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docx
-
资源ID:70201019
资源大小:37.27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docx
202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开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看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开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看法 渝府发2023120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了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推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2311号和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确实定国发202340号精神,结合重庆实际,特提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看法。 一、加快推开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先后公布了激励、禁止、淘汰的产业、产品书目,制定出台了汽车、水泥、电解铝、钢铁、焦炭、电石、铁合金等行业的专项产业政策,实施了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准入条件,在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削减和杜绝环境污染、节省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进展,但过度投资导致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以及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照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将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化解工业突出问题的需要 我市工业经济近年来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其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尤其是钢铁等行业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环境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国内需求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行业进展趋缓。 1经济总量小,占全国比重偏低。 2023年,我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023亿元,仅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34%。水泥年生产实力3600万吨,占全国的2.26%;煤炭年生产实力4130万吨,占全国的1.6%;钢铁年生产实力380万吨,占全国的0.85%;电解铝年生产实力14万吨,占全国的1.36%;焦炭年生产实力270万吨,占全国的1%;铁合金年生产实力40万吨,占全国的1.58%;电石年生产实力9.5万吨,占全国的0.5%;纺织品产能占全国的0.41%。这些行业经济总量偏小,占全国比重偏低。 2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尽合理。 全市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工业行业普遍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等问题。如钢铁、电解铝和焦炭行业企业规模小、品种少、市场竞争力较低;汽车行业技术开发实力弱、零部件体系进展滞后;水泥企业154家,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仅23.7万吨/年,年生产实力20万吨以下企业占了80%,近70%的产能为立窑等落后生产实力,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实力仅占30%左右;纺织行业70%以上的产品以初加工、常规产品纱和布为主,家居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分别仅占5%和2%。主城区化工企业影响城市环境,危及公共平安。 3资源匮乏制约了产业进展。 我市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限,行业进展受资源瓶颈制约。如钢铁、电解铝长期依靠进口或从外省市购入原料生产,随着运输费用以及原、燃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惊慌,企业生产规模受到制约;纺织所需的原棉、化纤原料等主要依靠国内产棉区和化纤生产基地供应;煤炭资源储量少,人均占有煤炭资源量缺乏全国平均水平的10%。 4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淘汰落后产能乏力。 我市工业尚未摆脱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导致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源运用效率低,产品能耗高。钢铁行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0.9吨标煤,高出国内先进水平的28.6%;电石行业企业生产装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峻;到目前为止,水泥行业已淘汰落后生产实力577万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工艺落后的水泥企业在生产,淘汰落后生产水泥工艺的任务仍特别困难。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实行科学进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走新型工业化进展道路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进展观,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确立了我市“5444进展战略。依据科学进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进展观,大力进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省型社会,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 因此,必需把加快推开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加快推开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进展观为统领,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推动、“在进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进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三大经济区为单元,根据区域协调进展原则,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和高新技术四大支柱产业。通过严格市场准入,扶优汰劣、兼并重组,加快企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激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大力进展循环经济,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之路,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进展。 二调整目标 2023年,部分工业行业实现以下目标: 1冶金行业:形成700万吨粗钢、800万吨板、带、管、线材,60万吨铁合金,300万吨焦炭的生产规模。 2电解铝行业:形成14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和100万吨铝材加工实力。 3水泥行业:水泥产量到达30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例提高到50%,累计淘汰落后生产实力900万吨,企业户数削减到120家左右。 4汽车行业:汽车产量到达120万辆,占全国的比例保持在12%左右,初步建立起具有核心竞争实力的汽车技术探讨开发体系,具有自主学问产权的产品到达销售总量的50%以上,形成“一城多园的产业格局。 5煤炭行业:煤炭产量到达4500万吨,形成“一大多强的煤炭企业格局,煤炭企业数量限制在500家左右,企业最低生产规模10万吨/年以上。 6纺织行业:纱产量到达25.8万吨,布产量15亿米,服装2.5亿件,穿着、装饰、产业用三大类纺织品比例分别到达60%、25%和15%。 7电石行业:电石产量到达10万吨,彻底关闭和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放开式电石炉、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 通过实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06吨标煤,降低25%,工业固废利用率提高到80%,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8%和85%,各行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到达国内先进水平。 三、加快推开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是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机构。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会同有关成员单位,负责推动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分类指导 根据重庆行业发呈现状和市场需求,在结构调整中坚持区分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 1水泥行业:实行总量限制、有保有压的方法。接着支持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的进展,加大退出落后水泥生产工艺的力度,对落后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激励上大压小,扶优汰劣。 2煤炭行业:对生产实力3万吨/年以下的小型煤矿企业通过新设合并和汲取合并的方式实施资产整合,调整煤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支持煤炭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技术含量,提高煤炭供应实力。 3汽车行业:通过大力进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大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力度,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4钢铁行业:以板、带、管、线材、优质特殊钢产品进展为重点,通过重组、改造等方法,扩大企业规模,延长产业链。 5铁合金行业:依据“限制总量、调整结构、节省能源、爱惜环境、合理布局的原则,激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环保达标排放和资源合理利用。 6焦化行业: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通过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扩大企业规模,完善和改良落后的工艺装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现以大型现代化焦炉替代中小型焦炉,走节能降耗之路。 7电解铝行业:以进展铝业为重点,以氧化铝工程为龙头,支持电解铝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自焙槽,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 8电石行业:引导和促进现有企业联合重组,集中建设和经营,统筹建设排放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延长产业链,进展循环经济,支持大型PVC生产企业通过兼并改造的方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9纺织行业: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培育打造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延长上、中、下游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链,大力进展创意产业和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等。 三严格市场准入,加大监管力度 认真执行国务院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书目和国家有关钢铁、电解铝、焦炭、铁合金、水泥、电石、汽车的产业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焦炭、铁合金、水泥、煤炭、电石、纺织等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看法,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核备案和管理。严把新建项目核准备案关,指导企业依据准入条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1原则上不再批准建设新的钢铁企业,停止审批新建铁合金项目。 2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意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意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现有企业异地建厂,还必需满意产销量到达批准产能80%以上的要求。 3严格限制新上电石项目,新建和改扩建电石项目必需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严把电石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设立审批、改建扩建项目审批准入关。 4严格办矿准入,不再受理现有煤矿企业以外的业主提交的办矿申请,只允许核定煤炭生产实力6万吨/年及以上的煤矿企业新上煤矿建设项目已经依法受理并进入程序的除外。 5对水泥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水泥生产答应证制度和污染物排放答应证制度,提高建 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 四建立协作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平安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协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制要求、市场准入条件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不得为其供应贷款和土地,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和平安监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平安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工艺。 1淘汰类和不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的新建或改扩建电石生产项目和生产企业,市质监局不得受理工业产品生产答应证申请,市安监局不得为其发放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平安生产答应证,市环保局不得为其发放排污答应证,不得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电力供应部门依法停止供电。 2水泥行业要实行上大关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逐步淘汰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能源、资源压力。 3关闭和淘汰开放式及5000千伏安以下生产实力低于1万吨的小电石炉和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尽快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炉特种铁合金除外、100立方米以下铁合金高炉;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炼钢转炉、电炉;彻底淘汰土焦和改进焦设施。 4通过整合小型煤矿企业,逐步淘汰规模在3万吨/年以下的煤矿企业。 五推动技术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 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的激励政策,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爱惜环境、保障平安、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培育进展高新技术产业。 1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学问产权的技术,重点进展汽车电子、动力系统的关键总成及部件。 2激励钢铁、铁合金、焦炭行业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开发汽车、摩托车产业需求量较大的钢铁材料,支持电解铝行业的重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3围绕“强化创意产业,打造重庆时尚之都,大力支持纺织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公共创新平台、服装自主品牌的建设,促使纺织行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4支持电石生产企业改造现有装置,接受全密闭技术及单台电石炉容量在2.5万千伏安以上的先进工艺与设施,推广接受电石炉微机限制技术、除尘和尾气利用新技术等。激励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5依据“资源资产化、企业股份化、区域集团化要求,以资产为纽带,有支配、分步骤地将现有小型煤矿企业整合为“产量上规模、质量达标准、管理上台阶、平安创水平的新型煤矿企业。 6激励有实力的大型水泥企业实行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支持重点水泥企业集团,增加其在区域市场的调控实力。 六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市场的力气推动竞争,促进优胜劣汰。通过不断深化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秩序等,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建条件。 1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投资的核准和备案制度,真正做到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 2主动稳妥地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责任机制。 3建立健全市场预警机制和搭建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做好产能过剩行业运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建立定期向社会披露产品供求、产能规模、价格转变等相关信息的制度,引导市场投资。 七因地制宜,实行主动措施加快产业进展 1充分利用我市汽车摩托车在技术创新、自主品牌以及发动机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争取国家在汽车产业布局、进展规划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提升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制造实力、研发实力和营销实力,有效地带动零部件的同步进展。 2根据煤炭资源条件,对全市小型煤矿企业实行资产整合的方法,分步实施,近期整合3万吨/年以下的小型煤矿企业。力争3年内将1万吨/年的矿井通过技术改造到达3万吨/年以上,限制矿井数量,在2023年年底将我市煤矿矿井个数削减到1000个以内。 3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引导各地大力进展特色优势农产品,进展绿色食品、特色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业,深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加快我市库区柑橘、中药材、榨菜等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生猪、粮油、丝麻、香料、笋竹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库区产业进展。 4加大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将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进展循环经济的项目优先纳入市级贴息贷款项目中,加大进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激励各商业银行主动支持循环经济项目。二是加强大型高效粉磨系统、低热值燃料应用、低温余热发电、城市垃圾处理、工业废渣及可燃废弃物的应用等探讨,力争在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有所突破;接着激励进展散装水泥,散装水泥进展基金由生产环节征收改为运用环节征收等;对高能耗行业执行国家差异电价政策。进一步探讨制定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工艺装备的电石企业实行差异电价的具体措施。 其次篇:推开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经济进展 推开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经济进展 湖北省发改委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湖北工业化进程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着力推动八大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抓好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提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小企业加快进展。通过“三个一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整,改善工业进展环境,促进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进展。 一、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行业结构调整。依据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总体进展战略,我省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八大行业为主,全面启开工业结构调整。 汽车行业:重点支持和服务东风汽车公司与国际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抓好神龙轿车二期、东风本田二期扩建、东风日产生产实力完善配套和规模化生产,提高我省专用车生产水平和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实力。钢铁行业:重点支持武钢二冷轧和硅钢改扩建、新冶钢配套设施改造;支持武钢和鄂钢联合重组及冶钢做精做强。石化行业:重点支持武汉石化800万吨、荆门石化600万吨炼油改扩建及抓好仪长输油管线湖北段建设;进一步整合烟草行业资源。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支持长飞、邮科院等企业,进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医药行业:重点支持三类以上新药的开发,加快生物制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进程,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学问产权的骨干企业。纺织行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实力为重点,加快推动棉纺织、服装生产力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建材行业:重点支持“四新两高产品进展,依托华新等企业建设7 条大型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食品德业: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同时,大力进展循环经济,激励企业接受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降耗水平。 二、抓好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加工业进展后劲。据调查,2023年全省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803项,总投资额1487亿元。意料有400个项目在2023年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意料新增产值580亿元、利税116亿元。初步选定机械汽车、石化、冶金、建材、纺织、轻工含农产品深加工、能源、高新技术行业100个项目,列入2023年“三个三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意料有5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基本建成。这些项目包括: 机械汽车行业中有神龙汽车二期扩建工程、东风本田12万辆乘用车、东风有限襄樊中高级轿车基地和中重型车技术改造、东风车桥改造、中德合资激光拼焊汽车底盘总成,武锅锅炉回收等14个项目。 石化行业中有武石化及荆门石化炼油扩能改造,湖北化肥厂油改煤,湖北宜化10万吨聚氯乙烯,沙隆达新品种农药,宜昌兴发集团三聚磷酸钠等10个项目。 冶金行业中有武钢二冷轧、二硅钢、冶金节水改造、500万吨球团,大冶有色1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鄂钢转炉技改等9个项目。 建材行业中有华新水泥南漳熟料生产线和粉磨站,武穴日产6000吨水泥,宜都二期日产4000吨水泥,大冶尖峰日产4000吨水泥,长利玻璃深加工,三峡新材浮法玻璃生产线等9个项目。 纺织行业中有孝棉实业扩建32万纱锭、经纬化纤3万吨粘胶短纤,爱帝集团针织服装等10个项目。 轻工行业中有武汉晨鸣林纸一体化、武汉统一饮料扩建、武烟技改、TCL300万台空调、武汉小天鹅80万台洗衣机等14个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中有武汉光迅光电子器件产业化、武汉邮科院移动通信3G产品、湖北三环信息银税一体终端、长飞光纤扩建等12个项目。 医药行业中有宜都东阳光6000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中联药业扩建、广济药业1300吨核黄素、八峰药化700吨氨基酸等8个项目。 船舶行业主要是长航青山船厂出口船舶基地扩建项目。 能源工业中有清江水布垭、宣恩洞坪水电站、阳逻电厂三期扩建、黄冈大别山电厂等13个项目。 三、接着支持100家大企业做强做大、100家中小企业加快进展,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抓好100家重点大型企业、100家有进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是“三个三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省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接着做好企业的动态跟踪管理,适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进展规划和项目建设状况,对企业进行调整,择优充溢新的企业和项目。二是争取100家大型企业和100家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以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10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力争100家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合计到达300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到达6家东风有限、神龙、武钢、武石化、荆门石化、长江电力,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到达5家东风本田、鄂钢、冶钢、江汉油田、武烟,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到达38家;力争100家大型企业销售收入比2023年增长31%。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联系制度和目标考核责任制,做好季度具体分析报告和月度统计工作。四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实行有效措施,加强协调服务。 四、接着推动“三个一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一是依据省政府“三个一批工作的要求,今年再完成武钢、大冶有色、南方集团、医药集团、铝业集团、江南实业、宜化等15户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以及5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基本实现10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的任务;接着稳固省属企业改制改组和管理体制调整成果,基本完成10户省属重点企业改革脱困和改制重组任务。二是因企制宜,分类推动企业改制。大型国有企业以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展混合全部制经济为主要形式。对国有中小企业激励实施管理层收购,主动探究国有企业改制的有效形式。三是加强规范运作和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程序,健全改制报批制度,做到每一个环节依法运作、规范透亮。四是主动推动主辅分别,辅业改制和分别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以东汽、武钢等15户大型企业为重点,加快企业自办学校、医院、公安消防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五是推动市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市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 五、加强对产业进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经济调控实力。一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进展,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国家禁止的产业进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实力。二是主动争取国债资金支持。扎实做好列入国家农产品深加工食品、林浆纸一体化、装备本地化等国债专项支配项目建设或前期工作。三是接着集中部分省预算内资金,实施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技改贴息专项,带动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增加对重点工业行业的投入。在各市州、县市全面建立信誉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进展创建良好融资条件。四是切实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的协调和调度,刚好监测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五是加快武汉乙烯、湖北核电、东风雷诺轿车等重大项目,以及列入我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的一批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 底前有300个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能进入前期启动。六是加快我省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制定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方法,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 六、加强经济运行协调服务,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一是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工作,适时驾驭各地、各行业经济运行动态,特别是加强对经济运行中带有倾向性、全局性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二是抓好煤、电、油、运等重要原材料生产要素的组织调度工作,特别是做好冬季枯水期电力供应、煤炭选购、储备和运输,集中资源保重点、保急需。三是进一步推动银企合作,努力缓解企业资金供需的冲突。四是引导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管理,降低本钱,提高竞争实力。五是接着开展全省平安生产、消防、治乱减负大检查,为工业经济健康进展创建良好环境。六是通过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形式,支持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三篇:关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看法 关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看法为推动我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引导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工业结构现状和进展趋势,提出如下看法: 一、指导思想 树立科学进展观,大力进展循环经济,壮大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进展最终消费品和终高端产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进展,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原材料加工和制造业基地。 二、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大力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先进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主动培育具有我市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以天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探讨开发ppS产品;以石晶光电有限公司为依托,进展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以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化;以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为龙头,主动培育和进展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行业。做大做强中原特钢的限动芯棒、铸管模、煤炭高压有限公司、远东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智能化电器以及精密成型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鑫源陶瓷材料有限公司、兄弟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电子陶瓷用高级氧化铝粉体材料和超级微小粉。 2、壮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在进展壮大我市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要主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产品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真正将济源的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是: 以豫光集团为龙头,进展铅锌合金、电池和矿灯及其它产品深加工,形成铅产业链冶炼-合金-电池、矿灯、电动车等,锌产业链冶炼-合金、电镀等和酸产业链冶炼-制酸-化肥及其它合成产品。以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进展煤化工工业,以豫港焦化为龙头,大力进展捣固焦、炭黑、甲醇、粗苯等煤化工产品; 以恒通化工和豫源化电为依托,主动进展合成树脂和新型聚脂材料及树脂粉深加工塑钢门窗、塑料管材、塑料合成革、塑料板材、塑料薄膜和日用塑料制品等。 3、进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进展。将铅锌、钢铁、化工和电力行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改末端治理为生产全过程限制。实现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过程的转变。将煤气转化为化工产品,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将硫酸转化为化肥,将粉煤灰转化为建材,使传统产业结构向低消耗、轻污染、高素养的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爱惜的和谐进展。以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等资源消耗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削减,创建一批清洁生产企业; 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 在冶金、化工、煤炭、电力、建材等企业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网,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创建一批资源能源节省型企业。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市工业现状,对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书目确定如下附后。 三、实施工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1、拓宽筹措资金的渠道,使结构调整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一是政府加大对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结构调整贷款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担保资金额度,以此吸引和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投入。二是主动激励、支持企业和民间投资机构发起组织各类投融资机构,努力扩大利用民间资金投向结构调整。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地、国外资金参与我市的结构调整。 2、实行有效措施,坚决避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既要抓住机遇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明显变更我市结构现状、提高我市产品、产业层次的项目,也要淘汰压缩一批没有市场、产品加工层次低、不具备竞争实力的落后生产力。下决心关闭一批奢侈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和不符合平安生产的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严格把关,避开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再度发生。 3、认真开展好工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年为济源市工业结构调整年。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探讨,进一步理清进展思路和重点,加大市场调研与分析,一切从我市实际动身,主动探讨如何依托骨干企业、成长性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力气和资源促进结构调整,要转变作风,加强协调与服务,改善和优化进展环境,落实好有关配套政策,使工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4、搞好工业结构调整示范工程,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调整顺当实施。为了便于投资者在我市进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市政府拟在统筹支配全市工业结构布局的同时,规划一块规模适度的工业结构调整示范区,由政府投资对示范区进行水通、电通、路通,同时要加大示范区的爱惜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爱惜投资者利益,吸引更多人在我市投资,不断加快我市结构调整步伐。 5、工业结构调整实惠政策 对符合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书目的新建、扩建或技改项目除享受我市原有的政策外,均可享受以下实惠政策:1、经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产品出口企业,按规定减免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企业产品出口值到达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可按现行税率五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3、投资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按实际征缴的40%嘉奖企业;投资额在5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按实际征缴额的45%嘉奖企业。4、对在我市投资的经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嘉奖,视项目的投资额度、技术含量、奉献大小分别给与10-100万元的嘉奖,最高奖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四、其它 1、本看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嘉奖资金由受益财政负担; 3、本看法由市工业经济进展服务局负责说明并组织实施。 济源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书目 1、纳米二氧化硅系列产品; 2、生物杀虫剂; 3、高品质石英晶体材料; 4、高技术陶瓷技术开发; 5、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 6、优质塑钢门窗及年产万吨以上塑料管材生产线; 7、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多层薄膜生产; 8、保温板、大口径塑料管材直径0.5米以上防渗土工膜、降解塑料、医用塑料等新型塑料产品的开发及制造; 9、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及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新型环保型磨擦与密封材料; 10、冬凌草系列产品开发; 11、煤焦油深加工; 12、异形钢系列产品开发; 13、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技术开发; 14、优质磷复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混肥生产; 15、水利发电; 16、60万千瓦以上发电站建设; 17、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用于干法水泥生产。 18、三废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 19、工业零排放示范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开发 20、其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产品、新技术。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看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看法 日期:2023年1月25日 川府函2023283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为深化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进展观,推动水泥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水泥行业持续稳定健康进展,现就我省水泥工业加快结构调整提出以下看法。 一、充分相识当前我省水泥工业进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水泥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经过多年的进展,我省水泥工业在规模和水平上有较大提高。截至目前,我省现有水泥企业410家,生产实力约6200万吨。2023年意料全省水泥产量3900万吨,比上年增长3.8,仅占生产实力的63。总体上看,水泥工业总量过大,结构不合理的冲突突出。主要表如今。 一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水泥企业普及全省21个市(州)的110个县(市、区),平均规模仅为15万吨,平均产量不到10万吨。生产实力大于30万吨的只有45家,89的水泥企业实力小于30万吨。 二是工艺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全省水泥企业中,新型干法窑生产实力485万吨,占全省水泥生产实力的7.8;机立窑实力4770万吨,占77。全省水泥企业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415吨。其中,新型干法生产企业实物劳动生产率8000吨。2023年全省水泥产量占全国的4.4,税利仅为全国的2.9,亏损面高达30。 三是过度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严峻。“九五"以来,全省共关闭取缔小水泥厂51户,累计淘汰落后实力424万吨。但近年来不少地方小水泥厂盲目改扩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有所加剧。全省水泥生产实力2023年为4540万吨,3年间产能净增1660万吨,结构照旧未得到改善。 今年初,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进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看法的通知(国办发2023103号)精神,省政府发出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的看法的通知(川府办发电202313号),对全省水泥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取得确定效果。但是最近以来在需求拉动下,一些地方和企业受利益驱动,违规新建、扩建水泥项目,甚至违法生产的状况又有所抬头。同时,我省除部分大中型水泥企业外,大多小水泥厂无自备矿山,靠收购民采石灰石进行生产,利用率仅40。据环保部门统计,水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量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的40。这些问题如不刚好解决,势必导致生产实力过剩、市场无序竞争、奢侈资源和污染环境,甚至造成金融风险和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隐患。各级政府和省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醒悟相识当前我省水泥 工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水泥行业进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从规划布局、市场准入、生态建设、矿山整治、环境爱惜等方面实行措施,推动水泥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二、明确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四川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进展观,依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坚决贯彻“限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的方针和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优化为中心,大力进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基地,切实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兼并联合,加快改组改造,支持重点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现代化方向进展。节省并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加强环境爱惜和生态建设。促进我省水泥工业持续稳定健康进展。 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到2023年水泥生产实力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