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广韵》.ppt
第三章 广韵音系 第一节 广韵以前的韵书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魏代:李登声类(我国最早的韵书)西晋:吕静韵集 南北朝:李概音谱四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阳休之韵略一卷;周思言音略;杜台卿韵略(以上所列韵书均亡佚)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代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601),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陆法言执笔。切韵的编写目的有二:1、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2、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根据前一个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因此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由于切韵撰者名高,审音精确,权威性强,切韵一出,六朝以来的韵书便失去市场,湮没无闻。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到了唐代,切韵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有: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孙愐唐韵 李舟切韵可惜的是,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窟、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且大多都是残卷。周祖谟集结、中华书局出版的唐五代韵书集存一书将这些出土韵书分作七类:1、陆法言切韵传写本。简称“切一”。2、笺注本切韵。唐高宗时长孙讷言以陆氏切韵为底本,依据说文笺注形体异同或增广义训的写本。其中包括的两种切韵残卷分别简称切二、切三。3、增训加字本切韵。作者不可考。其特点是增修,或增训,或增字,取材范围较广,不限于说文。4、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特点是收字大增,每字下都有训解,且详载异体,反映了唐代韵书发展的一种重要变化。这一类包括两种写本,一种出自敦煌,一般称敦煌本王韵,简称王一;另一种出自故宫,一般称宋(明初宋濂)跋本王韵,简称王三。5、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出自故宫,通称项(明末项子京)跋本王韵或内府本王韵,简称王二。6、唐韵写本 包括唐韵序一种和唐韵传写本两种。唐韵传写本中一种为清末蒋斧所藏,一般称蒋斧本唐韵。7、五代本韵书 以上这些韵书,除了出自故宫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其余均出自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出自敦煌的,在1907至1908年被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掠走。斯坦因掠去的现藏于伦敦博物院图书馆,伯希和的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出自吐鲁番的,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现藏于柏林普鲁士学士院。对这些流落韵书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有:1921年,王国维将伦敦藏切韵残卷(切一、二、三)根据照片抄录印行。1925年,刘复将从巴黎抄回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王一),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1936年,刘复、罗常培将所见九种切韵唐韵残卷和广韵汇编为十韵汇编。1955年,姜亮夫将自己从前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编辑为瀛涯敦煌韵辑出版。1983年,周祖谟编辑、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唐五代韵书集存,收录从1945年收集、摹录、编辑的韵书材料,材料最完备。第二节 广韵的产生和版本 自切韵产生后,产生了诸多对该书的增订本,到北宋初年,陈彭年、邱雍等人根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距切韵成书时间已经有400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属切韵系统的韵书,只是收字大为增加,比切韵增加1万余字。此外,广韵分韵206韵,比切韵多出13韵,这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并非语音系统的变化。广韵成书于宋代,但它反映的不是宋代语音系统,而是隋唐语音。广韵撰成后,大量流行,切韵及唐人的各种增订本逐渐销声匿迹逐渐失传,直到清代末年,人们始终未见到切韵。由于广韵未注明撰者,且书前有陆法言的切韵序及唐孙愐的唐韵序,致使一些学者误以为广韵就是切韵或唐韵,如顾炎武的唐韵正、陈澧的切韵考的书名实际上都是广韵。广韵虽非切韵,但由于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重现之前,它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在汉语音韵研究中,它是上古音和近代音研究的桥梁。二、广韵的版本 1、张(士俊)氏泽存堂本此本是清初张士俊据汲古阁毛氏所藏南宋国子监本及徐元文所藏南宋国子监本校订重刻,印行于康熙43年。汲古阁是明末常熟毛晋藏书阁名。2、古逸丛书覆宋本此本是清末黎庶昌据南宋国子监本所刻。覆宋指用宋版影摹刻印,效果与原刻无异。3、涵芬楼覆印宋刊巾箱本。巾箱本指版本较小的古书。4、古逸丛书覆元泰定本5、明内府本 内府指皇家府库。其中1、2、3是宋人的原注本,是详本;4、5是元人对宋人注本的删节,是简注本。此外,还有一种版本称作钜宋广韵,此本与宋刊巾箱本相近,为宋人所刻,后流入日本,在国内久湮无闻。清末才回传中国,藏于上海图书馆。目前,最好的版本是周祖谟的广韵校本,此书以张氏泽存堂本广韵为底本,用其他版本精校而成,196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三节广韵音系的性质广韵音系代表的是何时何地的语音系统,目前还有争议,主要观点有两种:1、认为广韵音系是一时一地之音。这种观点的具体内容也不一致。以陈寅恪为早期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广韵是隋唐时代的洛阳音;以高本汉和法国的马伯乐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认为广韵是隋唐时代的长安音。2、认为广韵音系是包括古今音和南北方音的综合音系。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早是唐末苏鄂,之后有清代的戴震、章炳麟,但具体内容也不一致,有的认为只包含古音,有的认为包含古音和方音。第四节广韵的体例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1、广韵正文收26194字,分属206韵。此206韵按照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分置于五卷之中。其中平声韵57个,置于第一、二卷;上声韵55个、去声韵60个,入声韵34个,分别置于第三、四、五卷。平声韵分为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韵,称为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为下平声。2、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3、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为小韵,也叫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这是把介音归为声母部分)4、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5、广韵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具体情形见复印材料1.广韵上平声三钟第五节广韵的四声配合广韵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这并不是说每个音节都有这四个调类,就像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音节bing,没有第二声字。广韵中的阳声韵和阴声韵各只有平上去三个调类,入声韵则只有一种调类。所谓四声配合,是指阳声韵的三声与入声韵的入声相配合。为什么说与入声韵相配合的是阳声韵而不是阴声韵呢,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证明:1、根据韵母结构观察,阳声韵和入声韵都有辅音韵尾而阴声韵没有。阳声韵的韵尾是mm;入声韵的韵尾是ptk,他们的发音部位两两对应,mp都是双唇音。2、根据韵的数目观察,广韵中阳声韵35个,阴声韵26个,入声韵34个。其中本“痕”韵的入声字数太少,所以未独立设韵,而将其归入与“魂”韵相配的入声韵“没”韵中,这样,其实阳声韵和入声韵的数目是相同的。此外,从阳声韵韵尾mn与入声韵尾ptk的数量观察,其对应也是非常整齐的:m尾韵9个;p尾韵9个 尾韵12个;k尾韵12个 n尾韵14个;t尾韵13个(即少了被归并的“痕”韵的入声韵),实际上数量也是相同的。清人戴震根据四声相配的规律将广韵韵目编成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具体见教材86页。第六节 广韵的声母系统一、考求广韵声母的方法 广韵是一部韵书,它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中古音的韵部和声调,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但广韵中所收的每个字都有反切注音,中古的各类声母和韵母包含在这些反切上下字中。从语音研究的立场看,反切是韵书里最重要的资料。但韵书中代表同一声母或韵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个,据统计,广韵中共有反切上字452个,反切下字1195个。要想得知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母,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452个反切上字和1195个反切下字中表示同一声母或韵母的字进行归类。由于语音的变化,我们不能直接按照今天的读音对这些反切上下字归纳。清人陈澧第一个找到了归纳反切上下字方法系联法,他的切韵考就是用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联法的基本依据就是反切的原理,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必然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及声调必然相同。陈澧的系联法可以归纳为三项条例: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1、基本条例 陈澧说:“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意思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前提条件),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切上字的被切字,声母属于同一声类。(1)同用例。几个被切字如果用同一个字做其反切上 字,则这几个被切字的声母属于同类。如:冬 都宗切;当 都郎切(2)互用例。当 都郎切;都 当孤切(3)递用例。冬 都宗切;都 当孤切2、分析条例。陈澧说:“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广韵共有3875个小韵(即同音字组)广韵的体例之一是“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每组同音字使用一个切语,反过来说,广韵中的两个切语如果不同,那么肯定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音节(包括声调)。如果这两个不同的音节的韵母部分(包括声调)相同,则可以肯定其声母部分必定不同。如:彤 徒冬切 冬 都宗切 这两个反切的切下字属于递用关系,可推知它们的反切下字“冬”与“宗”属于同类。切下字同类,则切上字必不同类,可推知“徒”“都”的声母必不相同,在根据反切原理,被切字“彤”与“冬”的声母也必不同。3、补充条例这是一种根据“又音”将两类反切上字系联起来的方法。广韵所收的字中有多音字,对多音字的注音特点是“互注切语”。如:东韵中有“冻”字,它隶属于“东”小韵下意味着它与“东”同音,即“德红切”;但“冻”下还有一个切语“又都贡切”,表示它是多音字,还读去声。在去声韵中还收入“冻”字,并且注明反切切语以及又音。去声“送”韵中收入“冻”字,注音为“多贡切,又音东”。这里的多贡切和平声韵中所注的又音都贡切其实注的是一个音,即“冻”的去声读音,广韵中多音字的又音注音与一般同音字注音不同,它不使用同一切语。我们利用这个注音特点可以推知这两个切语的切上字声母必相同。“多”和“都”声母同类。二、广韵的声类和声母(一)广韵的声类陈澧根据上述三条例,将广韵的452个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得出40个声类。具体见复印资料广韵的声类。说明:1、排列顺序 按三十六字母中唇舌齿牙喉顺序排列。2、类名 每类取其中使用率最高的字命名。3、类名后的括号中是对应的三十六字母及所相拼的切下字的等属。4、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穿、床、审”及“喻”五纽陈澧切韵考各分为两类,一类一般称作“照二、穿二、床二、审二”和“喻三”,另一类称作“照三、穿三、床三、审三”和“喻四”。赵元任将前一类称作“庄初崇生”“云”,后一类称作“章昌船书禅”“以”,先多沿用赵元任名称。陈澧归纳的这40类没有反映出广韵声类的真实面貌,因为他对补充条例的使用随意性很强。因此,继陈澧之后,张煊、黄侃、钱玄同、高本汉、白涤洲、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学者先后对广韵的声类进行了考察。其结果是:张煊:33类黄侃、钱玄同:41类高本汉、白涤洲:47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51类41类说与40类说的不同在于:41类说将40类说中的“莫”类分成“莫”“武”两类。这两类的内容是:莫类(明一二四):莫模谟慕母莫类 武类(明三):武亡弥无文眉靡明美绵巫望47类的分法是在41类的基础上将陈澧的“古、苦、五、许、於、力”六类各分为两类,故多出六类,具体如下:古类(见一二四)古公过各格兼姑佳诡古类 gk 居类(见三)居举九俱纪规吉 苦类(溪一二四)例字略苦类Kk 去类(溪三)例字略 五类(疑一二四)五类 鱼类(疑三)51类的分法是在47类的基础上将陈澧的“子七昨苏”各分为两类,分开的根据是每类中有一部分字只与三等韵相拼,而另外一些则只与一四等韵相拼。如:作类(精一四)作则祖臧子类 子类(精三)子即将资姊遵兹借醉(二)广韵的声母用陈澧的方法只能求出反切上字的类我们称之为声类这种归类的根据之一是与之相拼的切下字的等属,如有的只与三等韵拼,而有的只与一二四等韵拼而被分为两类。从本质上说,声类是一个声母的条件变体,不等同于声母。要得到声母,还需借助别的材料和方法。1、高本汉的开创工作利用近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代汉语而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是二十世纪今音学研究的基石。在此书中,高本汉根据现代方言拟定的广韵声母为32个,即守温三十字母加“状”和“娘”二母。2、高本汉之后,学者归纳的广韵声母系统 (1)李荣切韵音系归纳为36个:唇音:帮滂並明舌音:端透定泥来 知徹澄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俟 章昌船书常日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影喻(2)邵荣芬切韵研究将“泥”“娘”分为两个声母。王力先生汉语音韵学采用高本汉系统;汉语史稿则基本采用李荣系统。唐作藩音韵学教程主张35声母,没有“娘”母、“俟”母,李荣系统的“常”母换为“禅”。如下:唇音:帮滂並明舌音:端透定泥来 知徹澄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日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影喻3、由广韵声类考求声母的方法介绍 广韵中发音部位相同的若干个声类究竟是分立为不同的声母还是归并为一个声母,判定的根据是它们在同一韵母前的分布关系,如果是对立关系则独立为不同的声母;互补关系则归并为一个声母。参看复印资料:广韵的声类:如:博类与方类,二者同属唇音,二者分布是互补关系:一二四等韵的切下字之前只出现博类而不出现方类;三等韵的切下字之前只出现“方类”而不出现“博类”,二者为互补分布,因此,博类与方类是一个声母的两个变体,应归并。其余如“普类与芳类”“蒲类与符类”“莫类与武类”也分别属于互补分布,因而应归并。即相当于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帮滂並明”。需要指出的是:被归并的“方芳符武”并不等于后来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方”等所与相拼的韵母既有开口三等,也有合口三等,到唐末宋初,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才由“方”等分化出“非敷奉微”。具体见下图:广韵博、方二声类与帮、非二母对照表广韵声类广韵切上字三十六字母博p开口一二四 合口一二四边布补伯百北博巴帮p开一二三四合一二四方p 开三 合三方p开三必彼卑兵陂并笔畀鄙方p合三方甫府分封非pf合三用这样的方法归纳51声类后,得出36个声母:唇音:帮滂並明舌音: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俟 章昌船书禅日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影以半舌:来半齿:日可见,目前学者对广韵声母系统的构拟尚有一些分歧,但整体框架是一致的。我们暂时采用唐作藩的说法。4、广韵声母系统与三十六字母的不同 (1)唇音只有一类。广韵声母的唇音不分轻重,只有“帮滂並明”;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非敷奉微”是“帮滂並明”的条件变体“方芳符武”声类在唐末宋初受合口三等字影响分化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原声母“帮滂並明”的条件变体“方芳符武”声类,一部分演变回归了“帮滂並明”(与开口三等拼的那部分),其余一部分演变成了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2)舌音声母,广韵声母将“奴类”“女类”归并为一母,即三十六字母的“泥”母;三十六字母将“女”类独立为“娘”母;其余舌音相同。(3)齿音有三组。(3)齿音有三组。广韵的齿音有: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庄初崇生”正齿音“章昌神书禅”。广韵正齿音的反切上字分为“庄初崇生”和“章昌神书禅”两个声类,“庄组”类与二三等韵相拼,“章组”类与三等韵相拼,有对立关系,所以分立为两套声母“庄组”和“章组”。(4)广韵的声类“于类”只切三等韵,与“胡类”分布互补,因而二者归并为“匣”母,“以类”只与三等韵相拼,和“于类”是对立关系,所以是一个独立的声母,即“喻母”。第六节广韵声母和现代普通话声母比较一、从广韵到普通话,声母系统的变化最突出的有四点:1、全浊声母的清化。广韵的三十五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10个:並、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到普通话中都变成了清声母。全浊声母的清化,是普通话声母简化的重要原因。2、知组、庄组、章组三组合流为卷舌音zh,ch,sh。3、精组、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q,x.4、零声母字大量增加。广韵声母中的影母、喻母、疑母、匣母中的一部分、明母中的一部分,到普通话都变为零声母。二、从广韵到普通话,声母演变的规律 古今声母的演变,可以从两方面观察:一是发音部位;一是发音方法。在发音方法上,最突出的一条规律是全浊声母清化。具体内容为:1、全浊塞音(並定澄群)平声字到普通话演变为发音部位相同的送气清音;仄声字(上去入)演变为发音部位相同的不送气清音。2、全浊塞擦音(从、船(神)、崇)清化规律同塞音。这一组在发音部位上也有分化,留在发音部位的演变部分详说。3、全浊擦音(邪、禅、匣)变为同部位的清擦音(心、书、晓)从发音部位上,变化有三条规律:1、广韵的唇音(帮滂並)到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变成可轻唇音非敷奉三母,元明时期,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合流并变成了唇齿音f并沿用至普通话。2、中古的“见”组(见溪群)“精”组(精清从心邪)和“晓”母“匣”母到现代普通话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 q x。中古声母 浊音清化 分化出新的舌面音 见溪群 见溪 见(g;j)溪(k;q)晓匣 晓 晓(h;x)精清从心邪 精清心 精(z;j)清(c;q)心(s;x)演化的规律是:古代的精、见两组声母,在现代的齐齿呼和撮口呼前(古代所说的细音)变为舌面音jqx,其余不变。变成jqx后,原来与细音相拼的精组声母和见组声母便无从分辨,如“精”字中古是精组声母,“经”字中古是见组是声母,但到普通话中二字声母相同,都是j。为了某种需要,人们要对来自中古精组和见组的字做区分,清乾隆八年,有人写了一本叫圆音正考的书,目的是教人们如何辨别尖音与团音。尖音指精组声母与细音韵母相拼的音;团音指见组和晓匣二母与细音相拼的音。书名中的“圆音”指团音。现在京剧唱腔中还分尖音和团音。一些方言也区分。如九、酒;轻、清;姜、将等。普通话不区分。3、广韵的知组、章组、庄组声母,到普通话中合流为一组卷舌音zh、ch、sh。具体说来:Zh来自:知、澄(仄声)sh来自:生 庄、崇(仄声)书 章、禅(仄声个别字)船(仄声)Ch来自:彻、澄(平声)禅(仄声)初、崇(平声)昌、船(平声)禅(平声)第七节广韵的韵类和韵母一、广韵的韵类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联,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韵类,206韵中共系联出311个韵类。陈澧之后,高本汉、白涤洲、黄侃、周祖谟、李荣、邵荣芬等人先后对广韵的韵类做了系统研究,其结果不尽相同。其中,高本汉、白涤洲得出290类,黄侃335类,周祖谟324类,李荣334类,邵荣芬326类。王力的汉语史稿基本采用的是高本汉和白涤洲的290类。之所以大家归纳的结果不同,主要的原因是:1、唇音字的开合问题。广韵中唇音字的开合往往不明,开合混用,即有时开口切合口,有时合口切开口。横,户盲切;盲,武庚切;庚,古行切;行,户庚切;觥,古横切。依据系联条例应归为一类,但“庚、行”为开口,“横”是和口,韵头不同,从审音角度又是两类。因此,对这种情况的不同处理影响反切下字的分类。2、重纽问题重纽是指“支脂祭真仙宵侵盐”这八类三等韵的唇、牙、喉音字在韵图上被分成两类,一类排在三等格,一类排在四等格。目前,学者对重纽现象的解释还没有达成一致。对重纽的看法不同,归纳的结果就不同,这一问题是造成归纳韵类多寡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高本汉、白涤洲将重纽看做同一韵类,所以归纳的韵类数目少。目前学术界多采用290类的说法,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基本采用高本汉的290类,但增加三类,共293个韵类。二、广韵的韵母依据归纳韵母的原则,介音、主要元音、韵尾相同的韵类,平上去归为一类,入声独立一类,归纳的结果有二:一是140个韵母,向熹简明汉语史采用此说;一是142个,王力的汉语史稿增a和wek,共142个韵母。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采用142个说。关于广韵的韵类和韵母,具体看复印材料:广韵反切下字表。第八节广韵声调到普通话声调的演变一、到近代中原音韵的变化中古广韵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近代中原音韵,发生了以下四方面的变化:1、平分阴阳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即中古为全清、次清的中古平声字,到近代中原音韵中读阴平(2)浊音变阳平,即中古全浊、次浊平声字,到近代中原音韵读阳平。2、入派三声中古入声韵到近代中原音韵消变为阴声韵,调值也声母清浊的影响分化:(1)声母为全浊的中古入声字到中原音韵变为阳平声。(2)声母为次浊的中古入声字到中原音韵变为去声。(3)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到中原音韵变为上声。可概括为: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其中变为上声的字最多。3、浊上变去浊指中古全浊。中古全浊的上声字,到中原音韵变为去声。4、去声不变。中古去声字无论声母清浊到近代仍读去声二、到普通话的变化从中原音韵到现代普通话,声调发生变化的只有原入声字部分,具体如下:(1)原入声字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部分到普通话中不变,还读阳平,如“白、食”。(2)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到现代普通话中,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3)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部分到普通话中不变。如“月、落”。所以,如果谈到中古声调到近代中原音韵的变化叫“入派三声”,而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的变化是“入派四声”。课堂练习:看下图,写出中古四声到普通话的变化。第九节 根据今音辨识中古音说略见复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