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西方音乐欣赏课件.ppt
西洋音乐赏析 主讲人:丁言涛主讲人:丁言涛西欧音乐历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器乐为主)中世纪音乐(宗教音乐占绝对优势)巴罗克音乐(宗教世俗音乐并重)维也纳古典乐派(世俗音乐鼎盛)浪漫主义(音乐更具个性)印象主义音乐(音乐的色彩感觉)现代派音乐(千奇百怪,光怪陆离)古希腊的音乐希腊音乐的起源也笼罩着一层神话的面纱。阿波罗神主掌音乐,其下有九位缪斯(Muse)女神,将音乐称为Music或Musik,希腊乐器中,有叫做阿乌洛斯的V字型双管笛,有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还有叫做齐特尔(Kithara)的类似吉它的弦乐器,这些乐器都是从埃及或阿拉伯传入的。中世纪的音乐一、基督教与中世纪的音乐中世纪时代的欧洲,教会比国家或其它社会集团,都有更强大的统治权力。在那个时代,包括哲学的各种学问和艺术都为教会服务为教会服务,中世纪的音乐由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在教会音乐中,开创了复调音乐的形式并完成了对位法。最初印刷乐谱,是教会为了作弥撒而用的。键盘乐器的兴起以至其教授法,没有一件事能够离开教会而产生。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以至合唱、合奏,多半都是中世纪教会的遗产。今天的交响乐和歌剧的内容虽然绝大部分是描写世俗的,也不能说与中世纪的教会无关。教会音乐,最初大概是原封不动地采用了从犹太王国传来的形式,即歌唱圣诗、朗诵圣经,可以想象是纯粹的声乐。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与此相反,器乐主要是作为世俗音乐而得以发展起来的。二、罗马式音乐“罗马风格”一词主要来自那个时代的建筑用语。罗马式音乐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纪念碑式遗物之一。这种音乐既无和声也无伴奏,其特征是以齐唱形式为主,通过教堂天井的回音产生庄严的和声感,其纯朴、清丽的宗教感情与罗马风格的教堂建筑是完全一致的。罗马式音乐是中世纪这一时期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其代表当首推格列高利圣咏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乐。在漫长的中世纪里,音乐方面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正是格雷戈里圣咏,它是纯粹的单旋律的歌唱。在格雷戈里圣咏中,已经有多利亚调式、弗利几亚调式、里第亚调式、混合里第亚调式等四种教会调式及其变格调式。到了十六世纪,出现了伊奥尼亚调式及爱利亚调式,进而形成今日的大、小调音阶。在格雷戈里一世时代,已经在罗马设立了称为“歌唱班”的教授圣咏的学校,这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之一。安布罗斯安布罗斯(Ambrosius,340397)圣咏则收集了在教会中所唱的歌曲,为教会音乐制定了由七音组成的四种教会调式音阶,还创造了对唱的形式等。在圣咏中,歌词与语言的语势、声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关系以极为理想的形式得到解决,它们非常自然而完善地表现了宗教感情,可以看作是到这一时代为止的音乐艺术的总结。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音乐上的文艺复兴,略晚于其他文艺形式如文学、美术等。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首先可以举出弗朗切斯兰迪诺(FrancesclLandino,1325(?)1397),他采用了同时歌唱三种不同歌词的这一大胆手法,留下了许多牧歌和叙事曲。杜法伊(GuillaumeDufay,14001474)则完成了四声部手法。奥干努姆(Organum)的复调手法,更导致了以巴赫为顶峰的对位法理论的完成。从十一世纪末叶到十三世纪末叶,欧洲发生了十字军东征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上的显著表现是出现了游吟诗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所唱的诗歌内容有情歌、叙事诗式的故事、自然的赞美诗以及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内容等等。作为乐器则使用类似竖琴那样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内的乐器。西洋音乐的第一个高峰巴罗克音乐从年代上说,大体上自十六世纪末到年间的音乐称为巴罗克音乐。巴罗克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用来表明一处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义,对之而言,巴罗克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后来兴起的洛可可艺术的前提.巴罗克和洛可可都起源于建筑方面,后来逐渐转用于文艺和音乐,在意大利、法国、德意志等国,各自取得了略有不同的发展.其共同的特征,是不拘泥于典型美,表现比较自由,从语义上来说,如果把文艺复兴的美学观比做浑圆的珍珠,而巴罗克的美学观则是形状不整的珍珠.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着重于表现的强度的一种形式.总而言之,巴罗克的形式比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感情上更为丰富,且具有戏剧性的起伏,而使用绘画式和幻想式的手法者为多.随着朝代的推移,音乐史中兴起了形形色色的形式和流派,都是起源于文学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等,是后来从美术传入音乐方面来的.Antonio Antonio VivaldiVivaldi安东尼奥安东尼奥 维瓦尔维瓦尔迪迪l678-1741l678-1741意大利作曲家。1678年3月4日出生于威尼斯。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自幼学习小提琴与作曲。1703年成为神父,不久在威尼斯的皮耶塔女孤儿院担任音乐教师,教孩子们小提琴及其他音乐知识。女学生经常在演奏会上表演,演奏活动是她们音乐学习的一部分。维瓦尔迪不仅指导她们演出,还为她们的演奏会谱写乐曲。维瓦尔迪在这个女孤儿院工作了40年,直到1740年他去世的前一年。他创作最多的还是协奏曲,人们公认他对协奏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写了数百部这类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最著名的是Op.8,其中前四首即众所周知的四季,常被单独演奏;第五首海上风暴、第六首愉悦及第十首狩猎也都非常有意境,充满了巴洛克的一贯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积淀的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使维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使维瓦尔迪的作品洋溢着清纯的气息,如同亚平宁半岛的瓦尔迪的作品洋溢着清纯的气息,如同亚平宁半岛的阳光,给人维瓦尔迪清纯甜美的意大利风格阳光,给人维瓦尔迪清纯甜美的意大利风格对巴赫音乐风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响。维瓦尔迪1741年7月28日逝世于维也纳,这时候他的声名已去,默默无闻。此后的一百多年,他的名字也一直没有被引起更多的注意。直到20世纪,随着人们对巴洛克音乐的重新认识,他那些卓越的曲作才再一次受到关注,他本人也被评价为与巴赫、亨德尔同样重要的巴洛克早期作曲家。皮耶塔圣母玛丽亚教堂(ChiesadiS.MariadellaPiet)教堂侧门上的铭牌春春“春春”(作品作品RV.269)RV.269)中的第一乐章是一首活泼的快中的第一乐章是一首活泼的快板乐曲,维瓦尔第在乐谱首页的标题处曾为其写有这样板乐曲,维瓦尔第在乐谱首页的标题处曾为其写有这样的诗句:的诗句:“春天来了,鸟儿歌唱,无限欣喜,迎接春光。春天来了,鸟儿歌唱,无限欣喜,迎接春光。泉水淙淙,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天空乌云笼罩,泉水淙淙,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天空乌云笼罩,电闪雷鸣来把春报,转瞬间风停雨止,鸟儿重又歌唱。电闪雷鸣来把春报,转瞬间风停雨止,鸟儿重又歌唱。”第二乐章是一首广板,有关的题诗是这样写的:第二乐章是一首广板,有关的题诗是这样写的:“牧牧羊人躺在草地上,忠实的牧羊狗在他身旁。百花盛开,羊人躺在草地上,忠实的牧羊狗在他身旁。百花盛开,景色宜人,树木轻轻摇晃。景色宜人,树木轻轻摇晃。”与第二乐章抒缓的曲风相与第二乐章抒缓的曲风相对应,协奏曲的第三乐章则是一首情绪欢快的舞曲,这对应,协奏曲的第三乐章则是一首情绪欢快的舞曲,这一乐章的题诗为:一乐章的题诗为:“春光普照大地,乡村笛声悦耳,迷春光普照大地,乡村笛声悦耳,迷人的小树丛中,女神与牧童在翩翩起舞。人的小树丛中,女神与牧童在翩翩起舞。”瞧,这就是瞧,这就是维瓦尔第为人们所描绘出的一幅美丽春天的图画,它是维瓦尔第为人们所描绘出的一幅美丽春天的图画,它是一首充满了无限温謦与鸟语花香的美妙乐章。一首充满了无限温謦与鸟语花香的美妙乐章。Spring Springhasarrived,andmerrilythebirdsgreetitwithhappysong;andthebrooks,attheblowingofthezephyrs,withsweetmurmuringrushalong.Then,coveringtheairwithablackcloak,comelightningandthunderchosentoheraldit;then,whenthesearesilent,thelittlebirdsreturnanewtotheirmelodiousenchantment.Andnowinthepleasantflowerymeadow,tothesoftmurmurofboughsandgrasses,sleepsthegoatherdwithhisfaithfuldogathisside.Tothefestivesoundofpastoralbagpipes,NymphsandshepherdsdanceundertheirbelovedskyAtSpringssparklingarrival.夏“夏”(作品RV.315)的第一乐章是一首不过份的快板,维瓦尔第在其所写的诗句中曾这样描述了那令人燥热与不安的夏天:“盛夏骄阳似火,人畜口干舌燥,杜鹃啭啼,斑鸠与金翅雀也都在不停地吱吱叫。”第一乐章之后的第二乐章是一首慢板与快板相交替的乐曲,题诗为:“苍蝇与一群发怒的土蜂因害怕惊雷而狂飞不停,令人不得安宁。”“夏”的第三乐章是一个急板乐段,作曲家在此处的题诗为:“天空电闪雷鸣,冰雹打落了玉米和谷子,毁坏了庄稼。”在作曲家的笔下夏天就是这样一种令人庸倦疲惫、充溢着一种抑郁与不安氛围的乐章。SummerIntheharshseasonparchedbythesun,manandflocklanguish,andthepinewithers;thecuckooraisesitsvoiceandassoonasitisheard,theturtledoveandgoldfinchsing.Zephyrblowssweetly,but,incontest,Boreassuddenlymovesnearby;andtheshepherdboyweeps,for,insuspense,hefearstheviolentstormandhisownfate.Hiswearylimbsaredeprivedofrestbyfearoflightning,andwildthunder,andbythefuriousswarmoffliesandbluebottles!Unfortunatelyhisfearsarejustified,Theskyfillswiththunderandlightning,andhaildecapitatestheproudstalksofgrain.秋协奏曲“秋”(作品RV.293)的第一乐章是采用快板曲速写成的,维瓦尔第在题诗中写道:“农夫们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痛饮美酒纵情欢乐。”在欢乐的情绪之后,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转换成为一首非常怡然的慢板,题诗中这样写到:“大地充满了欢乐,秋高气爽,诱人入眠。”在这首令人陶醉的第二乐章之后,协奏曲的第三乐章则以极为热烈的快板奏响,此乐章的诗意为:“晨曦初露,猎人们披挂号角与猎枪,手牵猎狗出家门。猎枪鸣响,猎狗狂吠,惊恐的野兽纷纷逃遁。”在协奏曲“秋”中,维瓦尔第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广阔的田野乡村,沉浸在劳动收获与丰收喜悦中的人们的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心情。AutumnThepeasantcelebrateswithdancesandsongs,thepleasuersofthehappyharvest;andglowingwiththewineofBacchus,manyendtheirmerrymakingwithsleep.Themildairthatgivessuchpleasure,causesalltoleaveoffdancingandsinging;itistheseasonthatinvitesallandsundrytothefairdelightsofsweetsleep.Thehunters,a-huntingatdawn,setoutwithhorns,guns,andhounds.Thebeastflees,theyfollowitstracks;Alreadyterrifiedandexhaustedfromthenoiseofthegunsandhounds,thewoundedcreaturetriesweaklytoflee,butisovercomeanddies.冬协奏曲“冬”(作品RV.297)的第一乐章是一首不过份的快板乐章。维瓦尔第为此乐章音乐所做出的文字提示是这样的:“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人们簌簌发抖,牙齿打颤,浑身冻僵。”在这一乐章中,维瓦尔第用极其形象的音乐语汇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冬天北风刺骨的寒冷景象。第二乐章是一首广板,题诗中写道:“壁炉旁度日,舒适又满足。”与第一乐章相比,这段音乐富有着很温暖的气息与恬静的氛围,它仿佛是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在冬日里的美丽梦幻。第三乐章是一首快板,题诗为:“冰上滑行,缓慢又小心,最怕摔跤,可是一个急转身,已经滑倒在地。”这是一个充满了谐趣的乐章,维瓦尔第曾在总谱上特别写道:“这就是冬天,虽然它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然而它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尽管作曲家维瓦尔第在“冬”这首协奏曲中用音乐所描摹出的冬天是寒冷、萧瑟的,但其中也蕴含了一种对春天的渴望与启盼,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WinterTrembling,frozen,intheicysnowatthehorridwindsharshbreath;runningwhileconstantlystampingonesfeet;andfeelingtheteethchatterfromtheoverwhelmingcold.Passingquietandcontenteddaysbythefire,whileoutsidetherainsoakspeoplebythehundreds;walkingintheicewithslowsteps,forfearoffalling,turningcautiously;Turningsuddenly,slipping,fallingdown,goingontheiceagainandrunningfastuntiltheicebreaksopen.Hearing,astheyburstthroughthebolteddoors,Sirocco,Boreas,andallthewindsatwar.Thisiswinter,butitbringssuchjoy!乔治乔治 弗里德里克弗里德里克 亨德尔亨德尔GeorgeGeorgeFridericFrideric Handel(1685-Handel(1685-1759)1759)德裔英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出生于德国哈雷(Halle)。少年时期曾跟随当地风琴师、作曲家学习音乐,后来担任哈勒礼拜堂的风琴师,并开始创作。1703年迁居汉堡,担任汉堡歌剧院的提琴师。1705年,他的歌剧作品阿尔米拉和尼罗在汉堡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1706-1710年,他游历了当时的歌剧中心意大利,广泛接触了意大利音乐文化,开阔了艺术眼界。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剧界的一致好评,但亨德尔并没有感到满足,不久远走英国。1712年定居英国后,对英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亨德尔从30年代开始创作清唱剧。他的清唱剧使用英文歌词,由英国人演唱,是一种为英国观众而写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并不成功,只是经过了十多年时间,才受到普遍的欢迎,亨德尔在英国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1759年,亨德尔逝世于伦敦。亨德尔是与巴赫、维瓦尔迪同样重要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曲风雄伟、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诗。主要作品有: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弥赛亚、马卡布的犹大等32部,歌剧46部,管弦乐水上音乐、森林音乐、烟火音乐,管弦协奏曲11首,大协奏曲42首,还有室内乐、组曲、序曲、恰空等器乐曲等。他的全部作品,收辑在多达100卷的全集中。水上音乐亨德尔作于1717年,是一部管弦乐组曲。传说是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乐”的美名。全部组曲由二十首小曲组成,开始是一首法国式的前奏曲,其后是布莱舞曲、小步舞曲等各种形式的舞曲,同时也有缓慢乐章。乐器使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横笛、法兰西横笛、双簧管、圆号、小号等。现在我们演奏和听到的水上音乐已经不是亨德尔的原作,而是后来英国曼彻斯特的哈莱乐队指挥哈蒂(Harty)爵士为近代乐队所改编的乐曲,共有六个乐章:快板、布莱舞曲、小步舞曲、号角舞曲(一种古代的三拍子舞曲)、行板、坚决的快板。由于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巧而流传后世。这里我们选录了六个乐章中的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和第六乐章。第一乐章为庄严的序曲,乐曲气氛活泼热烈,开始由圆号与弦乐器共同奏出轻盈的同音反复和华美的颤音,相互对答。第二乐章为舞曲般的旋律,气氛轻松舒展。这里选录的第二主题为小调,抒情性很强。第六乐章为坚决的快板,威武雄壮。这一部分是全曲最为精彩的篇章。焰火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是亨德尔晚期最伟大的乐队作品之一,它是受命为英国庆祝“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的签订而作。这个和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庆祝活动有焰火表演和与之配合的辉煌音乐。在创作时,国王强调不要“提琴”。这首焰火音乐首演于1749年4月21日,在伦敦渥哈尔花园。这部作品共分六个乐章:一、序曲。以华美而富丽堂皇的慢板旋律开头,然后以传统的赋格开始快板主体,利用乐器的对比重叠,表达出有活力、复杂的织体,然后又回到慢板。二、布列舞曲。这是一个小巧的中间插段,其旋律轻松而朴实,有跳跃感。三、西西里风格。这是一个宁静舒缓的广板,类似圣诞音乐中的田园曲。四、欢乐的快板。以巴洛克式小号主题表达的欢乐气氛。五、法国式的小步舞曲,柔和的对比乐章。六、小步舞曲,双簧管与大管的合奏。清唱剧弥赛亚之哈里路亚这一清唱剧作于1741年9月,作曲家亨德尔在一种不可遏止的热情冲动下,只用了二十多天就写出了这部注定要成为经典之作的清唱剧弥赛亚。这部作品曾是作者“流着眼泪写作”而成的,同样也打动了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观看首演时的所有听众,甚至英王乔治二世在听完第二幕终曲哈里路亚这一合唱后,起立以示敬意。这一举动竟形成了传统,直到今天,人们在现场欣赏合唱哈里路亚时,都必须全体起立以示敬意。“弥赛亚”一词源于希伯莱语,意为“受膏者”(古犹太人封立君王、祭祀时,常举行在受封者头上敷膏油的仪式)。后被基督教用于对救世主耶稣的称呼。全剧分三部分,共有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57首分曲。第一部分叙述圣婴耶稣的诞生;第二部分是关于耶稣为拯救人类,四处传播福音以及受难而被钉死于十字架上的经历;第三部分则是耶稣显圣复活的故事和赞美诗。这是亨德尔少数完全表现宗教内容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实际上其中对音乐的戏剧性和人性的宣传远胜于对宗教的虔诚感情。全剧为主调和声音乐风格,以旋律优美、和声洗练见长。西西里民间乐器风笛的使用在当时是大胆而新颖的。由于其中不少分曲具有很高的技术训练价值和艺术性,至今仍在音乐会和声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整个作品经典迭出,美不胜收。其中这里所介绍的“哈里路亚”一段,则更是以其震撼的气势,洗练而悠长的旋律,以及教堂圣歌的庄重典雅,而成为传世佳作。快乐的铁匠原名咏叹调与变奏,古钢琴曲,为亨德尔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曲。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其后的五个变奏都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第一变奏采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乐曲气氛更为欢快,但主题依然清晰分明;在第二变奏中,十六分音符连缀而成的音型移至低声部,主题隐伏在上面两个声部中;第三变奏和第四变奏采用川流不息的急速三连音,先出现于上声部,后移至低声部,情绪兴奋活跃;由音阶式上下进行的波浪式的旋律线组成的第五变奏,充分运用力度的强弱变化等表现手法,使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意大利著名吉它演奏家和吉它作曲家朱利亚尼曾将这首名曲改编为竖琴独奏曲,并改名为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广板亨德尔于1738年春在伦敦写了一部题为西尔斯的意大利式歌剧,同年4月5日首演于皇家剧院。该剧叙述了古代波斯王西尔斯图谋霸占兄弟的情人而遭失败的故事。歌剧第一幕第一场中,西尔斯在宫院里唱了一段带宣叙调的咏叹调,仅有一句歌词:“未见过如此可爱、美丽的大树荫未见过如此可爱、美丽的大树荫。”由于这一咏叹调的旋律优雅、抒情,不仅为历来的歌唱家们所喜爱,而且成了小提琴或管弦乐队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名曲。因原唱段标有“广板”的速度记号,所以器乐曲即以此为题。其曲首的音乐徐缓从容、庄严徐缓从容、庄严和谐和谐,尔后节奏稍有变动,且偶尔作跨小节的切分处理。全曲旋律通过模进、跳进等方式绵延不断地伸展,具有复调音乐的旋律特点。约翰约翰 塞巴斯蒂塞巴斯蒂安安 巴赫巴赫(1685-1750)(1685-1750)JohannJohannSebastianBachSebastianBach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巴赫之所以伟大及不可超越,是因为他的音乐中充满了人文关怀充满了人文关怀,一种深刻的悲天悯人深刻的悲天悯人的关怀,让人无比温暖和抚慰让人无比温暖和抚慰。而作为人,我们总是虚弱的需要被关怀的。古尔德这样说过:“如果我必须在孤岛让度过我的余生,让我在所有作曲家中选择一人的作品去听或弹奏,我肯定会选择巴赫,没有任何其他的音乐能有那样的成就,巴赫的音乐总能深深的持续的感动我,如果用一个不精确的方法去表达,我会说巴赫的音乐远远比其音乐本身技术的要求和华彩更有价值的是它的人性。”名人谈巴赫“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样。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样。”柏辽兹柏辽兹 “如果巴赫时代以来所有写出的音乐作品都丧失了,也可以在他奠定的基础上如果巴赫时代以来所有写出的音乐作品都丧失了,也可以在他奠定的基础上重建。重建。”古诺古诺 “巴赫是一切时代的音乐中最伟大的奇迹!巴赫是一切时代的音乐中最伟大的奇迹!”瓦格纳瓦格纳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他不是小溪,是大海!”(BachBach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贝多芬贝多芬 “如果像山峦一样列举伟大作曲家们的名字,那么位于其顶峰的无疑是巴赫。如果像山峦一样列举伟大作曲家们的名字,那么位于其顶峰的无疑是巴赫。”高尔基高尔基 “巴赫是能给予你投资最大回报的音乐家,大师将亲自告诉你如何管理自己的巴赫是能给予你投资最大回报的音乐家,大师将亲自告诉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财富,如何使它增长,直到有一天,突然间你会发现,你已经拥有了一个世财富,如何使它增长,直到有一天,突然间你会发现,你已经拥有了一个世界上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宝藏,那就是界上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宝藏,那就是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和热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和热 爱。爱。”房龙(美国传记作家)房龙(美国传记作家)受难曲(Passion)是讲述耶稣受难故事的音乐作品,一般在复活节前演出。受难曲的音乐大多比较肃穆、庄重,保留了早期基督教音乐朴素的古风,形式上相对比较简单。而巴赫的受难曲却与众不同,他把德国作曲家许茨等人开创的“受难清唱剧”形式与传统的受难曲相结合,发展成了既使用圣经原文,又采用非经文的造林诗歌;既有素歌、众赞歌,也有咏叹调、重唱的新的受难曲样式,这就大大增强了巴赫受难曲的戏剧性与观赏性,无怪乎后世评价巴赫是受难曲方面无可匹敌的作曲大师。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中不乏巴赫的创新之举。譬如,在古代受难曲中,福音史家与民众的话语一般是无伴奏的,巴赫却全部配上了低音。而且巴赫对合唱下了大功夫,他特意翻阅了许多古代音乐文献,并从16世纪的众赞歌里寻找素材,在整部马太受难曲里,合唱不论是作曲技法、演唱难度还是表现形式都有极为复杂的变化,几乎每一曲都凝结了巴赫对巴洛克音乐的深刻领悟。马太受难曲的演出规模十分庞大,包括4位独唱演员(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两个成人合唱团、一个儿童合唱团,以及两个包括管风琴、大提琴、大管、低音提琴的乐队。1729年4月15日,复活节的下午,巴赫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大教堂演出了这首受难曲,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保守的人们的重视和轰动。100年以后,21岁的青年作曲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重新指挥马太受难曲上演,他真正理解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从此推动后人对巴赫的深入研究。本曲是马太受难曲中最后的合唱我们为失败而流泪,是描写耶稣受难后,一切都已经过去,在永恒死亡的怀抱中,人们获得了安息与解脱,在安详、轻柔的气氛中渐渐淡去了一切尘喧俗事,所有复归平静之中。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杰作,也是所有合奏协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共有六部,其中第二号(F大调)和 第四号(G大调)最为著名。作品作于1721年,是巴赫呈献给布兰登堡公爵的,所以被称为布兰登堡协奏曲。这个时期正是巴赫创作的顶峰时期,作品丰富而优秀。在这组作品中,巴赫以鬼斧神工的熟练技巧展开动机,创作出优美的乐曲,但其发展技巧与贝多芬以后为作曲家所行的动机发展完全不同,其中可以说毫无诗意可言。这组作品是他自由发挥其技能的最佳范例之一,但此音乐除了创造纯粹的欢愉之外,并无其它的任何意图。巴赫动员了当时所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同时更藉巧妙的乐思应用,写成令人百听不厌,充满喜悦感的六部曲子,他不仅取悦了当时的贵族,同时也让我们享受了乐曲中欢欣鼓舞的气氛。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托卡塔(Toccata),意大利文,原意是“触碰”,在音乐中指快速弹奏、节奏紧凑的键盘乐曲。赋格(Fugue),拉丁文,原意是“追逐”,在音乐中指在两个声部上,一个主题以不同的形式彼此应答的曲式。赋格在巴洛克音乐中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复调曲式之一,变化极多。而巴赫的这首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也是最著名的赋格曲之一。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本作品曾被现代“情调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引用,使之广为流传。托卡塔(toccata)托卡塔来自意大利文,直译,原意就是触碰的意思,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阶交替构成,所以托卡塔曲也叫触技曲.始于16世纪。以C.梅鲁洛为代表的托卡塔由自由即兴性的段落和赋格段互相交替而成。17世纪在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一种无穷动式的技巧性的乐曲。1718世纪,布克斯特胡德和J.S.巴赫等人继承梅鲁洛的传统,仍采用自由即兴性段落和复调段落相互交替的结构,作为独立乐曲或赋格的前奏。19世纪以后,R.舒曼、C.德彪西、A.奥涅格等都写过无穷动式的托卡塔。F.布索尼、F.佩蒂雷克等的托卡塔则为自由奔放、狂想曲式的作品。赋格赋格(Fuga)赋格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赋格的结构与写法比较规范.乐曲开始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音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称为对题.之后该主题及对题可以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作音乐的对比.赋格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作曲家运用各种复调手法,将主题加以各种不同的调性与节奏的变化,形成高度统一的音乐形象.管风琴管风琴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在金属管(或木管)中急速通过,产生振动,从而发声的乐器。说得简单点就是一个巨型的排箫。演奏时通过键盘来控制发声管中通过的空气,进而控制发出的声音。管风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但中世纪之后,管风琴主要用来演奏教堂音乐。中世纪的教堂往往都把管风琴视为建筑的一部分,在建设之初就预留出安装管风琴的地方。后来随着教堂建筑的发展,管风琴也越造越大、越造越精细。最大的管风琴有几十米高,发声管有几万根之多,演奏时需要几个乐师合作才能完成。由于管风琴的音色特别的崇高、磅礴、肃穆,它也确实是最合适演奏的教堂音乐的乐器。罗曼罗兰这样描写克里斯朵夫第一次听到管风琴的声音,“一个寒噤从头到脚,像是受了一次洗礼。”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巴赫所处的年代,古典派的协奏曲形式尚未确立,合奏协奏曲正极盛一时,所以,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保留有浓厚的意大利作曲家的协奏曲风格,但比较接近于现代协奏曲;在形式上也都采用与维瓦尔第协奏曲完全相同的“快慢快”三乐章形式,伴奏方面采用的是弦乐合奏与低音乐器。全曲给予听众一种“意大利式甜美”的感觉,但从中仍可感受到巴赫复调音乐的精致巧妙的手法,显示出巴赫严肃的一面。作品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a小调,2/4拍子,虽然没有速度指示,但一般都以快板演奏;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4/4拍子,是本曲中最著名的乐章,体现出巴赫艺术特征中严肃的一面;第三乐章甚快板,a小调,9/8拍子。小步舞曲这支曲子是复三部曲式,A大调,3/4拍。A段的主题从弱拍开始。这里用了许多切分音、装饰音、颤音和大跳,加强了舞蹈跳跃的感觉:第一主题反复一次之后。经过一个小的过渡,再现了一次。中段的调性从A大调转到D大调上。它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从用断音演奏上行音阶开始,然后引出一串跳跃的乐句。后半部分音阶转为下行,和前面不同的是这里又出现了切分音,它蕴藏着第一主题的某些因素,给人们勾画出一副宫廷舞的活动画面,本来旋律进行很典雅、庄重,但是由于里面用了一些颤音,而增添了活泼气氛:这一段也反复了一次第二主题以切分音为基础,旋律仍然保持着活泼的特性:在它之后,A段再现.博凯里尼博凯里尼是十八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1743年2月19日生于卢卡。1805年5月27日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博凯里尼年轻的时候,在卢卡歌剧院乐队任大提琴师,后来他以大提琴家的身份到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演出。从1769年起,应聘担任马德里宫廷乐队乐师和作曲家。并写了许多交响曲和室内乐作品。博凯里尼对古典器乐风格的形成以及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博凯里尼虽然写下了许多作品,但是流传最广的是这首小步舞曲。它原是室内乐作品E寺调弦乐五重奏里的一个乐章。由于这支曲子节奏轻快,旋律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一些演奏团体和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它。第六讲:维也纳古典时期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不很恰当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我们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原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两个伟大的时期。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回顾往昔,而且企图借鉴那个时代的文化精华。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已经这么做了,巴洛克初期亦然,但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真正开始重新发现“古典”。特别是考古的发现,展现了一幅简朴、宏伟、宁静、有力、优雅的画面,这在新发掘出来的古希腊和南部意大利的神庙中十分典型。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们(其中最著名的为德国人温克尔曼)将它们称为“古典”并作为他们这一时代的典范,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紧随这一观念,如十八世纪英国画家雷诺兹强调绘画的最高成就是在于表现古代希腊罗马的主题以及他们作品中的英雄气概和人的苦难。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也追随这种理论,表现在他描绘英雄的画面上。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基本上以古典的雕像为范本来刻画现代的男男女女。“古典”的历史事件、神话以及哲学思想也日益有其广泛的影响,如歌剧的剧本多取材于这一时期的史实、神话及英雄人物。由于优秀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将“古典”一词视为有杰出的、卓越的含义。不论是一首诗,还是一辆汽车,如果说是“古典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此类中的佼佼者。人们也往往倾向于把某个图案设计称之为“古典比率”,意味着这个比率保持了自然的平衡,并无奇特或标新立异,而是遵循规范的原则。正由于信奉这种“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使得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有进取精神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十八世纪后期,音乐会的活动迅速发展。杰出的演奏家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举行巡回演出。当地有名的艺术家也举行年度的“慈善音乐会(演员仍然能拿到报酬)。管弦乐队这一团体组织日益成形,音乐会向公众开放当时是一件新鲜事。为适应此种需要,作曲手法亦需更新,要求乐曲有更为逻辑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适应这一时代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从此兴起,其中的三巨头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就是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仍仅限于在中部德国及英国流传,而海顿的作品不仅在他受雇的贵族宅邸演奏,而且在维也纳、巴黎、伦敦都能听到;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漫游全欧,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贝多芬的作品从1805年后也是在欧洲到处都能听到。FranzJosephFranzJosephHaydnHaydn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