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案例作业.doc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何谓“教育反思”?概而言之,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教育反思通常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应当说,教育反思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指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指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它不仅指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也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它不仅指反思总结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也指反思总结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句话,可以指对所有教学行动的回忆、思考、分析、检讨和评价。教学反思的重点在“思”,既然是“思”,就得有“思路”。教学反思应当如何去拓展思路,这正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时感到为难和困惑的地方。教育反思的内容(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答: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 , 情理之中”的事。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教育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教育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教育事例。基于此,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 )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 )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 )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 )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 )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答:(一)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二)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三)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四)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五)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六)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七)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1、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 1 )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 2 )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3 )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2、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3、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答:教育案例在分类的过程中,因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均可分为若干类。但不管怎样分类,因不同类型的案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以不可能截然分开。为帮助教师更清晰地把握和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案例以供大家学习、借鉴和应用,现将教育案例的主要类别归纳如下:(一)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二)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三)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四)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五)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六)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七)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八)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 1500 字以上)(九)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一、研讨型论文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二、经验型论文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三、述评型论文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四、报告型论文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五、学位论文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我们可以从下列附件中了解其基本特点。六、叙事研究报告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三要素( 1 )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 2 )问题叙事:有关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 3 )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其中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答:(一)教学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其情况不同,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课堂观摩、专家会诊、行动研究、教学后记、案例研究等。(二)我常用的是1、课后备课。我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进行二次备课,不仅对于对教材的把握与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之,经过长时间的备课,长期积累,会有很大的收获。2、教学后记,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本后面,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我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3、课堂观摩,经常在教师之间互相观摩彼此的教育教学情况,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境,并就有关问题相互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形成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们形成共识,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提高。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答: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地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升。美国学者波斯纳( G. J. Posner )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 反思 = 成长”。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一)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发出没有课题可研究的感叹。于是,有些学校科研贪大求全、标新立异、课题至上,致使口号理念满天飞,而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进入科研课题,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要想达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让教师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育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 课堂中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 ? 学生是否在进行高效、优质的学习 ? 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 或许,教师刚开始写反思日记时,是强迫自己进行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L. 斯腾豪斯( L. Stenhouse )曾明确地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教师作为研究者,其批判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我国,大多教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这种状况不仅阻碍新课程的推进,而且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三)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亦永无止境。这种不懈追求的本质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不断探索、超越和创新,它离不开教学反思。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教学模式的重构、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都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也使得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因此,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当前尤其重要。教育反思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因此,教育反思特别是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答:这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四块糖教育案例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诚实守信)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礼貌尊重)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正直勇敢) 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主动修正错误)启示: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这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学生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陶行知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教育者们在对待学生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消极面中发现积极因素,及时鼓励,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同时,在教育中同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陶先生仅凭“亲眼所见”,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那恐怕是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陶先生是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说出的话才有的放矢、感人肺腑,触击了孩子的心灵。这与当前教育中倡导的“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是异曲同工,表明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人性理解的艺术,人格锤炼的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永远记住:宽容是最无私的爱;信任是你所能给予别人的最大的动力。”每个人都会犯错,惟有宽容和信任能消除心中的顾虑,坚定上进的决心。那份暗含的期待能触动任何一颗受伤的心灵。我相信阴云消除后的笑容更灿烂。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上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研读了文本,并且仔细阅读了课标中低年级的学段目标,发现低年级的教学更多的强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呢?这是我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对于一年级课文的第一课时,我应该教给孩子些什么,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几番思索,于是有了这样的教学预设: 一、对子游戏,藏花生 上课之前,我和学生进行了有趣的对对子游戏.你说上,我说下;你说瓜子,我说花生;你说西红柿,我说红萝卜-游戏在笑声中进行,从中我还不失时机地出示花生,西红柿,红萝卜等实物,引领孩子们对对子,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我激发起来,个个跃跃欲试.通过游戏,不但巩固了孩子们已学的生字,而且又将本课的中心话题花生暗藏其中,最后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当中也有一个对子,那就是'开花对结果',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顺利地导入新课,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二、奋勇闯关,露花生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这些环节的学习往往又是比较枯燥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把整篇课文设计成闯关游戏的形式.首先,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帮助孩子了解课文大意,即课文主要写小松鼠不知花生在哪儿?然后以帮助小松鼠去森林找花生为借口,进行闯关游戏.游戏的第一关就是勇闯神奇果子林,而在神奇果子林等待孩子们的就是本课的生字词.第二关就是课文城堡,在课文城堡等待孩子们的就是读通,读顺课文.孩子们为了帮助小松鼠找到花生,一个个奋勇闯关,玩得开开心心,学得兴趣盎然. 三、反复品读,找花生 原诗中说:“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才能“妙语天开”.教学中抓住一个个空白处,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插图,或联系生活积累,展开想象,来丰富文本的内涵,驱动孩子们一颗颗灵动的心,诱发孩子们飞扬智慧的语言.所以在深入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紧紧地抓住“自言自语”这一点, 进行想象说话.首先,让孩子们结合句子理解“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然后,引领孩子们想象: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小松鼠很高兴,自言自语地说:_。小松鼠每天都去看花生了,第一天,小松鼠看到花儿开得更多了,它自言自语地说:“_。”第二天,小松鼠看到有一朵花儿开始落了,它自言自语地说:“_。” 第三天,小松鼠看到又有一朵花儿开始落了,它自言自语地说:“_。”一个星期过去了,小松鼠看到花儿都快落光了,它自言自语地说:“_。” 一个夏天都过去了,秋天来了,小松鼠看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它自言自语地说:“_。”从中逐步深入体会小松鼠等花生,找花生的艰辛过程。 四、拓展延伸,“编”花生 “花生到底被谁摘走了呢?”原来花生藏在地底下。谜底终于揭开了,课文学习似乎也该结束了。但是,我没有就此收场,而是话题一转:“我们的不少小朋友也得到了许多花生(因为我在课堂上一直以花生做奖品,来奖励表现好的学生),请拿出来与小伙伴一起分享。”于是在“毕剥毕剥”的咀嚼声中,我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得到花生的感受、心情。然后启发孩子想象,小松鼠在小朋友的帮下也找到了花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以花生找到了为题再编个新故事。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我想语文学习就得这样不断地延伸,不断的拓展。 然而,事与愿违,一节课虽然比较顺畅地进行下来了,但我心底明显地感到不塌实,像压着一块石头,有点沉。觉得自己有几个环节没有处理好,特别是引导孩子们用“自言自语”说话的时候,我的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整个过程就像轻飘飘的云,浮在半空,没有落到实处。我知道此时的我:其一,没有和学生真正融在一起。师生真正融在一起,决非易事。 要想和孩子们“混”在一起,我想我们老师自己先要有一颗童心。如果课前我能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我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我的教学语言、激励手段、以及教态是否儿童化?我的教学是否是孩子的真正需要?那么上课时,孩子们也许就不会学得那么勉强。与其让学生用“自言自语”说话体会小松鼠找花生的艰辛,还不如直接指导孩子朗读文中句子来体会更好。其二,我没有学会放弃,一心要让孩子们配合我完成教学预设,而没有去“迎合”学生。老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个矛盾的角色,既要占主导地位,又要放弃主导地位“。迎合”孩子是一门主导与放弃主导的平衡艺术,是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基石。如果我能“迎合”好孩子们,孩子们肯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课堂也会从“老师主导”过度到“学生主导”。 通过这次语文教学实践,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不要以为我们的孩子们还很小(虽然只是一年级学生),不要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很好“骗”,不要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坐在这里只需要认识几个字,会写几个字就行了。在我看来,那一个个精灵的小脑瓜里藏着许多的“欲望”。他们需要兴趣,他们需要方法,他们需要鼓励他们更需要一种终身享用的东西,那就是对语文的热爱,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习多彩的语文,让孩子们从小就悟出时时处处皆语文,从小就热爱语文。小学语文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践作业题答案1、新课程倡导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答:(1)坚持多元性,不要“一把标尺”。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知道学生的智能类型不一样,表现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上是不一样的。对于同样的知识,学生即使掌握了,表达的方式也会因智能表达不一样而得分不一。因而,应为学生营造适合他的检测方式。这里谈的“一把尺子”是指做试卷,做试卷是学生用笔来表述思维过程和呈现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考核方式,只适合那些书面语言智能特别发达的学生,对于此类智能不强的学生,无疑是不适合的。(2)坚持全面性,不要“只是分数”。对于小学阶段语文学业的检测,应该是缤纷多彩的呈现,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理应体现生活的丰富多彩。(3)坚持过程性,不要“只看结果”。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次考试结果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习惯、态度,与人的交往,对事物的认识,等等,都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性因素,语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生命灵动是学生获得成长的“感性表现”,是无法用分数来量化和考核的,是需要观察并体验的。这些都是我们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4)坚持民主性,不要“教师独裁”。民主性的坚持需要以“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起来”作为前提。在学业评价改革中,必须将学生的自主评价放在评价的重要位置。整个评价包括教师参与、学生参与、家长参与,适当的时候应该还有社会参与。我认为很多人习惯把传统教育定性为应试教育,其实这样的定位不完全正确。即便是在素质教育下,应试也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传统教育在抓学生的应试能力上以牺牲学生的其他能力为代价,而且还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代价,所以把传统教育定性为应试教育是不科学的。对传统学业评价制度变革定位的认识。如果把传统教育简单定性为应试教育,就会把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错误地定位为淡化考试和分数意识传统的小学教育是一种重视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能力培养的教育。传统学业评价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时候,怎样同时让学生正常地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劣势显得更为瞩目。(1)错误质量观导致“产品与市场的脱轨”。传统教育质量观是培养了多少品学兼优的学生,改革小学语文学业评价必须把握(1)坚持多元性,不要“一把标尺”。(2)坚持全面性,不要“只是分数”。(3)坚持过程性,不要“只看结果”。(4)坚持民主性,不要“教师独裁”。(5)坚持语文性,不要“淡化实践”。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业评价,如何让用这个支点来调整教师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生动活泼地学习、公平地发展呢?答: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进行学业评价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学生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我们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意了学生之间、教师、家长及学生自己的评价。另外我们认为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群体,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家长也和孩子一起走进了新课程,成为了课程改革的支持者、实施者、开发者。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设定了一类辅助性评价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了解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旨在使我们的家长不但能变成孩子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社会信息。二、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我们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工具。这里有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是将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汇集起来,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这里有学生的“星语心愿”,学生将自己的一些生活和学习心得,以及心里话、烦恼、苦闷在这里倾诉。这里还有学生成功的快乐,有学生获奖后的喜悦,有学生认为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这里,你会为孩子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骄傲。三、设立学生成绩展示平台,使学业评价更具直观性。低年级学生好胜心、自尊心都很强,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征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必须为学生铺设一个尽情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处处为学生创设展示的时空,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他们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3、试谈谈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注意他的那些教学功能?答: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途径,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作业是学生预习、听课和练习、系统小结等学习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巩固所学知识和保持学习进步的关键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立足学生,着眼创新,精心设计富有创造性思维特征的作业题。语文作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要靠既切合学生接受能力实际,又具有激发创造性思维因素的作业题来实现。因此,教师除让学生做一些夯实“双基”的作业外,要重在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特征的作业上下功夫。强化自主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完成创造性思维作业中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过程自始至终的参与者,是教学效果的落实者,语文作业要落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完成创造性思维作业中的积极性。肯定学生的创造潜能。对于正常的学生,创造能力不是有无的问题,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肯定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培养自己创造能力的信心。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包括作业在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兴趣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情感上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意志上坚定学生的创新勇气,从需要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从动力上提高学生创新的内驱力,运用趣味性、质疑性、想象性等各种作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潜力,锻炼自己的思想品质。提倡学生独立思考。4、实践证明,对待考试分数的态度不同,会导致学生的发展不一样。你认为应如何让正确对待分数呢?为什么?答: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待考试分数的态度不同,会导致学生的发展不一样。这就涉及到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业做出评价,正如学习中提到的50年来学业评价改革历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1)我们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随着高利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2)这种学业评价体系,无法完成对学生全部学习结果的测量;(3)这种学生评价体系,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弱化了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4)这种学业评价的结果使课堂变成为练兵场,使学生变成为记忆机器;(5)由于过分地追求高分,师生都承受着非常沉重的负担。那么,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就是紧迫的,应考虑下面一些因素:(1)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就;(2)评价不是简单地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3)评价不应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4)评价应当运用情境化的、复杂的、挑战性的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评价内容,确定评价标准;其次,要了解学生达到标准的状态;第三,要确定学生与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考试关,从而得到健康的发展。5、试题的难度直接影响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对考试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控制试题的难度?答:1、要符合新课标精神,要以教科书为本。2、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试卷可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40%)包括字词句段等;拓展部分(60%),包括阅读与写作等。 3、认识面要广,知识点要全,拓展面要宽,试题形式要多。4、遵循教学目标,考虑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要点,符合教学实际。5、把握试题的难度,杜绝偏题、怪题、超纲题,控制题量,符合年龄特征。6、体现人文性、时代性、综合性和科学性。6、作业内容的创新可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答:1.作业的创新设置首先得强调一个“趣”字。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兴趣与求知欲,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走进广阔的知识天地,做作业的兴趣就会浓。2作业设置的创新,还要做到“精”。 作业太多、太滥,阻碍了青少年自主、健康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设计作业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注意“质”上有所提高,力求精炼,推陈出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熟悉大纲,深钻教材,把握所教学科的目标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作业的设置尽可能做到恰到好处。3.作业的设置还必须求“实”,就是要与实践相结合,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实效性。.4作业的布置还应考虑孩子“动”。人常言“久见不如做一遍”比如低段学生识字,让孩子们回家做生字卡片,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对生字结构有所了解。7、造成学生解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1.定势思维。认为学过的知识一成不变,死学套用。老师讲第一次时就是那种方法,也不看清题就去做了,总是先入为主。2思维懒惰。不爱动脑思考,缺乏兴趣,进取心不强,表现在不想写或者不想做。3.审题不清。这个和理解力有关,也许是他没有理解透彻这个题,或许是理解力差,无法理解这个题。4.不良习惯的养成,马虎粗心,审题不清很容易出错。8、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答:一、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心理氛围,激发表达的潜能。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只有感兴趣后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为使学生对口语交际能自觉、自愿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活动,启发诱导学生,激起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创设情境,提供舞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利用课文中这些现成的情景因素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外,还要通过变换叙述角度、方式,创设出口语交际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交流的舞台。总之,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在各类文章的教学中都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境。同样,口语交际也可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它不但能增添语文教学的乐趣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