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观方面教学ppt课件.ppt
第八章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n n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n n 犯犯犯犯罪罪罪罪主主主主观观观观方方方方面面面面,就就是是指指犯犯罪罪主主体体对对自自己己行行行行为为为为及及其其危危害害社社会会的的结结结结果果果果所所持持的的心心理理态态度度。它它包包括括罪罪过过(即即故故意意或或者者过过失失)以以及及犯犯罪罪的的目目的的和和动动机机。其其中中罪罪过过是是一一切切犯犯罪罪构构成成的的主主观观要要件件,犯犯罪罪的的目目的的只只是是某某些些犯犯罪罪构构成成所所必必要要的的主主观观要要件件,也也叫叫选选择择要要件件。犯犯罪罪动动机机不不是是犯犯罪罪构构成成的的要要件件,对对定定罪罪没没有有影影响响,但但对对量量刑刑有有一一定定的的影影响。响。二、犯罪故意二、犯罪故意n n(一)犯罪故意的概念n n 犯犯罪罪故故意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会发发生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希望望或者放任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n n构成犯罪故意,必须具备两个特征,刑法理论上称之为:n n1、认识因素认识因素,即行为人明知明知.n n2、意意志志因因素素,即行为人希希望望或或者者放放任任.(二)犯罪故意的种类n n根根据据行行为为人人对对自自己己的的行行为为引引起起的的危危害害的的认认识程度和所持的态度的不同,犯罪故意可分为:识程度和所持的态度的不同,犯罪故意可分为:n n1 1、直接故意(由同学们下定义)、直接故意(由同学们下定义)n n直直直直接接接接故故故故意意意意是是行行为为人人明明知知自自己己的的行行为为必必必必然然然然发发发发生生生生或或者者可可可可能能能能发发发发生生生生危危害害社社会会的的结结果果,并并且且希希望望这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n n直直接接故故意意在在认认识识因因素素上上是是认认识识到到杀杀害害结结果果发发生生的的必必必必然然然然性性性性或或可可可可能能能能性性性性,在在意意志志因因素素上上是是“希希希希望望望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n n2、间接故意(由同学们下定义)n n 间间接接故故意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可能能发发生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n n间接故意在认识因素上仅仅认为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可能能性性,如果认识到必然性则不属于间接故意(如高楼推人),而在意志因素上是“放放任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漠不关心。#实践中,间接故意大致有三种情况:n n行行为为人人追追求求某某一一个个犯犯犯犯罪罪罪罪目目目目的的的的而而放放任任另另一一个个危危害害结结果果的的发发生生。如如毒毒杀杀妻妻子子,却却把把自自己己的的孩子毒死了。孩子毒死了。n n行行为为人人追追求求一一个个非非非非犯犯犯犯罪罪罪罪的的的的目目目目的的的的而而放放任任某某一一危危害害结结果果的的发发生生。如如打打一一猎猎物物将将在在一一旁旁的的小孩打死了。小孩打死了。n n不不计计后后果果的的突突突突发发发发性性性性的的的的犯犯犯犯罪罪罪罪,放放任任严严重重结结果果的的发发生生。如如一一些些青青少少年年临临时时起起意意,拔拔出出匕匕首首捅人,不计是伤是死的后果。捅人,不计是伤是死的后果。3、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n n(1 1)对对危危害害结结果果明明知知的的程程度度不不同同,即即认认识因素上不同。识因素上不同。n n直直接接故故意意,明明知知必必必必然然然然性性性性或或可可可可能能能能性性性性;而而间间接接故意仅仅明知故意仅仅明知可能性可能性可能性可能性。n n(2 2)对对危危害害结结果果所所抱抱的的态态度度不不同同,即即意意志因素上不同。志因素上不同。n n直直接接故故意意,是是希希希希望望望望发发生生危危害害结结果果,间间接接故故意意是是放放放放任任任任发发生生危危害害结结果果。“放放任任”就就是是对对危危害害结结果果的的发发生生与与否否采采取取听听之之任任之之、满满不不在在乎乎、无无所所谓谓的的态态度度。发发生生,不不违违背背他他的的本本意意;不不发发生生,他也不懊悔。他也不懊悔。案例:n n1、开车撞倒了人,昏迷,移人致林中,开车逃跑(间接故意)如果压断两条腿,塞住嘴,移人至深山勾(直接故意)n n2、把站在踏脚板的人甩下去(间接故意)三、犯罪过失n n(一)犯罪过失的概念n n 犯犯罪罪过过失失,是指行为人应应当当预预见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没有有预预见见或者已已经经预预见见但轻轻信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n n犯罪过失也有两个特征,也称之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还要讲到。(二)犯罪过失的种类n n1 1、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n n即即行行为为人人应应当当预预见见自自己己行行为为可可能能发发生生危危害害社社会会的的结结果果,因因为为疏疏忽忽大大意意而而没没有有预预见见的的心心理理态度。其特征是:态度。其特征是:n n(1 1)应当预见应当预见应当预见应当预见.(认识因素)(认识因素)n n(2 2)疏疏忽忽大大意意没没没没有有有有预预预预见见见见。(意意志志因因素素,不好理解,但也是一种态度)不好理解,但也是一种态度)n n“应应当当预预见见”,是是指指行行为为人人负负有有预预见见的的义义务务。预预见见的的义义务务和和预预见见的的可可能能是是有有机机地地联联系系在在一一起起的的。法法律律只只是是对对有有可可能能预预见见的的人人才才提提出出预预见的义务。见的义务。n n2、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请同学下定义)n n即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其特征是:n n(1)已已经经预预见见.(认识因素)n n(2)轻信轻信能够避免(意志因素)n n如汽车司机刹车不灵 3、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n n两者的区别在理论是很容易的,但在实践中如果没有行为的真实供述却是很难判定的:如对准两个小孩的中间射击;手球犯规“打油”,1.2米高。不过,不易区别也关系不大,因为都是过失犯罪,在量刑上是一样的。4、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难点)n n同同:1 1、二二者者都都预预见见到到的的危危害害结结果果的的可可可可能能能能发发发发生生生生;(实实际际上上有有些些差差别别,过过:在在认认识识上上认认为为危害结果可以避免;间:则没有这一层认识)危害结果可以避免;间:则没有这一层认识)n n 2 2、二者都、二者都不是希望不是希望不是希望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n n异异:(1 1)主主主主观观观观态态态态度度度度不不同同:过过:不不不不希希希希望望望望危危害害结结果果发发生生,并并不不是是放放任任,只只是是过过高高估估计计了了自自己己的的能能力力或或客客观观情情况况;间间:既既无无不不希希望望,也也无希望,即无希望,即放任放任放任放任。n n(2 2)客客客客观观观观表表表表现现现现不不同同:过过:一一般般行行为为人人在在事事事事前前前前会会采采取取一一些些预预防防措措施施,有有的的在在事事事事发发发发当当当当时时时时会会采采取取一一些些预预防防措措施施。间间:一一般般不不打打算算也也没没有有采采取任何措施。取任何措施。案例:n n1、果园周围拉电网、挖沟、树警示。n n2、立“生死状”比武。n n3、责任田,坐在炸药上。n n4、警察值勤回来,遇一人在大树下小便,问,不作声,跑,开枪。n n5、失窃,醉酒撞门,喝问,警告,不作声,开枪,问伤着没有。(过失)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n n1、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的概念n n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刑法理论上最早称这种情况为意外事件,后来称之为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n n 意意意意外外外外事事事事件件件件是是指指行行为为在在客客观观上上虽虽然然造造成成了了损损害害结结果果,但但不不是是出出于于故故意意或或者者过过失失,而而是是由由于于不能预见的原因不能预见的原因不能预见的原因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况。所引起的情况。n n 不不不不可可可可抗抗抗抗力力力力是是指指行行为为虽虽然然在在客客观观上上造造成成了了损损害害结结果果,但但不不是是出出于于故故意意或或者者过过失失,而而是是由由于于不能抗拒的原因不能抗拒的原因不能抗拒的原因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所引起的情形。n n是是否否不不能能预预见见,也也是是要要根根据据行行为为人人综综合合情情况予以考察。况予以考察。n n开开始始不不能能预预见见,但但后后来来可可以以抗抗拒拒的的仍仍应应按按犯罪处理。犯罪处理。2、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区别:n n同: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预见n n 危害结果都已经发生了n n异:疏: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n n *意:根本无法预见和抗拒(或预见了但不可抗拒,如果把两者都理解为意外事件)案例:n n1、雨天甲上坡时叫坡上乙接枪滑倒致死。n n2、抓蛇人。n n3、深山砍树压死人。n n4、便衣警察劝架被人打成重伤。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n n犯犯罪罪目目的的是行为人主观上要通过实实施犯罪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结果的心理态度。n n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的犯罪中。有些罪要以特定的犯罪目的为构成要件。n n犯犯罪罪动动机机就是刺激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内心起因。n n犯罪动机不影响定罪,但量刑时应当加以考虑。六六、行行为为人人在在法法律律上上和和事事实上认识的错误实上认识的错误n n(一一)行行为为人人在在法法律律上上认认识识的的错错误误。即即行行为为人人对对自自己己的的行行为为在在法法律律上上是是否否构构成成犯犯罪罪或或者者是是否否应应当当受受到到怎怎样样的的处处罚罚的的不不正正确确理理解解。这这类类错错误误不影响对行为人的定性和处罚。如:不影响对行为人的定性和处罚。如:n n1 1、把把犯犯罪罪误误认认为为不不是是犯犯罪罪,如如吊吊打打奸奸夫赌博夫赌博n n2 2、把把不不是是犯犯罪罪误误认认为为是是犯犯罪罪,如如与与军军人的配偶通奸人的配偶通奸n n3 3、对对法法律律上上成成立立的的罪罪名名及及应应受受的的刑刑罚罚处处罚罚发发生生误误解解如如把把杀杀人人未未遂遂误误认认为为不不成成立立故故意意杀人罪。杀人罪。(二)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n n 客客客客体体体体的的的的错错错错误误误误。即即行行为为人人意意图图侵侵犯犯一一种种客客体体而而实实际际上上侵侵犯犯了了另另一一种种客客体体。如如盗盗窃窃正正在在使用的电缆。使用的电缆。n n 对对对对象象象象的的的的错错错错误误误误。即即行行为为人人对对所所侵侵犯犯的的对对象在认识上发生误解。象在认识上发生误解。n n以故意杀人为例,有以下三种情况:以故意杀人为例,有以下三种情况:n n误误甲甲为为乙乙杀杀害害,仍仍定定故故意意杀杀人人罪罪,不不定定两两罪,如孪生兄弟;罪,如孪生兄弟;n n误兽为人杀害,定杀人未遂如黑夜杀马误兽为人杀害,定杀人未遂如黑夜杀马n n误误人人为为兽兽杀杀害害可可能能是是意意外外事事件件,也也可可能能是过失杀人如马路布下压人是过失杀人如马路布下压人n n 行为实际性性质质的的错错误误。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性质发生误解。n n如“假想防卫”警察劝架视情况或意外事件或疏忽大意过失。n n 工工具具的的错错误误。即行为人对其选择的犯罪工具(或手段)的性质发生了误解。如:误白糖为砒霜杀人未遂误砒霜为白糖意外或过失。n n 因因因因果果果果关关关关系系系系的的的的错错错错误误误误。即即行行为为人人对对其其所所实实施施的的行行为为和和所所造造成成的的结结果果之之间间的的因因果果关关系系的的实实际发展有错误的认识。际发展有错误的认识。n n有有因因果果关关系系误误为为没没有有因因果果关关系系企企业业领领导不按规定购置消防设备有罪导不按规定购置消防设备有罪n n没没有有因因果果关关系系误误为为有有因因果果关关系系水水果果刀刀扎手臂心脏病而死扎手臂心脏病而死n n因因果果关关系系的的发发展展出出现现行行为为人人未未曾曾预预料料的的情况情况n n如本想伤害,结果刺到动脉流血过多死如本想伤害,结果刺到动脉流血过多死n n6 6、打打打打击击击击错错错错误误误误本本想想杀杀甲甲,因因偏偏差差杀杀死死了了乙。只定一罪。乙。只定一罪。第九章第九章 正当行为正当行为n n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正当行为概述正当行为概述正当行为概述正当行为概述n n 正正正正当当当当行行行行为为为为,有有的的亦亦称称排排排排除除除除危危危危害害害害性性性性的的的的行行行行为为为为、阻阻阻阻却却却却违违违违法法法法的的的的行行行行为为为为,是是指指某某一一行行为为从从形形式式上上看看符符合合某某种种犯犯罪罪的的构构成成要要件件,但但基基于于某某种种特特殊殊的的情情况况而而实实质质上上没没有有社社会会危危害害性性,因因而而不不成成构构成成犯犯罪的行为。罪的行为。n n 我我国国刑刑法法规规定定的的正正当当行行为为有有两两种种,即即正正当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行为。防卫和紧急避险行为。n n 正当行为的特征:正当行为的特征:n n ()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某一犯罪的构成;()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某一犯罪的构成;n n ()行行为为在在实实质质上上没没有有社社会会危危害害性性,因因而不构成犯罪。而不构成犯罪。第二节正当防卫第二节正当防卫n n 一、正当防卫及其条件一、正当防卫及其条件一、正当防卫及其条件一、正当防卫及其条件n n 正正正正当当当当防防防防卫卫卫卫就就是是为为了了使使国国家家、公公共共利利益益、本本人人或或者者他他人人的的人人身身、财财产产和和其其他他权权利利免免受受正正在在进进行行的的不不法法侵侵害害,而而对对不不法法侵侵害害人人造造成成未未明明显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n n正正当当防防卫卫是是法法律律给给予予公公民民的的一一项项权权利利,在在某某些些时时候候也也是是公公民民在在道道义义应应尽尽的的一一项项义义务务。但但正正当当防防卫卫是是针针对对不不法法侵侵害害人人的的人人身身而而实实施施的的,应应当当严严格格依依法法进进行行,不不允允许许滥滥用用,不不得得超超过过一一定限度,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定限度,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正当防卫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条件:n n (一一)存存在在着着不不法法侵侵害害行行为为的的发发生生(起起起起因因因因条条条条件件件件)n n“不不法法侵侵害害”即即对对法法律律保保护护的的国国家家、公公共共利利益益和和公公民民的的人人身身、财财产产和和其其他他合合法法权权益益的的侵侵害。害。n n不不法法侵侵害害通通常常是是犯犯罪罪行行为为,但但严严重重违违反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属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属之。n n对对合合法法行行为为不不得得防防卫卫,如如拘拘捕捕人人犯犯、正正当防卫、群众扭送。当防卫、群众扭送。n n不不法法侵侵害害必必须须实实际际存存在在,而而且且具具有有紧紧迫迫性。如性。如“假想防卫假想防卫”则可能犯罪,如贪污犯罪。则可能犯罪,如贪污犯罪。n n (二二)不不法法侵侵害害行行为为必必须须是是正正在在进进行行。(时时时时间条件间条件间条件间条件)n n“正正在在进进行行”是是指指已已经经开开始始、尚尚未未结结束束。但但不不能能理理解解太太死死。如如举举刀刀杀杀人人,掏掏枪枪杀杀人人;抢抢劫财物后。劫财物后。n n“结结束束”是是指指威威胁胁已已解解除除,被被制制服服,丧丧失失侵害能力,自动中止,实施终了侵害能力,自动中止,实施终了n n“超超前前防防卫卫”或或“事事后后防防卫卫”称称之之为为“防防卫不适时卫不适时”,不属正当防卫。,不属正当防卫。n n如在家磨刀,弃棍而走均不得防卫。如在家磨刀,弃棍而走均不得防卫。n n (三三)防防卫卫行行为为必必须须是是为为了了使使合合法法权权利利免免受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不法侵害而实施的。目的条件目的条件目的条件目的条件n n挑挑挑挑拨拨拨拨防防卫卫相相相相互互互互侵侵侵侵害害害害行行为为防防防防护护护护非法利益非法利益非法利益非法利益的行为的行为偶然偶然偶然偶然防卫防卫n n (四四)防防卫卫行行为为必必须须针针对对不不法法侵侵害害者者本本人人实实施。(施。(对象条件对象条件对象条件对象条件)n n不要对侵害者亲属进行不要对侵害者亲属进行n n共同犯罪可以对所有共同犯罪人防卫共同犯罪可以对所有共同犯罪人防卫n n利用动物侵害可以利用者防卫利用动物侵害可以利用者防卫n n对对无无刑刑事事责责任任能能力力人人不不得得防防卫卫,特特殊殊情情况可算紧急避险。况可算紧急避险。n n(五)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限度条件限度条件)n n限度标准的主要观点有二:n n必要说只要必要,就不存在防卫过当n n相当说要求在手段、强度上大致相当,否则就是防卫过当。n n其实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本人认为原则上还是要放宽一点,以鼓励人们进行正当防卫。二、无限防卫权二、无限防卫权n n 所所谓谓无无无无限限限限防防防防卫卫卫卫权权权权,也也称称特特殊殊防防卫卫权权,是是指指公公民民有有权权对对正正在在进进行行严严重重危危危危及及及及人人人人身身身身安安安安全全全全的的暴暴暴暴力力力力犯犯罪罪的的行行为为人人,采采取取防防卫卫行行为为,造造成成其其伤伤亡亡,而不负刑事责任。而不负刑事责任。n n 刑刑法法规规定定,对对正正在在进进行行行行凶凶、杀杀人人、抢抢劫劫、强强奸奸、绑绑架架以以及及其其他他严严重重危危及及人人身身安安全全的的暴暴力力犯犯罪罪,采采取取防防卫卫行行为为,造造成成不不法法侵侵害害人人伤伤亡亡的的,不不属属于于防防卫卫过过当当,不不负负刑刑事事责责任任。这这是是我我国国刑刑法所确立的无限防卫原则。法所确立的无限防卫原则。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n n 防防卫卫过过当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明显显超超过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重大大损损害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防卫过当的特征是:n n1、行为在整体上具有有防防卫卫性性质质(限具备前四个条件)n n2、防卫明明显显超超过过的的必必要要的的限限度度且且造造成重大损害成重大损害。n n3、防卫人在主观上对防卫过当有有罪罪过过。或故意,或过失。n n“防卫过当”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式,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防卫过当构成犯罪的,应当根据其行为的主客 观情况,依照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款来确定罪名,而不能笼统地定“防卫过当 罪”n n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 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三节第三节 紧急避险紧急避险n n 一、紧急避险及其条件一、紧急避险及其条件n n 紧紧急急避避险险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不得得已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必须具备的条件条件:n n (一一)必必须须是是合合法法利利益益受受到到危危险险的的威威胁胁。(起因条件起因条件起因条件起因条件)“假想避险假想避险”可能要负责任。可能要负责任。n n危危险险的的来来源源有有:大大自自然然的的原原因因人人的的不不法法侵侵害害动动物物的的侵侵袭袭人人的的生生理理原原因。因。n n (二二)危危险险必必须须是是正正在在发发生生的的。(时时时时间间间间条条条条件)件)n n (三三)必必须须是是为为了了使使合合法法利利益益免免遭遭损损害害而而实施的。(实施的。(目的条件目的条件目的条件目的条件)n n如小偷撞窗而逃如小偷撞窗而逃n n (四四)必必须须是是在在没没有有其其他他方方法法可可以以排排除除危危险险,即即不得已不得已不得已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情况下实施。n n如船不驶入避风港。如船不驶入避风港。n n(五五)避避险险行行为为是是针针对对第第三三者者实实施施。(对对对对象象象象条件条件条件条件)n n针针对对侵侵害害者者是是正正当当防防卫卫,针针对对本本人人是是舍舍已已为人。为人。n n (六)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六)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限度限度限度。n n 刑刑法法关关于于避避免免本本人人危危险险的的规规定定,不不适适用用于于职职务务上上、业业务务上上负负有有特特定定责责任任的的人人。如如医医生生必必须须治治病病,机机长长必必须须护护机机。但但可可以以措措取取一一些些避避险险措施。措施。三、避险过当三、避险过当n n 避避避避险险险险过过过过当当当当,是是指指避避险险行行为为超超过过必必要要限限度度造造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n n 构成避险过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构成避险过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n n1 1、行为具、行为具有避险性质有避险性质有避险性质有避险性质,即符合前五个条件。,即符合前五个条件。n n 2 2、行行为为人人在在客客观观上上实实施施了了超超超超过过过过必必必必要要要要限限限限度度度度造造造造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n n 3 3、行行为为人人在在主主观观上上对对避避险险过过当当行行为为具具有有有有罪罪罪罪过过过过。n n 避避险险行行为为超超过过必必要要限限度度造造成成不不应应有有的的危危害害的的,是是避避险险过过当当,应应当当负负刑刑事事责责任任,但但是是应应当当酌酌情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n n 其一,危害来源危害来源不同。n n 其二,损害对象损害对象不同。n n 其三,实施条件实施条件不同。n n 其四,限度标准限度标准不同。n n 其五,主体限定主体限定不同。第十章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n n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n n 故故故故意意意意犯犯犯犯罪罪罪罪停停停停止止止止形形形形态态态态,是是指指故故意意犯犯罪罪(在在其其发发生生、发发展展和和完完成成的的)过过 程程中中,因因主主客客观观原原因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状态。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状态。n n犯犯罪罪形形态态包包括括两两种种类类类类型型型型:一一是是犯犯 罪罪完完成成形形态态,即即犯犯罪罪既既既既遂遂遂遂形形形形态态态态;二二是是犯犯罪罪未未未未完完完完成成成成形形形形态态态态,具具体体包包括括犯犯罪罪预预预预备备备备、犯犯罪罪未未未未遂遂遂遂和和犯犯罪罪中中中中止止止止三三种种形态。形态。n n犯犯罪罪形形态态只只存存在在直直接接故故意意犯犯罪罪过过程程中中,而而且且不不不不所所有有的的直直接接故故意意都都存存在在这这些些形形态态。如如举举动动犯犯就就不不存存在在未未遂遂形形态态,情情节节犯犯就就不不存存在在预预备备和未遂形态。和未遂形态。n n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阶段是动态,一个实施终了的犯罪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不能说有三种形态,形态是静态。n n不同形态反映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因而承担的责任也应不同,区分形态,有利于正确量刑。二、犯罪既遂二、犯罪既遂n n关于犯罪既遂,最早有“结果说”和“目的说”。然后有“犯罪构成说”n n 犯犯罪罪既既遂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全部部要要件件。该说认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既不能完全以是否达到了犯罪目的为依据,也不能完全以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为依据,而应当以是否具备刑法分则具体条文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为依据。n n 根据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不同情况,犯罪既遂通常有下列几种形态:n n (一)结结果果犯犯。就是指不仅要有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等n n (二)行行为为犯犯。就是指只要实施法律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的犯罪。如强奸罪传播性病罪脱逃罪等n n (三三)危危危危险险险险犯犯犯犯。是是指指以以行行为为人人实实施施的的危危害害行行为为造造成成法法律律规规定定的的发发生生某某种种危危害害结结果果的的危危险险状状态态作作为为既既遂遂标标志志的的犯犯罪罪。如如放放火火罪罪破破坏坏交通工具罪等交通工具罪等n n (四四)举举举举动动动动犯犯犯犯。也也称称即即时时犯犯,是是指指按按照照法法律律规规定定,行行为为人人一一着着手手犯犯罪罪实实行行行行为为即即告告犯犯罪罪完完成成和和完完全全符符合合构构成成要要件件,从从而而构构成成既既遂遂的的犯犯罪罪。如如参参加加恐恐怖怖组组织织罪罪,参参加加黑黑社社会会性性质质组组织织罪等。罪等。n n 刑刑法法分分则则规规定定的的各各种种犯犯罪罪的的刑刑事事责责任任,是是以以犯犯罪罪既既遂遂为为标标准准的的。因因此此,对对既既遂遂犯犯应应当当根根据据其其所所犯犯的的罪罪,直直接接按按照照分分则则有有关关条条文文定定罪罪判判刑。刑。三、犯罪预备三、犯罪预备n n 犯犯犯犯罪罪罪罪预预预预备备备备是是指指犯犯罪罪分分子子为为了了实实行行犯犯罪罪,准准备备工工具具、创创造造条条件件,由由于于意意志志以以外外的的原原因因而而未未着手实行犯罪,。其特征是:着手实行犯罪,。其特征是:n n1 1、实实施施了了犯犯罪罪预预预预备备备备行行行行为为为为(与与犯犯意意表表示示的的区别)区别)n n(1 1)准准备备工工具具刀刀枪枪毒毒药药万万能能钥钥匙等匙等n n(2 2)制制造造条条件件:准准备备犯犯罪罪手手段段拟拟订订犯犯罪罪计计划划纪纪念念共共同同犯犯调调查查、跟跟踪踪被害人窥测犯罪地点排除犯罪障碍被害人窥测犯罪地点排除犯罪障碍n n2、未未着着手手实行犯罪(与未遂的区别)n n3、未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意意志志以外的原因以外的原因(与中止的区别)n n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四、犯罪未遂四、犯罪未遂n n 犯犯犯犯罪罪罪罪未未未未遂遂遂遂,是是指指已已经经着着手手实实行行犯犯罪罪,由由于于犯犯罪罪分分子子意意志志以以外外的的原原因因而而没没有有得得逞逞。其其特特征征是:是:n n1 1、犯犯罪罪分分子子已已经经着着手手实实行行犯犯罪罪。这这是是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重要区别。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重要区别。n n是否着手,应从以三个方面考虑:是否着手,应从以三个方面考虑:n n行行为为是是否否直直直直接接接接逼逼逼逼近近近近犯犯罪罪客客体体。如如举举刀掏枪刀掏枪n n行行为为是是否否可可以以直直直直接接接接造造造造成成成成危危害害结结果果的的发发生生。如投毒如投毒n n行行为为能能否否明明明明显显显显反反反反映映映映犯犯罪罪意意图图。如如撬撬门门磨刀磨刀n n2 2、犯犯罪罪未未未未完完完完成成成成而而停停止止下下来来。这这是是犯犯罪罪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别所在。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别所在。n n对结果犯而言就是没有出现危害结果对结果犯而言就是没有出现危害结果n n对对行行为为犯犯而而言言就就是是行行为为没没有有达达到到一一定定和程度如脱逃未逃出监狱。和程度如脱逃未逃出监狱。n n对对危危险险犯犯而而言言就就是是行行为为没没有有造造成成法法律律规定的危险规定的危险n n理理论论上上好好区区别别,实实际际中中很很难难认认定定如如盗盗窃窃保保险险柜柜观观点点有有:控控制制说说转转移移说说失失控控说说隐隐匿匿说说本本人人赞赞同同失失控控说说如如盗盗出出的轮胎被他人拿走的轮胎被他人拿走n n再再如如强强奸奸犯犯发发现现被被害害人人是是熟熟人人停停止止暴暴力犯罪中被害人的轻微反抗。力犯罪中被害人的轻微反抗。n n3、犯罪没有完成是由于犯罪分子意意志志以以外外的的原原因因。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根本区别。n n原因有:自身缺乏能力工具不能被害人的反抗(哭求除外)第三人的阻止自然界的原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错误。n n要注意的是:是否意志以外的原因,不以实际情况为标准,而是以行为人的主观为标准如听到外面走路声,但实际并非来阻止,仍为未遂;反之,为中止。犯罪未遂的类型:n n 犯罪未遂的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来划分:n n 以犯罪行为是否实行终结为标准,可分为实实行行终终了了的的未未遂遂和未未实实行行终终了了的的未遂未遂。n n 以犯罪行为实际能否构成既遂为标准,可分为能犯未遂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n n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五、犯罪中止五、犯罪中止n n 犯犯犯犯罪罪罪罪中中中中止止止止,是是指指在在犯犯罪罪过过程程中中,犯犯罪罪分分子子自自动动地地停停止止犯犯罪罪或或者者自自动动有有效效地地防防止止犯犯罪罪结结果果发生的行为。即有两种情况下的犯罪中止。发生的行为。即有两种情况下的犯罪中止。n n 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n n (1 1)时时时时空空空空性性性性。必必须须发发生生在在犯犯罪罪过过程程中中。既既可可以以发发生生在在犯犯罪罪预预备备过过程程中中,也也可可以以发发生生在在犯犯罪罪实实行行过过程程中中。犯犯罪罪一一旦旦既既遂遂,就就无无所所谓谓犯犯罪中止。如贪污后恢复原状或事后退赃。罪中止。如贪污后恢复原状或事后退赃。n n ()自自动动性性。即出于犯罪分子自己的意志,自动停止犯罪。被迫中断n n罪不是犯罪中止。n n原因有:真诚悔悟(良心发现,海盗与笛子)出于对被害人同情(少女哭叫)接受第三人劝告突然畏惧法律的惩罚。n n ()彻彻底底性性。必须彻底地停止犯罪。暂时不干,等待时机,都不是犯罪中止。对于可以重复侵害行为的认定。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的特征:n n 自自动动有有效效地地防防止止犯犯罪罪结结果果发发生生的的犯犯罪罪中中止止,是是指指某某些些犯犯罪罪,行行为为人人已已经经着着手手实实行行的的犯犯罪罪行行为为可可能能造造成成但但尚尚未未造造成成犯犯罪罪既既遂遂所所要要求求的的犯犯罪罪结结果果,而而在在这这种种情情况况下下所所成成立立的的犯犯罪罪中中止止。这这种种犯犯罪罪中中止止的的特特征征,除除应应具具备备前前述述普普通通类类型型的的犯犯罪罪中中止止的的三三个个特特征征之之外外,还还要要求求它它应应再再具具备备“有有有有效效效效性性性性”的的特特征征,即即行行为为人人还还必必须须有有效效地地防防止止了了他他已已实实施施的的犯犯罪罪的的法法定定犯犯罪罪结结果果的的发发生生,使犯罪未达既遂而停下来。使犯罪未达既遂而停下来。n n对服了假药无后果中止行为的认定。对服了假药无后果中止行为的认定。n n“想为而不能为想为而不能为想为而不能为想为而不能为”“能为而不为能为而不为能为而不为能为而不为”n n犯犯罪罪中中止止可可分分为为预预预预备备备备中中中中止止止止、未未未未实实实实行行行行终终终终了了了了的的的的中中中中止和实行终了的中止。止和实行终了的中止。止和实行终了的中止。止和实行终了的中止。n n对对于于中中止止犯犯,没没有有造造成成损损害害的的,应应当当免免除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n n案案例例:盗盗窃窃财财务务科科盖盖有有印印章章的的转转账账支支票票,购购买买电电器器,因因星星期期天天商商场场不不进进账账,未未提提取取到到货货,后后经经思思想想斗斗争争,不不再再提提货货(既既遂遂,支支票票就就象象人人民币,随时可以换成钱物)民币,随时可以换成钱物)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尊自信(引言)影响自尊心、自信心形成的因素(引言)影响自尊心、自信心形成的因素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掌握正确的尺度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掌握正确的尺度3 3、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傲自负。、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傲自负。2 2、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卑。、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卑。1 1、要自尊自信,不要虚荣忌妒。、要自尊自信,不要虚荣忌妒。影响自尊心、自信心形成的因素影响自尊心、自信心形成的因素 学生填写:学生填写:父母喜欢你,老师欣赏你,你的感受是();反之()。你是班干部,威信很高,你的感受是();反之()。你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你的感受是();反之()。你自认为长得不好看,同学也因为你的丑嘲笑你,你的感受是();同学鼓励你,你的感受是()。青少年是否具有自尊自信,能否正确对待自尊自信,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语;在学校集体中的位置;学习成绩的优劣;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能力等等。因为上述因素的影响,常常使青少年不能正确对待自尊自信。所以,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掌握正确的尺度,对青少年树立自尊自信是十分重要的。结论结论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掌握正确的尺度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掌握正确的尺度 1 1、要自尊自信,不要虚荣忌妒。、要自尊自信,不要虚荣忌妒。看图片并讨论:问:图片中的女孩只因别人的一句话而盲目减肥,摧残自己的身体,最终住进了医院。她的这种做法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吗?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行为呢?案例一:从“公款虚荣”到“无期徒刑”顺德市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大王”张娟,因爱慕虚荣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日前,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案例二:嫉妒她竟用硫酸泼她,疑犯竟是十几岁的学生 (见扩展资料)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如果学生中间存在盲目追星、模仿明星的现象,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根据扩展资料中的文章假如满大街都是金喜善和谢霆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掌握正确的尺度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掌握正确的尺度1 1、要自尊自信,不要虚荣忌妒。、要自尊自信,不要虚荣忌妒。2 2、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卑。、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卑。请看图片并分析自卑的危害:请看图片并分析自卑的危害:轮椅上的科学巨匠轮椅上的科学巨匠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掌握正确的尺度正确认识自尊自信,掌握正确的尺度1 1、要自尊自信,不要虚荣忌妒。、要自尊自信,不要虚荣忌妒。2 2、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卑。、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卑。3 3、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傲自负。、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傲自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小结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