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docx
2023年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第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幽兰 陈毅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百炼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三首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华山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古诗三首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风鸢图诗明徐渭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肖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突然闭口立. 其次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民教化出版社2023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语文上册其次组 教学主题:视察与觉察 课时:两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徐春娟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第十五小学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相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重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知道诗人的心境。学习难点: 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沟通 学前准备: 搜集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评价方案 1、目标1接受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通过课堂视察、老师提问来检测,使95%的学生能读准、会默写。 2、目标2通过朗读感悟、老师点拨、学生沟通等方法,接受课堂视察、汇报沟通、师生评议等方式来检测,使90%的学生到达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目标3接受小组探讨、老师点拨、集体沟通等方法,通过课堂展示、老师提问等方式来检测,使90%学生到达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使80%学生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目标4接受老师点拨、学生沟通等方法,通过课堂提问、老师抽测等方式来检测,使90%的学生能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使90%的学生会正确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西林壁中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3、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西林壁中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学习难点: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默写题西林壁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第一单元的课文,知道了祖国有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那除了这些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很美呢? 同学们说了不少,今日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展示庐山风景画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宠爱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 二、讲解 1解诗题,知作者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 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 墙:墙壁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沟通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愈、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2抓字眼,明大意 四人小组合作沟通,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把握朗读节奏 读出气概,有强弱对比,如远近凹凸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2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横:从正面; 岭:连绵起伏的高山; 侧:从侧面; 峰:高而尖的山头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起伏;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凹凸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3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转变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视察庐山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如今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看到_说一句话吗?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相识,看不清。面目:相貌,这里比方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缘:因为。)“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 这时候是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出来吗?5反复诵读,指名说全诗意思。 :在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品尝,会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心境。 3多诵读,悟诗情1多诵读: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宠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视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异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秀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秀丽的嗓子朗读出来?好,如今让我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如今就请你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悟诗情 刚刚同学们特殊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 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看法。 三、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接受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小组沟通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会体悟诗中所蕴含的的哲理。 四、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其次课时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相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学习难点: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 一、学问链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检查一下背诵这首诗。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日,我们学习其次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对陆游了解多少?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学生沟通,老师补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诞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峻关头。他能文能武,主见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仰慕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歌。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读准字音。老师巡察指导。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疑 与“又这两个要重读,读出意境。小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 3、老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老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款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足够 1、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知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忱。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款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全部、想尽方法的去款待客人,生怕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莫非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忱、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接着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确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信任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忱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3、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望见了山西村村民款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沟通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忱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在自学和小组沟通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提示指导,会概括出诗句的意思,并体会出诗人的感情,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终点,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逆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确定是特殊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原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觉察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觉察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洁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确定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情愿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恒久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着读,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古诗 1、课文: 题西林壁宋苏轼 游山西村宋陆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2、课后或语文园地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3、增补: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题临安邸宋林升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桃花溪唐张旭 春日偶成宋程颢 池上唐白居易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七步诗魏曹植 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 (1)板书课题。 (2)介绍。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探讨,老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沟通自学状况,老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奇异?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2 1、相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的情深意重。 4、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实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培育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 1、老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相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的情深意重。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实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沟通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状况,指读正音。 4、沟通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说明、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沟通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老师板画关心理解。) 图文比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抓住“烟花三月,绽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终点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意之深。) 板书: 目光送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谊意。) 探讨: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敬重学生特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帮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挚友间的真挚情意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接着搜集这一类诗的爱好。 3、布置作业。 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试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喜闻乐见、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挚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挚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育学生对诗歌的酷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像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挚友间的深厚情意,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酷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当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进展了学生的想象实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尝不同的意境。其次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爱好和欲望。但整堂课和学校提倡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主动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老师的主导作用还特别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化,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看法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起先,好课真的不是那么简洁上出来的,应当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看法!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当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或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 1、相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的情深意重。 4、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实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培育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相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的情深意重。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实力。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沟通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状况,指读正音。 4、沟通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说明、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沟通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老师板画关心理解。) 2、图文比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绽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终点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意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谊意。) (3)探讨: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敬重学生特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帮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挚友间的真挚情意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接着搜集这一类诗的爱好。 3、布置作业。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古代由于道路坎坷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简洁再会难,因此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风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 2、今日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谈觉察:比较这两个诗题,你觉察了什么? 都有一个“送字。 都有地名。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留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 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 这么美的景色假如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 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5、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诗人王维又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呢? 学生读诗句,填空。 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窗外绵绵的春雨、依依的杨柳。窗外那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只看到“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看到柳,即生挽留、不舍之意。王维多想再留留自己的好友啊,可终归皇命难违,重任在身。 6、两位诗人都是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中送别友人,同样是送,又有什么不同呢?诗人是怎样送别的呢? 孟浩然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乘船去繁花似锦的扬州,是因为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出去散散心的,李白会对老挚友说些什么呢?是啊,他要用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情来激励自己的好友不要灰心,要主动乐观面对一切。 读第一、二句,读出向往、乐观、快乐之情。 江南三月,长江两岸繁花似锦,树木葱郁,长江上更是千帆竟渡,李白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李白眼里看到的为什么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他深深牵挂的是他的老挚友孟浩然啊!指名读出那份牵挂之情。 友人的船都消逝了,李白是不是也该走了?他还久久地站在那儿干什么呢?他要让这滚滚的长江水捎去他的留恋和祝福。 是啊,这消逝的的是生接友人的帆影,“不尽的是那生接滚滚的长江水和对友人那份难舍难分的情啊。 指名读出难舍难分、留恋之意。 让我们带着那份乐观、向往、祝福与留恋再读读全诗。配乐 6、李白用目光表达自己的情意,那王维呢?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尽:再饮完。为什么要一劝再劝呢?阳关是个怎样的地方?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生死渺茫;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地一别,不知何日相见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板书:伤感 创设多种情境朗读: A.他最想对老挚友说的是什么呀? B.师:“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千言万语,全部想说的话,都浸在了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C.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挚友陪你生接喝酒、吟诗让我们再大快朵颐地喝一杯吧,读 D.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老挚友?西出阳关就没有了生接父母之爱、手足之情、天伦之乐这一路上你可要多多珍重,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酒是喝了一杯又一杯,这喝尽的是生接酒,不尽的是那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啊! 元二就这样带着这份浓浓的伤感和难舍的情意上路了,让我们再一起送送他。配乐齐读全诗 这首诗又叫渭城曲,他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还被谱写成曲阳关三叠流传至今。你们能把它背下来吗? 四、拓展积累 1、你们看,一样的惜别之情,两位诗人的心境却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走进了送别诗,感受到了诗歌美丽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感受到了诗歌秀丽词句中蕴含的深厚魅力。在古代诗词中,像这样表达人间真情的送别诗还有许许多多。 2、课后盼望同学们好好地去找、去读,细细地去感受、品尝古人的离别情怀。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一 不 李白 王维 样 一 乐观 伤感的 样 尽 真 的 情 心 情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