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二章--《诗经》资料课件.ppt

    • 资源ID:69822726       资源大小:1.03MB        全文页数:15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二章--《诗经》资料课件.ppt

    第二章第二章 诗经诗经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n n一、诗经诗经诗(史)诗(史)经经诗诗之经历之经历n n主要用于王室及其各诸侯国的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此时诗与乐是结合在一起的,所谓诗经诗经皆是皆是乐歌乐歌。n n特别是春秋外交赋诗更是一时风气,赋诗言志,出使专对。n n孔子说:“不学不学诗诗,无以言,无以言。”(季氏)又说:“诵诵诗诗三百,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子路n n燕飨、宴飨。燕飨、宴飨。左传左传、礼记礼记仪礼仪礼n n战国时期,诸侯力争,诗礼乐陷入低谷。儒家学者依然重视。(反诗思潮反诗思潮)n n汉代,诗三百成为经学之一,从此诗一变而为“经”,许多评价和诠释也都是在经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如“美美”、“刺刺”,甚至以史说诗,甚至以史说诗。n n正、变、美、刺。变风变雅n n宋代,诗经依然是处于“经学”的圣地,但宋人对汉人的诠释已经开始怀疑、否定。欧阳修、郑樵、王质怀疑、否定。欧阳修、郑樵、王质等等n n朱熹朱熹“淫奔淫奔”之说。里巷歌谣之作。之说。里巷歌谣之作。n n清代,方玉润方玉润第一次把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来认识。(诗经原始诗经原始),但对于整个清代诗经学来讲,方玉润的声音是微弱的。n n五四时期,歌谣说歌谣说。n n建国后 国风国风n n近年来 雅雅、颂颂n n二、二、诗经诗经概说概说n n1、称名、称名:n n诗经原名“诗诗”或“诗三百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五经”博土博土(武帝时期,诗在文景时已立博士),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n n2、诗经诗经的篇目与分类的篇目与分类:n n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小雅:南亥、南亥、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一说原来有辞,后来亡佚了,本来就有声无辞,是由笙演奏的)n n包括风风、雅雅(大雅、小雅)、(大雅、小雅)、颂颂(周颂、鲁颂、商颂)。(周颂、鲁颂、商颂)。n n战国楚简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孔子诗论,其排序正与现在,其排序正与现在相反,为颂(讼)、雅(夏)、邦风。相反,为颂(讼)、雅(夏)、邦风。n n关于这三类的划分标准,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n nA、毛诗序的“功用说”。n n毛亨(?)毛诗序认为:“风,风也,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为政者用之教化人民,“上以风化下上以风化下”。如关雎“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用之邦国焉”。而“下以风刺上,主文而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n n雅的功能主要是纠察王者的政治:“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政有大小,故有小雅小雅焉,有焉,有大雅大雅焉。焉。”n n颂的功用是赞美神灵、歌颂君王:“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于神明者也。”n nB、郑樵、郑樵“曲调说曲调说”。n n诗辨妄诗辨妄:乡土之音曰乡土之音曰“风风”,朝,朝廷之音曰廷之音曰“雅雅”,宗庙之音曰,宗庙之音曰“颂颂”。n n朱熹、崔述、阮元、梁启超、王国维。n nC、目前,学界一般认为,诗经的分类主要立足于音乐,并考虑音乐和地区的关系。n n墨子墨子公孟公孟篇:篇:“弦诗三百,歌诗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三百,舞诗三百。”n n史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子皆弦歌之。”n n“风风”,先秦乐曲的通名,先秦乐曲的通名。n n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楚囚操琴:“乐操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土风,不忘旧也。”乡土之音就是“风”。n n襄公十八年记师旷:“吾骤歌北风,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北风不竞,多死声。又歌南风,北风不竞,多死声。”四方之音可以称“风”。n n“国风国风”即是各国各地区的乐曲(乐调即是各国各地区的乐曲(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诸侯国)n n国风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包括:n n周南(周南(11)、召南()、召南(14)、邶风()、邶风(19)、鄘)、鄘(10)风、卫风()风、卫风(10)、王风()、王风(10)、郑风)、郑风(21)、齐风()、齐风(11)、魏风()、魏风(7)、唐风)、唐风(12)、秦风()、秦风(10)、陈风()、陈风(10)、桧风)、桧风(4)、曹风()、曹风(4)、豳风()、豳风(7)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 n n“雅雅”,是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的,是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的名称。名称。n n是一种比较正统、典雅,符合礼仪规是一种比较正统、典雅,符合礼仪规范和统治者所提倡的乐调。范和统治者所提倡的乐调。n n雅乐有两个特征:一是地区的确定性,雅乐有两个特征:一是地区的确定性,二是乐曲的正统性。二是乐曲的正统性。n n“雅”者,夏也。雅与夏通,荀子荣辱:“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所以,雅声就雅声就是夏声,雅乐就是夏乐。是夏声,雅乐就是夏乐。n n从地域看,雅乐原产于周王室的所在地镐京镐京一带,亦称宗周宗周,周人的发祥地渭水流域渭水流域,而这一流域古人习称为“夏夏”。正因为如此,雅乐成为正统雅乐成为正统的朝廷音乐的朝廷音乐。后来在地域上虽然有所突破,如周南、召南等“乡乐”也被雅化,但雅乐的主体仍在镐雅乐的主体仍在镐京王畿地区。京王畿地区。n n雅有大、小之分;其根据可能是雅乐歌曲的长、短歌曲的长、短,但也有人认为,小雅小雅来自下层(民间、士风),大雅则朝来自下层(民间、士风),大雅则朝廷士大夫所写的廷士大夫所写的“献诗献诗”(纯粹的朝廷之音)。小雅74篇;大雅31。n n“颂颂”:是专门用于王室祭祀的是专门用于王室祭祀的“宗庙宗庙之音之音”。n n伴以舞蹈,伴以舞蹈,“颂颂”有有“容容”的意思,的意思,正是舞蹈的正是舞蹈的“形容形容”,舞蹈的,舞蹈的“模样模样”。n n毛诗序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以其成功告于神明。”n n王国维说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观堂集林观堂集林说周颂说周颂)。)。n n颂的节奏迂徐缓慢,庄严凝重,典型颂的节奏迂徐缓慢,庄严凝重,典型的庙堂乐歌。颂乐只有周天子祭祀可的庙堂乐歌。颂乐只有周天子祭祀可用,经周天子特许鲁、宋也可以用。用,经周天子特许鲁、宋也可以用。他人使用则为僭越乱礼。他人使用则为僭越乱礼。n n孔子说季氏三家使用孔子说季氏三家使用“雍雍(雝)(雝)彻彻”就是乱礼。就是乱礼。n n周颂周颂31;鲁颂鲁颂4;商颂商颂5.其中其中商颂商颂究竟为何时之作品,学究竟为何时之作品,学界有争议。(一说为商,一说为宋)界有争议。(一说为商,一说为宋)n n3、诗经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n n诗经305篇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很难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论定其创作时期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公元前11世纪至前世纪至前6世纪(世纪(500多年)。多年)。n n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在名称上便有比较明确的标识(十五国风)。n n它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它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地域相当广阔,包括东之齐鲁、西之渭陕、北之燕冀、南之江汉,范围今之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五省,及其湖北北部、安徽南部地区。n n4、诗经诗经的收集和编订的收集和编订n n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采诗、献诗、删诗之说。n nA、采诗说。古人考周代制度,有、采诗说。古人考周代制度,有“采采诗诗”一说。主要典籍:一说。主要典籍:n n孔丛子孔丛子巡狩篇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采歌谣,以观民风。”n n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n n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n n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五谷毕,人民皆居宅,男女同巷,相从夜绩。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下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下。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n nB、献诗说、献诗说n n认为是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按周代礼制,王室卿大夫也有献诗的义务与责任。主要文献:n n国语国语周语周语中(中国最早的一部国中(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载:别史著作)记载:“故天子听政,使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语。”n nC、删诗说n n认为孔子对诗经进行过整理、删改和润色。n n司马迁在司马迁在 史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世家中写道:中写道:“古者古者诗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以求合 韶韶、武武、雅雅、颂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备王道,成六艺。”n n诗经诗经的编辑者应为王官乐师。的编辑者应为王官乐师。n n5、诗经诗经的作者的作者n n诗经只有少量篇目提及作者,大部分篇目的作者难以确考。n n n n能够知道姓名的,有三类七位:一类是写进诗篇的,如小雅节南山:“家父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小雅巷伯:“寺人孟子孟子,作为此诗。”大雅崧高:“吉甫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大雅蒸民:“吉甫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尹吉甫,宣王时代)n n二是先秦史传说的,如大雅桑柔为芮良夫,鄘风载驰为许穆夫人,商颂五篇为正考父。n n另一类为秦汉注家所说,如鲁颂四篇的作者为史克。除此290篇皆无考。n n从采诗说、献诗说来看,这些诗篇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王官、乐师加工修订订,经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集体创作创作的性质。再者古人没有“著作权著作权”的意识的意识。所以,不知作者,不足为奇。n n6、诗经诗经的流传:的流传:“四家诗四家诗”n n“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n n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并列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所传,属古文经学派古文经学派,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故得以流传。二节、诗经的内容n n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n n举凡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民风习俗、人情世态,当时之邦国分封、宗庙祭祀、朝觐宴享、乡饮射礼、农业生产、边事冲突、战争徭役、婚姻嫁娶、男女私情、世风民俗等等。n n一、祭祖颂歌与周族史诗一、祭祖颂歌与周族史诗n n左传左传成公十三年成公十三年曰:曰:“国之大事,国之大事,维(在)祀与戎。维(在)祀与戎。”n n诗经的大雅与“三颂”中有许多用以祭祀的诗歌,它们大多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部族发生、发展、迁移的历史,或歌颂先公先王的德业,皆为歌功颂德之作。n n关于史诗关于史诗:n n诗学:史诗、抒情诗、戏剧。黑格尔美学。但都是西方观念中的史诗,主要是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古希腊史诗。(p71注释18)n n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大雅5篇,有人说前三篇如褚斌杰)n n记录了周族诞生、发展、迁移,以致灭商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古公亶父)、王季、文王、武王的功业。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n n始祖后稷(后稷稼穑)生民:n n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受孕之奇诗经原始)n n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生之易)n n1、闻一多1940年姜嫄履大人迹考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上古神话,揭示“姜嫄履大人迹”的真相。n n2、关于周人以熊为图腾:(孙作云、于省吾)n n“履帝武敏”、“巨人迹”、“大人迹”就是履熊迹而生子,周人以熊为图腾。n nA、氏族社会末期,“部落”分布情况是:东方沿海一带,以鸟为图腾,所谓“鸟夷”。如舜族以凤鸟为图腾,丹朱族以鹤为图腾,后羿以乌为图腾,殷祖以燕子为图腾。中原部落,多以两栖动物或鱼类为图腾,如蚩尤族以蛇为图腾。n n西北高原部落,则以野兽为图腾,黄帝之族以熊为图腾,伐炎帝时所率“六兽之师”(熊、罴、貔、貅、貙、虎)。西北羌族以羊为图腾,戎狄以犬为图腾。周人居渭水,杂于戎狄之间,应以野兽为图腾。n nB、周人姬姓,黄帝亦姬姓,而黄帝号“有熊氏”。n n姬姓亦与熊有关:白虎通姓名篇: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好)氏,祖以玄鸟子生也;周姓姬姓,祖以履大人迹生也。姬 就是熊迹之形,与迹古音相通。n n3、母系社会说n n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n n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保护之灵)n n后稷被弃,履险不惊,遇难不死,神异之处。n n后稷被其母姜嫄抛弃之原因:n n1、无父被弃说无父被弃说 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引褚先生之语曰:“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n n清人方玉润;今人赵国华先生也说:“稷之遭弃,是缘于母亲姜嫄无夫而生子。”n n2、图腾考验说图腾考验说 :后稷出生后被三次抛弃,这带有图腾考验仪式的内涵。n n巫术考验儿童的史实。n n3、形体异常说、形体异常说n n“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诞弥厥月,先生如达”n n袁珂:n n达就是羊胞胎的意思,小羊初生,胞胎完具,胞胎落地后,始破胎而出。言后稷生时象羊胞胎那样是一团肉球的形状。这样就是史记所说的姜嫄“以为不祥,弃之隘巷”。n n刘毓庆新说:“食物志云:苦瓜一名菩荙先生如达当读作先生入瓜。在神话传说中,许多民族都与瓜发生过关系,如基诺族、布朗族、傣族等,传说便是从瓜中生出来的;苗、瑶、拉祜等族则有在葫芦瓜中避水的传说。n n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嗜好天生)n n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克勤人事)n n诞降嘉种,维秬维秠n n(播种肇祀)n n祭祀:n n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报赛祈年)n n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尊祖无怠)n n从这章诗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n n第一,周人认为他们最早的祖先是女祖,即姜嫄,最早的男祖叫后稷,是姜嫄无夫而生的。第二,周人极端地夸大后稷的种植功劳。第三,二雅时代对此事的文饰。n n公刘时代周人已建立了国家公刘时代周人已建立了国家n n公刘:记载公刘率领周人由邰(陕西武功)迁徙到豳地(彬县,旬邑),开始定居生活。京邑、馆舍、军队,可见公刘之时已有国家。n n公刘的时代约在夏末商初,史记刘敬传:“公刘避桀居豳。”(豳诗)n n太王迁岐太王迁岐n n古公亶父时代,周人又由豳地迁于岐。迁岐以后势力强大,伐商的基础在此时建立。因此,诗经中有两首诗专门赞美太王:周颂天作(成王时代祭祖),大雅大雅绵绵。另外皇矣有两章赞美太王。n n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n n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无君?我将去之。”n n去豳,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n n又曰:昔者大王居豳,狄人侵之,去之歧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n n“牧师牧师”王季王季n n太王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次季历。太王死,三子季历即位,是谓王季。n n太伯让位于季历,与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议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n n文王受命文王受命n n伐纣之基础,奠基于文王。西周之典章制度,肇始于文王。n n诗经中有许多祭祀歌是祭祀文王的,而且多列于祭祀歌之首。如:周颂: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我将;大雅:文王、皇矣、灵台等等。n n武王伐纣武王伐纣n n文王奠定基础,武王继之,对殷商王朝完成了最后一击,即牧野之战。n n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n n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占了大量篇幅,其中又以祭祀文王的最多。n n周颂第一篇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愚谓此正善于形容文王之德也,使从正面描写,虽千言万语,何能穷尽?文章虚实之妙,不于此可悟哉?诗经原始)n n维天之命,大平告文王也。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n n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n n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n n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n n即是对祖先功德的歌颂,又是对自我的肯定。n n玄鸟:祀高宗也。武丁n n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n n商颂尚武、杀伐n n殷武n n赞美诗:n n雅、颂有不少对祖先、神灵以及王权的赞美,典型的庙堂文学。节奏舒缓,雍容典雅,肃穆虔敬。农事诗农事诗n n周人以农业起家,诗经中有不少反映农业生产及其农事活动的诗歌。n n农事活动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活动:n n春季之祈谷、藉田典礼等,天子亲率诸侯、公卿、百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象征性地开犁。n n秋后隆重举行报祭礼,答谢神灵。n n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祭祀乐歌。n n丰年描写了农业大丰收的情景;n n载芟、噫嘻则表现了“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盛大劳动场面。n n七月:n n豳风七月风诗中最长的一首,8章88句,380字。叙述了一年间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景。n n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n n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n n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n n现代一般认为,诗歌叙述了“农夫”一年中所从事的农业劳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人民的艰苦生活。n n农事诗农事诗: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n n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n n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n n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n n n n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n n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n n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n n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n n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n n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鶉尾、寿星、大火、析木。n n朱熹:嫁人,远离父母。n n感春阳之气,春女思男。何其亵慢n n方玉润:数说皆泥读“公子”字,而未尝体会“殆及”神吻也。n n公子者,诗人不过代拟一女子心中之公子其人也。曰“殆及”或然而未必然之词也。女当春阳,闲情无限,又值采桑,倍惹春愁,无端而感动目前,不知日后将公之公子为归耶?n n抑别有谓于归者在耶?此少女心中所有事,并不为亵,亦非为僭。王政不外人情,非如后儒之拘滞而不通也。且著此句于田野朴质之中,愈见丰神摇曳,可以化旧为新,而无尘腐气,亦文章中之设色生姿法耳。(诗经原始)n n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n n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n n一般观点:n n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n n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n n艺术上:n n1、写实铺叙,直赋其事;2、对比手法;3、景物衬托和暗传手法;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n n歌谣十二月的形式。n n宴饮之歌(燕飨诗)n n以君臣、贵族、亲朋好友欢聚宴饮为主要内容,富有贵族生活情调。n n小雅鹿鸣:n n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n n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n n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n n这是一首天子大宴群臣嘉宾的诗,歌颂了欢迎来宾、款待嘉宾的热情。n n诗序诗序:鹿鸣,燕群臣嘉宾也。n n四始四始:关雎、鹿鸣、文王、清庙,四类诗的典范,中和安乐之音。n n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n n传曰:“宾臣者帝,师臣者王。”n n作用作用:周代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制社会,燕飨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有其政治目的:n n1、维系宗族之间相亲相爱关系的纽带,当然也是维系社会组织的纽带。亲亲之道;尊尊之义;亲族间的脉脉温情;社会稳定。小雅小雅常棣常棣n n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n n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n n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n n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n n诗序诗序: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n n诗经原始诗经原始:周公燕兄弟也。n n盖良朋妻孥皆以人合人合,而兄弟则若天合。以天合天合者,虽离而实合;以人合者,虽亲而实疏。故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n n国语周语中:“饫以显物,宴以合好。”n n异族之间。分封、宴饮实现异族人群统一的一个重要方略。n n鼓乐齐鸣的宴饮代替了鼓声阵阵的战场杀戮。即使是再奢华的宴饮,比起血腥的屠杀,也还是人道的,所以我们说宴饮诗歌唱的是人道的和平政治。n n2、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范和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行为风范,突出了等级关系的差别。所谓“尊尊”、“亲亲”、“贵贵贱贱”。n n礼记乡饮酒义:“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於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於人祸也。”n n仪礼燕礼贾公彦疏云:“燕有四等,目录云诸侯无事而燕,一也。卿大夫有王事之劳,二也。卿大夫又有聘而来还与之燕,三也。四方聘客与之燕,四也。”n n乡饮酒礼是宗族性的,燕礼则是政治性的,“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n n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n n“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记n n“宴以合好”的精神所在:旨在实现人群之“合”、人伦之“和”。而这样一种宴饮仪式,实际上是以“人道”应和着“天道”。n n四、怨刺诗四、怨刺诗n n(政治讽喻诗、忧时伤世、愤慨悲叹、(政治讽喻诗、忧时伤世、愤慨悲叹、怨天尤人、悯时伤政)怨天尤人、悯时伤政)n n诗经中所谓的“变风变雅变风变雅”。n n怨刺诗主要集中于“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卬。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巧言巷伯等等。二雅中的怨刺诗主要集中于厉王、幽王时期。n n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大雅大雅荡荡n n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n n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章)n n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8章)n n大雅中的怨刺诗,针砭朝政,情绪相当激愤,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怨而不怒),更多的还是规谏。n n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虽然也是统治阶层的一员,但是却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是一些下层的小官小吏,甚至处于受压抑的社会地位。n n这些怨刺诗不但指责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也感叹自身的遭遇和不幸,常常有一种惶惶之感。n n小雅节南山:n n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n n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1章)n n十月之交:n n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n n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3)n n雨无正:n n雨无正,大夫刺幽王也。n n“鼠思泣血”可见作者对周王苦口婆心的劝谏。n n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於谗,故作是诗也。n n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5)n n n n周王的昏聩,政治的黑暗与腐败,首先激起的是人们的愤激之情,对谗佞小人的讽刺与指责,对周王苦口婆心的劝谏,对君子的热切期望。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王朝已经失去了上天的护佑,以前那种寄希望于“君子”、n n那种期待在历史废墟的瓦砾上重建王朝大厦的希望和努力也都是徒然的。n n于是激昂的救人济世之情逐渐冷却,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悲观绝望,体现于诗篇中就是一种生命的苦恼意识。n n首先感觉到的是上天对自己的遗弃。继之而来的就是对生命的忧患和颤栗。由绝望而及时行乐。n n小雅小宛:各敬尔仪,天命不又。n n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n n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n n钱钟书:“虽每章皆申好乐无荒之戒,而宗旨归于及时行乐。”(管锥编)n n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n n“反言以劝人及时行乐。”“此诗亦教人及时行乐,而以身后事危言恫之,视蟋蟀更进一解。”(管锥编)n n关于国风中“怨刺诗”的评价问题:n n魏风伐檀硕鼠、陈风株林五、战争与徭役n n诗经中的战争诗从表现的情绪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武功的宣扬,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和乐观主义精神;一类则表现了厌战情绪和思乡之情。n n灭商以前的战争和商颂中所写的战争多表现出一种昂扬的尚武精神。如大雅大明与皇矣。n n大明:n n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n n商颂n n商颂殷武:n n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n n周王朝建立后的战争诗,也有一些诗篇表现出了昂扬的战斗激情,歌颂了王师的威武与功绩,但和王朝建立以前显然不一样。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n n常武第五章n n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n n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无衣)n n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双方军队血与火的厮杀。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军威声势,军容军貌军容军貌。并且这种战争多是防御性的,没有侵略性(进攻性)。周王室在与周边异族(蛮族)的冲突中,在战略上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诗经中这种描写的战争的诗篇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威慑,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威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没有血腥味。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没有血腥味。n n国语周语上“先王耀德不观兵”。n n“无勤民于远”n n小雅采薇n n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悲,莫知我哀!n n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n n豳风东山 n n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n n王风君子于役:n n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婚姻爱情婚姻爱情n n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n n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n n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n n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秦风秦风蒹葭蒹葭:n n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n n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n n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n n邶风静女:n n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n n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n n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n n欧阳修诗本义:“静女一诗,本是情诗。”n n郑风子衿:n n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n n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n n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n n朱熹:“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n n王风采葛n n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n n召南野有死麕:n n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n n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n n舒而脱脱兮,无感(撼)我帨兮,无使尨也吠。郑风郑风将仲子将仲子:n n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n n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n n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n n召南摽有梅:n n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n n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n n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n n鄘风柏舟:n n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n n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n n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n n弃妇怨诗弃妇怨诗:n n卫风氓是一个弃妇对丈夫的控诉。表现了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了弃妇的愤懑不平。全诗充满了对男子的怨恨与责难,也表达了自己的悔意。n n周南桃夭:n n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n n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n n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n n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n n卫风硕人n n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n n清人姚际恒极为推赏此诗,称言“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方玉润同意其“绝唱”之说,并指出这幅“美人图”真正美的所在:“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诗经原始)。n n郑风女曰鸡鸣:n n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n n“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第三节诗经的艺术及其影响n n一、写实的手法一、写实的手法n n日常性、现实性是其基本特征。日常日常性、现实性是其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成了文学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成了文学的中心素材。的中心素材。n n荷马史诗荷马史诗n n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n n影响:显著的政治、道德伦理色彩。影响:显著的政治、道德伦理色彩。n n“美刺说美刺说”n n关注了现实人生,但抑制了审美,妨关注了现实人生,但抑制了审美,妨碍了文学的多样性及其自由发展。碍了文学的多样性及其自由发展。n n二、抒情色彩二、抒情色彩n n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荷马荷马史诗史诗n n“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的“中和中和”之之美。美。n n淡淡的忧伤;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淡淡的忧伤;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n n但但诗经诗经中并不乏明朗欢快、天趣中并不乏明朗欢快、天趣盎然、自然真挚之作。盎然、自然真挚之作。如如女曰鸡鸣女曰鸡鸣、芣苡芣苡、狡童狡童等等 n n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使我不能餐兮。n n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使我不能息兮 n n郑风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n n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星有烂。n n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n n中国文学的传统中国文学的传统n n渊源:渊源:周易周易卦爻辞卦爻辞n n大过大过九二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女妻。n n中孚中孚九二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n n什么是赋比兴?什么是赋比兴?n n赋:朱熹赋:朱熹诗集传诗集传卷一:卷一:“敷陈其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事而直言之也。”简言之,赋就是铺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作者把自己的生活、思想、陈直叙,即作者把自己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其有关事物、事件平铺直叙地情感及其有关事物、事件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表达出来。豳风豳风七月七月 n n比:比:n n朱熹朱熹诗集传诗集传卷一:卷一:“比者,以彼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其实比也就是比喻之意。事物来比喻。其实比也就是比喻之意。n n卫风卫风氓氓:n n桑之未落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二章--《诗经》资料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