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系统规划ppt课件.ppt
物流信息系统规划17.1 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7.1.1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logistics information)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一)物流信息的组成物流信息一般由两部分组成:1物流系统内信息它是伴随物流活动而发生的信息,包括物料流转信息、物流作业层信息、物流控制层信息和物流管理层信息。2物流系统外信息 它是在物流活动以外发生但提供给物流活动使用的信息,包括供货人信息、顾客信息、订货合同信息、交通运输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还有来自企业内生产、财务等部门的与物流有关的信息。2(二)物流信息的特点(1)物流信息量大,分布广,信息产生、加工和应用在形式、时间、地点上不一致;(2)物流信息动态性强,信息价值的衰减速度快,这就对信息管理的及时性要求较高;(3)物流信息种类多,不仅生产系统内部各个环节有不同种类的信息,而且物流系统本身就使物流信息的分类、研究、筛选等难度增加。37.1.2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物流信息系统是把物流和物流信息结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用各种方式选择收集输人物流计划的、业务的、统计的各种有关数据,经过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计算机处理,即根据物流关系方的经营管理工作要求,采用特定的计算机技术,对原始数据处理后输出对经营管理工作有用的信息的一种系统。47.1.3 物流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综合物流信息系统所包括的信息管理子系统有:(1)需求管理系统(也可称为客户管理系统)(2)采购管理系统(3)仓库管理系统(4)财务管理和结算系统(5)配送管理系统(6)物流分析系统(7)决策支持系统 5表表7.1 物流信息系统模块物流信息系统模块 677.1.4物流信息系统的作用信息系统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来支持,物流系统的功能就不能体现。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过程,只有在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才可能实现。2信息系统建立有效地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规模化、少品种、业务统一管理节约企业的物流运作成本。生产企业只要通过物流中心的信息系统就能够及时地了解产品销售情况,及时地调整生产,并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完成企业的一系列的活动,如报关、订单处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需求计划、销售预测等。3信息系统建立使物流中心的服务功能大大拓展。一个完善信息系统使企业能够把物流过程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与ERP软件结合,可以使企业管理更加有效。87.2 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开发步骤7.2.1信息系统的规划原则(一)结构的网络化(二)信息的标准性(三)信息的准确性(四)信息的及时性(五)信息的可得性(六)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七)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八)信息系统的易操作性97.2.2 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开发步骤 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如下步骤:(一)物流信息系统需求分析1需求分析的意义需求分析建立在用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逐步明确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它是系统规划和开发的依据。对用户需求是否准确把握,直接关系到开发出来的系统能否得到用户认可,用户能否真正运用该系统解决业务或管理问题。2需求分析的任务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这个问题。需求分析所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确定系统设计的限制和定义系统的其他有效性需求。10(二)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是物流系统规划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它服务于企业的长期规划,是长期规划的手段和保证。企业在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之前,首先要根据物流系统总体规划,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等。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基本上分为五个内容:(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2)系统代码设计(3)系统数据结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4)输入输出设计(5)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11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开发步骤 127.3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7.3.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 System Developmnet Methodology),是自顶向下结构化方法、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的结合,它是迄今为止开法方法中应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13(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具体来说,就是先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如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在前三个阶段坚持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在系统调查或理顺管理业务时,应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人手,逐步深人至最基层。在系统分析,提出新系统方案和系统设计时,应从宏观整体考虑人手,先考虑系统整体的优化,然后再考虑局部的优化问题。在系统实施阶段,则应坚持自底向上地逐步实施。也就是说,组织人力从最基层的模块做起(编程),然后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将模块一个个拼接到一起进行调试,自底向上、逐渐地构成整体系统。14(二)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特点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主要强调以下特点:1.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2.用户至上。3.深入调查研究。4.严格区分工作阶段。5.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6.开发过程工程化。15三)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缺点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在对传统的自发的系统开发方法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很多学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化方法。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就是它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强调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来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即自顶向下的观点。它强调的另一个观点是严格地区分开发阶段,强调一步一步地严格地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每一步工作都及时地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地反馈和纠正。从而避免了开发过程的混乱状态,是一种目前广泛被采用的系统开发方法。167.3.2 原型法(一)原型法的开发思想原型方法是8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关系数据库系统(RDBS,Relational Data Base System)、第四代程序生成语言(4GL,4th Generation Language)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产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从设计思想到工具、手段都是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17(二)原型法的开发过程原型法工作流程原型法工作流程 18(三)原型法的优缺点原型法的优点如下:1原型法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的,原型法提供了一个验证用户需求的环境原型法允许在系统开发生命期的早期进行人机交互测试,原型法提高了人们对最终系统的安全感,便于应用实例来建立新系统。2原型法加强了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参与程度原型法可以接受需求的变动和风险。3原型法对用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原型法可以缓和通信和交流的困难,原型法可以提供很好的系统说明和示范,原型法可以简化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和文档编制。作为一种具体的开发方法,原型法不是万能的,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1对于大型的系统,如果不经过系统分析来进行整体性划分,要想直接用屏幕一个一个进行模拟是很困难的。2对于大量的运算、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法很难构造一个合适的模型来供人评价。3对于原基础管理不善、信息处理混乱的问题,使用有一定困难。4对于批处理系统,因其大部分是内部处理,用原型法有一定困难。197.3.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Object-Oriented Method)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由于客观世界的问题都是由客观世界中的实体及实体相互间的关系构成的,因此我们把客观世界中的实体抽象为对象(Object)。持面向对象观点的程序员认为计算机程序的结构应该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致,而不是与某种分析或开发方法保持一致,他们的经验表明,对任何软件系统而言,其中最稳定的成分往往是其相应问题论域(problem domain)中的成分。20(一)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特点1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复杂的对象可以由比较简单的对象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按照这种观点,可以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最复杂的对象。因此,面向对象的软件系统是由对象组成的,软件中的任何元素都是对象,复杂的软件对象由比较简单的对象组合而成。2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各种对象类(简称为类(Class),每个对象类都定义了一组数据和一组方法,数据用于表示对象的静态属性,是对象的状态信息。因此,每当建立该对象类的一个新实例时,就按照类中对数据的定义为这个新对象生成一组专用的数据,以便描述该对象独特的属性值。类中定义的方法,是允许施加于该类对象上的操作,是该类所有对象共享的,并不需要为每个对象都复制操作的代码。3按照子类(或称为派生类)与父类(或称为基类)的关系,把若干个对象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也称为类等级)。4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传递消息互相联系。21(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优缺点优点:(1)是一种全新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对象、类、结构属性、方法)。(2)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3)实现了对客观世界描述到软件结构的直接转换,大大减少后续软件开发量。(4)开发工作的重用性、继承性高,降低重复工作量。(5)缩短了开发周期。缺点:(1)需要一定的软件支持环境。(2)不太适宜大型的MIS开发,若缺乏整体系统设计划分,易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3)只能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不能从科学管理角度进行理顺和优化。(4)初学者不易接受、难学。227.3.4 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和程序生成技术的出现,缓和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开发“瓶颈”,即主要靠图形处理技术、程序生成技术、关系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为一身的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法)工具代替人在信息处理领域中的重复性劳动。23(一)CASE方法的基本思路CASE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在前面所介绍的任何一种系统开发方法中,如果自对象系统调查后,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应关系的话,那么就完全可以借助于专门研制的软件工具来实现上述一个个的系统开发过程。这些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包括:结构化方法中的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功能模块设计程序实现;业务功能一览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数据过程分析数据分布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系统等等;OO方法中的问题抽象属性、结构和方法定义对象分类确定范式程序实现等等。24(二)CASE的特点与一般开发方法相比,方法有如下特点:1.解决了从客观世界对象到软件系统的直接映射。强有力地支持软件/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2.使结构化方法更加实用。3.自动检测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软件的质量。4.使原型法方法和OO方法付诸于实施。5.简化了软件的管理和维护。6.加速了系统的开发过程。7.使开发者从繁杂的分析设计图表和程序编写工作中解放出来了。8.使软件的各部分能重复使用。9.产生出统一的标准化的系统文档。10.使软件开发的速度加快而且功能进一步完善。25(三)CASE方法优缺点优点:CASE方法可以用于辅助结构化、原型法和OO方法的开发。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只要在分析和设计阶段严格按照CASE方法规定的处理过程,则能够将分析、设计的结果让计算机软件程序自动完成。CASE方法的开发方法、过程的规范性、可靠性和开发效率均较好。缺点:目前缺乏全面完善的CASE工具。267.3.5 各种开发方法的比较 1.结构化方法能够辅助管理人员对原有的业务进行清理,理顺和优化原有业务,使其在技术手段上和管理水平上都有很大提高。发现和整理系统调查、分析中的问题及疏漏,便于开发人员准确地了解业务处理过程。有利于与用户一起分析新系统中适合企业业务特点的新方法和新模型。能够对组织的基础数据管理状态、原有信息系统、经营管理业务。整体管理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272.原型方法是一种基于4GL的快速模拟方法。它通过模拟以及对模拟后原型的不断讨论和修改,最终建立系统。要想将这样一种方法应用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的所有环节是根本不可能的,故它多被用于小型局部系统或处理过程比较简单的系统设计到实现的环节。283.CASE方法是一种除系统调查外全面支持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自动化(准确地说应该是半自动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因此,从方法学的特点来看,它具有上述各种方法的各种特点,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高度自动化的特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方法的应用和CASE工具自身的设计中,自顶向下、模块化、结构化却都是贯穿始终的。294.面向对象方法围绕对象来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然后用面向对象的工具建立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开发,但是它不能涉足系统分析以前的开发环节。综上所述,只有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真正能够较全面地支持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尽管其它方法有许多这样那样的优点,但都只能作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在局部开发环节上的补充,暂时都还不能替代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占目前系统开发工作量最大的系统调查和系统分析这两个重要环节。307.4 ERP简介 7.4.1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 q40年代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当时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q 60年代的时段式MRP: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理论,作为一种库存订货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或称基本MRP阶段。31q70年代的闭环MRP: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系统的进一步普及,MRP的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月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闭环MRP阶段(Closed-loop MRP)。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丰田生产方式(看板管理)、TQC(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制生产)以及数控机床等支撑技术。q80年代的MRP: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发展了MRP理论,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技术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32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成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随之产生。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在9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的,当时的解释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ERP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它强调供应链的管理。除了传统MRP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现阶段:融合其他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面向全球市场,建设“国际优秀制造业”(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这一阶段倡导的观念的是精益生产、约束理论(TOC)、先进制造技术、敏捷制造以及现在热门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337.4.2企业资源计划(ERP)1ERP的概念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给出它的定义:1)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提出了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2)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3)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的概念层次可如图7.3所示 34图7.3 ERP概念层次图 352.ERP的特征(1)MRP是ERP的核心功能(2)MRP是ERP的重要组成 下一页36(1)MRP是ERP的核心功能 只要是“制造业”,就必然要从供应方买来原材料,经过加工或装配,制造出产品,销售给需求方,这也是制造业区别于金融业、商业、采掘业(石油、矿产)、服务业的主要特点。任何制造业的经营生产活动都是围绕其产品开展的,制造业的信息系统也不例外,MRP就是从产品的结构或物料清单(对食品、医药、化工行业则为“配方”)出发,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一个上小下宽的锥状产品结构:其顶层是出厂产品,是属于企业市场销售部门的业务;底层是采购的原材料或配套件,是企业物资供应部门的业务;介乎其间的是制造件,是生产部门的业务。如果要根据需求的优先顺序,在统一的计划指导下,把企业的“销产供”信息集成起来,就离不开产品结构(或物料清单)这个基础文件。在产品结构上,反映了各个物料之间的从属关系和数量关系,它们之间的连线反映了工艺流程和时间周期;换句话说,通过一个产品结构就能够说明制造业生产管理常用的“期量标准”。MRP主要用于生产“组装”型产品的制造业,如果把工艺流程(工序、设备或装置)同产品结构集成在一起,就可以把流程工业的特点融合进来。通俗地说,MRP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解决了制造业所关心的缺件与超储的矛盾。所有ERP软件都把MRP作为其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MRP是ERP系统不可缺少的核心功能。返回37(2)MRP是ERP的重要组成MRP解决了企业物料供需信息集成,但是还没有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MRP 同MRP的主要区别就是它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用货币形式说明了执行企业“物料计划”带来的效益,实现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集成。衡量企业经营效益首先要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的实际发生过程,还要以MRP系统的产品结构为基础,从最底层采购件的材料费开始,逐层向上将每一件物料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制造费(间接成本)累积,得出每一层零部件直至最终产品的成本。再进一步结合市场营销,分析各类产品的获利性。MRP把传统的帐务处理同发生帐务的事务结合起来,不仅说明帐务的资金现状,而且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例如将体现债务债权关系的应付帐、应收帐同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集成起来、同供应商或客户的业绩或信誉集成起来、同销售和生产计划集成起来等,按照物料位置、数量或价值变化,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使与生产相关的财务信息直接由生产活动生成。在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科目之间,按设定的借贷关系,自动转帐登录,保证了“资金流(财务帐)”同“物流(实物帐)”的同步和一致,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时做出决策。返回383.ERP的发展阶段从IT技术的角度来讲,ERP自身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机/工作站技术阶段,第二阶段是客户机/服务器技术阶段,第三阶段是互联网技术阶段。如果说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只是一个技术平台转变的话,那么第三阶段的变化就不仅限于此了,而更是一种业务平台、商业平台和经济平台的改变。互联网的广泛性、共享性和交互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同样改变了商业环境。企业面对庞大的外部信息和快速变化,必须从传统的注重内部资源的管理利用转向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利用,从企业内的业务集成转向企业间的业务协同。为此,新一代的ERP产品正在向客户端和供应端延伸,客户端的延伸是客户关系管理,而供应端的延伸则是跨企业供应链的同步管理。这两个延伸又恰好嵌入到网上电子交易中,从而形成了一个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的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