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大全.docx
-
资源ID:70069088
资源大小:52.94K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大全.docx
202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学问大全 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基础学问(提纲 本课件系统内容 一、劳动经济学1-16 二、劳动法17-24 三、现代企业管理25-59 四、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60-84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85-117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探讨对象和探讨方法 一、劳动资源稀缺性。 1、相对稀缺性 2、资源的确定稀缺性 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实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劳动经济学既宏观也微观,劳动力的调控,又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的需求,一个特定的探讨对象。大家留意,括号里的就是考题的类型。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第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不是确定稀缺,结构性的失调,市场劳动力很丰富,但是市场的要求不一样,要求招工有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阅历者,稀缺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地区的流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其次个资源的确定稀缺性,我们说从诞生到死亡,我们依据劳动法规定的话,14周岁算童工,我们国家65岁退休,再加上一些残障,也就是说符合劳动力的保障不多。 我们的市场有确定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我们如今文科管理类的不好就业,我们国家如今所处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很多大专毕业生不够用,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差。这个题就是一个多项选择题,劳动力资源的确定性。 二、效用最大化。 1、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满意 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假如企业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负值则越小越好 工资低的不情愿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个人的实力能不能到达企业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投资然后产出,取得收入。有的说是消耗或本钱。这两个问题就造成了人的运用价值和企业里对人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很多的等级了,技术娴熟程度,文化水平管理实力,分档次的。总费用的差额应当是正值,差额越大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 1、生产要素市场:居民:生产要素供应者,企业:需求者 2、商品市场:居民: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供应者 3、劳动力市场:居民户供应方工资率企业:需求方 生产要素就是说居民劳动力他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和学问来获得酬劳,是生产要素的工具,那么企业要研发产品,需要专家,要搞了个财务需要会计,要管理机构需要办公的人员。各种各样的人员在企业的感召下,作为生产要素来讲,企业既需要生产的物资,还需要劳动力。商品市场,我们需要的是供应,居民反而成了需求者,我们要拿钱来换取商品。等价交换。这样的话形成了一种市场的交易活动。第三个就是劳动力,在这三个里面劳动力是最核心的,作为老百姓他又是劳动力的供应者,合格的高质量的劳动力供应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爱惜,这样的话,我们说假如在买方市场的状况下,那么劳动力本身就是足够的。这样的话,就更多的聘请,生产更多的产品来供应劳动力市场。不同实力的的,提的工资的要求,都有不同的表达。我们如今的生产的结构赶不上我们人才培育的投资。所以显得结构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第四,劳动力经济学探讨方法。这是另一个起点,探讨方法又是一种,第一种时政探讨,探讨方法向人们提出,重点是探讨是什么?这是经济规律内在的要求,书上有两个特点。 我们来看他的主要步骤,有四个,可以是理论题也可以是简洁题,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探讨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其次个,假设条件,在什么状况下,奴隶社会的什么关系,封建社会的什么关系,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什么关系。准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给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加了一个词叫支配市场经济地位。理论的假说,就是设计的结论,不然的话,没有支配市场经济之说 四、劳动经济学探讨方法 一实证探讨方法是什么?相识客观事实结论可以检验 主要步骤: 1确定探讨对象,分析构成要素 2假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短暂性结论 4不同条件和时间验证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静动态分析 二规范探讨方法应当是什么?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主要障碍: 1信息障碍。缺陷、偏误、不对称 2体制障碍。惯例、政策、体制 3市场缺陷。受观念等干扰无法交换 其次节 劳动力供应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应 一概念 1、劳动力:指确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实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就业与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确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3、劳动力供应弹性:劳动力供应量变动对工资率反应程度 1供应无弹性各自表示符号,含义2供应有无限弹性 3单位供应弹性 4供应富有弹性 5供应缺乏弹性 二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 1、15-19岁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1教化水平提高 2制度劳动时间缩短 3人口诞生率下降 4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影响 3、老年人口参劳率下降 4、25-55男性成人参劳率保持高位 三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假说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总水平下降时,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找寻工作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成正比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就业率下降,一级失业率上升并滞留在市场。二级也因悲观退出市场。参与率下降,与失业率成反比 二、劳动力需求 一概念: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情愿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8页公式及五种状况 1、需求无弹性。工资率不管如何转变,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2、需求有无限弹性。工资率不变,或其变动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确定值大于零平行 3、单位需求弹性。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与需求变动百分比确定值相等 4、需求富有弹性。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 5、需求缺乏弹性。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会说明图1-3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确实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其增加超过确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起先递减。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投入增加,可以使固定不变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增加 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辨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 3、总产量确定削减。固定不变生产要素已经充分利用,千里佣金,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容纳不了了更多的可变要素。比例已完全恶化。再增加可变劳动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下降留意书中10页公式和三种状况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确实定P10-11 留意:MRP=VMP=MP x P=MC=W的关系的转换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主体:劳动者、运用劳动力的企业 、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者体力和智力总和 二劳动力市场静态和动态平衡 、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法:假定其他状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 、瓦尔拉:一般均衡分析法:考查全部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供应、需求和价格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最优配置、同质劳动力获得同等工资、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应的影响 、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分布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增加变更劳动力与资源配置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边际产品增加,价格不变,边际产品价值增加。需求扩大劳动力供应不变,均衡工资率提高 、产品价格不变生产率下降边际本钱降低行业产品供应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削减劳动力需求。价格上扬刺激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增加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增长率会高于人口增长率均衡工资率提高扩大就业 第三节 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的运动确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马歇尔:现代微观经济学 、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需求价格与供应价格相一样的价格 二、工资形式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一基本工资。、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工资制度与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整过的货币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二福利:实物支付工作餐延期支付保险、退休 延期支付特点:稳步外部条件社会统筹、形式灵敏多样、增加凝合力、实现养老资金积累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确实定 技能题 一就业:指有劳动实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酬劳 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二总供应生产资料供应总和劳动力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要素收入总和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应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三就业总量确定: 二: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主动失业和被动失业就叫摩擦性失业。特别是自主失业,主动辞职,事实上反映 一种劳动力对市场就业性的适应性不够,我们了解一下,高校生就业辞职期是在三个月然后是半年,再然后是一年,三年之内摩擦性失业率是最高的。 三、需求性缺乏失业 一增长差距性失业。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到达的经济增长率,造成劳动力供应大于需求导致的失业 二周期性失业。指经济旺盛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导致的失业 三缓解对策。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整,对国民经济运行政策干预,实现平衡 、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推行主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缓解需求性缺乏失业,实现充分就业 、平均失业持续期:指失业处于失业状态下的持续时间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类题点 一(二类题点)政府支出。政府购置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薪酬和转移支付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等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要素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者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确定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需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酬劳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率值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最低社会保障 、工会 三就业与收入宏观调控 、一类题点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收入政策。 作用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 狭义的是货币工资,限制货币工资的变动,限制物价。那么广义的呢?包括社会总收入,在确定以工资劳动为支配关系,我们工业企业的工人进行退休金的提升,有利于经济的宏观的稳定。 基尼系数。意大利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推断某种收入支配同等的一种尺度还有库兹涅茨比率、人口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接近,收入接近于确定同等;接近时确定不同等;小于,收入差距特殊小;大于以上,差距特殊大;通常基尼系数为,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限制收入与物价收入同等化措施 其次章 劳动法17-24 第一节 劳动法体系 一含义: 1、劳动法是适用于雇佣、酬劳、工作条件、工会及劳资关系的法律总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2、狭义: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 3、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亲热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劳动法是指法律学科的分支:劳动法学 本书指其次种含义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 一含义与特征 1、劳动法基本原则: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亲热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需遵循的基本准则 2、特点 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2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本质和特点 二基本作用 1指导劳动法制定、修改和废止,确保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和协调 2指导劳动法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届时,弥补了对方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 1、保证劳动者劳动权原则宪法42、33条 1劳动权: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实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产生与劳动有亲热联系的各项权利。 2权利类型: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酬劳权、休息休假权、劳动爱惜权、职业培训权等 3爱惜类型:基本爱惜、全面爱惜、优先爱惜 基本爱惜:劳动者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爱惜基本权益爱惜 全面爱惜:权益和权能的爱惜。人身权益、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商定权益 优先爱惜:优先爱惜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如平安生产原则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工会三方原则和劳动争议三方原则 3、物质关心权原则宪法14、45。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 4、社会保险的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 一含义。指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1、劳动法产生确定性影响的全部因素 2、仅只对法律适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 3、指法的表现形式我国仅指之3 二类别 1、宪法 2、劳动法律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4、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说明 补充类别: 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佣合同 3、集体合同 4、习惯法 5、法官法或判例法 四、劳动法体系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监督检查制度按其他分类标准划分的类别。如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外商投资等制度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双刃剑,我们不能光强调权利而不谈义务,必需要通过自己的恳切的劳动获得确定的酬劳。其次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一含义: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权利义务关系 单项选择题 二种类: 1、劳动合同关系国有、集体、股份、私营、外商、机关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机构、行政相对人被管理和接受服务者即劳动者+用人单位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规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1服务对象:劳动关系当事人2服务内容按规定商定如培训、工会等 三劳动法律关系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1雇员与雇主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2雇主的权利是雇员的义务,雇员的权利是雇主的义务劳动纪律、支付工资、平安生产、社会福利等多项选择题 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 一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据劳动法律规定享有权利、担当义务和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企业、个体、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和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1、自然人:完全劳动行为实力人健康、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男性、限制劳动行为实力人16-18未成年、女性、残疾和特定疾病等、无劳动行为实力人 5 对于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推断 正确的选项是 A.Es>1 B.Es2 D.Es1 B.Es0 D.Es0 B.Ed1 D.Ed2 B.Ed1 D.Ed0 B.Ed1 D.Ed>1 14.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推断正确的选项是A.Ed>2 B.Ed1 D.EdMP D.AP<MP 1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要确定的原则是A.MRP=VMP B.MRP=MP C.VMP=MP D.MP=MC 20.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B.亚当·斯密 B.希克斯 C.马歇尔 D.瓦尔拉 2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希克斯 C.马歇尔 D.瓦尔拉 22.均衡价格论是由提出的。)A.马歇尔 B.希克拉 C.亚当·斯密 D.瓦尔拉 23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 A.货币工资/价格 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C.货币工资×价格 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24.总供应等于之和。 A.消费+储蓄 B.投资+储蓄 C.投资+收入 D.消费+收入 25.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应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26.失业率用公式表示为 A.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B.失业人数/人口总数 C.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 D.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27.以下定义推断错误的选项是 A.最低工资,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 C.工会在其进展中担当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确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D.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支配,对劳动者在短暂或永久丢失劳动实力以及由于各种缘由生活发生困难时赐予物质关心,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8.是政府通过调整利率来调整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收入政策 B.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 A.国民收入 B.基尼系数 C.人均GDP D.需求弹性 30.从世界各国来看,基尼系数时,表示收入差距特殊小。 18.大于0.2 B.小于0.2 C.大于0.4 D.小于0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1.劳动经济学的探讨对象是 A.劳动力市场现象 B.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 C.劳动力市场 D.资本市场 E.就业与失业 2.实证探讨方法的步骤有。 17.确定和分析探讨对象 B.设定假设条件 C.提出理论假说 D.验证 E.反馈 3.对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描述正确的有。 A.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B.女性人口劳参率上升 C.女性人口劳参率下降 D.老年人口劳参率上升 E.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阶段。A.MP递减 B.AP递增 C.总产量确定削减 D.总产量确定增加 E.总产量不变 11.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推断正确的选项是。A.第一阶段AP递增 B.第一阶段AP递减 C.其次阶段MP递减 D.其次阶段MP递增 E.第三阶段MP为负值 1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确定的原则是。A.MRP=VMP B.VMP=MP·P C.MC=W D.MP=W E.VMP=MC 26.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 .充分就业 .同质劳动力有同样工资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支配 .表达工资差异 .增长工资总额 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应的影响主要表如今。 .劳动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 .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 .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 .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 .就业人口总量 货币工资的影响因素有。 .货币工资率 .工作时间长度 .劳动力数量 .价格指数 .工资制度 .关于货币工资计算公式正确的选项是。 .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工资率×总产品数量 .计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福利所具有的特征有。 .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 .法定性 .企业自定性 .灵敏性 .公允性 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为。 .当期支付 .实物支付 .延期支付 .支票支付 .现金支付 均衡国民收入等于。 .总供应 .总需求 .投资储蓄 .消费储蓄 .消费投资 失业类型分为。 .摩擦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 .阶段性失业 需求缺乏性失业具体表现形式为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增长差距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 .平均劳动时间 .失业率 .就业人数 .失业人数 .失业持续期 对失业造成的影响,以下推断正确的有 .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失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失业是劳动力资源奢侈的典型形式 .失业干脆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意程度 .失业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政府支出包括。 .赠与 .政府购置 .税收 .转移支付 .政府呆坏账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 .劳动力供应量 .最低社会保障 .劳动力需求量 .最低劳动保障 .工会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 财政政策 .就业政策 .货币政策 .金融政策 .收入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有 .扩大政府购置 .削减政府购置 .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增加税收 .降低税率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调整税收 .调整利率 .调整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和作用有。 .增加货币供应量 .降低利率 .刺激投资和消费 .增加总需求 .降低消费需求 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有利于限制收入支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有利于物价的稳定 调控收入与物价的关系,限制工资收入增长过度诱发通货膨胀的措施有。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且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状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 .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限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国民收入再支配 .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削减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次章 劳动法 辅导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B.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A。 .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物质关心权 .酬劳权 .休息休假权 C.B是劳动权的核心。 .择业权和劳动酬劳权 .就业权和择业权 .休息休假权和劳动爱惜权 .劳动爱惜权和职业培训权 D.所谓C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爱惜,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利、法定权利和商定权益。.基本爱惜 .优先爱惜 .全面爱惜 .部分爱惜 E.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时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D共同参与确定。.企业 .员工 .员工代表 .企业家协会 F.不属于社会保障特征的是A。 .自由性 .社会性 .互济 .补偿性 G.B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劳动法律 .宪法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劳动规章 H.A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劳动法律 .宪法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劳动规章 I.C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根据。 劳动法律 .宪法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劳动规章 J.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D。 劳动法律 .宪法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劳动规章 K.将宪法、劳动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法律效率从高到低得依次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 . . . L.(B)不具有法律效力。 .立法说明 .随便说明 .司法说明 .行政说明 M.A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 .雇用规则 .司法说明 .集体合同 N.D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依据和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劳动合同 .雇用规则 .司法说明 .集体合同 O.C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定为基础。.法官法 .判例法 .习惯法 .成文法 P.A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互相关系。 .劳动法的体系 .劳动法的渊源 .劳动法的原则 .劳动法的内容 Q.B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平安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爱惜制度等。 .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劳动标准制度 .职业培训制度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R.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标准为D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 .最高,非强制性 .最低,非强制性 .最高,强制性 .最低,强制性 S.D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关心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状况下能够获得关心和补偿。 .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劳动标准制度 .职业培训制度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劳动法监督检查的A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内容 .目的 .客体 .方式 B.A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 .劳动行政关系 .劳动服务关系 C.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C为其条件。合并 .具备 .分别 .完好 D.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分在于劳动法律关系表达了B。.法律原则 .国家意志 .劳动权利 .法律渊源 E.A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渊源 F.C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法律文本 .双方当事人 .劳动合同 .法律渊源 G.B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合同关系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渊源 H.C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渊源 I.(D)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劳动法律原则 .劳动法律渊源 .劳动法律体系 .劳动法律关系 J.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A调整。第一次 其次次 第三次 第四次 8.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D,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为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劳动关系 法律关系 劳动合同 双务关系 9.劳动法律关系的A是指根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担当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 主体 客体 内容 事实 10.A的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完全劳动行为实力 限制劳动行为实力 无劳动行为实力 部分劳动行为实力 11.劳动法律关系的C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担当的义务。原则 客体 内容 事实 .劳动法律关系的B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原则 客体 内容 事实 .根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D。劳动法律形式 劳动法律渊源 劳动法律体系 劳动法律事实 A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歼灭,具有确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劳动法律行为 劳动法律渊源 劳动法律体系 劳动法律事实 .D是指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确定的劳动法律后果客观现象。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渊源劳动法律体系劳动法律事实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是ABCDE A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 B指导性的法律规范 C反映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D高度的稳定性 E.高度的权威性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CDE A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 B作为指导性的法律规范 C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D指导劳动法的实施 E有助于理解、说明劳动法 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ACE A保证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B同等就业权原则 C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D自由择业权原则 E.物质关心权原则 4劳动权保障具体表达为BDE A同等择业权 B基本爱惜 C自由择业权 D全面爱惜 E优先爱惜 5以下属于劳动权的是ABCDE A同等就业权 B劳动酬劳权 C自由择业权 D休息休假权 E职业培训权 6以下属于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是ABCDE A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B同等协商的权利 C集体协商权 D共同确定权 E知情权 7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有BCD A自由性 B社会性 C互济性 D补偿性 E知情权 8以下属于法律渊源的有ABCDE A劳动法律 B行政规章 C正式说明 D雇用规则 E地方性劳动法规 9根据说明主题的不同,正式说明分为ABCA立法说明 B司法说明 C行政说明 D随便说明 E合同说明 10以下属于劳动法构成体系的有ABCDE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E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11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E A社会保险的体制 B社会保险的限制 C社会保险的种类 D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E社会保险的筹集、运营和管理 12依据劳动法的全部制结构模式,将劳动法体系划分为ABCDE A国有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B集体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C股份制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D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劳动法律制度 E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13劳动法体系的构成ABCD A劳动关系法 B劳动标准法 C劳动保障法 D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