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必背知识点归纳.docx
2023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必背学问点归纳 负数必背学问点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0大于全部负数,小于全部正数。负数比较大小,不考虑负号,数字大的数反而小。 2、“+可以省略不写,“-不能省略。 3、数轴的要素:正方向箭头表示、原点0刻度、单位长度刻度。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 百分数 二学问点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特别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就表示特别之八,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 2、成数:“几成就是特别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三成五就是特别之三点五,也就是35% 3、应纳税额 = 总收入×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总收入 总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4、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5、满100元减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实惠。 圆、圆柱、圆柱必背公式 1、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公式d=2r;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公式rd÷2.2、已知直径求周长: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公式C=d,直径=周长÷圆周率,公式d=C÷ 3、已知半径求周长:圆的周长=2×圆周率×半径,公式C=2r,半径=周长÷圆周率的2倍,公式r=C÷2 4、已知半径求面积: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公式S圆 =r2 5、已知直径求面积:圆的面积=圆周率×直径÷2的平方,公式S圆 =d÷22 6、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公式S侧=Ch;圆柱的底面周长=侧面积÷高,公式C=s侧÷h;圆柱的高=侧面积÷底面周长,公式h=S侧÷C。 7、圆柱的外表积=侧面积+2×底面积,公式 S表= S侧+2S底。 8、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公式 V圆柱=Sh。圆柱的高等于体积除以底面 积,公式h=v÷s;圆柱的底面积等于体积除以高,公式s=v÷h。 9、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锥体积公式:V=1 /3Sh。圆锥的高等于体积的3倍除以底面积,公式h=3v÷s;圆锥的底面积等于体积的3倍除以高,公式s=3v÷h。 10、环形的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S环 =R²-² 11、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即圆锥的底面积=圆柱底面积×3,圆柱底面积=圆锥底面积÷3 12、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即圆锥的高=圆柱的高×3,圆柱的高=圆锥的高÷3。 比例必背学问点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2:1=6:3 2、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例如:3:x = 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 =3×8,解得x=6。 4、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转变,另一种量也随着转变,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确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确定 例如:速度确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路程÷时间=速度确定。 5、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转变,另一种量也随着转变,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确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确定) 例如:路程确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确定。 6、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1、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2、只要摸出的球数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其次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必背公式 六年级数学下册公式 1、圆的周长公式: 1已知直径求周长:C = d 2已知半径求周长:C = 2 r 2、圆的面积公式: (1)已知半径求圆的面积:S = r(2)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S = d÷22(3)已知周长求圆的面积:S = (c÷ ÷2)2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S = c h(2)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S = 2 r h(3)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S = d h 4、圆柱的外表积公式:S = S侧 + 2 S底 1已知半径和高求圆柱的外表积:S = 2 r h + 2 r2 2已知直径和高求圆柱的外表积: S = d h + 2 (d÷2)23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外表积: S = c h + 2 (c÷÷2)2 5、圆柱的体积公式:V = s h1已知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V = r 2 h2已知直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 V = (d÷2)2h3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体积:V = (c÷÷2)2 h 6、圆锥的体积公式:V = s h 31 r 2 h 312已知直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V = (d÷2)2 h 313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V = (c÷÷2)2 h 31已知半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V = 7、复习要用公式: (1)长方体体积公式:V = a b h V = s h(2)正方体体积公式:V = a 3 (3)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 =(a + b)×2(4)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 = 4 a(5)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 = a h (6)三角形面积公式:S =(7)梯形面积公式:S = 1a h 21(a + b)×h 28环形面积公式:S = R2 r 2 第三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必背学问点 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d÷2)2h; 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C÷2÷)2h; 4.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 VSh。 5.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四、圆锥的体积 1.圆锥只有一条高。 2.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假如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 3.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必背学问 一 圆柱和圆锥 一、面的旋转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有多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圆柱的外表积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绽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假如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 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dh; 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2rh 4.圆柱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假如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外表积为: S表=S侧+2S底 或S表=dh+(d÷2)2 或S表=2rh+2r2 5.圆柱外表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外表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外表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假如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 3.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计算圆柱体积时,假如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 VSh。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Vr2h; 七、比例尺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比例尺的分类:比例尺根据实际距离是缩小还是扩大,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比例尺还可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3.比例尺的应用: 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1求圆锥体积时,假如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干脆运用“这一公式。 2求圆锥体积时,假如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r²h 3求圆锥体积时,假如题中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d÷2²h 4求圆锥体积时,假如题中给出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c÷2÷r²h 二 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转变的量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转变,另一种量也随着转变。 二、正比例 1.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转变,另一种量也随着转变,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确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假如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确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y÷x=k确定。 2.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转变而转变,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愿定,就不成正比例,如被减数与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 三、画一画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四、反比例 1.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转变,另一种量也随着转变,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确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假如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确定。 2.推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推断,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确定;最终作出结论。 五、视察与探究 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光滑曲线。 六、图形的放缩 一幅图放大或缩小,只有依据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 第四篇: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学问点 八年级古诗词下册必背学问点 1.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 1、诗中其次联 , 运用在比方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力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方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接受直抒胸臆的方式,说明白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表达了他的民族气节 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裂开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裂开,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犹如水中雨打的浮萍。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方,抒写了国破家亡 的哀痛;借惶恐滩和零丁洋 两个地名,示意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人难免一死,为挽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说明白诗人杀身成仁的决心,充分表达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7、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紧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己亥杂诗中考题集锦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接受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接着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志向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1分)。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理想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争辩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困难的感情。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方说明白作者怎样的心志? 说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终一份心力。或:说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切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切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志向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始终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辞寓居多年的京城、回来故里时的困难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接着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5、这首诗前两句中的“浩荡离愁离愁。这一词语干脆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4、山坡羊 潼关心古中考题集锦 1、简要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照旧过着苦痛的生活。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2、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给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保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行路难中考题集锦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志向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决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宏大的功业。 3、诗中接受“垂钓碧溪和“ 乘舟梦日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志向。 4、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的性格。答“主动“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运用了比方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途的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7、形象的比方和擅长用典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请说说“行路难比方什么?并写出诗中的一个典故用计中文字作答及诗人运用这个典故的用意。3分 比方:仕途受阻1分典故:长风破浪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1分用意:盼望实现政治志向盼望得到皇帝的重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考题集锦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答:八月飞雪苦寒图军营饯别奇寒图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改变的奇异,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特殊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异奇异,比方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改变成一片春意盎然,蒸蒸而上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朝气。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注视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恋恋不舍之情。 山路回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踪迹。 饮酒中考试题集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喜闻乐见的名句。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悠然,闲适,恬淡,自然的心境。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特殊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表达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表达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请找出诗中描绘黄昏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孤独。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沉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便与自然,表达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满意。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受?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这首诗虽含哀痛,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哀痛之情;但他对将来并不悲观,坚信“沉舟侧畔,必定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赞扬。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答:1思想感情: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决的意志和主动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主动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毅毅力 2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进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奇妙。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4、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闻笛赋:怀念故友(2)烂柯人:对岁月消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5、奠定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凄凉伤感。后转化为主动乐观或:慷慨激扬 6、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决信念和乐观精神。 28、赤壁中考题集锦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爽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异壮丽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 是什么?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胜利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信任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答明珠暗投,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务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表达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诗人杜牧和 _合称“小李杜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便利,结局生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7、赤壁之战中,假如不是东风给周瑜以便利,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胜利都有某种机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题集锦 1、第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第段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诗里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务进展的具体时间 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哀痛、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切人民疾苦)的宏大胸襟蓄势。 3、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答:作者慨叹生活的窘况和无奈,只盼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困难。 4、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缘由?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缘由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景下,照旧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6、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 答: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华蜜年头,更应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7、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随便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答:如: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第五篇:文化生活必背学问点整理 文化生活必背学问点整理 上梅中学 曹明长老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的文化素养 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学问文化教化而逐步培育出 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1互相影响: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确定。文化反作用于确定的经济。经济进展是文化进展的基础,文化有其自身的传 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2互相交融:在经济进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进展教化事业、培育各种高素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养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 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1互相影响:文化是政治的反映,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政治所确定。 文化反作用于确定的政治。 2互相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 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合力和创建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进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必需把文化 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建活力,提高国家文 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供应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其次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相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长期。 4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精神力气。促进人的全面进展。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重视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秃显,维护国家文化 平安任务更加困难,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其次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记。文化遗产,不仅对于探讨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的作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宝。 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特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 文化生活必背学问点整理 上梅中学 曹明长老师 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行缺少的色调。 5、敬重文化的多样性:1看法: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敬重其他民族文化。相 互借鉴,求同存异,敬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旺盛进步。 2缘由:是进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旺盛的必定要求。3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同等的原则。 6、文化传播的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化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 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7、文化传播的手段:群众传媒根据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合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沟通: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进展作出了奉献;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展和进步。我们既要更加热忱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 传播,汲取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 文化的使者,增加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进展 1、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风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长期的影响。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记。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进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 显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作用:假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意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进展起主动作用;假如一成不变,则对社会与人的进展起消极作用。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相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进展要求的、主动向上的内容,应当接着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进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需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继承与进展的关系:1继承是进展的必要前提,进展是继承的必定要求,继承与进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在继承的基础上进展,在进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6、影响文化进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 思想运动 教化。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1推动社会实践的进展。2促进民族文化的旺盛。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立足社会实践。(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面对世界,博采众长。要充 分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有益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 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一是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二是 “民族虚无主义和 “ 历史虚无主义。5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6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综合探究 建设“学习型社会:1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2要求:推动教化信 息化和构建终身教化体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必背学问点整理 上梅中学 曹明长老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3、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宽敞,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进展程度 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互相促进,共同创建了中华文化。各民族都是中华文化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高傲。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合力。 5、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点的重要缘由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涵性1中华文化的包涵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沟通中汲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主动成分。2中华文化的包涵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沟通,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气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气,中华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进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旺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 综合素养的必定要求。是不断增加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综合探究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