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
资源ID:69844962
资源大小:62.33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南省豫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豫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d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河南博物院有一件裴李岗文化的“乳钉纹红陶鼎”,距今已有70009000年的历史,是目 前已知最早的鼎。所谓“仓康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先民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 后,最早用于炊煮食材的鼎就逐渐变成了礼器。传说禹曾划分天下为九州岛,令九州岛州牧贡 献青铜,铸为九鼎,并在上面铸刻名山大川、奇异之物,于是“九鼎”就有了王权至高无上和 国家繁荣统一的意味。虽然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后来的周礼确实对鼎等青铜器的使用进 行了严格规定。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而百姓自然就 不能用鼎了。当然,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微,这些规定慢慢成了一纸空文。如曾国在战国初期是 一个小国,但在其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竟然也发掘出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八 lo类似情况在“礼崩乐坏”的东周并不少见。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鼎的功能经历了 “人化神化一礼化一人化”的演变,纹饰风格也不 断变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兽面纹。兽面纹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 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如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和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足上端 都有浮雕式兽面纹,大盂鼎的颈部还有带状兽面纹,看上去神秘而狞厉。宋代的金石学家把它 们统称为“饕餐纹”。所谓饕餐是传说中的上古怪兽,十分贪吃,连自己的身子都吃掉了,只 剩下一个头,是贪欲的象征。但商周的兽面纹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张光 直先生认为在青铜器上铸造兽面纹是为了与神沟通,而陈公柔和张长寿先生认为兽面纹是先由 一对圆泡状乳钉变成双目,再逐渐繁复增饰而来,其根源是史前的眼睛崇拜。由于鼎在先秦是重要的礼器,所以器主往往会在上面铸刻文字。商代青铜器铭文多为徽记, 字数较少,只有器主的族徽或其族名、官名、私名等。如国家博物馆的子龙鼎,内壁近口缘处 只有“子龙”二字。而且“龙”字的象形意味特别浓,几乎像一幅小画。到了西周,由于周人 比商人更加重视礼制,所以青铜器上除了徽记,还出现了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 制、礼仪等情况的长篇铭文。这类长篇铭文一般是详述铸造本器的原因,整体读下来有点像现 在的新闻报道。我们知道,时代越久远,史料就佚失得越厉害。当年孔子虽然知晓一些夏商的礼制,但还是李都尉古剑(节选)白居易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僖。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土心,将斩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注】本诗约作于元和初诗人任左拾遗期间。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性”,原本的性格特征;“无与侍”,没有同类相比,说明古剑的独特。B.诗歌用刚硬和柔软对比,体现了古剑宁可牺牲自我也不低头的个性。C.古剑不愿意解决个人恩怨,更不屑于夜半行动,做见不得人的丑事。D.诗歌前八句从宝剑的精纯和愿斩佞臣两方面揭示出宝剑的内在特点。15.诗歌最后两句“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是如何通过古剑来刻画朝臣形象的?请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写客人看到苏子“愀然”后表述二人坐船、饮酒的美好状态,以此劝慰苏子不必忧愁凄怆。(2)荀子在劝学中十分推崇借助外物达到某种目的的做法,他认为“ ”是 能够到达千里之外的人,“ ”是能够横渡大河的人。(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鼓励四位弟子各言其志,唯独子路受到孔子 的“哂笑”,原因是“ ," o七、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年的三月下旬至五月上旬,亚洲太平洋迁徙路线上的候鸟,便从越冬地澳洲,经崇明东滩 、饱餐美食、梳理羽毛后,飞往繁殖地西伯利亚。九月中旬至十一月上旬,飞回澳洲时再回崇明岛休整,虽然,但最终会留下一串鸣声,展翅而去。,一春季的候 鸟大多是以槌鹉类为主,喜欢在海三棱草区域的藻类盐渍带进食,补充盐分。它们漫步东滩时, 悠闲惬意,偶尔也会进入芦苇带,稍事观光,便回到自己的区域。大芦荡的茂密、高大以及幽 暗,也许不为它们喜欢,或者知道那是别的种群的地盘。秋天飞抵东滩的是雁鸭类群,有的路 过,有的越冬,o在这一类群中,口味也不尽相同,小天鹅喜食海三棱草的地下 球茎或根茎,野鸭好吃丝草籽,小坚果也行。这些鸟类的作息规律是白天游走于藻类盐渍带, 乡人说的光泥滩,傍晚飞回歇息处,享用各自的食物,然后进入梦乡。雁群类的鸟喜食芦根,(),从潮沟中掘食芦根要方便很多。散步的区域也在光海滩,各种类别的鸟,走着各自的道,享受着海风和阳光,没有明争暗斗,只是 罢了。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养精蓄锐流连忘返触目皆是和而不同B.休养生息依依不舍触目皆是求同存异C.养精蓄锐依依不舍数以万计和而不同D.休养生息流连忘返数以万计求同存异.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食源地在芦苇带外沿与别的野草连接处的潮沟B.潮沟在芦苇带外沿与别的野草连接处是食源地C.在芦苇带外沿与别的野草连接处的潮沟是食源地D.食源地是潮沟,即芦苇带外沿与别的野草连接处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春季候鸟大多以鹤鹤类为主,它们喜欢在海三棱草区域的藻类盐渍带进食,补充盐分。B.春季的候鸟以鹤鹤类为主,喜欢在海二棱草区域的藻类盐渍带进食,进行盐分补充。C.春季的候鸟大多是鹤鹤类,喜欢在海三棱草区域的藻类盐渍带进食,进行盐分补充。D.春季的候鸟以鹤鹤类为主,它们喜欢在海三棱草区域的藻类盐渍带进食,补充盐分。八、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履历表上有“籍贯” 一栏,谁都知道应该填写自己是什么地方的人,但这是一种现代的 概念。在古代,鱼。古代史书上说一个人的原籍,只说“贯”或“乡贯” “里贯”,不说“籍” 或“籍贯”。隋书经籍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白居易新丰 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这两个例子中的“贯”,即是指原籍、 出生地,亦即。籍与出生地有些关系,但并不是指出生地。比如负担产盐徭役的人户,以“盐户”或“灶户” 为其通称。这种入户的籍叫作“灶籍”,隶属于这个籍的人户,都对朝廷有供应食盐的徭役负 担。在古代,普天下的百姓都属于帝王的当差人户,都被编入某一箱中去当差。各种入户都有 籍,由官府派定徭役专业。历朝的制度都是“役皆永充”,户籍一经确定,。灶籍的人就 得世代为朝廷从事煮盐的徭役,军籍的人就得世代为朝廷当兵打仗。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0个字。21 .阅读文段,用简洁的语言解说“贯” “籍”两个概念的意思。要求:语句准确、简明,不 超过50字。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魏文侯派名将乐羊攻打中山国,尽占其地,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 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 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 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何以知道?”翟璜回答说: “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 主。”魏文侯明白了翟璜的意思,就派他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上述材料可以带给生活在新时代的当代青年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 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不敢妄言,就是因为“文献不足故也”。因此,在传世典籍较少的情况下,甲骨文、青铜器铭 文等便能起到证经补史的作用,即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拿大孟鼎来说,它的铭文是 目前所见西周时期最早的“册命”类出土文献,与其他西周中晚期册命类金文相校,我们就可 以了解西周时期册命制度的演变。还有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历代君王事迹、征伐方国、政治动 乱、奴隶买卖、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宴飨、田猎、联姻等内容。我们藉此可以穿 越两千多年的时光,拾起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遗失的碎片,一窥古人生活。虽然现在的生活比起先秦发生了巨变,但在重大的场合,我们仍会选择用鼎来纪事。如1995 年10月21日,中国政府就向联合国总部赠送了一尊“世纪宝鼎”。那些青铜器看似冰冷,背 后传承的中华民族的血脉,却永远温暖如初。(摘编自吴比钟鸣鼎食,吉金永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由食器逐渐成为礼器说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先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B.依照周礼,鼎的多少取决于鼎主人地位的高低,曾侯乙用九鼎属于僭越礼制。C.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鼎的功能所经历的演变都体现在其纹饰风格变化上。D.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延续了中华民族在重大场合以鼎纪事的传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举大禹铸鼎的传说,说明鼎在中国古代对王权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B.第二段交代兽面纹相关信息及其含义的不同观点,证明其在古代纹饰上具有代表性。C.把西周时鼎上的长篇铭文说成“新闻报道”,更容易让读者理解铭文内容的作用。D.文中使用“目前已知(所见)最早”等语,对列举内容做出限制,使行文更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禹划分九州岛、铸造九鼎之事可能有假,但其对周礼和后来鼎的使用规定却有重大影响。B.商鼎和周鼎在文字呈现上有明显区别,前者只有徽记没有铭文,后者徽记和铭文都有。C.学界对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外形没有统一认识,以致对其蕴含的意义也无法达成共识。D.铭文可以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通过解读鼎的铭文内容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真实的历史。二、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根据1月12日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相关结果推算,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以来,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 56%,冰雪 运动的参与人数为3. 46亿人,实现了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总体目标。3.00亿人0.46亿人0.82亿人0.33亿人19 I居民冰雪运动参与奉%奉32.43%本迎1.86亿人S2拿“19.19%!z事唾1.61亿人0.68亿人1.43亿人0.84亿人51.74%0.51 次冰害运动“南改西广东进”战略效果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冰雪进校园”成效显著,报告显示,15. 73%的受访者的孩子学校有冰雪体育活动或开展了知识普及。“健身去哪儿”是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的“牛鼻子”问题,冰场、雪场由于建筑规格、 技术要求、成本造价更高,场地设施不足同样是困扰我国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针对“不知道哪里举办活动” “有一定风险,怕受伤” “不会且没人教”等阻碍因素,我国冰 雪运动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努力将冰雪运动赛事、活动、科学 指导办到群众身边。(摘编自”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传递重要信息,中国体育报2022年1月13日)材料二:在国新办今天举行的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表示,冬奥会筹办以来, 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共同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包括把冰雪运动知识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制定 并实施冰雪运动教学计划,打造一批冰雪运动特色教育学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初,全国 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已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 达 41%。我国申办冬奥会以来,国家和地方就发展冰雪运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李森介绍,在 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冬奥会后我国还将持续鼓励各地对现有冰雪设施、冰雪场地提质升级,提 高服务水平,满足各类人群冰雪运动的需要。冰雪运动的推广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将持续进行。李森表示,各地体育部门不断加大对体育 社会指导员的培养,也就是对冰雪运动的基层教练员的培养。冬奥会结束后,这些人群还会持 续增多,对冰雪运动的普及将起到更大的指导性的作用。(摘编自张艺中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已实现,“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2年1月13日)材料三:对于“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丁东表示,这个目 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承诺,而目标的实现说明中国政府言必信、行必果,这是中国向国际社 会交上的一份答卷。“更重要的是我觉得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冰雪运动在全国人民当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得 到广泛宣传、推广和普及,更多的人得以参与其中。” 丁东说,“同时,以冬奥会为契机,冰 雪运动带动了许多地方产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上上下下都开始了解、熟悉冰 雪文化,冰雪产业在很多地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进一步推动地区发展。”除了冰雪运动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在谈及冰雪运动的普及对于群众生活的影响时,丁东表 示,冰雪运动还丰富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冰雪运动给群众的健身方式带来新的选择。“我们 以前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夏奥会包含的运动方式来运动,现在我们通过了解冰雪运动,比如滑雪 滑冰,陆地冰壶、陆地冰球等等,像这样的方式,大家参与进来也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丁 东说。丁东介绍,北京冬奥会为我们国家的体育发展带来全新的促进和推动。着眼于后冬奥时期, 国家体育总局上下也在考虑怎么让北京冬奥会的遗产、成果能继续延续下去。“我们会建设更 多的冰场雪场,积极推广冰雪运动,让更多的人能够就近就便到冰场雪场去活动。”场地的缺 乏也导致赛事的缺乏,丁东表示,下一步还需要完善的是怎么结合一些赛事活动,包括一些制 度,让各级别的爱好者都能够更多参与进去。(摘编自王东、黄小异“扬长” “补短”做好冰雪运动普及,光明日报2022年1月18日)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运动的主力军是18到30岁的青年群体,60岁以上的群体参与率最低,说明冰雪运动 参与率和参与人数深受年龄的影响。B.虽然南、北方地区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差距较小,但参与率相差较大,这与南方地区冰雪运 动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有一定关系。C.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冰雪运动,从参与人数看东部远高于西部,从参与率看东部和西部 相差不大,见证了 “西扩东进”的战略效果。D.北方地区冰雪运动参与率高于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主要依靠的是东北地区,这也说明 东北地区开展冰雪运动的基础比较好。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校园开展冰雪体育活动、打造冰雪运动特色教育学校、与2015年比增幅高达317%的标 准冰场都说明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成效显著。B.现在推广冰雪运动还有不少阻碍因素,像没有比赛、运动中易受伤、没有人教等,针对这 些关键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C.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除了兑现了我国向国际社会的承诺,还带动了冰 雪运动、地方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等。D. 丁东认为后冬奥时期,要扬人们熟悉夏奥会包含的运动项目的长处,避人们不熟悉冬奥会 包含的运动项目的短处,传承冬奥会遗产。6 .有关中国发展冰雪运动方面,李森、丁东表述了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雷雨(节选)曹禺【开幕时,四凤在靠中墙的长方桌旁,背着观众滤药,她不时地摇着一把蒲扇,一面在揩汗。鲁贵(她的父亲)在沙发旁边擦着矮几上零碎的银家具,很吃力地;额上冒着汗珠。】鲁贵(喘着气)四凤!四凤(厌烦地,冷冷地看着她的父亲)是!爸!干什么?鲁贵 我问你听见我刚才说的话了么?四凤 都知道了。您少说闲话吧!(嘘出一口气)呀!天气这样闷热,回头多半下雨。鲁贵 四凤,你听着,我再跟你说一遍,回头见着你妈,别忘了把新衣服都拿出来给她瞧瞧。四凤(不耐烦地)听见了。鲁贵 (自傲地)叫她想想,是你爸爸混事有眼力,还是她有眼力。四凤 (轻蔑地笑)自然您有眼力啊!鲁贵 你还别忘了告诉你妈,你在这儿周公馆吃的好,喝的好,几是白天侍候太太少爷,晚 上还是听她的话,回家睡觉。四凤那倒不用告诉,妈自然会问你。鲁贵(得意)还有啦,钱,(贪婪地笑着)你手下也有许多钱啦!四凤钱! ?鲁贵 这两年的工钱,赏钱,还有(慢慢地)那零零碎碎的,他们四凤 (赶紧接下去,不愿听他要说的话)那您不是一块两块都要走了么?喝了!赌了!鲁贵 (笑,掩饰自己)你看,你看,你又那样。急,急,急什么?我不跟你要钱。我是说啊,你等你妈来,把这些钱也给她瞧瞧,叫她也开开眼。四凤 哼,妈不像您,见钱就忘了命。(回到中间茶桌滤药)鲁贵 (坐在长沙发上)钱不钱,你没有你爸爸成么?你要不到这儿周家大公馆帮主儿,这两年尽听你妈妈的话,你能每天吃着喝着,这大热天还穿得上小纺绸么?四凤 (回过头)哼,妈是个本分人,念过书的,讲脸,舍不得把自己的女儿叫人家使唤。鲁贵 什么脸不脸?又是你妈的那一套!你是谁家的小姐? 妈的,底下人的女儿,帮了 人就失了身份啦。四凤 (气得只看父亲,忽然厌恶地)爸,您看您那一脸的油,您把老爷的鞋再擦擦吧。鲁贵 (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越家。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四凤(忍气)爸爸,您留几句回家说吧,这是人家周公馆!鲁贵 咦,周公馆挡不住我跟我女儿谈家务啊!我跟你说,你的妈四凤 (突然)我可忍了好半天了。我跟您先说下,妈可是好容易才回一趟家。这次,也是看哥哥跟我来的。您要是再给她一个不痛快,我就把您这两年做的事都告诉哥哥。鲁贵 我,我,我做了什么啦?(觉得在女儿面前失了身份)喝点,赌点,玩点,这三样, 我快五十的人啦,还怕他么?四凤他才懒得管您这些事呢! 可是他每月从矿上寄给妈用的钱,您偷偷地花了,他知道 了,就不会答应您!鲁贵 那他敢怎么样,(高声地)他妈嫁给我,我就是他爸爸。四凤(羞愧)小声点!这没什么喊头。太太在楼上养病呢。鲁贵哼!(滔滔地)我跟你说,我娶你妈,我还抱老大的委屈呢。你看我这么个机灵人,这周家上上下下几十口子,哪一个不说我鲁贵刮刮叫。来这里不到两个月,我的女儿就在这公 馆找上事;就说你哥哥,没有我,能在周家的矿上当工人么?叫你妈说,她成么? 这样, 你哥哥同你妈还是一个劲儿地不赞成我。这次回来,你妈要还是那副寡妇脸子,我就当你哥哥 的面不认她,说不定就离了她,别看她替我养女儿,外带来你这个倒霉蛋哥哥。四凤(不愿听)爸爸。鲁贵 他哪一点对得起我?当大兵,拉包月车,干机器匠,念书上学,哪一行他是好好地干 过?好容易我荐他到了周家的矿上去,他又跟工头闹起来,把人家打啦。四凤(小心地)我听说,不是我们老爷先叫矿上的警察开了枪,他才领着工人动的手么?鲁贵 反正这孩子混蛋,吃人家的钱粮,就得听人家的话,好好地,要罢工,现在又得靠我 这老面子跟老爷求情啦!四凤您听错了吧;哥哥说他今天自己要见老爷,不是找您求情来的。鲁贵 (得意)可是谁叫我是他的爸爸呢,我不能不管啦。四凤(轻蔑地看着她的父亲,叹了一口气)好,您歇歇吧,我要上楼跟太太送药去了。(端 起了药碗向左边饭厅走)(有改动)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幕时的舞台说明写鲁贵和四凤各干各的活计,这个普通平常的场景,其实是剧作者的有 意安排。8 .四凤的“不耐烦” “轻蔑地笑” “忍气”等都表现出了一种初期的、限于四凤一家人的潜 在冲突。C.二人的对话有父女间交流的口吻,也流露出鲁贵自私、贪婪、趋炎附势、好吃、好喝、好 赌的性格。D.四凤提到“天气这样闷热”,说明她此时的心情和处境,更是为了控诉当时恶劣不堪的社 会环境。8 .节选部分除了揭示鲁贵和四凤这一对父女间的矛盾外,还涉及哪些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概 括O.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简要分析四凤母亲的性格特点。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 怒,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 山东 时,贪于财货,好 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出,要项伯。项伯即人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信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 “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7右o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 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三,项王默然不应。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瞋目视项王,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 嘱 日:“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 参乘 樊哙者 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 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曰:“ _今沌公先 破案入咸阳毫毛丕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太直备他盗出与韭常也劳 苦而功高如此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 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B.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 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做遣将守关者洛他盗 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D.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 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地域名称,在本文中指潼关、峰山以东;也曾用于指太行山以东的地方;古亦指华 山以东。B.天子,旧称统治天下的人。古代认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为上天的儿子,称 为“天子”。C.据,指挺直上身跪起来。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小腿上,起身时就需要先挺 直上身。D.参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面,御者在中间,一人在右面陪乘或担任警卫,称“参乘”或 “车右”。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无伤告密是项羽和刘邦产生矛盾的导火索,项羽的谋士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表现,说刘 邦有野心,使刘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B.项伯为了报私恩而夜访张良,劝他逃走,但张良却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 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最终项伯同意调停。C.项羽听到刘邦刚到鸿门的言辞,马上坦白是曹无伤的谗言使两人有了嫌隙,这样做的原 因在于他对刘邦身边的猛将樊哙有所忌惮。D.范增明白项羽性格中的不足,同时也明白刘邦若不死,必定会成为项羽最强劲的竞争对 手,于是多次举玉玦暗示项羽下令杀掉刘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2)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