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ppt

    • 资源ID:70486997       资源大小:330.50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ppt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品德学习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第二节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第三节第三节 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第四节第四节 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基基础础心心理理教教研研室室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二、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四、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四、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基基础础心心理理教教研研室室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一)什么是品德?(一)什么是品德?(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三)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一)什么是品德(一)什么是品德(moral trait)1.品德品德(道德品质、德行或品行、操行)(道德品质、德行或品行、操行):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事时所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或倾向。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或倾向。1 1)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社会行为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社会行为 2 2)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3 3)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4 4)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一)什么是品德(一)什么是品德 2 2、构成:、构成: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是道德意识与道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德行为的有机统一。3 3、特点:、特点:稳定性:稳定性:品德是一系列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和稳定倾向品德是一系列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和稳定倾向 个别性个别性:是个体的特征是个体的特征 自觉性:自觉性:品德是自觉意志的结果品德是自觉意志的结果 例如,助人行为例如,助人行为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 1)道德道德:(moral)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活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而形中,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而形成的成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或或行为准则行为准则的总和。的总和。(2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2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区别:1 1)道德是一种道德是一种社会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个体现象现象 2 2)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3 3)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的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4 4)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2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联系联系:1)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2)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学校道德教育、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学校道德教育、家庭成员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家庭成员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发展起来的。3)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三)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的心理结构(1)品德的因素结构)品德的因素结构(2)品德的功能结构(章志光)品德的功能结构(章志光)(3)系统学说(林崇德):)系统学说(林崇德):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三)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的心理结构(1)品德的因素结构)品德的因素结构 1、二分法、二分法:知、行知、行 2、三分法:知、情、行、三分法:知、情、行 3、四分法:知、情、意、行、四分法:知、情、意、行(2)品德的功能结构(章志光)品德的功能结构(章志光)生成结构生成结构 执行结构执行结构 定型结构定型结构 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三)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的心理结构(3 3)系统学说(林崇德)系统学说(林崇德)1.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道德动机与(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系统)道德行为方式系统)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系统(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三)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的心理结构1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2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3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三)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的心理结构1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意义的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的确立。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三)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的心理结构2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言行时产生的一种是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言行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即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情感体验。内心体验。即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情感体验。内容内容:包括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集体感、自:包括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集体感、自尊感等等。尊感等等。形式形式:(:(1)直觉的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 (2)形象的道德情感)形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 由上述分析可知:个体的品德是一个多因素、多由上述分析可知:个体的品德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水平的整体结构。只有这些因素都得到相层次、多水平的整体结构。只有这些因素都得到相应发展,特别是有关的道德动机(认识)与一定的应发展,特别是有关的道德动机(认识)与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形成稳固的联系时,某种品德或品德道德行为方式形成稳固的联系时,某种品德或品德体系才能更好地形成。体系才能更好地形成。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可以从不同的结构因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可以从不同的结构因素入手。即素入手。即品德教育可以有不同的开端。品德教育可以有不同的开端。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一、品德概述一、品德概述二、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四、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四、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基基础础心心理理教教研研室室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二、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他采用他采用对偶故事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在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在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究的科学基础。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他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他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使儿童从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使儿童从他律他律道德向道德向自律自律道道德转化的过程德转化的过程。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1 1)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2525岁)岁)(2 2)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868岁)岁)(3 3)可逆阶段()可逆阶段(910910岁)岁)(4 4)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1121112岁)岁)1.他律期他律期v他律期(他律期(heteronomous stage),是指受到外界支配的时期,),是指受到外界支配的时期,约约68岁。有人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岁。有人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v这一段儿童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一段儿童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2)评定是非时,总抱着极端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评定是非时,总抱着极端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3)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的)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的动机。动机。(4)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认为惩罚的目的是使过失)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认为惩罚的目的是使过失者经受跟他所犯的错误一致的遭遇,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者经受跟他所犯的错误一致的遭遇,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2.自律期自律期v自律期(自律期(autonomous stage),即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即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时期,约准进行道德判断的时期,约911岁。有人称之为道德相对岁。有人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主义或合作的道德。v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形成的,因而可)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形成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2)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例如,)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例如,1012岁岁的儿童认为,亨利比约翰坏,因为,约翰是无意中打碎的儿童认为,亨利比约翰坏,因为,约翰是无意中打碎了杯子,而亨利是趁妈妈不在偷东西吃时打碎了杯子的。了杯子,而亨利是趁妈妈不在偷东西吃时打碎了杯子的。这说明,这时的儿童已经注意到了行为的意图和动机,这说明,这时的儿童已经注意到了行为的意图和动机,并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做判断。并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做判断。(3)所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相称。)所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相称。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要达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间的合作。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才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间的合作。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才能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和修改,也才能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和修改,也才能意识到他人会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同样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能意识到他人会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同样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结果,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皮亚杰的皮亚杰的对偶对偶故事实验故事实验v 星期日下午,妈妈疲劳了,要她的女孩和小男孩帮她料理星期日下午,妈妈疲劳了,要她的女孩和小男孩帮她料理家务。要女孩去把一叠盘子揩干,要男孩去取一些柴禾来。家务。要女孩去把一叠盘子揩干,要男孩去取一些柴禾来。但是小男孩却上街去玩了。妈妈就叫女孩去做两件事。这个但是小男孩却上街去玩了。妈妈就叫女孩去做两件事。这个女孩子说了些什么呢?女孩子说了些什么呢?”皮亚杰询问了皮亚杰询问了150个个6至至12岁的儿童,岁的儿童,结果结果年幼的儿童大多倾向于服从权威,认为成人的命令是正年幼的儿童大多倾向于服从权威,认为成人的命令是正确的,所以妈妈叫女孩做两件事是对的,是应该服从的确的,所以妈妈叫女孩做两件事是对的,是应该服从的。v 在实际工作中,小学老师反映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好在实际工作中,小学老师反映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好“告告状状”,就是儿童服从权威的道德观念的具体表现,因为他们遇,就是儿童服从权威的道德观念的具体表现,因为他们遇事要找成人,尤其是让老师来评理。由于这个阶段儿童道德事要找成人,尤其是让老师来评理。由于这个阶段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是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因此,对他们的道德教观念的发展是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因此,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主要应依靠教师的具体指导,不必强求同伴之间的互助;育,主要应依靠教师的具体指导,不必强求同伴之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和活动也主要是靠老师来合理组织,不必过分强他们的学习和活动也主要是靠老师来合理组织,不必过分强调班集体的作用。这个阶段,教师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调班集体的作用。这个阶段,教师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要。要。皮亚杰的公道实验皮亚杰的公道实验v“一个假日的下午,妈妈带了她的孩子们去河边散步,四点钟,她给孩子一个假日的下午,妈妈带了她的孩子们去河边散步,四点钟,她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一个卷饼,他们各自吃着自己的卷饼,但小弟弟没有吃,不小们每人发了一个卷饼,他们各自吃着自己的卷饼,但小弟弟没有吃,不小心把卷饼掉在河里了。妈妈将怎样处理这件事?再给一个吧?哥哥他们会心把卷饼掉在河里了。妈妈将怎样处理这件事?再给一个吧?哥哥他们会怎样说呢?怎样说呢?”皮亚杰询问了皮亚杰询问了6至至14岁儿童,岁儿童,年龄小的儿童主张不应再给他了,年龄小的儿童主张不应再给他了,以表示对他的惩罚;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则主张再给他一个卷饼,这样人以表示对他的惩罚;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则主张再给他一个卷饼,这样人人都有一个(平等);年龄更大的儿童也主张再给他一个,但这是考虑到人都有一个(平等);年龄更大的儿童也主张再给他一个,但这是考虑到弟弟年龄小,应得到照顾,这样才公平,即公正。弟弟年龄小,应得到照顾,这样才公平,即公正。v年龄大的儿童已能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他们已能用年龄大的儿童已能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他们已能用公道这一新的标准去判断是非,认识到在依据准则去判断是非时,应先考公道这一新的标准去判断是非,认识到在依据准则去判断是非时,应先考虑他人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作出他们的道德判断。在皮亚虑他人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作出他们的道德判断。在皮亚杰看来,公道感是一种出于关心和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因而,公道杰看来,公道感是一种出于关心和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因而,公道感是公正观念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实质上是感是公正观念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平等一种高级的平等”。从皮亚杰。从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看,大多数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儿童,都能在他们的研究结果看,大多数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儿童,都能在他们的公正判断中持公道的态度。的公正判断中持公道的态度。道德发展论对教育的启示道德发展论对教育的启示 3.皮亚杰理论的启示皮亚杰理论的启示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三、三、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在柯尔伯格在20世纪世纪60年代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年代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他采用了他采用了道德两难(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s)故事法)故事法来研来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究道德发展问题。柯尔伯格(柯尔伯格(1963)测试了十几个国家)测试了十几个国家621岁的被试。岁的被试。他发现,尽管种族、文化、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他发现,尽管种族、文化、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相同,但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发展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趋势却是一致的。的。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柯尔伯格(柯尔伯格(柯尔伯格(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19271987)三种水平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道德两难故事道德两难故事v第一则:第一则:v海因茨太太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海因茨太太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家药店的一种药物才能救她。药店老板制造城一家药店的一种药物才能救她。药店老板制造这种药的价格是这种药的价格是400400美元,而他给海因茨先生的价美元,而他给海因茨先生的价格竟高达格竟高达40004000美元。为此,海因茨先生四处向人美元。为此,海因茨先生四处向人借钱,但只凑齐了借钱,但只凑齐了20002000美元,仅够药费的一半。美元,仅够药费的一半。海因茨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店老板,他妻子快要海因茨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店老板,他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店老板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死了,请求药店老板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帐。药店老板不同意。海因茨先生走投无路,赊帐。药店老板不同意。海因茨先生走投无路,绝望之中撬开了商店的大门,为妻子偷来了药。绝望之中撬开了商店的大门,为妻子偷来了药。问题:问题:海因茨先生这种行为究竟是对还是错?海因茨先生这种行为究竟是对还是错?他该不该去偷?他该不该去偷?是否应该判罪?是否应该判罪?海因茨先生是不是好丈夫?海因茨先生是不是好丈夫?药店老板的行为是否正确?药店老板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果生病人不是海因茨的太太,他会不会去偷?如果生病人不是海因茨的太太,他会不会去偷?从法律上或从道德上看,海因茨先生的做法是对从法律上或从道德上看,海因茨先生的做法是对?是错?是错?如果你来做判决,于法、于理你将如何处理或安如果你来做判决,于法、于理你将如何处理或安排?排?第二则:第二则:v乔逸十四岁,是学校童子军的小队长,一直希望乔逸十四岁,是学校童子军的小队长,一直希望参加半年后的童子军大露营。乔逸的父亲答应他参加半年后的童子军大露营。乔逸的父亲答应他可以参加,但露营所需缴纳的可以参加,但露营所需缴纳的5050美金,必须由他美金,必须由他自己设法打工或节省花费想法去凑足。半年后,自己设法打工或节省花费想法去凑足。半年后,乔逸的钱凑足了,却没想到父亲要借他的钱做别乔逸的钱凑足了,却没想到父亲要借他的钱做别的使用。乔逸满心不高兴,只好谎称自己只有的使用。乔逸满心不高兴,只好谎称自己只有1010美金,于是,暗自留下了另外的美金,于是,暗自留下了另外的4040美金带去参加美金带去参加露营。乔逸走之前把他对父亲撒谎的事偷偷告诉露营。乔逸走之前把他对父亲撒谎的事偷偷告诉了他弟弟。了他弟弟。vv问题:问题:乔逸的这种行为是对还是错?乔逸的这种行为是对还是错?他该不该隐匿金钱?他该不该隐匿金钱?乔逸父亲的行为是否正确?乔逸父亲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果父亲给了乔逸钱之后,再向他借钱,乔逸如果父亲给了乔逸钱之后,再向他借钱,乔逸是否会给?是否会给?如果你是乔逸的弟弟,你是否会把乔逸的秘密如果你是乔逸的弟弟,你是否会把乔逸的秘密告诉他父亲?告诉他父亲?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习俗水平(11-1511-15岁的大多数)岁的大多数)岁的大多数)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16-1816-18岁以后的部分人)岁以后的部分人)岁以后的部分人)岁以后的部分人)(1 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避罚服从取向阶段)避罚服从取向阶段)避罚服从取向阶段(2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3 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5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力,促进品德的形成。v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在全国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在全国1818个地区个地区对对5 51111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了大规模的调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查,结果表明:v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指出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指出的“经经历了从客观判断历了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外在结果依据行为的外在结果)过渡到过渡到主观性判断主观性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在,转折年龄在6 67 7岁;岁;v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 89 9岁之间。岁之间。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四、四、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P368该理论认为该理论认为:(1 1)在道德概念和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在道德概念和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的抽象理智原则,女性更注重关心和同情;利的抽象理智原则,女性更注重关心和同情;(2 2)在移情上,女性更容易移情;)在移情上,女性更容易移情;(3 3)在心理取向上,男性根倾向于竞争,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在心理取向上,男性根倾向于竞争,女性更倾向于合作;(4 4)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于个体利益,女性更关注于对)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于个体利益,女性更关注于对他人所负的责任。因此男性更可能倾向于权利和规则,而女他人所负的责任。因此男性更可能倾向于权利和规则,而女性更倾向于利他和自我牺牲。性更倾向于利他和自我牺牲。第二节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基基础础心心理理教教研研室室第二节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 弗洛伊德并不关心伦理学,也不关心儿童整个弗洛伊德并不关心伦理学,也不关心儿童整个道德面貌的发展,他对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论述,道德面貌的发展,他对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论述,主要是渗透在他的个案研究和对心理过程的具体分主要是渗透在他的个案研究和对心理过程的具体分析中,而且常与性行为及其导致的精神失调问题纠析中,而且常与性行为及其导致的精神失调问题纠缠在一起,所以在道德内容上,他只关心与性有关缠在一起,所以在道德内容上,他只关心与性有关的道德问题。的道德问题。内疚感内疚感 良心概念是弗洛伊德道德发展观的核心良心概念是弗洛伊德道德发展观的核心第二节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1 1)承认人性是建设性的;)承认人性是建设性的;(2 2)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3 3)实施道德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实施道德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4 4)视道德教育为一种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视道德教育为一种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促促进者进者”(5 5)以)以“学生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第二节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Educational Psychology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一)凯根的道德情感分类;(一)凯根的道德情感分类;1.1.焦虑焦虑 2.2.移情移情 3.3.责任和内疚责任和内疚 4.4.疲乏和厌烦疲乏和厌烦 5.5.困惑和不确定感困惑和不确定感(二)移情及其相关的研究;(二)移情及其相关的研究;

    注意事项

    本文(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ppt)为本站会员(hyn****60)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