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精选8篇).docx
-
资源ID:70244430
资源大小:17.6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精选8篇).docx
2023年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精选8篇)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一) 闹元宵 徐一凡 “卖汤圆啦,快来看一看呀,圆又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 天还没黑透,我就吵着闹着要吃元宵。“我要吃六个大的,六六大顺吗!看着我淘气的样子,妈妈摸了一下我的头说:“那我要吃十个,十全十美吗。妈妈的话音更落,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吃完元宵,我们就向西大桥走去。放眼望去只见黑压压的一大片人,人山人海的,我们穿过人群,等待着放烟花。不一会儿,烟火腾空而起,几个星光在空中炸开,变成了一朵朵秀丽的菊花,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整个天空变得绚丽多彩,秀丽极了。 烟花刚放完,舞龙就开始。 铿锵有力,喧闹非凡的铜鼓声响起,一条锦色长龙的身体就开始动了,在会场上翻腾起舞,带动了会场的欢腾。舞龙人敏捷的操控着“龙,让它时而回旋时而驾雾、活敏捷现,似乎在悠然地玩游戏。舞龙人随着节奏让“龙做着高难度的动作。一拐,一扑,一跳,龙也翻腾着身子,在空中飞舞。不时从人群上掠过,改变无穷。在旁边看的人们也目不转睛地看着精彩的表演,还不时喝彩。我也看得入了迷,心想:这不就是“中国龙吗?顷刻,金龙腾空跃起,咬住龙珠,头一摆,龙珠便向半空飞去,耍珠人一个美丽的三连翻,又赢得阵阵喝彩,接住龙珠,迎面冲来的双龙,挥动着龙珠,向远方跑去,观众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闹元宵,要的就是好玩、喧闹。你说呢?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二) 腊八粥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于隽蘅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这是每一个杭州人都知道的传统风俗。 这好喝的腊八粥是怎么发明的呢?传奇,这粥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有一次,他在柴房的老鼠洞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老鼠的存粮,用他们熬成了一大锅杂粮粥,用它果腹充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当年那锅“救命粥,便命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食混在一起的粥。又因为吃的这天刚好是腊月初八,便把这锅粥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就把芸豆、红豆、绿豆、莲子、花生、糯米等食材,用清水洗净,放入碗中,用温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外婆就把泡软的食材放入锅中,再加入桂圆肉、红枣、冰糖,倒入大半锅水,开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慢炖,期间还要不停地搅动,以防沾锅。大约一个小时后,一股浓浓的香味从厨房里溢了出来,在屋里的各个地方充满开来。 腊八粥熬好后,我迫不及待的盛出一碗,舀起一大勺便往嘴里塞,舌头却被热粥烫出了两个泡。哎,真是心急喝不了热粥啊! 其实,不仅是每家每户,社区会熬腊八粥分送给孤寡老人,灵隐寺也会给在风雪中站岗的交警,为城市“扮靓的环卫工人们,以及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从杂粮粥到腊八粥,从暖胃到暖心,我信任,杭州的腊八粥会肯定会继续传下去,暖和更多的人!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三) 刘彦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邵阳的春节也是如此。祭灶神,扫灰尘,杀年猪,打糍粑,煮年根。 从前每家每户都会养几头猪,过年的时候杀一头来煮年根。如今和以前不一样啦,农村离养猪的很少,外婆去市场上买了几十斤猪肉,把猪肉切成大块,把上面的毛用烧红的铁烫洁净,再杀几只鸡处理洁净后,和肉一起放到一口大锅里,用柴火煮着。等绕组到可以把筷子插进去后就差不多了。拿一个不锈钢的大盆装着放到堂屋门口,再倒上三杯酒,点上三柱香烧一些纸钱,再放一挂鞭炮。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我不经感叹,原来的条件艰苦却不忘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如今经济条件变好了。我们更要好好学习,让生活蒸蒸日上。 传奇是因为以前农耕社会不发达。杀猪杀掉自己养的猪,割肉拿去集市上卖过年的肉,但是当时的人都很贫困,所以只有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才能吃到肉。固始春年跟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是主年庚。 主年庚肯定离不开杀年猪,以前每家每户都会杀年猪,那时的猪养一年只有近百斤,是吃草长大的,所以比如今的味道要好许多,杀的猪肉用来煮,肉跟猪血都给邻居们分一碗。年味是真的特别特别的浓。 现如今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传统,大部分把春节当做一个一般的假期,所以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四) 家乡的秧歌 提起大秧歌,在我的家乡那真可以说是家家都知道。家乡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 每当夜幕降落的时候,家乡的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不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着妻子和儿女。小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摆起了摊儿。一时间,广场上变得喧闹非凡了。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快,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舞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得挥动着挥洒着他们的内心的喜悦和高兴,这样也引逗着孩子的欢心和心里发痒;也想扭一段也争着加入秧歌队伍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越来越长了。 队伍的四四周满了观众,他们一边观赏,一边唠着家常之类的,自由悠然。唢呐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改变,让人久看不厌。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穿彩装,那些小孩们像风一样跑到了台下,是因为孩子们喜爱大头娃娃“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沉醉着家乡的人们。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五) 过年前的周末,爸爸抽空带我去了坐落于陕西南路39弄长乐村93号丰子恺的故居。这几天,突然想起丰子恺写的“过年一文,爸爸就翻出来,跟我介绍起了上海这地儿过年的民俗。 爸爸一边饶有兴致的读着原文,一遍可惜的说,许多民俗都慢慢淡了,没了。其实,上海过年的民俗和浙江、江苏大多是一致的。比方说,接送灶王爷也有叫灶神或灶君菩萨的风俗。他说道:“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天,大年夜回来。据说灶君菩萨是上天派下来监视我们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需点起香烛来拜他。 然后,爸爸告知我,以前住的是老房子,在公共使用的灶头间会贴几张“灶神的图片,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会盛一大碗各种食物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再拿回家去吃。爸爸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笑着说,“记得灶王爷上天之前,要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晰,免得把我们的做的小小坏事去揭发了。太有意思了,我哈哈大笑起来。 之后,爸爸又给我讲了“腊月二十八打年糕、“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十五拉兔子灯之类的过年风俗,听得我津津有味。原来我们上海过年有这么多风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特别喜爱这些好玩的风俗,他给我们带来快乐、祥和、团聚的气氛。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六) 我们家乡的除夕,有许多风俗:吃年夜饭、守岁、做红团而我最喜爱的就是做红团了。 今年除夕,奶奶也是一如既往的做红团。只见奶奶先把米和绿豆分开煮熟,再加上一点白糖并搅拌匀称。接着奶奶又把糯米粉磨碎,再加上一点红食素,这样才能使红团变红。奶奶还告知我红团的寓意:“吃红团可以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然后奶奶又娴熟地把红团分成大小一样的小球,再用小圆棍把小球搓平。成为一个个红团皮。奶奶把刚刚煮好的绿豆馅放在红团皮里面,并包紧,然后把剥好的红团皮放进一个木雕成的红团印章里,轻轻压实,用手一敲,里面还刻了一个“福字呢!奶奶把包好的红团垫上昨日摘好的粽叶。放在蒸笼上蒸,过了半个小时,红团熟了,每个红包都散发着迷人的香味,红彤彤的看上去十分美味。 看着奶奶做,我也忍不住想尝试一下。我照着奶奶的样子,先用勺子挖上一团馅,然后再放在红团皮上,再把红团皮包紧,但是一开始我不是包的馅太多,就是太少,做的红团大小不一,这时奶奶告知我:“红团的馅差不多三勺就可以了。馅太多就会露馅,线太少,红团皮又显得太多了,不好吃。我照着奶奶的秘诀去做,个个红团饱满匀称,十分美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们家乡的风俗又有哪些呢?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七) 在我的家乡,每到春节,人们除了贴窗花、吃饺子和走亲戚外,还要写几幅对联,贴在自家的门板上。我对贴对联这一风俗始终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墨香,经常唤起我美妙的回忆。 腊月末,家乡的人们就已经忙着剪窗花。在剪窗花的同时,我还缠着奶奶讲窗花各种吉祥如意的寓意。一天下来,我们收获满满,连堂弟都剪了一个小小的“福字。大人们在每一扇窗户上都留下了红火的印记。 除夕真喧闹。家家赶做年菜,街上处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人们张灯结彩,好不喧闹。这一天,人们还要贴对联,寓意吉祥如意、步步高升。诗人王安石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对联的重要性。我始终在练书法,便写了一副。甩开大笔,只几下,右联“新岁乘龙立宏志就写好了;再把笔潇洒地连挥七下,左联“牛肥万户示兴年马上呈现;最终我一横笔杆,横批“吉祥如意就完成了。精通书法的爷爷看完高兴的不得了,说道:“乖乖,不得了啊,大孙子的书法都赶上我了。“不一会儿,这副对联就贴到大门上了,来访的客人都赞不绝口。 远居他乡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聚饭,寓意团聚美满。但今年由于疫情的关系,我和父母无法回家过年祖父从家乡打来了几个电话:“春节要记得贴对联哦。我依言而行,那悠悠墨香,又溢满心间,我幡然醒悟,春节对联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关心,更是一种风俗,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瞬间,我又联想到我那美妙可爱的家乡!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八) 芝麻汤圆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杨介梵 在老杭州人的观念中,吃完年夜饭,必做的确定是第二天的早饭汤圆啦! 听外婆跟我说,做汤圆老有讲究了。外婆说,她那时候啊,根本没有电动磨粉机,得先拿着黑芝麻,去邻居家借用石磨,使用浑身力气转一圈又一圈,才能将芝麻磨成芝麻粉。当然这是在预备年夜饭吃食前就应当做的了。 预备好芝麻粉,接下来就是把大锅烧热,把猪油、芝麻粉与白糖一股脑儿全倒进去翻炒,直到将其炒成糊状,再关火盛出,放在一边晾凉。这就是馅儿了。 等晾凉后,把馅儿搓成一个约山核桃大小的圆球,再在事先预备好的竹匾上倒上糯米粉。接着,把黑芝麻球放在匾里不断顺时针及逆时针晃动,抖动,等到“黑脸大汉穿上了“银装,一颗颗洁白的汤圆就做好了。这个过程相当讲究,需要很大的耐烦和技巧,一般都是由“老师傅太奶奶来完成。 另外,这做汤圆的时间也大有讲究。照规矩,在年夜饭以后,大家围坐一圈,一起动手搓馅,由“老师傅负责“擂汤圆,所以这种汤圆也被称为“擂大。做汤圆必需在午夜前完成,用做第二天一早全家的早餐,也许是寓意一年团团聚圆吧。 做好的汤圆静置一夜,第二天大家起来煮着吃,满口美味和心意。 杭州人过年就是这样,不仅别出心裁,还极有特色。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