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功能评定》PPT课件.ppt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平衡的概念n平衡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平衡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直立姿势的能力。n保持体位、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安全保持体位、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人体重心n位于位于S2下缘,下缘,S3上缘前方上缘前方7cm骨骨盆入口处盆入口处n男性身高男性身高56%n女性身高女性身高55%nBase of support支支撑面:撑面:人站立时两人站立时两足之间的表面,此足之间的表面,此表面大、平整、与表面大、平整、与足底接触良好均有足底接触良好均有助于平衡,与稳定助于平衡,与稳定极限成正比极限成正比n平衡的条件:经过人体重心所作的垂线必平衡的条件:经过人体重心所作的垂线必须落在支撑基底面之上才有可能保持平衡须落在支撑基底面之上才有可能保持平衡n平衡状态的优劣可用重心与支撑基底中心平衡状态的优劣可用重心与支撑基底中心的连线与经过支撑基底面中心所作的垂线的连线与经过支撑基底面中心所作的垂线所成的夹角的大小来评定,此夹角越小,所成的夹角的大小来评定,此夹角越小,平衡越好,反之越差平衡越好,反之越差平衡功能分类n静态平衡:指身体静止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静态平衡:指身体静止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单腿站立、站在平衡姿势的能力,如坐、站、单腿站立、站在平衡木上等木上等n动态平衡: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动态平衡: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反映了人体随意运动控制的水稳定性的能力,反映了人体随意运动控制的水平平n反应性平衡: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失去平衡反应性平衡: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失去平衡时人体作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时人体作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的能力,如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反应等平衡的能力,如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反应等平衡的生理学机制n躯体感觉系统n视觉系统n前庭系统n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n姿势控制中的预备性活动n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平衡的三种状态n静态平衡(静态平衡(级):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级):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过程。持某种姿势的过程。n自动动态平衡(自动动态平衡(级):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级):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n他动动态平衡(他动动态平衡(级):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级):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下调整姿势的过程。平衡功能评定目的n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等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等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碍碍n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n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原因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原因n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n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效果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效果n跌倒风险的预测跌倒风险的预测平衡功能评定适应证n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氏病、小脑疾患、脑瘫、脊髓损伤等金森氏病、小脑疾患、脑瘫、脊髓损伤等n前庭功能损害前庭功能损害n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截肢、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截肢、关节置换、运动性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关节置换、运动性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平衡功能评定禁忌证n严重的心肺疾病严重的心肺疾病n下肢骨折未愈合下肢骨折未愈合n下肢不能负重站立下肢不能负重站立平衡功能评定内容n定量评定定量评定n定性评定定性评定定量评定n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根据已知的身高和体重,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根据已知的身高和体重,由垂直力运动的测定计算出人体重心的摆动角由垂直力运动的测定计算出人体重心的摆动角度,从而准确地反映平衡功能状况度,从而准确地反映平衡功能状况n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定性评定n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判断姿势控制障碍是否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判断姿势控制障碍是否与肌肉骨骼系统结构或功能损伤有关(疼痛、与肌肉骨骼系统结构或功能损伤有关(疼痛、ROM受限、肌力或肌长度的改变等)受限、肌力或肌长度的改变等)n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的评定:运动对策的评定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的评定:运动对策的评定(踝、髋、跨步对策)(踝、髋、跨步对策)n预期姿势调整能力的评定预期姿势调整能力的评定平衡反应n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6 6个个月;仰卧,月;仰卧,7-87-8个月;坐,个月;坐,7-87-8个月;蹲起,个月;蹲起,9-9-1212个月;站立,个月;站立,12-2112-21个月。个月。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n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n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n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最后头、肩向前。n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后肩后伸、头后仰。保护性伸展反应n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上肢或下肢后伸并外展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防止摔倒。n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上肢肢,4-6,4-6个月个月;下肢下肢,6-9,6-9个月。个月。跨步及跳跃反应n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n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15-15-1818个月。个月。平衡功能的评定n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以下分级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以下分级能正确完成活动能正确完成活动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小的帮助以维持平衡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小的帮助以维持平衡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大的帮助以维持平衡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大的帮助以维持平衡不能完成活动不能完成活动Berg 平衡量表n每个动作评分标准为每个动作评分标准为0、1、2、3、4分,最低分,最低为为0分,最高分为分,最高分为56分分n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台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台阶阶n0-20分: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分: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n21-40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n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n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评定协调运动定义n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它要求有而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行运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行运动。动。n大肌群参与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大肌群参与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坐、站、走等)(坐、站、走等)n小肌群实施精细活动(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小肌群实施精细活动(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等)小物品的能力等)精细运动的协调性与灵巧性n精细运动的协调性是指在精细运动的协调性是指在CNS控制下,一组或控制下,一组或几组小肌群共同进行平衡、准确而协调的随意几组小肌群共同进行平衡、准确而协调的随意运动运动n灵巧性指上肢末端即手的精细运动的协调性,灵巧性指上肢末端即手的精细运动的协调性,如操作物品的速度、移动物品的准确性等如操作物品的速度、移动物品的准确性等协调运动障碍n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n协调运动障碍通常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和不协调运动障碍通常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n协调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由于肌肉协调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由于肌肉的痉挛、肌肉肌腱的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的痉挛、肌肉肌腱的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协调运动评定适应证n感觉性运动失调感觉性运动失调n小脑性运动失调小脑性运动失调n前庭性运动失调前庭性运动失调n额叶性运动失调额叶性运动失调n锥体外系运动失调锥体外系运动失调协调运动评定禁忌证n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n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响步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不规则、不稳定。1.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2.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3.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4.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运动有困难;运动有困难;5.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一连串运动成分。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n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的改变。具体表现n静止性震颤:随着由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静止性震颤:随着由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n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n手足徐动:四肢手足徐动:四肢,躯干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不随意的扭曲运动;n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n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低的变化无法预测。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低的变化无法预测。协调功能的评定n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检测。功能进行检测。n功能分级为(功能分级为(1 1)正常完成;()正常完成;(2 2)轻度残损:)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3 3)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显;(拙、不稳非常明显;(4 4)重度残损:仅能启)重度残损:仅能启动活动,不能完成;(动活动,不能完成;(5 5)不能活动。)不能活动。评定程序n运动是否直接、精确、容易反向做;运动是否直接、精确、容易反向做;n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n增加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增加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n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n不看时是否影响活动质量;不看时是否影响活动质量;n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或一侧更多地参与活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或一侧更多地参与活动;动;n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评定方法n分为大肌群参与的粗大运动的活动和利用小肌分为大肌群参与的粗大运动的活动和利用小肌群的精细运动的活动。群的精细运动的活动。n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能力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能力1.1.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动的能力;动的能力;2.2.协调运动:有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协调运动:有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制;制;3.3.精细运动:评定测量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精细运动:评定测量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速度的能力;速度的能力;n4.4.固定或维持肢体:检测为此单个肢体或肢体固定或维持肢体:检测为此单个肢体或肢体某部分的能力;某部分的能力;n5.5.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姿势的能力。检测之前的观察n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或是否需要辅助器;或是否需要辅助器;n不稳定的发生,附加运动等;不稳定的发生,附加运动等;n受累肢体的数目;受累肢体的数目;n不协调的分布,如远端或近端的肌肉;不协调的分布,如远端或近端的肌肉;n增加或减少不协调缺陷的情况或体位;增加或减少不协调缺陷的情况或体位;n完成一项活动所需的时间;完成一项活动所需的时间;n安全性水平。安全性水平。非平衡协调测验n所有测验应先在所有测验应先在 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异常的反应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n(1 1)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90度,肘伸展,用度,肘伸展,用 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动切面的动作;n(2 2)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反应的能力。n(3 3)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90度,两肘伸展。度,两肘伸展。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n(4 4)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n(5 5)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n(6 6)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n(7 7)旋前)旋前/旋后:肘屈曲旋后:肘屈曲9090度,并紧紧固定于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渐加快速度。n(8 8)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n(9 9)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手拍膝。n(1010)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n(1111)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们都是水平屈肩们都是水平屈肩9090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过指过指”或运动或运动在目标以上。在目标以上。n(12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n(13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n(14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n(15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2.平衡协调测验(1 1)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2 2)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3 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立(即一足的拇趾触)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立(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另一足的足跟)(4 4)单足站立)单足站立(5 5)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6 6)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7 7)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换(8 8)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9 9)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1010)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于地板上的标记(1111)侧向走和退步走)侧向走和退步走(1212)原地踏步)原地踏步(1313)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调缺陷)(1414)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1515)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1616)用足趾和足跟步行)用足趾和足跟步行(1717)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也就是常说的昂白氏(也就是常说的昂白氏(Romberg)Romberg)阳性。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