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38.pdf
-
资源ID:69830097
资源大小:801.66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精品文档】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38.pdf
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2014-2015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大桥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否则不给分,每小题2 分,共 40 分)1中考期间跳广场舞的阿姨为了减弱噪声,自觉把音响的音量调小,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A在声源处 B 在传播过程中C在人耳处 D 在声源和人耳处2下列有关声的现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老师的讲课声是通过空气振动产生的C真空不能传声D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旋钮实质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3我们通过声音能区分不同的人,主要是依据说话人声音的()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 速度4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20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是200m,则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是()A1h B5min C 50s D10s 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8cm/s D 7cm/s 生活中关于热现象叙述正确的是()A打开冰箱门,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B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这是汽化现象7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C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器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8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9在寒冷的冬天,以下实例中,属于升华的是()A树枝上形成的“雾凇”B 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C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D雪花在脸上变成水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10“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道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11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A只有液化 B 只有汽化 C 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12看起来清澈见底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跳下去就出现了危险,幸好有同学及时相救小明在岸上看池水比实际浅的原因是()A从池底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反射B小明的眼睛产生的错觉C从池底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D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13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A B1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月食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变小C物体通过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的实像D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5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15,反射角为()A15 B20 C30 D 6016如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现象,其成像的原因是()A光的折射 C 光的色散 D光的直线传播17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能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的是()A潜望镜小孔成像光的色散放大镜18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B 雨后彩虹光的反射C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19能正确表示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光路图是()A B20使用下列光学器材,能使物体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是()A放大镜幻灯机D平面镜二、填空题:21熟悉的歌手或同学,你一听便知是谁,你是根据他(她)的声音的来识别的班里的一位男同学是个大嗓门,那是由于他声音的大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和“鸟”叫声的区分依据的是声音的不同;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是在控制噪声23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Hz20000Hz:靠近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一般都安装有隔音墙,这是在声音减弱噪声24日常生活中声音的“高”与“低”,其物理意义是不同的,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例如:一名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里的“低”指的是;“高”指的是成语“震耳欲聋”,从声音的特性分析,描述的是的大小25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公式为v=,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 和 km/h其关系是 1m/s=km/h26如图所示是一些小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min;加热至第10min 时,物质的状态为27夏天,奶奶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不一会儿鸡蛋上便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都自动消失了请你帮奶奶解释一下,这一过程先后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依次是和28有关光现象,以下解释是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像;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在平静的湖面上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是光的现象29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三种色条合成,电视遥控器用(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30身高 1.66m 的小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她在镜中的像高为m 像与小颖的距离是m,若她向平面镜靠近1m,此时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31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已知AOM=30,BOC=90,请计算:反射角等于,折射角等于32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而产生的,如果在看到闪电后秒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米(声速取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33太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m/s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做光的34湖边的路灯距湖面高3m,湖水深7m,映在平静湖水中灯的“倒影”距离湖面m 35丽丽在湖边树荫下乘凉,发现地面上有很多圆形光斑,这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太阳的像,她看到湖水中有树的倒影和鱼,其中“倒影”是光的现象鱼是光的形成的36 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个别同学被前方高个子同学挡住,看不到黑板上的一些字,这是因为光的缘故37能用光屏承接到的是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的是像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38如图是光线照到水平面镜上的反射光路,做出法线和入射光线39画出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40(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选填“A”或“B”)部分(2)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记录数据如表: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90 94 96 98 98 98 98 第 1min 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温度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3)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在丙图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象(4)实验中要缩短水从初始温度加热到90的时间,可采用下列方法正确A水越少越好B用温水代替冷水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41如图,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斜射到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出反射角的度数四、计算题:分,要求计算题中应有计算公式,否则不得分)42海洋中游得最快的鱼是旗鱼,它游动时的速度能达到28m/s,求它以这样的速度游4s 钟,能游多远?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2014-2015 学年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大桥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否则不给分,每小题2 分,共 40 分)1中考期间跳广场舞的阿姨为了减弱噪声,自觉把音响的音量调小,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A在声源处 B 在传播过程中C在人耳处 D 在声源和人耳处【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声现象【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解答】解:把音响的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了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一道声学基础题2下列有关声的现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老师的讲课声是通过空气振动产生的C真空不能传声D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旋钮实质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声现象【分析】A、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调节音量旋钮是改变声音的强弱【解答】解:A、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出禁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故A错误;B、老师讲课时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D、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旋钮是改变声音的强弱,即响度,故D错误故选 C【点评】此题考查音色,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一道声学基础题3我们通过声音能区分不同的人,主要是依据说话人声音的()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 速度【考点】音色【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我们通过听声音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说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 BCD错误,A正确;故选 A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4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20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是200m,则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是()A1h B5min C 50s D10s【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已知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20m/s 的速度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是200m,利用 v=即可求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解答】解:由 v=得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t=10s故选 D【点评】由于题目中将已知条件告知,直接代入公式即可求解,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8cm/s D 7cm/s【分析】据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5cm=0.45m,利用 v=可求出平均速度【解答】解:滑块的平均速度:v=0.09m/s=9cm/s,故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从图片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从题干出发,通过具体计算得到准确答案,然后和选项比较得出正确选项6生活中关于热现象叙述正确的是()A打开冰箱门,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B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这是汽化现象【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生活中的凝华和液化现象,以及它们的成因【解答】解:打开冰箱门,一股“白气”扑面而来,“白气”的形成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错误;B、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错误;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正确;D、冰冻的衣服变干,这是固体变成气体,属于升华现象;错误;故选 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凝华和液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7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C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器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考点】声与能量【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 超”等;(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解答】解: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该选项符合题意;C、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器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利用,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属于基本内容8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 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据此分析【解答】解: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C、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选 A【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9在寒冷的冬天,以下实例中,属于升华的是()A树枝上形成的“雾凇”B 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C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D雪花在脸上变成水【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逐个分析选择项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然后与题目要求相对应从而确定答案【解答】解:A、树枝上形成的“雾凇”,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A不符合题意;B、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一种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C、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是雪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C符合题意;D、雪花在脸上变成水,是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D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评】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与理论联系起来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0“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道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专题】应用题【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根据我们对于液化和凝华的了解来作答【解答】解:雾、露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霜、雪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选 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自然现象中雾、露、霜、雪的形成过程,判断物态变化,先看变化前后的状态,再根据定义确定11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A只有液化 B 只有汽化 C 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寒冷的冬天,人通过呼吸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气;不久“白气”又看不见了,是因为小水珠又变成了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故选:C【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12看起来清澈见底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跳下去就出现了危险,幸好有同学及时相救小明在岸上看池水比实际浅的原因是()A从池底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反射B小明的眼睛产生的错觉C从池底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D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池底反射的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池底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底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解答】解:池底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人看到的池底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到的是池底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池底虚像,像在池底实际位置的上方,因此看起来池水较浅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故选 C【点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是造成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变浅的根本原因理解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是解决此类折射问题的关键;有时可以利用折射时光路可逆帮助解题13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A B【考点】【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解答】解: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红光在最上面,紫光在最下方故选 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颜色的光经过透镜的折射能力的不同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月食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变小C物体通过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的实像D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都在同一直线上,都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不同的是发生日食时月球在中间;发生月食时地球在中间;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解答】解:月食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叙述错误;光在其它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速度变小,故 B叙述正确;物体通过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C叙述错误;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叙述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记忆即可15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15,反射角为()A15 B20 C30 D 60【考点】光的反射定律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解:已知入射角为1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反射角也是15;故选 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以及利用反射定律对反射角和入射角进行计算16如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现象,其成像的原因是()A光的折射 C 光的色散 D光的直线传播【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解答】解: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穿过小孔后会在小孔后面的屏上成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有力地证明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孔成像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17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能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的是()A潜望镜小孔成像光的色散放大镜【考点】光的反射定律【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如水中的倒影、镜中的像等;(3)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利用的是光的折射【解答】解:A、潜望镜是由平面镜组成的,因此是应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故A符合题意;B、小孔成像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C、光的色散,是由于太阳光照到三菱镜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 A【点评】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光的直线传播的了解与掌握,在平时要注意区分18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B 雨后彩虹光的反射C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考点】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物体表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叫做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水面成像等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介质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叫做光的折射,例如: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解答】解:A、水中倒影属于光的镜面反射,该选项说法错误;B、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该选项说法错误;C、形影不离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以及折射这三种光学现象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19能正确表示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光路图是()A B【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专题】【分析】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解答】解:A、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不符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规律,故A选项错误;B、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没有改变,不符合光的折射定律,故B选项错误C、图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了,不符合光的折射规律,故C选项错误;D、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分居法线两侧,符合折射的规律,因此 D选项正确;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光的折射定律,搞清入射光线、法线以及折射光线的关系和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20使用下列光学器材,能使物体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是()A放大镜B照相机C幻灯机D平面镜【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2f 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2)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解答】解:A、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在Uf 时,通过凸透镜能看到一个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故该选项符合题意;B、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在U2f 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在2f U f 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不符合题意;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D、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点评】各个光学器件的成像原理是不同的,要把握住其成像原理和特点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21熟悉的歌手或同学,你一听便知是谁,你是根据他(她)的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班里的一位男同学是个大嗓门,那是由于他声音的响度大【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声现象【分析】响度的大小主要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解答】解: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嗓门大”是说声音的振幅较大,声音的响度也会很大;故答案为:音色;响度【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和“鸟”叫声的区分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音色【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解答】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和“鸟”叫声的区分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判断的;在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答案为:音色;传播过程中【点评】该题考查了同学们对音色的理解和减弱噪声方式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23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 Hz20000Hz:靠近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一般都安装有隔音墙,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考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人耳只能听到20Hz 到 20000Hz之间的声音;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解答】解: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 20000Hz 之间的声音;靠近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一般都安装有隔音墙,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答案为:20;传播过程中【点评】本题考查人耳感知声音的条件即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题24日常生活中声音的“高”与“低”,其物理意义是不同的,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例如:一名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里的“低”指的是音调;“高”指的是响度成语“震耳欲聋”,从声音的特性分析,描述的是响度的大小【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专题】声现象【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解答】解:低音是指声带振动频率慢,发出的音调低;放声高歌是指声带振动幅度大,即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成语“震耳欲聋”,从声音的特性分析,描述的是响度故答案为:音调;响度;响度【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音调和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25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公式为v=,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 和 km/h其关系是1m/s=3.6 km/h【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简答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1m/s=3.6km/h【解答】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为m/s,常用单位km/h,1m/s=3.6km/h 故答案为:;3.6【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公式及其单位换算,属于基础题目26如图所示是一些小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10 min;加热至第10min 时,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图像综合题【分析】(1)图中从第5min 开始熔化,到第15min 结束,这段时间物体处于熔化过程中(2)晶体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解答】解:由图知,冰从第5min 开始熔化,到第15min 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15min5min=10min,加热至第10min 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故答案为:10;固液共存【点评】此题考查了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掌握晶体熔化的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应能够从图象中分析出晶体的熔点、熔化时间及温度变化情况27夏天,奶奶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不一会儿鸡蛋上便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都自动消失了请你帮奶奶解释一下,这一过程先后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依次是液化和汽化【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要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过程,首先要弄清水是以怎样的物态形式出现,结合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和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得出正确选项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解答】解: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鸡蛋会液化为水珠,发生液化现象,然后小水珠又慢慢蒸发成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所以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故答案为:液化;汽化【点评】由生活现象判断物态变化这类题目,一定要搞清物体先后都是以什么状态出现,然后结合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来判断物态变化过程,结合题意认真分析,不可盲目判断28有关光现象,以下解释是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实像;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在平静的湖面上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是光的折射现象【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在分析几个实例时,要注意区分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1)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解答】解: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是实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从水中通过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虚像,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蓝天白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棱镜分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答案为:实;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29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电视遥控器用红外线(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考点】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红外线【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1)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2)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可以做成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探测仪等【解答】解: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红外线来遥控电视,不同按钮发出红外线的频率是不同的故答案为:红、绿、蓝;红外线【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知识得到学以致用,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的兴趣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30身高 1.66m 的小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她在镜中的像高为1.66 m 像与小颖的距离是4 m,若她向平面镜靠近1m,此时像的大小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解答】解:小颖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m,像与她相距4m;她在镜中的像高与本人身高相同,为1.66m小颖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和小颖的自身的大小有关,跟小颖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关系,所以小颖靠近平面镜时,小颖像的大小不变故答案为:1.66;4;不变【点评】人靠近平面镜时,感觉像变大,实际上像的大小不变,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增大,感觉像在变大,是一种错觉31(2 分)(2014?凉山州)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已知AOM=30,BOC=90,请计算:反射角等于60,折射角等于30【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可以根据入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利用反射光线如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可以确定折射光线和界面的夹角,进而可以确定折射角的大小【解答】解:(1)已知 AOM=30,则入射角 AON=90 30=6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是60(2)由 AOM=30,可知,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BOM=30,已知 BOC=90,则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COM=9030=60,所以折射角 CON=9060=30故答案为:60;30【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中各个角度的大小关系解决此题时,明确各个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非常重要32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振动而产生的,如果在看到闪电后4 秒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1360 米(声速取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2)由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利用s=vt 可计算出闪电处距人的距离【解答】解:(1)不同的云团放电时就会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而发出雷声;(2)由 v=可得,闪电处距人的距离是:s=vt=340m/s4s=1360m;故答案为:振动;136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距离的计算,都属于基础知识推荐学习K12 资料推荐学习K12 资料33(2014?云南)太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色散【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m/s;(2)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七色光的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 蓝、靛、紫【解答】解:(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故答案为:3108;色散【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光的色散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34湖边的路灯距湖面高3m,湖水深7m,映在平静湖水中灯的“倒影”距离湖面3 m【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平静的湖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解答】解:平静的湖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灯在湖水面上成虚像,灯和灯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灯到水面距离是3m,所以灯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3m 故答案为:3【点评】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35丽丽在湖边树荫下乘凉,发现地面上有很多圆形光斑,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的像,她看到湖水中有树的倒影和鱼,其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