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课件.ppt
(1)垄断竞争及其产量决定(2)什么是寡头垄断行业?(3)博弈论与策略行为(4)古诺竞争(5)共谋行为分析 第10讲,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及其产量决定(1)垄断竞争行业的特征:(1)产品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替代性(2)存在大量厂商(如至少有50-100家)(3)进入障碍不显著餐馆业属于垄断竞争行业以北大西门外餐馆业为例观察。北大西门外餐馆数量众多。新陈代谢较快说明进入障碍很小。产品差异性把它和完全竞争行业区分开来。产品之间替代性又把它和垄断区分开。服装、鞋帽、家具制造、行李包、图书出版、鼓风机和风扇,旅游景点饮料,酒类,水果罐头,化妆品健身器材等等也大都属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及其产量决定(2)由于产品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替代性,垄断竞争厂商提价会失去一些顾客,但不会失去全部顾客;降价则能吸引一些新顾客。因而垄断竞争厂商面临下行的需求曲线。右图显示垄断竞争厂商的下行的需求曲线(行业需求曲线更陡)与边际收益曲线,以及成本曲线。依据MC=MR原则确定均衡产量QSR,由于存在产品差异性,短期均衡产量对应的平均成本低于价格,结果获得了由阴影长方形表示的短期利润。数量ACMCQSRPSR价格(元)DSRMRSR垄断竞争及其产量决定(3)长期中上述利润会诱使其它厂商进入,由于进入障碍很小,其它厂商通过模仿和创新展开的竞争使得获利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它的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变得更为陡直。假定成本曲线不变,移动的需求曲线DLR正好在均衡产量点的对应位置与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因而形成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情况。注意:(1)这里是经济利润,零利润表示所有机会成本都得到补偿,对对企业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情况。(2)实际生活中,由于不同厂商成本不同,有些独特的品牌(如特色菜)难以被模仿,因而厂商可能有略微不同价格,有的厂商可能仍然赚到一点利润。数量ACMCQLRPLR价格(元)DLRMRLR行业自律价现象讨论背景:从1997年7月VCD行业番?“圆桌会议”试图“规范”价格,到1998年国家经贸委对农用车,玻璃等产品规定行业自律价格,到今年民航局关于飞机票“禁折令”以及彩电厂家关于彩电价格的行业同盟,通过主管部门和厂商串谋形式对价格进行干预成为近年频频发生的现象,并引起了学术界和大众传媒的极大关注。“焦点访谈”反应了赞成行业价格自律的观点。更多的则是反对的观点。除了评价意见分歧,实际观察发现价格自律难以切实实行。问题:行业价格自律是否合理可取?行业价格自律为何难以成功?行业自律价现象讨论(2)对行业价格自律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语义学角度:“价格串谋(Collusion)”,价格卡特尔,“价格自律”价格机制本质上是自发机制,没有特殊理由时一般不存在人为自律问题。从竞争效率角度看,价格干预会带来福利损失。从厂商具有不同成本曲线角度看,不可能有一个天公地道的统一成本和合理利润。另外,价格串谋现象与我们马上要讨论的市场结构有关:它不可能发生在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市场,一般也不会发生在垄断市场,通常发生在寡头垄断市场,因而价格串谋通常是一种在寡头厂商之间的行为。那末,什么是寡头垄断市场?为什么寡头具有串谋的动机和可能?为什么串谋在经济分析意义上具有不稳定性?价格卡特尔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是我们马上要讨论的内容。什么是寡头垄断市场?(1)寡头龙断是由几个厂商所控制的市场,这些厂商的单个规模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寡头垄断的结构种类众多,不尽相同。在某些寡头垄断市场上,产品是有差别的:例如国内外汽车行业典型属于这类情况。另外一些寡头垄断市场上,产品几乎是同质的:例如,美国初级铜全部产量是由七家厂商开采冶炼的;国内的铜生产也有类似集中特点。还有一些大量厂商生产同类产品的行业,但只有几家控制市场:如美国电灯炮行业,有128家厂商参与竞争,但四家厂商控制了电灯炮的90市场;中国彩电业厂家众多,但是几家企业控制大部分市场。什么是寡头垄断市场?(2)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相联系,寡头厂商之间关系兼有竞争和串谋的两面性。寡头厂商市场控制力大小和利润水平高低,取决于它们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方式。如果它们更多采取合作和串谋而不是竞争方式,寡头们有可能在在显著高于边际成本水平上制定价格,从而获得丰厚利润。另一方面,寡头之间也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并降低它们获得的利润。这派生出寡头厂商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它们采取某种经营行动必须事先考虑其竞争对手的可能反应,经济学家将这一点称作寡头厂商行为具有策略性(Strategic)。引入策略性因素之后,寡头厂商的决策规则极为复杂,即便在理论分析意义上也无法采用一个简明的模型加以概括。为了加深我们对于寡头厂商策略性的理解,需要介绍博弈论若干基本概念。博弈论与策略行为(1):学科概念博弈论(Game Theory)又名对策论,游戏论。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互动关系的游戏中参与者各自选择策略的科学,换言之,是研究机智而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学科。博奕论把这些复杂关系理论化,以便分析其中的逻辑和规律,并对实际决策提供指导或借鉴。一个所谓游戏至少需要三个要素:(1)博弈或游戏参加者。博奕论分析假定参与者都是机智而理性的。(2)行动或策略空间。博奕参与者必须知道他自己及其对手伙伴的策略选择范围,并了解各种策略之间的因果关系。(3)有可评价优劣高下的决策行为结果。博弈论用数字表示这类结果,并称之为支付(Payoff).上述3部分描述了一个博弈的规则或结构。博弈论与策略行为(2):支付矩阵可以用支付矩阵(Payoff Matrix,又称得益矩阵,收益矩阵,赢得矩阵等)来描述一个博弈结构。下面这个简单的支付矩阵中,有两个参与者厂商A和厂商B;它们各自可以选择两种策略,分别用“左右”和“上下”来标识(它们可以表示生产或不生产某种商品,提高或不提高价格,做不做广告的选择等);数字表示双方在不同策略选择组合下各自得到的支付,较大数字代表较大利益或效用。例如,在厂商A和B分别选择上和左代表的策略时,左上角方框的数字“1,2”表示A和B分别得到的支付。同理,A和B分别选择策略下和右时,它们分别得到右下角方框数字“1,0”代表的支付。1,21,02,10,1左上右下厂商B厂商A博弈论与策略行为(3):支配策略由于游戏参与者试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具有机智而理性的决策能力,加上信息方面的假定,所以上述支付矩阵表示的博弈具有一个简单而确定的结果。从厂商A角度来说,它采取策略“下”而得到的支付总是好于“上”(2,1分别对1,0)。同样,对于B来说,选择策略“左”得到的利益总是优于“右”(1,2分别对0,1)。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预期均衡选择策略是A选择“下”而B选择“左”的策略。这一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存在一个支配策略(Dominant Strategy,又称占优或超优策略)。不管其它参与者如何选择,每个局中人自有的那个最优选择称作支配策略,由此实现的均衡是支配均衡(又称占优或超优均衡)。1,21,02,10,1左上右下厂商B厂商A博弈论与策略行为(4):囚徒困境下面支付矩阵表示著名的“囚徒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游戏。从博弈论角度看,这是一个存在支配均衡的博弈:因为对囚犯A,B来说,无论对方如何选择,“坦白”都是各自的最优选择。虽然从两名囚犯共同利益看,最好的选择是合作,即同时选择保持沉默,然而,由于猜忌,试图获得更大好处(3个月刑期)等竞争性动机阻碍了它们达到更好的互利选择,它们面临“囚徒的困境”。我们将看到,寡头垄断厂商经常面临类似的困境。A坐3年牢B坐3年牢A坐1年牢B坐1年牢A坐10年牢B坐3个月牢A坐3个月牢B坐10年牢坦白坦白保持沉默保持沉默囚犯B囚犯A博弈论与策略行为(5):纳什均衡支配均衡是一个特例,并非每个博弈都存在支配均衡。下面修改的支付矩阵表示的博弈中,厂商A,B在选择做广告问题上存在的策略关系。其中厂商A没有支配策略。因为A的最佳决策取决于B的选择。例如,当B选择做广告时,A应当选择做广告,由此得到10而不是6的支付得益;然而,当B选择不做广告时,A应当选择不做广告,从而得到20而不是15的支付得益。假定两个厂商需要同时决策,A应当如何决策?解答这一问题,A需要把自己放在B的位置,从B的角度看什么是最好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考虑自己的选择。支付矩阵表明B有一个支配策略:不论A选择如何,B选择做广告时利益较大(5,8对0,2),因而A可以判断B会选择做广告。而在B做广告时,A应当选择做广告。因而,均衡结局是双方都做广告。10,520,26,815,0做广告不做广告厂商B厂商A做广告不做广告博弈论与策略行为(6):纳什均衡上述均衡结果被称作纳什均衡(The Nash Equilibrium)。纳什均衡指一组给定对手行为前提下个对各博弈方存在的最佳选择;在纳什均衡状态下,只要其它参与者不变换策略选择,任何单个参与者不可能单方面通过变换策略来提高他的所获支付。美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纳什(Nash)5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所以称作纳什均衡。在上面广告策略关系事例中,给定厂商B做广告的策略,A所能做的一个最好选择是做广告;而当A做广告时,B的选择仍是它能做的最好的。因而,纳什均衡条件得到满足。它与支配策略均衡的区别在于:在纳什均衡下,“我(你)所做的是给定给定你(我)的选择我(你)所能做的最好的”,而支配均衡下,“我(你)所做的是不论不论你(我)的选择我(你)所能做的更好的”。支配均衡必然是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未必是支配均衡。博弈论与策略行为(7):纳什均衡一个博弈可能有好几个纳什均衡(即几组稳定并且自我坚持的策略),有时又可能不存在纳什均衡。下面左表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其中“上,左”是纳什均衡(A选上,则B选左;且B选左时A仍应选上);“下,右”也是纳什均衡(A选下,则B选右;且B选右时A仍应选下)。如没有更多信息,则无法判断均衡在什么位置。右表没有纳什均衡。如A选“上”,B则选“左”;然而当B选“左”时,A却应当选“下”。反之,A选“下”时,B应选“右”;然而当B选右时,A又应选“上”。没有均衡点。2,11,20,00,0左上右下局中人B局中人A0,0-1,31,00,-1左上右下局中人B局中人A(左)(右)博弈论与策略行为(8):重复博弈上面讨论的“囚徒的困境”暗含的几个假定是静态的一次性博弈,结果陷入了个体理性决策导致集体非理性结果的困境。现在我们改变假定条件,讨论博弈可以多次进行的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这时囚犯同时选择不交代有可能成为纳什均衡点。因为重复性博弈中选择坦白的机会成本太高,可能成为不利的选择。例如,A有机会与B组成策略联盟,并对B宣布如下方针:我将选择沉默,并要求你也如此来增进各自利益;然而,如果你半途背叛选择坦白,我从下一阶段游戏开始便一直采取坦白。这一方针与A利益一致,因而是可信的。从B角度来看,如和A合作,可在每阶段得到1年监禁的较好结果;如中途变卦,固然当期可得一次3个月的更好结果,但此后便每次面临3年监禁后果,显然是不利的。因而,重复性博弈中,”沉默+沉默“点可能成为对双方最佳选择,因而成为纳什均衡点。由于博弈条件由一次性变为重复性,均衡状态随之发生变化。博弈论与策略行为(9):序列博弈至此讨论的博弈是参与者同时选择。在序列博弈(Sequential Game)中,各博弈方先后依次行动。下面支付矩阵描述了一个博弈,如果同时行动,它有两个纳什均衡点(“甜,咸”与“咸,甜”)。假定厂商A可以先推出甜饼干(如较快投入生产),我们就有了序列博弈:A先作决策,B随后选择。A决策时必须考虑竞争者的理性反应:它知道不论自己推出那种饼干,B出于自身利益会推出另一种。因而A推出甜饼干,B在给定A决策时选择咸饼干;给定B的选择A的选择仍然最佳。结果两个纳什均衡点收敛为一个(下,左)。其中A由于具有先行者优势(First Movers Advantage)而得到较大利益,-5,-5-5,-520,1010,20咸饼干咸饼干甜饼干甜饼干厂商B厂商A寡头竞争(1):古诺模型这是法国经济学家古诺(Augustin Cournot)1838年引入的一个简单的双寡头模型。假定两个厂商生产同样的产品并都知道市场需求,各厂商必须决定生产多少,并且它们同时作出决策。作产量决策时,各厂商必须考虑它的竞争者,因为对手也在考虑产量决策,并且它能够得到的产量取决于两个厂商的总产量。古诺模型实质是各厂商将它的竞争者产量看作固定的,然后决定自己生产多少。下面说明:这时厂商A的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它认为(或预期的)厂商B将生产的产量的减函数。寡头竞争(2):古诺模型如果厂商A认为B不生产,则A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图形中表示为DA(0),相应有边际收益线MRA(0),假定边际成本为常数(MCA),则此时利润最大化产出为50。如果A认为B产出为50,则A的需求线左移动50个单位,标为DA(50),相应有边际收益线MRA(50),这时利润最大化产出是MRA(50)与MCA处交点对应了产量25。依此类推,如果A认为B产出量为75,它的最佳产出决策是12.5个;B产出100或更多时,A产出量应为零。由于B的产量越大,A均衡产量越小,A的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它认为(或预期的)B将的产量的减函数,可以用相同方式分析厂商B的产量决策过程,它的均衡产量是它认为(或预期的)厂商A将的产量的减函数。DA(0)MRA(0)DA(50)DA(75)MRA(50)MRA(75)Q502512.5PMCA寡头竞争(3):古诺模型上述厂商A的产量决定函数称为厂商A的反应曲线并表示为QA*(QB);厂商B的产量决定函数称为厂商B的反应曲线并表示为QB*(QA)。图形显示了它们的反应曲线。其中QA*(QB)是依据前面4个产量组合点作出的,而厂商B反应曲线是任意给出的。由于具有不同边际成本等原因,B的反应曲线与A有所不同。各厂商反应曲线告诉我们给定竞争者产量它会生产的数量。各厂商根据自己反应曲线定产,两个曲线交点给出了均衡产量。称为古诺均衡。其中各厂商在假定它的竞争对手产出前提下作出了最大化自己利润的产出决策,因而是纳什均衡。QBQA100755025255075100古诺均衡点厂商B的反应曲线QB*(QA)厂商A的反应曲线QA*(QB)12.5寡头竞争(4):古诺模型现在用一个简单的数字例子来求解古诺均衡的产量分配,并讨论它与竞争均衡,串谋均衡的区别。从而使我们加深对寡头既竞争又串谋性质的理解。假定双寡头面临市场需求曲线:P=60-Q;(Q=Q1+Q2);同时设 MC1=AC1=MC2=AC2=6。先求厂商1反应曲线:TR1=PQ1=(60-Q)Q1=(60-Q1-Q2)Q1=60Q1-Q12-Q2Q1 MR1=dTR1/dQ1=60-2Q1-Q2由MR1=MC1=6 解得厂商1反应函数为:Q1=27-Q2/2 (1)用类似方法求TR2和MR2,可得解得厂商2反应函数为:Q2=27-Q1/2 (2)古诺均衡解是(1)和(2)的方程组解:Q1=Q2=18;即Q=36。古诺均衡价格为:P=60-(18+18)=24。再看串谋均衡。A与B串谋时象一个垄断厂商减产提价并瓜分利润,产量由MR=MC决定。TR=PQ=(60-Q)Q=60Q-Q2;MR=60-2Q;由于MC=6,垄断利润最大化产出由MR=MC可知道为:60-2Q=6;Q=27。价格为33。完全竞争时,P=MC=6,这时均衡产出由 P=60-Q 得出为54。3种(古诺,串谋,竞争)均衡产出/价格组合为:36/24;27/33;54/6。寡头竞争(5):古诺模型图形反应了3种均衡产出/价格组合及其福利分配情况。古诺,垄断和竞争3种均衡的产出/价格组合分别为:36/24;27/33;54/6。垄断均衡垄断均衡时产量最小,价格最高,利润最大(垄断均衡利润为33-6X27=729),消费者剩余最小。竞争均衡竞争均衡时产量最大,价格最低,利润为零,消费者剩余最大。古古诺竞争诺竞争利润,产量,价格,消费者剩余数量都居于中间(古诺均衡利润为24-6X36=648)。古诺均衡(36,24)竞争均衡(54,6)垄断均衡(27,33)生产量60543627243360价格/成本/收益MC=AC=6寡头竞争(6):先行者优势模型如果一个厂商能够先决定产量,这个厂商便成为博弈中先行者。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先行者是否有利?第二,厂商产出量分配如何?假设厂商1先决定产量,它要考虑厂商2的反应,但它知道厂商2将根据古诺反应曲线并在厂商1的选择产量基础上作出决策。因而,可以通过把厂商2的反应曲线代入厂商1的收益曲线来求得厂商1的利润最大化产量。TR1=PQ1=(60-Q)Q1=(60-Q1-Q2)Q1=60Q1-Q12-Q2Q1 代入厂商2反应函数,TR1=60Q1-Q12-Q1(27-Q1/2)=33Q1-Q12/2MR1=33-Q1。依据MR1=MC1=6,Q1=27。代入厂商2的反应函数,Q2=27-Q1/2=27-27/2=13.5。厂商1产出为厂商2的两倍,得到两倍利润,即得到了先行者优势带来的利益。寡头串谋(1)上面对古诺竞争分析结果表明,寡头厂商串谋比竞争更为有利,因而,寡头厂商具有为利润最大化而串谋(Collude)的动机。寡头市场结构使串谋成为可能。当寡头厂商串谋时,它们象一个垄断厂商那样行动:通过减少产量和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并对利润加以瓜分。正式串谋在一起的厂商称作卡特尔(Cartel).最著名的国际市场上的卡特尔是石油输出国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ation Countries,OPEC),它通过联合限产来提高石油价格,从而提高成员国的利润。我国不同行业的自律价行为也有串谋性质。寡头串谋(2):粮食禁运案例国际粮食市场特点之一是出口由美、澳、加、欧共体,阿根廷等国家占绝大部分,美国常占到一半左右,具有寡头垄断特点。20世纪70年代未期到8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是最大粮食进口国。由于美国在出口国中居于龙头老大地位,并且主要出口国大都是美国盟国,因而美国长期有一种“粮食武器”理论、相信如果主要出口国在美国领导下联合起来对某国的粮食商业进口实施禁运(Embargo),能够达到特定政治或外交目的。这种禁运虽然与一般市场条件下的寡头目标存在差别,但它同样是通过寡头之间协调串谋来影响交易数量和价格,因而与卡特尔勾结具有可比性。1979年底,卡特政府决定通过对商业性粮食出口进行禁运来打击它的争霸对手苏联。起因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认为这是对它战略利益的挑战,但又不宜军事介入,于是利用粮食禁运武器。当美国政府1980年1月4日公布禁运政策时,苏联已向美国定购了2500万吨粮食,占苏联1980年计划进口总量70。1980年1月20日,主要出口国加、澳、欧盟同意参与;禁运开始在美国获得了国内广泛支持,禁运似乎很有希望成功。美国意图是对苏联饲料供给和肉类消费造成破坏性影响,从而对苏联造成国内政治压力。然而,结果事与愿违,1980年苏联进口粮食3120万吨,与计划进口量仅差10%。禁运仅使饲料供给下降2,肉类消费影响微乎其微。1980年是大选年,里根以此攻击卡特政策无能,并在入主白宫几个月内解除禁运,以失败告终。卢锋“我国粮食贸易政策调整与粮食禁运风险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寡头串谋(3):粮食禁运为何失败?为什么开初看好的禁运失败呢?第一,出口国达成共识别困难:寡头市场使勾结有可能实现。但粮食市场买方市场特点,寡头竞争关系,又使共谋有困难,开始的一道裂缝是阿根廷拒绝参加。阿根廷禁运期间对苏联出口大增,并且因为价格短期上升而获超额利润。第二、难以控制粮食转运:政府虽可能要求本国粮商出口粮食申报时把禁运目标国排除在外,但无法保证粮食到达目的地后监督防范被转运到禁运国。一般大型粮船到达荷兰鹿特丹后,通常分小批量向东运输,禁运发起国难以追踪。可能转运途径一是通过东欧盟国。禁运进口一个月内,东欧进口饲料计划增加了几百万吨。二是私商,它们在国外有子公司,可能私下违规销售粮食。第三、禁运国犯规行为:加、澳、欧盟并未承诺禁止出口而仅仅是限制在“正常水平”。但“正常水平”很难界定:结果实际出口比前几年平均数高出几倍。美国行为亦不是清白无辜。其间大大增加了对中国的出口(600800万吨,建交后“外交蜜月期”和中国国内农业调整)。这被加、澳看作是趁机蚕食其传统市场(60年代历史)。意味深长的是,美国在禁运时期出口量反而上升了。第四、其它国家乘机进入:进口价格上升,泰国、西班牙、匈牙利、瑞典这些以前不向苏联出口国,现在大量出口,出口了几百万吨。第五、国内政治因素:开始时国内有共识,农业集团亦不得不勉强同意。但后来形势发展证明政策效果不好,农业集团就发难,提出这个政策牺牲了它们收益,要求外偿。反对派借口攻击,结果禁运成为卡特政府无能的一个把柄。里根上台首先就就要拿它开刀。对美国人,这是一次失败教训。美国学者总结:“使用粮食武器更可能危害而不是实现美国的利益。粮食武器是已被试过而无成效的武器。”这个案例说明了卡特尔勾结的可能性,同时也显示了其成功的困难。卢锋“我国粮食贸易政策调整与粮食禁运风险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寡头串谋(4):串谋的不稳定性从粮食禁运案例中,我们看到卡特尔形式的勾结要起作用,必须至少满足两方面经济条件。这对分析其它卡特尔行为同样适用。第一,对于卡特尔产品的需求必须缺乏弹性。如果很容易获得大量替代品,卡特尔提高价格可能因购买者转向替代品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二,卡特尔的成员必须遵守规则。然而个别厂商不守规则可能得到巨大利益,利益驱动使得寡头遵守规则很困难。寡头串谋(5):不稳定性的经济原因右图一方面说明寡头串谋带来巨大利润,因而它们有串谋动机。另一方面也 显 示 了 个 别 寡 头 又 有 互 相 欺 骗(cheating)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虽然从整体上看,QC以上部分增加产量导致的MR增加小于MC因而会有损失,但个体寡头由此得到的MR接近价格,远远高于MC,因而有利可图。经验观察表明,这一欺骗冲动常常导致串谋的破产。这具有“囚犯的困境”性质:个体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而选择的行为可能导致对一个集体利益而言不利的结局。OPEC由于石油弹性较低,加上接近“重复游戏”条件,所以存在阶段性成功的可能。而其它弹性较高的一次性游戏性质的串谋成功更为困难。DMRQ0PPCQCMC=AC(假定无不变成本并且MC为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