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doc
-
资源ID:705815
资源大小:203.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doc
- 1 -2019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高二文科综合高二文科综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353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4 分,共分,共 140140 分)分)1.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 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 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 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青铜器在三代主要是作礼器,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战国中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崩溃,奴隶主贵族地位下降,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所以青铜器风格朴素。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 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D. 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楚国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 、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的信息可以看出宗法分封体系进一步走向瓦解,故 A 项正确;B 项是指井田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制度,故排除;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时代,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天下公主的局面受到了冲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战争的作用,故 D 项排除。点睛:“楚国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 、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 2 -王”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分封制逐渐瓦解。3.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A. 已出现完整的官僚体系B. 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 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D. 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官僚政治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产物,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而在秦代时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秦代已出现了官僚体系,但不完整,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僚政治在本质上仍然是贵族政治,平民政治并未取代贵族政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官的地位的问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4.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A. 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B. 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C. 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D. 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来看,官营经济退出某些领域,即由膨胀转向收敛。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发生异变”说法夸张,排除;D 项说法绝对,排除。5.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 ,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 ”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B.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C.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3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 ”是指儒学思想,“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符合道家思想,这体现出魏晋玄学是儒道相互融合的产物,故 B项正确;理学是宋朝时期的新儒学,材料中玄学是魏晋时期,故 A 项排除;三教合一是在唐朝时期,故 B 项排除;D 项中的“正统”在题干中没有体现。6.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 ,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A.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可得出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无信息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佛教庄园的影响,故 B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儒学在汉朝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且材料中阐释的佛寺庄园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没有涉及儒学思想,故 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中央集权受到威胁进行阐释,故 D 项排除。7. 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子吴王李恪好打猎,损害当地田苗,侍御史柳范奏弹其非法。太宗闻知后对侍臣们说:“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 ”该故事主要表明唐太宗时期A. 皇权受到了御史的制约B. 御史纠弹百僚权限较广C. 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D. 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健全【答案】B【解析】材料“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子吴王恪好打猎,损害当地田苗,御史柳范奏弹其非法”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御史不仅监察百官,还监察皇子,这体现了御史权限的广泛,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御史监察权限的扩大,没有体现出对皇权的限制和监察机构的增加,故 AC项排除;D 项说法错误,错在“健全”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子吴王恪好打猎,损害当地田苗,御史柳- 4 -范奏弹其非法”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进行思考。8. 唐六典记载:“凡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若铸得铜及白铁,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 ”材料反映出A. 民营矿业可私自铸币以补充市场需求B. 市场上铸币金属的增多导致税制紊乱C. 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D. 私营矿业出现了雇佣关系【答案】C【解析】由“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可知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故 C 项正确;A 项中“私自铸币” 与史实不符;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税制混乱,故 B 项错误;雇佣关系出现于明朝,故 D 项排除。9.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 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 “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超过农业税D. 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古代统治者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故 AB 项错误;从材料中“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统治者常常要优商 恤商 ”的信息可以看出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 D 项正确;C 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得出,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的商业政策10.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 这反映了A. 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B. 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C. 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D. 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5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对中榜者和失第者的影响,故本题选 A;B、C、D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名师点睛】根据关键信息“金榜题名时” “下第举子心”即可解答。11.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制定润格(即收费标准)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 ”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 商品经济发展C. 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 文人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材料中主要阐述了郑板桥绘画的收费标准以及“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等信息都反映了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B 符合题意;A 不符合“主要原因” ,C 偏离题旨,D 与题意无关,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12. 黄宗羲种提出“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顾炎武也说过“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下列对他们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A. 推崇先秦时期封建制度B. 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C. 反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D. 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说明黄宗羲批判专制制度。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故答案为 D 项。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 6 -.二、综合题。二、综合题。 (共(共 7 7 题,总计题,总计 160160 分)分)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 。历代统治者都把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存粮备荒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历代统治者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即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牵强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加之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材料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 7 -【答案】 (1)原因:农业生产水平低;人口的增长;自然经济阻碍了粮食的流通(政府解决方案的局限) ;政府赋税繁重;土地兼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影响:促使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的不稳定;推动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2)特点:较早注意人口问题(历史悠久) ;出现重男轻女思想;人口思想十分丰富;主张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从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并及其影响、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等方面来分析。(1)原因:从“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可以得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从“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可以得出人口的增长;从“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得出自然经济阻碍了粮食的流通;从“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牵强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可以得出政府赋税繁重,土地兼并;从“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得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影响:首先肯定是不利于统治的稳定,其次可以从现象入手,来分析,围绕着重农抑商政策和民本思想来谈。(2)据材料“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得出中国较早开始注意人口问题;据材料“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得出出现重男轻女思想;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得出人口思想十分丰富;据材料“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 口思想的主流”得出主张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14. 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 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 8 -从表 1 到表 2,时序阶段划分有许多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变化:对于先秦历史,表 1 叙述笼统,概括为“祖国历史的开端” ,表 2 细化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分为早期中华文明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说明:表 2 的表述意在从历史遗存中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及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表 2 单列春秋战国意在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经济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突出“华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认同感。答案示例二变化:对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表 1 叙述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表 2 表述为“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说明:表 1 侧重社会形态方面的表述,表 2 侧重说明明清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16 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除自身因素推动外,还与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相关。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处在近代文明转型前夜。- 9 -点睛:“目录分析型”解题技巧:第一步:根据要求,写出修改建议(或增或改或删)第二步:合所学,阐明理由(从两个角度思考:原因及影响)第三步:总结升华,结论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 (为什么会缺?缺了带来什么影响?)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 据考证, (东晋时)总数约 90 余万,约占政府领民的 16东晋政府没有把南迁侨户编入正式户籍黄籍,而是编入专为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白籍,白籍人不对国家负担租税赋役义务由于战乱、灾害、暴政,又使不少人被迫成为无土可依、漂离就食的流民大批流民的长期存在,不只意味着国家租税赋役的减少,更使统治者感到“流民散则转民为盗”的威胁魏晋南北朝,世家豪族地主阶级对于人口的吞噬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占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不在政府注册,不对国家负担义务,还千方百计扩大人口, “竞招游食”更是一个重要手段为了逃避租税赋役, “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 ,成为豪强大族“私附”的“藏户” 东晋南朝之世,几代统治者致力于把侨户、流民实行编户, “土断”入籍,使大批人口纳入国家版籍,由此与世家豪族展开了激烈的人口争夺,在个别时期、个别地区成效较显著但由于世代豪族地主是历代小朝廷的社会支柱,这就决定了“土断”的实施是有限度的曹文柱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土断”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东晋南朝时期“土断”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土断”的影响【答案】 (1)原因: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户籍制度不统一,出现大量国家没有控制人口;豪族地主占有大量人口;国家赋税收入受到影响;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10 -(2)影响: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抑制地方豪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因为世家豪族是政权的政治基础,决定了“土断”改革不可能取得大的成效【解析】(1)材料关键信息“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 ” “东晋政府没有把南迁侨户编入正式户籍黄籍,而是编入专为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白籍,白籍人不对国家负担租税赋役义务” “大批流民的长期存在,不只意味着国家租税赋役的减少,更使统治者感到流民散则转民为盗的威胁” “魏晋南北朝,世家豪族地主阶级对于人口的吞噬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占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不在政府注册,不对国家负担义务,还千方百计扩大人口”概括出原因。(2)结合材料从加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抑制地方豪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分析积极作用;从材料“但由于世代豪族地主是历代小朝廷的社会支柱,这就决定了土断的实施是有限度的”得出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