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梦令 教学设计.docx
2023年如梦令 教学设计 第一篇:如梦令 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类别:小学语文 编号: 教材分析:这首词是李清照回忆了一次快乐的郊游情景,因醉酒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全词六句,三十三字,可分三层晚归-误入-惊起,完好地记叙了郊游晚归的情景。“沉醉是关键,因为沉醉,所以说明“兴尽,而兴尽晚归,才会误入荷花深处,误入带来的是惊起宿鸟齐飞。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奇妙生活的酷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学问以及学习词的方法。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教学准备:资料卡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相识李清照吗?提示夏日绝句,齐背 2、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我们今日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你们学过哪些词?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4、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5、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如梦令 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三、品读诗词 一读“通本词 1、请大家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 2、请学生读读词。 3、读出词的节奏。比方说吧,第一句我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来,在位置上练读一下。谁来读? 4、节奏感把握得挺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读“懂内容 1、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你轻轻地读,细细地想,看看能否把这首词的或许意思读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协商协商。 2、谁来说一说第一句?其次句呢? 3、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你能吗? 4、激励、评价 三读出意境 1.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念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2.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绽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沉醉了?板书:醉 3.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4.画面“溪亭日暮 1我们先来读读第一二两句,想想你看到了哪些景物?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让句子生动起来吗?(如;溪水,亭子,落日,远山,飞鸟,村庄 2同学们,你们想的真美!那是一幅“溪亭日暮的美景!板书:“溪亭日暮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读“常记溪亭日暮。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挚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看景、吟诗、作对,闲聊、下棋,喝酒 感叹: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你如何理解这个“醉字?喝醉、沉醉 4酒醉也好,沉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而且是沉醉!我们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沉醉一次! 3、画面“藕花深处 1除了“溪亭日暮,还有哪个词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板书:“藕花深处 2你能描述一下吗?叶怎样?花怎样? 如:荷叶像一个个碧绿色的圆盘,挨挨挤挤,始终延长到远方 她看到了盛开怒放的荷花,你呢?出示课件:让我们走进这藕花深处! 你能吟一吟描写荷花的诗句吗? 3黄昏时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芳香四溢、色调缤纷、幽静而奇妙的世界。可是,“藕花深处终归不是词人回家的路呀!问:同伴们会这样叫起来:“!错了!从前我们走的不是这条路!快划回去!再问:慢慢划回去,行吗? 小结:真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少女呀!来,女生读读第三四句。 4、画面“一滩鸥鹭 1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读读五六句。板书:“一滩鸥鹭 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句描述一下这情景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听到:一大滩鸥鹭的叫声,词人和同伴的叫声笑声,划桨声,交织在一起,热闹吗?壮丽吗? 男生来读一读。这样划船能把鸥鹭惊起来吗?读。惊起的可是“一滩鸥鹭呀!再读。 4这个“惊字,除了指鸥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怎样的心情?为什么那样惊喜?是啊,这可是个美丽的意外啊! 5我们再来读一读。 5、这样难忘的郊游阅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她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从哪儿看出来?常记(四)读出“一幅流淌的画 1刚刚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淌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沉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2来,我们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四、拓展阅读,一悲喜对比,感知词境 1昨夜雨疏风骤的阅读 年少的李清照是那样放纵着她的青春,白天醉,夜晚也醉,池塘醉,在家里醉。 出示昨夜雨疏风骤:自己读读看! 对比出示常记溪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放在一起,你又有什么觉察? 如梦令就是一个词牌,全部的如梦令都是一样的结构,一样的旋律甚至,一样的充溢欢乐。 2、声声慢的阅读 、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李清照早年时生活如此华蜜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出示声声慢 、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二、探询凄苦缘由。 、学生再看资料。课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缘由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状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转变。 、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凄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确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华蜜时间,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华蜜地回忆吧。齐读如梦令 其次篇: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2.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词的学问,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 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 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躲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始终关切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酷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显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苦痛,所以词风也充溢凄凉消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厚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肃穆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子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切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如今怎么样了。 4女主子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子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凄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困难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原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确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一个“却字,既说明侍女对女主子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转变麻木不仁,也说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怀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困难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说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想与推断,暗含着“必定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足够而茂密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有,是两种状态的对比。原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调显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说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事实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第三篇: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驾驭如梦令的有关学问。 2、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3、通过如梦令的学习,培育学生主动、乐观的生活看法。 教具准备 李清照的图片及人物介绍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同学们,谁能说说这节课要学的“词的是什么? 2、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长,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驾驭如梦令的有关学问 如梦令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关于词的学问,我们来看一下资料。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下,留意勾画学问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是怎样分类的? 三、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1、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我们今日要学的第一首词如梦令。 2、我们将实行一种竞赛的形式,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3、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的竞赛,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终的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留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学问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留意,除了回答下列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抢答。 题目: 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为什么要“争渡? 为什么会“误入? 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队,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何塘的深处才觉察。尽管这里景色迷人,还是急着找寻归路。争渡的声音在静夜里特殊清晰,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鸣叫着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花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 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这样一幅奇异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看到。同学们,你们愿不情愿为老师补这个缺憾呢?(情愿!) 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呈现给大家。(配乐范读) 请第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探讨完成。画的时候,请留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老师指引。)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完画面的美感,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在完成了以上的环节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留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老师从娴熟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比出胜利队,并为访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要求: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中一面旗,答错扣一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的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种奇异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由本文内容延长到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竞赛到此结束。其实今日的输赢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学问,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信任,只要大家拥有像今日这样主动进取的精神,恒久保持着一颗酷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附:板书设计词 两 首 如 梦 令 日暮 沉醉 爱生活 误放藕花深处 余兴依依 惊起鸥鹭 爱自然 第四篇: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朝阳县羊山试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实力。 3、感悟词人早期酷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因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二、整体感知: 1、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阅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转变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开心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厚。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颖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擅长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建了显明、秀丽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超群的表现技巧和秀丽的艺术形象取胜。 3、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尝: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写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试问说明女主子公明知故问,表现了女主子公活泼的性格;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很不经意。一问一答,形式新颖新颖,语言浅近自然,充溢情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用叠句形式把女主子公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接受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叶子更绿,花儿凋零。造语新颖,奇巧无比,实为千古绝唱。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两个人的不同心情? 明确:这首小令虽然只是寥寥三十三字,却特别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人物的不同的心情。词人妙用对话,顿使闺中情趣盎然:女主子公设问,恳切认真;待女回答,冷淡无情;女主子公再驳,凄婉痴绝。 五、老师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中的主子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视察和阅历,急迫地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此看出,女主子是多么关切她四周奇妙的事物。 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转变的敏感和对生活中奇妙事物的关心,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昨夜风起雨不急风急无忧;饮酒过量晨醉意酒醉无虑; 关注海棠花儿落问花情趣;绿肥红瘦仆未知肥瘦急迫。 主动向上、酷爱生活。 第五篇:如梦令教学设计 小学诵读课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 荷花镇魁阁完小 姜杨辉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育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实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2.把握诗词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激情谈话:我们有幸,诞生在这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有福,沐浴在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老祖先们 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民族荣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培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顺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头,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一首李清照的词,是哪一首呢?学生齐说:如梦令。出示词文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齐读,师生诵读。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宏大女词人李清照,对于她,大家还了解些什么呢?有哪位同学情愿跟大家共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老师:其实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一首只是其中之一,今日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如梦令其二。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出示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词。再请二位学生诵读,老师指导。2.强调并出示诵读词的节奏: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卷帘人: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及大意 师: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其次日醒来的时候,才觉察昨夜下了一场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照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4、多种形式的诵读练习。 同时播放轻音乐。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首词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照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特殊意外。原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确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说明侍女对女主子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转变麻木不仁,也说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怀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照旧呢?这就特殊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马虎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稀有才是!“应是,说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想与推断,口吻极当。因为她终归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行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抒情方式:以景衬情。写作手法: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原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有,示意出春天的慢慢消逝。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3、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视频。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 4、师:同学们今日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沟通一下。 五、延长词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六、总结今日所学的内容,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伤春惜春,青春易逝 却道海棠照旧。应是绿肥红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