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小学必背短篇文言文(共19页).docx

    • 资源ID:7063109       资源大小:45.65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必背短篇文言文(共19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刻舟求剑/楚人过江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启示】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字词解释】1、涉:过,渡。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遽(jù):立即,匆忙。4、契(qì):雕刻。5、是:指示代词,这儿。6、吾剑:我的剑。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8、矣:了。9、若:像。10、此:这样。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13、之:指“剑”。14、坠:落。15、求:寻找。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7.舟止,止:停止。作者简介是秦国丞相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掩耳盗铃【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锤chuí)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bèi)矣。【译文】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了。【启示】钟的响声是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一样,都是极端的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字词解释】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得:得到。钟:古代的。负:背、驮。走:跑。则:但是。以:用。椎(chuí):槌子或棒子。“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遽(jù):急速地。铁杵(ch)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译文】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字词解释】1眉山:古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2世传:世世代代相传。世,世世代代相承的。传,流传。3成:完成,实现。4去:离开。5.逢:遇见,遇到。6.媪(o):对老年妇人的尊称。年老的妇人。7.方:正在。8.铁杵(ch):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棒槌。9.欲:想要。10.感:敬佩。11.还:返回。12.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13.卒业:完成学业。14.今:现在。15.氏:姓。16.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言行感动了。感,感动。意,心意,意图。吴起守信【原文】昔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sì)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yú)?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明·宋濂1  )【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启示】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启发我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字词解释】1 昔:从前2 令:派;使;让3 方:才4 之:代词,指“老朋友”5 俟(sì):等待6 恐:恐怕;担心7可:行;可以8信:信用9 故:先前的;原来的10 食:吃11 信:诚信12 止:留住13求:寻找14服:使信服(意动用法)15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信,守信,讲信用16.: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17.欤:语气词,吧18.其:他,指吴起19.宜:应该20.为:坚守21.明日:明天22.者:.的原因人有负盐负薪者【原文】人有负盐与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下。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肩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拷此羊皮知主乎?”群下咸无对者。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惠曰:“知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译文】有背着盐的和背着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争吵了)很久没有结果,(他们)就去告官。雍州刺史李惠,问他的下属们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于是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启示】1.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天下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多思考,多观察,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2.人与人交往之中一定要友善对待,不能贪图小利,让利益蒙蔽了双眼,做出不良的行为。3.处理问题要具备丰富的生活常识、经验,再加之细心观察,以及善于思考。4.做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能贪图小利。5.合理地推理,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要盲目推理。6.为人要诚实,不要贪心7.谎言终究会被揭穿(纸包不住火)。8.事实胜于雄辩。【字词解释】1.负:背。2.薪:柴火。3.同释重担:(两人)同时放下重担。同,同时一起;释,放下。4.息:歇息。5.阴:通“荫”。树阴:树荫。6.少:一会儿7.行:走。8.藉:垫、衬9.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10.遣:使,令, 让 。12.州纪纲:州府的主簿。13.拷:拷打,这里是问的意思。14.群下:部下。15.咸:都。16.盐屑:盐末。屑,碎末17.实:事实,真相18:就罪:承认罪过承宫樵(qiáo)薪苦学【原文】承宫,琅(láng)邪(y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ch)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选自后汉书·承宫传)【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启示】能使不能人有所作为。须勤奋。承宫的特点是好学上进,吃苦耐劳。学习要有毅力方可成大业。【字词解释】1.少孤:少,年少;孤,丧父2.明:;懂得。3.授:传授;教。4.诸:所有的。5.好:喜欢,爱好,喜好。6.怪:对.感到奇怪。7.索:索要。8.承宫:东汉人。9.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10.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11.樵薪:。12执苦:干苦活。13.庐:屋,此指书舍。14.笞(chi).:用竹鞭鞭打。15数:几。16欲:想要,欲望。17牧:18拾:拾起19庐:房前王勃故事【原文】九月九日都督大宴,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zhé)报。一再报,语益奇,乃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wù),成篇,时人谓勃为腹稿。【译文】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大摆宴席招待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文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写序文,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为“腹中写稿”。【字词解释】宿:事先。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勃:指。泛然:轻松愉快之意。语益奇:(勃文)更加奇妙(这里指一句比一句奇妙)。矍(jué):惊惶貌。属(zh)文:写文章。属,连缀。寤:睡醒。易:更改。引:拿起,拉。(649676年),唐代诗人。字。龙门(今山西)人。王勃与、齐名,齐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雍州司功、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的侄孙。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齐名并称为。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两年后因戏为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咸亨三年(672年)补参军,因擅杀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书就出自他之手。三人成虎【原文】庞葱与太子质于,谓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魏策二【译文】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启示】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让人犯错误。【字词解释】庞葱:魏国大臣。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十里。市:集市之: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信:相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明:明白,清楚。然:可是。去:距离。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葱(恭)自称。者:的人。愿:希望。察:观察,仔细看,明察。反:通“返”,返回。得:能够(得到)。见:拜见、谒见。这里指召见。竟:最终荀(xún)巨伯远看友人疾【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启示】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从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 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字词解释】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荀:发音:xún);5 远:从远方;值:恰逢,赶上;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语:动词对.说,告诉;子可去:您可以离开这里。子,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尊称。去,离开令:使,让;吾:第一人称,我;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获全:得到保全;师旷撞晋平公【原文】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kuì)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rèn)而避,琴坏于壁。公曰:“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译文】和们在一起喝酒。酒喝的正高兴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我的话没有谁敢违背!”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字词解释】选自。喟:叹气的样子莫乐为人君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莫之违没有谁敢违背他。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师旷于前师旷陪坐在前面。援执持,拿。衽衣襟、长袍。言于侧于侧言。哑表示的惊叹声(含鄙视之意)。除清除,去掉。除之:除掉他。故所以。被通“披”,披着。师旷盲人乐师。是非君人者这不是国君。谁撞撞谁。释放。酣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喟然叹息的样子。矛与盾【原文】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字词解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3、誉:赞誉,夸耀。4、曰:说,讲。5、吾:我。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8、以:使用;用。9、子:您,对人的尊称。10、何如:怎么样。11、应:回答。12、利:锋利,锐利。13、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14、弗能:不能。15、之:的。16、鬻(yù):卖.17、者:.的人18、莫:没有什么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是),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的集大成者。记载,韩非精于“法术之学”,与秦相都是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 难一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内外储、说林、等著作,洋洋十万寓言。智子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yù)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f)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译文】宋国有个富人,有一天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启示】客观分析: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因身份不同及与主人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积极方面(富人角度):听取人意见时不能因其身份不同、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决定是否存在偏见。消极方面(邻人角度):在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与别人的亲疏关系,如果与别人的关系较好,并且此人心胸宽广,则可提意见。【字词解释】1、宋:宋国。2、富人;富裕的人。3、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4、坏:毁坏,损坏。5、筑:修补。6、盗:小偷,在这里动词活用为名词。7、父(f):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8、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9、暮:晚上。10、而:表修饰。2 11、果:果然。12、亡:丢失。13、家:指这家人。14、甚:很,非常。15、智其子:意动用法,以······为智。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智 认为聪明。2 16、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郑人买履(l)【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译文】从前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启示】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字词解释】1. 郑:郑国且:将要,2. 欲:将要,想要。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3. 先:首先,事先。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4.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置:动词,放,搁在。5.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6. 坐:同“座”,座位。至:等到。7. 之:动词,到去,前往。操:动词,拿、携带。8. 已:时间副词,已经。得:得到;拿到。9. 履:名词,鞋子,革履。乃:于是(就)。10. 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11. 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操:携带。12. 及:等到。反:通“返”,返回。13. 罢:结束。遂:于是。14.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自信:相信自己。15. 以:用。市罢:集市结束。16.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17. 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 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译文】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启示】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字词解释】(1)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 。(2)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擅长。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算命等。(3)故:缘故。亡:逃跑。 (4)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5)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6)居:过了。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指经过的时间。(7)将:带领。(8)为:是。(9)富:很多。(10)好:喜欢。(11)堕:掉下来。(11)髀(bì):大腿骨。(12)大:大举。(13)引弦(xián):拿起武器。(14)近塞:靠近长城边境。(15)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16)跛:名词,指腿脚不好,走路失去平衡,一拐一拐的;瘸腿。(17)保:保全(18)化:变化(19)极:尽曾子不受邑【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汉.刘向)【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启示】无功不受禄,这是。曾子对,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地会产生一种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相赠,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字词解释】曾子,即曾参。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修:修饰。奚:何,为什么。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使:命令,派遣。于:向。全:保全。敝:破旧受:接受反:同“返”,返回雉子班【原文】雉子,班如此。之于雉梁。无以吾翁孺,雉子。知得雉子高蜚(fi)止,黄鹄蜚,之以千里,王可思。雄来蜚从雌,视子趋一雉。雉子,车大驾马滕,被王送行所中。尧羊蜚从王孙行。【译文】幼雉的毛羽色彩斑斓,它飞到了可以觅食的稻粱之处。老雉叮嘱它要小心被人类捉了,不要不懂得知足,因贪食而忘了危险。老雉知道幼雉被捉就飞来了,但它们没有黄鹄那样强壮有力,它们真羡慕黄鹄能够,如果在这个时候能有力高飞,那就可以救救幼雉了啊!可惜它们没有那样的才能。见幼雉被捉,母雉和公雉都赶来救自己的孩子,但猎人已经将幼雉捉住,驾上车,猎人的马已经迅速跑起来了,幼雉将被活捉到猎人的住处。老雉仍依依不舍地跟着猎人的车飞行,久久不愿离去。【启示】这是一首寓言。写老雉目睹幼雉被捕的生离死别之情。乐府解题曰:“古词云:雉子高飞止,黄鹄飞之以千里,雄来飞,从雌视。若梁简文帝妒场时向陇,但咏雉而已。”【字词解释】 雉(zhì)子:指幼雉。 班:同“斑”,指幼雉毛羽色彩斑斓。 之:一作“至”,到的意思。 梁:一作“粱”,指有稻粱之处。 翁孺:指人类。 得:这里指被抓住。 王:与“旺”相通,强壮有力的意思。 滕:一作“腾”,跑的意思。 王:一作“生”,活捉的意思。 尧羊:翱翔。诫外甥书【原文】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启示】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余字,但却有很深的内涵。做为年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沦为平庸下流。诸葛亮的这封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字词解释】夫,读作“fú”,句首语气词存,怀有,怀着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揭然,高举的样子恻然,恳切的样子细碎,琐碎的杂念嫌吝,怨恨耻辱淹留,德才不显于世济,成功,实现强毅,坚强果断窜伏,逃避,藏匿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原文】【译文】【启示】【字词解释】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必背短篇文言文(共19页).docx)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