案1和3的数据在坐标系里描点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交流评估:各小组之间交流不同方案下的图线的差异,分析优缺点。发现方案1的电压电流读数范围广,分布也较均匀;而方案3的读数范围要小得多。对比得出方案1为最优方案。 教学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多内容请查看。论文辅导 论文发表 论文知识 硕士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