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教学课件】第十三章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ppt

    • 资源ID:69883919       资源大小:1.37MB        全文页数:15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学课件】第十三章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ppt

    第十三章 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n第一节 多因素完全随机和随机区组 试验的统计分析n第二节 裂区试验的统计分析n第三节 一组相同试验方案数据的联合分析n第四节 多因素混杂和部分实施试验的 设计和分析(正交试验法)n第五节 响应面分析第一节 多因素完全随机和随机区组 试验的统计分析n一、二 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n二、三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一、二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n(一)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的分析n设有A和B两个试验因素,各具a和b个水平,那么共有ab个处理组合,作随机区组设计,有r次重复,则该试验共得rab个观察值。它与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比较,在变异来源上的区别仅在于前者的处理项可分解为A因素水平间(简记为A)、B因素水平间(简记为B)、和AB互作间(简记为AB)三个部分。(131)(132)其中,j=1,2,r;k=1,2,a;l=1,2,b;、和 分别为第r个区组平均数、A因素第k个水平平均数、B因素第l个水平平均数、处理组合AkBl平均数和总平均数。表13.1 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自由度的分解 SSR=SSt=SST=变异来源DF平 方 和区 组 r-1处理组合 ab-1误 差 (r-1)(ab-1)SSe=SST-SSR-SSt总 变 异 rab-1(二)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线性模型和期望均方n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线性模型为:(133)表13.8 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期望均方变异来源DF固定模型随机模型混合模型(A随机,B固定)区组间 r-1处理A a-1处理B b-1AB (a-1)(b-1)误差 (r-1)(ab-1)二、三因素试验的统计分析n(一)三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统计分析n 在三因素试验中,可供选择的一种试验设计为三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它不设置区组,每一个处理组合均有若干个(n个)重复观察值,以重复观察值间的变异作为环境误差的度量。n1.结果整理 n2.自由度和平方和的分解n总变异可以分解为处理组合变异加上误差变异。处理组合变异又可作分解:处理 DF=DFA+DFB+DFC+DFAB +DFAC+DFBC+DFABC 处理 SS=SSA+SSB+SSC+SSAB +SSAC+SSBC+SSABC 表13.13 三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平方和及自由度分解变异来源DF SS总 变 异 abcn-1处理组合 abc-1A a-1B b-1C c-1 AB (a-1)(b-1)AC (a-1)(c-1)BC (b-1)(c-1)ABC (a-1)(b-1)(c-1)误 差 abc(n-1)SSe=SST-SSt3.多重比较的标准误公式nA因素间比较时单个平均数的标准误nB因素间比较时单个平均数的标准误nC因素间比较时单个平均数的标准误nAB处理组合的平均数的标准误为:n(二)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的分析n 设有A、B、C三个试验因素,各具a、b、c个水平,n作随机区组设计,设有r个区组,则该试验共有rabc个观察值,其各项变异来源及自由度的分解见表13.15。表13.15 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平方和及自由度分解变异来源DF SS区 组 r-1处 理 abc-1A a-1B b-1C c-1 AB (a-1)(b-1)-SSA-SSB AC (a-1)(c-1)-SSA-SSC BC (b-1)(c-1)-SSB-SSC ABC (a-1)(b-1)(c-1)SSABC=SSt-SSA-SSB-SSC-SSAB-SSAC-SSBC误 差 (r-1)(abc-1)SSe=SST-SSt-SSR总 变 异 rabc-1n DFt=DFA+DFB+DFC+DFAB+DFAC+DFBC+DFABC (134)n SSt=SSA+SSB+SSC+SSAB+SSAC+SSBC+SSABC (135)n(三)三因素试验的线性模型和期望均方n1.完全随机设计n三因素完全随机试验每一观察值 yijkl 的线性模型为:(136)变异来源DFMS期望均方EMS固定模型随机模型混合模型A、B固定,C随机A a-1 MSAB b-1 MSBC c-1 MSCAB(a-1)(b-1)MSABAC(a-1)(c-1)MSACBC(b-1)(c-1)MSBCABC(a-1)(b-1)(c-1)MSABC误 差 abc(n-1)MSe表13.21 三因素随机试验设计的期望均方n2.随机区组设计n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每一观察值yjklm的线性模型为:n其中,代表区组效应,固定模型时有 ,随机模型时 ,其余参数参见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情形。(137)变异来源DFMS期望均方固定模型随机模型混合模型A、B固定,C随机区组间 r-1A a-1 MSAB b-1 SSBC c-1 SSCAB(a-1)(b-1)SSABAC(a-1)(c-1)SSACBC(b-1)(c-1)SSBCABC(a-1)(b-1)(c-1)SSABC误 差 abc(n-1)SSe表13.22 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期望均方n由F=MS1/MS2可测验 对 0。其有效自由度为:(138)第二节 裂区试验的统计分析n一、裂区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示例n二、裂区试验的缺区估计n三、裂区试验的线性模型和期望均方n四、再裂区设计的分析n五、条区设计的分析一、裂区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示例n设有A和B两个试验因素,A因素为主处理,具a个水平,B因素为副处理,具b个水平,设有r个区组,则该试验共得rab个观察值。其各项变异来源和相应的自由度见表13.23。变异来源DF平 方 和主区部分区组 r-1A a-1误差a (r-1)(a-1)主区SS-SSR-SSA主区总变异 ra-1 主区SS副区部分B b-1AB (a-1)(b-1)SSAB=处理SS-SSA-SSB误差b a(r-1)(b-1)SST-主区总SS-SSB-SSAB总 变 异 rab-1表13.23 二裂式裂区试验自由度的分解n例13.4 设有一小麦中耕次数(A)和施肥量(B)试验,主处理为A,分A1、A2、A3 3个水平,副处理为B,分B1、B2、B3、B4 4个水平,裂区设计,重复3次(r=3),副区计产面积33m2,其田间排列和产量(kg)见图13.3,试作分析。重 复 重 复 重 复 A1A3A2A3A2A1A1A3A2B237B129B315B231B413B313B127B314B412B313B232B314B415B317B231B413B125B229B318B417B416B130B128B231B415B228B228B129B416B128B231B132B126B311B310B412图13.3 小麦中耕次数和施肥量裂区试验的田间排列和产量(kgkg/33m2m2)n(1)结果整理n 将图13.3资料按区组和处理作两向分组整理成表13.24,按A因素和B因素作两向分类整理成表13.25。表13.24 图13.3资料区组和处理两向表主处理A副处理B区 组TABTAA1B129283289B2373231100B318141749B417161548Tm1019095286A2B128292582B231282988B313131036B413121237Tm858276243A3B130272683B231283190B315141140B416151344Tm928481257Tr278256252T=786表13.25 图13.3资料A A和B B的两向表n(2)自由度和平方和的分解n根据表13.23将各项变异来源的自由度直接填入表13.26。首先,计算总平方和,B1B2B3B4TAA1 89100 49 48286A2 82 88 36 37243A3 83 90 40 44257TB254278125 129T=786 n然后,根据A因素与区组两向表计算主区总SSM,并分解为区组SSR、SSA和三部分,主区总 主区总SSM-SSR-SSA=122-32.67-80.17=9.16 根据A与B两向表(表13.25)计算处理平方和SSt,并分解为SSA、SSB和SSAB三部分,处理 SSAB=处理 SSt-SSA-SSB=7.16因而,总SST-主区总SSM-SSB-SSAB=2355-122-2179.67 -7.16=46.17n或 总SST-SSR-处理SS-2355-32.67-2267-9.16=46.17n至此,平方和分解全部完成,将结果填入表13.26。表13.26 小麦裂区试验的方差分析变异来源DFSSMSFF0.05主区部分区组232.6716.347.14*6.94A280.1740.0917.51*6.94Ea49.162.29总变异8122副区部分B32179.67726.56282.71*3.16AB67.161.191Eb1846.172.57总 变 异352355n(3)F 测验n表13.26中,Ea是主区误差,Eb为副区误差。当选用固定模型时,Ea可用以测验区组间和主处理(A)水平间均方的显著性;Eb可用以测验副处理(B)水平间和AB互作均方的显著性。由表13.26得到:区组间、A因素水平间、B因素水平间均有显著差异,但AB互作不显著。n由此说明:本试验的区组在控制土壤肥力上有显著效果,从而显著地减小了误差;n 不同的中耕次数间有显著差异;n 不同的施肥量间有显著差异;n 中耕的效应不因施肥量多少而异,施肥量的效应也不因中耕次数多少而异。n(4)效应和互作的显著性测验n在此以亩产量进行测验。n 中耕次数间 表13.25各个TA值为rb=34=12区产量之和,故n cf=666.7/(1233)=1.6835n据此可算得各中耕处理的亩产量于表13.27。求得亩n产量的标准误故有,p=2,LSR0.01,4=57.3,LSR0.05,4=34.6(kg/亩);n p=3,LSR0.01,4=71.5,LSR0.05,4=44.4(kg/亩)n以上述LSR值测验表13.27中A因素各水平的差数,得知A1与A3间的差异达0.05水平,A1与A2间的差异达0.01水平,故以A1为最优。n 施肥量间 表13.25各个TB值为ra=33=9区产量之和,故 cf=666.7/(933)=2.2448,p=2,LSR0.01,18=44.0,LSR0.05,18=32.1 p=3,LSR0.01,18=50.8,LSR0.05,18=39.0 p=4,LSR0.01,18=54.9,LSR0.05,18=43.2表13.27 三种中耕处理亩产量的新复极差测验中耕次数亩产量5%1%A1481.5 a AA3432.7 b ABA2409.1 b B 表13.28 四种施肥量处理亩产量的新复极差测验施肥量亩产量5%1%B2624.1aAB1570.2bBB4289.6cCB3280.6cCn以上述LSR值测验表13.28各个亩产量的差数,得知施肥量以B2最好,它与B1、B4、B5都有极显著的差异。n比较本例中副处理(施肥量)与主处理(中耕次数)的相应LSR值,前者小,因而鉴别差数的显著性将更灵敏些。究其原因,在于Eb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而较小的SSR值。如果试验能进一步降低Eb,则灵敏性将更高,这里说明裂区设计对副处理具有较高精确性的优点。n 中耕次数施肥量的互作 经F测验为不显著,说明中耕次数和施肥量的作用是彼此独立的,最佳A处理与最佳B处理的组合将为最优处理组合,如本例中的A1B2,所以不需再测验互作效应。如果该互作的F测验显著,则需象表13.6那样将试验结果分裂成各中耕次数下施肥的简单效应或各施肥量下中耕的简单效应,进行测验。n其标准误的公式为:nA相同B不同时,任何二个处理或B相同A不同时,(139)(1310)n(5)试验结论n本试验中耕次数的A1显著优于A2、A3,施肥量的B2极显著优于B1、B3、B4。由于AB互作不存在,故A、B效应可直接相加,最优组合必为A1B2。n二、裂区试验的缺区估计n裂区试验的每一个主区处理都可看作是一个具有b个副区处理的独立试验,各具r次重复;因而每一主区处理内的误差(Eb)也是独立的。故在裂区试验中,如有副区缺失,可采用与随机区组相同的原理估计之。n 例13.5 设表13.24资料A1B1在区组I缺失,其结果如表13.29。试作估计。n很明显,表13.29中的缺区ye仅对A1处理有影响,而对A2和A3无关。但是A1下的这4个副处理实际上就是随机区组类别,可估计之。所以 ye=33.3 主处理A 副处理B区组TABIIIIIIA1B1ye2832ye+60B2373231100B318141749B417161548Tmye+729095ye+257表13.29 缺失1区产量的裂区试验 或 如果另一缺区在其他主区处理内出现,可同样估计。如果在同一主区处理内出现两个以上缺区,则仍可 应用采用解方程法。具缺区的处理与其他处理小区平均数比较时各种平 均数标准误SE 的公式如下:其中,在缺一个副区时,其中,在缺一个副区时,nk=缺失副区数,c=有缺区的重复数,d=缺区最多的处理组合中缺失的副区数。若缺失副区在2或2个以上,三、裂区试验的线性模型和期望均方n在裂区试验中,对于j(=1,2,r)区组、k(=1,2,a)主处理和l(=1,2,b)副处理观察值yjkl的线性模型为:(1312)表13.31 裂区试验的期望均方变异来源DF固定模型 随机模型A固定、B随机区 组 r-1主处理A a-1Ea (r-1)(a-1)副处理B b-1A、B互作 (a-1)(b-1)Eb a(r-1)(b-1)四、再裂区设计的分析n若参加试验的因素有三个,可以在裂区中再划分小区称为再裂区试验。设A、B、C三因素分别具有a、b、c个水平,重复r次,主区、裂区、再裂区均为随机区组式排列,则其自由度的分解列如表13.32。表13.32 各处理均为随机区组式的再裂区设计自由度分解n再裂区试验中各项比较的平均数标准误SE公式如下:变异来源DF主区部分区 组r-1Aa-1误 差 A(a-1)(r-1)主区总变异ra-1裂区部分Bb-1AB(a-1)(b-1)误 差 Ba(b-1)(r-1)副区总变异rab-1再裂区部分副副处理Cc-1主副副AC(a-1)(c-1)副副副BC(b-1)(c-1)主副副副ABC(a-1)(b-1)(c-1)误 差 ECab(c-1)(r-1)总 变 异abcr-1n再裂区试验观察值的线性模型为:(1314)(1314)中 N(0,);N(0,);N(0,)。A,B,C,(AB),(AC),(BC),(ABC)通常为固定模型,其限制条件为 ;。n五、条区设计的分析n条区设计:在多因素试验中由于实施试验处理的需要,希望每一因素的各水平都有较大的面积,因而在裂区设计的基础上将同一副处理也连成一片。这样A、B两个因素互为主,副处理,两者的交叉处理为各该水平的处理组合。n若A、B两因素各具a、b个水平,重复r次,则A、B两因素均为随机区组式的条区设计自由度分解列于表13.33。表13.33 A A、B B两因素均为随机区组式的条区设计自由度分解变异来源 DF SS区 组 r-1 SSR=A处理 a-1 SSA=Ea (a-1)(r-1)-SSR-SSAB处理 b-1 SSB=Eb (b-1)(r-1)-SSR-SSBAB (a-1)(b-1)SSAB=-SSA-SSBEc (a-1)(b-1)(r-1)-SSR-()总 变 异 abr-1 SST=图13.4 甘薯垄宽、栽插期条区试验的田间排列和产量结果(kgkg/80 m m2)区组区组区组A1A3A2A2A1A3A2A1A3B2376455480B1549396492B2500347468B1386476496B3533388482B3482337435B3355433446B2540406512B1513387476区组区组区组A2A3A1A3A1A2A2A3A1B3413334201B1458366474B3490447348B1469436298B3413333425B2509473356B2436398280B2434356465B1520487397n 例13.7 设一甘薯垄宽和栽插期的两因素试验,垄宽(A)具三水平:A1=50cm,A2=60cm,A3=70cm;栽插期(B)具三水平:B1=5月16日,B2=6月6日,B3=6月26日,A、B均为随机区组式排列,6个重复的田间排列与试验结果列于图13.4。n(1)结果整理n将图13.4资料整理成表13.34(区组与A),表13.35(区组与B),表13.36(A与B)3个两向表,有关符号在表中,意义自明。表13.34 各区组垄宽产量总和表(T TArAr)表13.35 各区组栽插期产量总和表(T TBrBr)区组A1A2A3Tr区组B1B2B3Tr111714221364 39031358131112343903119016221486 42981437145814034298107114951379 39451376131512543945779131811683265120311149483265105513641305 37241298125511713724110115191407 40271404133812854027TA631387408109T=23162TA807677917295T=23162表13.36 垄宽与栽插期处理组合产量总和表(T TAB AB)BA1A2A3TBB12230302128258076B22121293027407791B31962278925447295TA631387408109T=23162n(2)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n由表13.34进行区组与A两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n区组与垄宽总 =SSAr-SSR-SSA=6583.75由表13.35进行区组与B两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区组与栽插期总88739.03 总SSBr SSR-SSB=4569.30n由表13.36进行A与B两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n垄宽与栽插期总SS3=193719.03n SSAB=总SS3-SSA-SSB=176.30n由图13.4计算全试验的总平方和:全试验总 全试验总SS SSR-总SS3-=2053.48 按表13.33分解自由度,将平方和与自由度的计算结 果归纳成表13.37。表13.37 甘薯条区试验方差分析表变 异 来 源DFSSMSF区 组566814.1413362.83垄 宽(A)2176187.1488093.57133.80*F0.05,(2,10)=4.10Ea106583.75658.38F0.01,(2,10)=7.56栽插期(B)217355.598677.80 18.99*Eb104569.30456.93垄宽栽插期4176.3044.081Ec202053.48102.67总 变 异53273739.70n(3)F 测验n垄宽用区组垄宽(Ea)进行测验;栽插期用区组栽插期(Eb)测验;垄宽栽插期则用剩余误差(Ec)测验。其结果两个因素的主效均极显著,而互作并不显著。因此只须比较各因素主效间的差异、最佳的垄宽及最佳的栽插期为预期将为最佳的处理组合。n(4)各效应间比较的显著性测验n小区平均数间比较时,平均数标准误SE 的公式如下:(1315)本例只需做A处理及B处理的比较。垄宽间的比较:而LSR0.05,(2,10)=6.053.15=19.06(kg/区),LSR0.05,(3,10)=19.97(kg/区),LSR0.01,(2,10)=27.10(kg/区),LSR0.01,(3,10)=28.62(kg/区),因此可将测验结果列于表13.38,垄宽60cm最佳。栽插期间的比较:n而LSR0.05,(2,10)=5.043.15=15.87(kg/区),LSR0.05,(3,10)=16.63(kg/区),LSR0.01,(3,10)=22.57(kg/区),LSR0.01,(2,10)=23.83(kg/区)。因此可将测验结果列于表13.39。6月6日栽插效果最好。两者的组合A2B1为试验中最佳处理组合。表13.36同样说明这一结论。表13.38 垄宽间的比较 表13.39 栽插期间的比较垄宽显著性栽插期显著性0.050.010.050.0160cm(A2)485.56aA5月16日(B1)448.67aA70cm(A3)450.50bB6月 6日(B2)432.83bB50cm(A1)350.72cC6月26日(B3)405.28cCn 条区试验观察值的线性模型为:n(1316)中 N(0,);N(0,);N(0,)。A,B,(AB)通常为固定模型,其限制条件为 ;。(1316)第三节 一组相同试验方案数据的联合分析n农业研究往往需要在多个地点、多个年份甚至多个批次进行试验,各地点、各年份均按相同的试验方案实施,以更好的研究作物对环境的反映。对于这种进行多个相同的方案的试验,应该联合起来分析。n品种区域试验的目的是:n确定品种在某一个区域内的平均表现,以确定品种的在该区域生产潜力。n确定品种在某地点的平均表现相对于该地点内各品种的平均表现的回归系数大小,以明确品种的稳产性和试验地区。n多个试验的联合分析要根据试验的目的选择地点。多个试验的联合分析首先要对各个试验进行分析,然后检验各个试验的误差是否同质,如不同质则不可进行联合方差分析。n例13.8 设一个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包括对照种在内共有5个供试品种,在4个地点进行2年试验,每点每次试验均统一采用相同小区面积重复3次的随机区组设计,其结果列于表13.40。现以此为例说明其分析方法。n若令供试品种数为v,试点数为s,年份数为y,每次试验重复数为r,则此试验中,v=5,s=4,y=2,r=3,令y表示各小区的产量;Ts、Ty及Tv等分别代表每一试点、年份、及品种的总和;Tvs、Tvy、Tsy分别代表品种与地点组合的总和、品种与年份组合的总和、年份与地点组合的总和;Tvsy、Trsy分别代表n品种、地点、年份组合的总和,每年份、地点每区组的总和;T代表全部试验数据的总和,各类总和的符号分别标在13.40及表13.44中。n区域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不仅要比较供试品种的平均表现;还要了解品种试点、品种年份、以及品种试点年份的互作效应,即了解不同品种在各试点、各年份的差异反应,从而进一步了解品种的稳产性及区域适应性。n多年多点统一随机区组设计的自由度分析列于表13.41。表13.40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产量(kgkg/33m m2)试点品种第一年第二年二年总和Tvs区组合计Tvsy区组合计Tvsy甲A19.731.429.680.745.550.360.0155.8236.5B28.638.343.5110.447.541.149.4138.0248.4C20.327.532.680.454.252.364.5171.0251.4D27.940.046.1114.062.253.174.7190.0304.0E22.330.831.184.247.457.850.5155.7239.9合计Trsy118.8168.0182.9469.7(Tsy)256.8254.6299.1810.5(Tsy)1280.2(Ts)乙A40.829.430.2100.453.958.847.7160.4260.8B44.434.933.9113.263.761.152.2177.0290.2C44.641.426.2112.253.959.156.4169.4281.6D39.839.229.1108.174.275.667.0216.8324.9E71.547.655.4174.551.147.345.0143.4317.9合计Trsy241.1192.5174.8608.4(Tsy)296.8301.9268.3867.0(Tsy)1475.4(Ts)丙A34.729.135.198.942.147.130.8120.0218.9B28.828.721.078.538.329.430.598.7177.2C29.838.428.096.242.140.039.8121.9218.1D27.227.620.475.744.343.547.7135.5211.2E43.032.732.0107.753.951.850.3156.0263.7合计Trsy164.0156.6136.5457.0(Tsy)221.2211.8199.1632.1(Tsy)1089.1(Ts)丁A20.230.216.066.426.626.532.785.8152.2B13.220.59.643.321.418.724.164.2107.5C24.541.630.696.720.726.830.477.9174.6D19.018.424.662.020.723.630.975.2137.2E27.630.022.780.332.640.034.2106.8187.1合计Trsy104.5140.7103.5348.7(Tsy)122.0135.6152.3409.9(Tsy)758.6(Ts)1883.8(Ty)2719.5(Ty)4603.3(T)表13.41 多年多点统一随机区组设计的自由度分析表变异来源DF各次试验间 sy-1=7 试点间 s-1=3 年份间 y-1=1 试点年份间 (s-1)(y-1)=3试点内区组间 sy(r-1)=16试点内品种间 sy(v-1)=32 品种 v-1=4 品种试点 (v-1)(s-1)=12 品种年份 (v-1)(y-1)=4 品种试点年份 (v-1)(y-1)(s-1)=12试点内误差(合并误差)sy(v-1)(r-1)=64总 变 异 syvr-1=119n(1)试验误差的同质性测验n在综合分析前,先对各次试验按随机区组设计逐个分析,计算出各次试验单独的误差,测验其误差是否同质,以便确定是否可将误差合并进行统一的比较分析,这可采用Bartlett方差同质性测验法。该法采用统计数进行测验(见第七章)。表13.42为各次试验单独的平方和计算结果。表13.43为误差方差同质性测验的计算过程。本例中,查 表得,卡方的自由度DF=8-1=7时,=9.80,故P0.20。式中,k 为被测验的方差个数;(ni-1)为每一方差的自由度,本例中实为(v-1)(r-1);19.087为各次试验合并的误差均方。表13.42 各次试验的平方和计算结果 表13.43 误差方差同质性测验计算表试点及年份总变异区组品种误差试点及年份(ni-1)s2lgs2(ni-1)lgs2甲点第一年867.30450.10375.6141.59甲点第一年8 5.200.7160 5.7280甲点第二年1031.71251.62506.36273.73甲点第二年834.221.534312.2744乙点第一年1907.14471.401196.33239.41乙点第一年829.931.476111.8088乙点第二年1203.56131.15993.8478.57乙点第二年8 9.820.9921 9.9368丙点第一年487.8780.83252.62154.42丙点第一年819.301.285610.2848丙点第二年807.8449.21595.82162.81丙点第二年820.351.308610.4688丁点第一年905.56179.69536.17189.70丁点第一年823.711.374910.9992丁点第二年509.9192.13336.4681.32丁点第二年810.161.0069 8.0552合 计7720.891706.134793.211221.55合计649.694577.5560n(2)平方和的分解n按表13.41的自由度分析,计算各部分平方和。Tvs及Tsy的二向表已包括在表13.40中,这里需要列出Tvy的二向表(表13.44)。各主效及处理组合平方和的计算公式及过程列在表13.45。表13.44 品种与年份组合产量总和(T Tvy vy)二向表年 份品 种TyABCDE第一年364.4345.4385.5359.8446.71883.8第二年522.0477.9540.2617.5561.92719.5Tv868.4823.3925.7977.31008.64603.3表13.45 主效及处理组合平方和计算表 平方和名称及公式各变异平方的总值(A)变量个数(N)每变量包含的小区数A/N平方和A/N-C总 变 异200879.351201200879.3524242.93试 点5577329.97430185911.009324.58年 份10944382.69260182406.385819.96品 种4261251.19524177552.13965.71品种与试点组合1129020.73206188170.1211583.70品种与年份组合2206627.611012183885.637299.21试点与年份组合2897377.01815193158.4716572.05区组、试点、年份组合974322.93245194864.5918278.17品种、试点、年份组合593855.03403197951.6821365.26n各种交互作用平方和均用减去法计算。n 试点年份SS=试点与年份组合SS-试点SS-年份SS =16572.05-9324.58-5819.96=1427.51n 品种试点SS=品种与试点组合SS-品种SS-试点SS =11583.70-965.71-9324.58=1293.41n 品种年份SS=品种与年份组合SS-品种SS-年份SS =7299.21-965.71-5819.96=513.54n品种试点年份SS=品种、试点、年份组合SS-品种SS-试点SS-年份SS-品种试点SS-品种年份SS-试点年份SS=21365.26-965.71-93324.58-819.96-1293.41-513.54-1427.51=2020.55n品种SS+品种试点SS+品种年份SS+品种试点年份SS=965.71+1293.41+513.54+2020.55=4793.21n它与表13.42中各试验品种平方和的总和相等。n试验内区组间平方和可由各试验分别求出区组平方和再相加,即表13.42中的1706.13,或由表13.45求得:n区组、试点、年份组合SS-试点、年份组合 SS=18278.17-16572.05=1706.12n两者结果相同。全试验误差平方和可由表13.42中各试验的误差平方和相加,即1221.55,或由总平方和减去其它各主效、区组、一级互作以及二级互作等,这剩余部分即合并的误差SS,其结果也应为1221.55。n(3)方差分析n方差分析结果列于表13.46。表13.46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DFSSMSF各次试验间sy-1=716572.05 试点间 s-1=39324.583108.19162.82*年份间 y-1=15819.965819.96304.87*试点年份间 (s-1)(y-1)=31427.51475.8424.93*试点内区组间sy(r-1)=161706.13试点内品种间sy(v-1)=324793.21 品种 v-1=4965.71241.4312.65*品种试点 (v-1)(s-1)=121293.41107.785.65*品种年份 (v-1)(y-1)=4513.54128.396.73*品种试点年份 (v-1)(y-1)(s-1)=122020.55168.388.82*试点内误差(合并误差)sy(v-1)(r-1)=641221.5519.09总 变 异syvr-1=11924242.93表13.47 多年多点试验的期望均方变异来源固定模型随机模型 试点间 年份间 试点年份间 试验内区组间 品种 品种试点 品种年份 品种试点年份 试验内误差(合并误差)nF 测验结果说明品种之间平均效应有显著差异;品种与年份、地点的一级和二级互作均显著,因而品种在不同试点、不同年份具有差异反应,需对各品种的地区适应性及稳产性进行具体分析,品种试点年份的显著性说明与试点互作在年份反应不一致。n(4)品种间的比较n因品种与试点及年份均有极显著互作,此处主要比较在不同环境下的品种表现,列出品种与试点n组合、品种与年份组合平均产量表(表13.48、13.49)表13.48 各品种在各试点的平均产量(kgkg)表13.49 各品种在各年份的平均产量表(kgkg)品 种试 点平 均品种年 份平 均差异显著性甲乙丙丁第一年第二年0.050.01E40.0 53.0 44.0 31.242.0E37.246.842.0 a AD50.7 54.2 35.2 22.940.7D30.051.440.7 ab AC41.9 46.9 36.4 29.138.6C32.145.038.6 bc ABA39.4 43.5 36.5 25.436.2A28.943.536.2 cd BCB41.4 48.4 29.5 17.934.3B28.839.834.3 d Cn 误差均方 =19.09(kg)2,品种平均数标准误 (kg),因此用LSR法作测验(DF=60),结果列于表13.49的右半部分。若以品种A为CK,则品种E增产达0.01水准,D达0.05水准,E与D之间差异不显著。品种与试点组合标准误 (kg)品种与年份组合标准误 (kg)n 由此可以计算一系列LSR值,以进行组合间的全部比较。进一步看E、D两品种在各试点的表现(表13.48),在乙试点两者表现相近,而在甲试点D优于E。在丙丁两试点则E优于D。故E的地区适应性广于D,在试点间表现较稳定。再看E、D两品种在不同年份的表现(表13.49左半边),第一年D低于E,第二年D高于E。故D在年份间的波动大,而E在年份间较稳定。n若将v、s、y、r等符号代表各变异原因的效应值,则上述多年多点试验(随机区组设计)的线性模型为:(1317)固定模型及随机模型时的期望均方列于表13.47。本试验作固定模型考虑,故各效应均与合并误差比较。若试验属随机模型性质,则有关效应的F 测验应根据期望均方组成分别确定其所用以比较的均方。第四节 多因素混杂和部分实施试验的设计和分析(正交试验法)n一、多因素试验的混杂设计和分析n二、多因素部分重复试验的设计与分析n三、正交试验方案设计的要点一、多因素试验的混杂设计和分析n多因素试验中,因素间的关系有三类,一类是套叠式(分枝式)的(如第6章表6.16的数据结构),一类是正交式的,还有一类是混合式的。n混杂设计(comfounding design):即将处理组合分为两组或几组,每一组安排为一个区组,这样的区组称为不完全区组。此时试验中的某些效应和区组混杂在一起而不能区分出来。这种用牺牲某些效应以使区组缩小,减少误差的设计方法称为混杂设计。(一)222试验的混杂设计方法n设一个小麦氮、磷、钾肥料试验,每一要素有不施和施用二个级别,例如氮肥不用或用30kg/亩硫酸铵、磷肥不用或用40kg/亩过磷酸钙,钾肥不用或用10kg/亩硫酸钾,则共有222=8个处理组合,即:n1p1k1,n2p1k1,n1p2k1,n1p1k2,n2p2k1,n2p1k2,n1p2k2,n2p2k2,为方便起见,简写为:(1)n p k np nk pk npk。习惯上以字母大写,如N,P,NP等,代表主效及互作的平均数,以大写字母加括弧代表主效及互作的总和数。n由以上8个处理组合可以分析出N、P、K三个主效,NP、NK、PK三个一级互作,NPK一个二级互作。n以总和表示的N的主效,可根据以下四种比较而得到:N的效应 所以,(N)=(n)-(1)+(nk)-(k)+(np)-(p)+(npk)-(pk)=(n)+(np)+(nk)+(npk)-(1)+(p)+(k)+(pk)这样,(N)也可看为有n的处理之和减去无n 处理之和。同样,(P)=(p)-(1)+(np)-(n)+(pk)-(k)+(np

    注意事项

    本文(【教学课件】第十三章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ppt)为本站会员(wuy****n9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