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教学管理制度.docx
高级中学教学管理制度为贯彻落实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 作方案(试行)的精神,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整体推进普通 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提出的有关任务和要求,在广泛调查 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继 承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义务教育 阶段课改的有益做法,移植国外高中建设的有效模式,立足 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 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坚持“深化素质教 育、优化教育资源、凸显办学特色、创建齐鲁名校”的办学 目标,为培养和造就具有终身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二、目标和任务1、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探索和验证国 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我校实施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不断总结 我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 新课程体系奠定基础,为国家、省、市课程方案的修订和完 善提供建设性意见、有益经验和成果。课题组,以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教科研室要加强 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指导,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5、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与新的高考方案相接轨 的考试与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发展记录相结合的 综合评价方式。学业成绩实行学分制管理,学校要按照课程 标准要求,探讨符合模块课程特点的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形 成校内学分认定的规则和程序;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 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 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 动态的发展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历程。要建立以 促进教师反思为主、使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 学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互动与促进机制,引导学校团绕 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学校组织与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 伍建设、学生发展、学校环境与办学条件以及学校与社区等 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6、给予充足的条件保障。根据新课程要求,改善或改 变学校规划布局和硬件设施,特别要重视图书馆、实验室的 改变。大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并与各类教育网站挂接,实 现网上教育资源共享。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安排课改专项 经费,保证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合理规定实验教师 工作量,大力表彰在课改实验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研组 和个人,调动实验教师积极性。要充分利用政府机构、教育 组织、学术团体、各类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高中课程改革 的意义和目标,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课程改革的良好氛 围。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的作用,建立与社会、 家长的协商、对话制度,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六、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方案学校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建构学校管理平台,树 立新的管理理念,建设新的学校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职能的 根本转变。要着力实现“七个转变”:1、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变到学校效能管理。即从“应 该做什么”发展到“为什么”和“怎样做最有效”。学校的 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以效能的大 小作为管理行为的出发点。2、由重视部门优化管理转变到整体优化管理。在课程 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上,反对平均主义,要立足整 体优化,突出“协调”、“规划”思想,使有限的教育资源 得到合理使用,发挥最大效益。3、由重视学校管理过程的指令、监督、检查的职能转 变到对教职工进行针对性指导、激发其强烈的工作动机、责 任感和成就欲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激励教职工的自觉性和 首创精神上,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民主科学的教 学管理体制,进一步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建立旨在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引导教职工追求完善,由外部监 督检查机制深化为内部自我激励机制。4、由重视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为主转变为制 度建设和权变管理相结合。新课程的出现是一项新生事物, 它的开发与实施存在着许多复杂多变的、不可预见的因素和 问题,往往会打破已形成的学校秩序、平衡和稳定状态,因 此学校管理要适应新变化,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同 时,随机制宜地、有针对性地灵活机动地开展工作。5、由重视行政管理方式为主转变为行政管理方式与科 学手段相结合。注重行政管理的同时,要善于运用教育调查、 测量、评价、统计、实验、诊断等技术和方法,坚持定性分 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确定学校管理新方案。6、由重视自主管理转向开放与自主结合。要适应新课 程资源社区化、互动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在注重自主办学 的前提下,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和沟通,注重合作、交 流、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开放管理的新机制。7、由注重统一化管理转向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管 理。要抓住新课程“赋权承责”的新机制和新环境所提供的 重要机遇,立足校情,挖掘学校和当地特色教育资源,打造 学校品牌优势,以品牌管理促进学校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改革:1、健全规章制度,根据新课程精神,建立和完善学校 课程资源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系列规 章制度,推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和完善。2、完善参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畅通校长信箱、“三高评选”、“致家长的信”等民主参与 管理的渠道,形成“参校政、知校情、议校事、监校务”的 民主氛围。3、建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深化“四制”改革;实施 首席骨干教师制;试行学校管理权力下放,赋予级部主任校 内人事聘任权;实行教师岗位年度校内竞聘制,优化人才发 展环境,激发教师活力。4、建立长效机制,制定严格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责任 追究制,将工作指标层层分解、逐项落实,配以监督考核制 度,保证实验方案和任务的贯彻落实,力争让每一项改革都 成为“精品”。5、加强教学常规改革,制定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 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编制选课手册,为学生 选课配备指导教师,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 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2、促进学校和教师课程管理与开发建设能力的提高, 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3、积极开展基于模块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优化教育 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4、加快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学校课程高水平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5、挖掘学校和社区丰富资源,构建特色化的学校课程 体系。6、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机制,打造一支能胜任课程改革的高素质、现代化教师队伍。7、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有机融 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 有个性的发展。三、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在我校推进课程改革与实验的过程中必将遇到大量实际问 题和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因此,我们既要有敢想、敢闯、勇 于革新的精神,又必须立足实际,充分考虑现有条件与可能, 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 和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等各方面的 关系。要坚持调查研究,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开展 工作,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思路与办法,引导 课程改革健康、稳步发展,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2、持续发展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为课改理论基 础,我们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思想, 明确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素质的 持续提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3、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我校多 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义务教育课改和 国外高中课程建设的效的有益经验,用积极的态度开展高中 新课程实验工作;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敢于和勇于改 革,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要特别注意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避免推倒重来的不科学的做法。4、观念更新与行为转变并行的原则:理论是实践的基 础,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改首先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 革,理论的学习、观念的更新是实施课改的前提条件,必须 加强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新课程培训,用新课程理论 武装教师头脑,用新课程理念支配教师行为。新课改是对新 课程的验证、应用、探索和推广,没有扎扎实实的实践行为, 新课改只能提空谈。应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 论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同步; 应坚持观念引领行为,在行动中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做到 观念更新和行为转变同行。5、科研驱动原则:无论是实验中诸多问题的解决还是 教师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教育科研在实验中的驱动作用。 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对待 实验中的各种问题,为实验工作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6、协同推进原则: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 协同。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 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 区、家庭的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 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7、以人为本原则: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 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 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 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树立强烈的法制意识 和社会公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 深化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行为习 惯训练作为课改实验的重要内容。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德育 到课改的各个领域,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 育人、服务育人。四、重点、难点工作重点:1、师资培训是新课程实验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任务。2、尽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教学、 教研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支持网络。3、新课程下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建构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定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 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要加强对学生选 课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规划未 来。教师要提高选课指导能力和水平,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 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状况,指导和帮助学生选 择合适的课程;要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通过对话、协商, 达成共识;要与学生建立稳固而长久的联系,对学生进行跟 踪了解和指导。学校要根据学生选课情况适时调整课程设置 方案,为学生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服务。探索建立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方案 和制度,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学生 毕业应获得的总学分,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学习与 发展空间。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要以行政 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教育, 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4、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构学生评价。以“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研究”课题 研究为依托,改革考试评价内容和形式,努力形成发展性评 价体系。坚持并完善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等级评价,增加技 能操作评价含量;重视学习过程和情意态度的质性评价,试 行“成长记录袋”评定,探索统整取代量化评定的评价方式, 逐步形成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的评价体系。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谨慎有序地进行备课改革,鼓励 “一案多改”、“教后反思”。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 分析与反思,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 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 价要在贯彻一中关于教学工作的几项规定和原有的评价 标准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符合新课程观和新教材观的要求和 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导引课堂教学过 程优化。新课改实验过程的评价。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 对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调研、分析、评价,制定或调整实 施计划、方案,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以自评改进为主要手段、 不断革新、持续发展的实验优化和推进机制。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化建设要以新课程实验工作为契机,在处理好全面贯彻教育方 针、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三者与学校特色关系的基 础上,做出全面规划,选择好突破口,凝聚提升学校资源优 势,着力于建设学校整体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形 成鲜明的学校特色。6、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良好环境的创设要有计划地、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和媒体向校外宣 传新课改的有关政策与理念,团结和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和参 加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工作,形成有利于推进新课改实验工作 的良好舆论氛围:(1)召开学生家长动员会、座谈会,开办家长学校, 向家长宣传课改政策、意义、目的,争取学生家长大力支持 和协助。(2)向社会各界广泛散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表、 征求意见表,收集各界人士对课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3)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共青团、机关、团体、广 播及电视台、部队等社会力量,使之参与、支持课程改革, 发挥社会教育的群体合力作用。难点:1、沿袭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 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老师 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 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 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 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度,不全面,就会有人 认为谁改谁吃亏,就会有人对课改观望,最终导致课改的目 标打折扣甚至流产。2、新课标所提的教育理念很好,但能否全部落实在课 堂教学中关键要看教师的水平。如果还在旧的教学体系内运 转,由于内容相对稳定多年了,大家还觉得能够支撑。可新 课程实验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 探究式学习,选修课就存在很大的弹性。上好这种课需要教 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 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 大的。五、保障措施1、加强新课程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 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实验教师、学校管理者、职员 全部参与新课程培训。要把岗前培训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 来,并以校本培训为主。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通识培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含案例)培训、岗位培训,除参加国 家级和省级培训外,采用集体讲座和参与式培训相结合的方 式。校本培训持续于实验过程的始终,学校具体组织实施。 要把新课程培训与业绩考核、评优晋级挂钩,并成为教师继 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制定新课程培训方案和质量标准, 对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2、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将其纳入课程建设总体规划; 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突破口和生 长点,引导教师多渠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和有 效利用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课程 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3、创新学校管理制度。要改革不适应高中新课程实施 的规章制度,积极进行制度创新。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咨询制 度特别是学生选课指导制度,编制学校选课指导手册,加强 对学生选课的指导,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班主任及其他 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固定而长久的联 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 指导和帮助;要逐步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社会、规划未来。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适时调整 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要积极探索 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及相关制度,以行政 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教育, 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4、建立研训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通过以校为本的教 学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验问题,逐步提高实施新课程 的能力,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学校要为教师个人的实践和反 思、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获得多种专业支持创造条件, 帮助教师在新课程中不断成长。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逐步打破传统的多科教研组模式,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