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待修改.ppt
细细胞胞内内液液细细胞胞外外液液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体液:血浆血浆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并不是人体内的所有液体都为体液,也并不是除细胞内液外的所有液体都是细胞外液,比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唾液、胃液等)。他们虽在人体内存储,但由于其所在器官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因此不能算作细胞外液,也不能算作体液.另外,血液不全属于细胞外液。血液的成分:血液的成分:二、细胞外液的成分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细胞外液外液 不同点不同点相同点相同点存在部位存在部位生活的细生活的细胞胞化学成分化学成分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淋巴淋巴血浆中含血浆中含较多的蛋较多的蛋白质,而白质,而组织液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淋巴中蛋白质含量白质含量很少很少血管中血管中组织间隙组织间隙淋巴管淋巴管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细都属于细胞外液,胞外液,共同构成共同构成人体内环人体内环境,基本境,基本的化学成的化学成分相同分相同淋巴管淋巴管淋巴淋巴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组织液组织液血管壁血管壁红细胞红细胞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淋巴淋巴血浆血浆组织细胞组织细胞O2、营养物质、营养物质O2、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代谢终产物代谢终产物代谢终产物代谢终产物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相互转化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相互转化1.1.渗透压渗透压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成因: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越多越大越大越少越小越小2.2.酸碱度酸碱度(1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pH为为7.357.357.457.45。(2 2)维持因素:)维持因素:主要由主要由HCO-3、HPO2-4等离子有关,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等离子有关,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影响因素:主要与Na、Cl含量有关.临床上把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叫做等渗溶液,如临床上把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叫做等渗溶液,如0.9的的NaClNaCl溶液溶液或者或者5 5的葡萄糖溶液的葡萄糖溶液。3.3.温度温度(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左右(2)体温高低比较: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体温高低比较: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外界环境内环境内环境四、内环境的作用四、内环境的作用1.1.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生活内环境分别是()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生活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淋巴和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A B C D C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中、精子进入输卵管中 B、牛奶被引入胃中、牛奶被引入胃中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 D、胰岛素被注射入皮下组织中、胰岛素被注射入皮下组织中D(01年全国年全国)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溢出,会造成局部(性增加,血浆蛋白溢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淋巴减少C5.人由于长期饥饿而导致身体浮肿是由于细胞外液中的哪一部分人由于长期饥饿而导致身体浮肿是由于细胞外液中的哪一部分增加引起的()增加引起的()A、血浆、血浆B、组织液、组织液C、淋巴、淋巴D、细胞质、细胞质B2.如图表示人体的皮下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周围的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淋巴管阻塞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B.C.D.D解析:选D。管壁破损、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都会导致组织液的浓度增加,吸水能力变大,导致组织液有所增加;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造成组织水肿;淋巴管阻塞组织液积累,导致组织水肿。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1.过敏反应 2.营养不良 3.毛细淋巴管受阻 4.细胞代谢旺盛 5.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组织水肿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渗透压)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水渗透到组织液,发生水肿现象。产生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由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而引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营养不良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在生物体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营养不足,且蛋白质严重消耗,细胞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使血浆蛋白含量过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的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的水分子回渗到毛细血管中的速率降低,即血浆中大量水分透过毛细血管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而引起组织水肿。2过敏反应 由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强,从而使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促进水分过多的进入组织液,而导致组织水肿。3淋巴循环受阻 正常情况下,由血浆生成的组织液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流到血液中,小部分则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从而维持了组织液的相对稳定。当淋巴管阻塞(如丝虫寄生)或淋巴循环受阻时,将导致组织液不能及时顺利形成淋巴而积聚于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加;另外,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淋巴及时运走,而在组织液中滞留,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水分增加,最终引起组织水肿。局部代谢旺盛 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代谢产物也增加时,就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表现出组织液生成增多,形成水肿。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血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汇入血液循环,所以随组织液增加的同时,淋巴的生成也会增加。5某些脏器病变 人体患某些疾病时(如肾小球肾炎、肝炎等),都会引起血浆蛋白流失到组织间隙或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管壁,进入原尿,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引起组织水肿。损伤性水肿:组织损伤,细胞破裂,细胞内容物释出导致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水到损伤区引起水肿(局部性)。过敏反应营养不良性水肿:血浆蛋白质含量低,血浆与组织液渗透压差小,由血压的机械压力形成的组织液不能被血液有效回收,积存于组织中引起水肿(全身性)。丝虫性水肿:丝虫寄生于淋巴管内,往往造成局部淋巴管阻塞,导致阻塞点的外端淋巴回流不畅,引起水肿(局部性)。体位性水肿:长时间站立,久坐,体液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肢聚集,引起下肢水肿。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l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l思考思考(1)与)与“细胞液细胞液”区别?区别?(2)“血液血液”是否属于内环境?是否属于内环境?(3)汗液、消化液等是否属于内环境?汗液、消化液等是否属于内环境?(4)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白 质,它是内环境的成分吗?质,它是内环境的成分吗?(5)血细胞、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毛细血管)血细胞、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毛细血管 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是什么?是什么?脑脊液:在脑室中产生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相当于淋巴液,处于不断生产、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废物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若其循环受阻,可引起脑积水或脑疝。在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上,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资料分析(三)资料分析1.Na+和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巴。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2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浆中的CO2 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管,由于血液中的 CO2分压大于肺泡中分压大于肺泡中 CO2的的分压,分压,CO2 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2考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1)所有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只能直接在水环境中生活,从水中吸收氧气和养料,排出废物。(3)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中,人体内大多数细胞液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考点3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1.内环境稳态与人体主要系统的功能联系(1)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这四个系统对外界环境与细胞代谢进行物质交换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这四个系统与人体细胞代谢有直接作用。(2)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从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3)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4)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5)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2.内环境稳态失调后的症状(1)渗透压的平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渗透压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2)血糖的平衡。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这是由于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引起的。(3)体温的恒定。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生理活动紊乱。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内环境的血糖、氧气等物质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反应物。只有内环境的温度、pH等在适宜范围内,与细胞代谢有关的酶才能保持活性。(2)内环境失去平衡,人体会出现新陈代谢紊乱,健康受到影响。例3(2009广东高考)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解析: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当人体内的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降低时,人的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C两项描述正确。饮清水后0.5h,尿量大量增加,人体内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B项正确。3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答案:D5.(2010安徽高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NaH2PO4/Na2HPO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选D。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降低内环境的渗透压,A错。内环境缓冲体系还由H2CO3和NaHCO3构成,B错。细胞代谢在细胞内进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C错。内环境的变化,机体进行调节通过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完成,D对。让梦想一起飞让梦想一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