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聚焦新中考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课件3.1课内文言文阅读.ppt
-
资源ID:70673156
资源大小:427.50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6年聚焦新中考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课件3.1课内文言文阅读.ppt
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第三篇 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考试目标 1.1.理解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思;理解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思;2.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3.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评析文中人物或主旨。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评析文中人物或主旨。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2015(2015丽水丽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节选自鱼我所欲也)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1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3分分)(1)(1)行道之人弗受行道之人弗受()(2)(2)妻妾之奉妻妾之奉()(3)(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得”通通“德德”,感激,感激不不侍奉侍奉 解析解析 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平时的记忆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平时的记忆积累是关键,注意积累是关键,注意“得得”为通假字。为通假字。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2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2分分)A A一箪食一箪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之不能尽其材 B B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既加冠既加冠 C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吾妻之美我者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吾妻之美我者 D D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死而后已 解析解析 考查多义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考查多义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A.A.食:饭食:饭/通通“饲饲”,喂养;,喂养;B.B.加:益处加:益处/带上;带上;C.C.美:华美美:华美/以以为美;为美;D.D.已:停止。已:停止。D D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3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2分分)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_ _ 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解析解析 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注意关键的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注意关键的几个词语应译准。蹴:用脚踢;与:给;不屑:不愿几个词语应译准。蹴:用脚踢;与:给;不屑:不愿接受。接受。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4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2(2分分)_ _ _ _ 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人。的人。解析解析 在理解全文主题的基础上,注意文中作者的在理解全文主题的基础上,注意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细读原文,加以提炼即可。感情倾向,细读原文,加以提炼即可。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解读考点解读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中考一般从字音、词义、朗读停顿、课内文言文阅读,中考一般从字音、词义、朗读停顿、句式、翻译、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主要题型句式、翻译、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主要题型有:给加点字注音,解释加点的词;利用文言文的特点断有:给加点字注音,解释加点的词;利用文言文的特点断句;辨析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句;辨析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解释通假字;补出省略句省略的内容;翻译句子;从整体解释通假字;补出省略句省略的内容;翻译句子;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内容,分析其写作特色等等。上把握其思想内容,分析其写作特色等等。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例【例1 1】(2015(2015宁波宁波)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者是也。(节选自武林旧事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观潮)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 【乙】【乙】昔伍子胥昔伍子胥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节选自录异记节选自录异记异水异水)【注释】【注释】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间尊之为“潮神潮神”。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1 1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 选择恰当的解释。选择恰当的解释。(2(2分分)(1)(1)昔伍子胥累谏吴王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A A重叠重叠B B同同“垒垒”C C堆集,积聚堆集,积聚 D D连续,屡次连续,屡次 (2)(2)戒其子曰戒其子曰 ()A A防备防备 B B戒除戒除 C C告戒,后作告戒,后作“诫诫”D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 解析解析 考查具体语境下文言词语的义项辨析能力,注意考查具体语境下文言词语的义项辨析能力,注意结合自己的文言翻译经验,联系具体的语境对词义加以确结合自己的文言翻译经验,联系具体的语境对词义加以确定。定。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1 1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 选择恰当的解释。选择恰当的解释。(2(2分分)(1)(1)昔伍子胥累谏吴王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A A重叠重叠B B同同“垒垒”C C堆集,积聚堆集,积聚 D D连续,屡次连续,屡次 (2)(2)戒其子曰戒其子曰 ()A A防备防备 B B戒除戒除 C C告戒,后作告戒,后作“诫诫”D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C C D D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2 2用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限断三处)。(3(3分分)以以 鮧鮧 鱼鱼 皮皮 裹裹 吾吾 尸尸 投投 于于 江江 中中 吾吾 当当 朝朝 暮暮 乘乘 潮潮 以以 观观 吴吴 之之 败。败。/解析解析 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理解句义是断句的前提,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理解句义是断句的前提,注意关键的几个词语注意关键的几个词语“吾吾”“”“以观以观”,同时注意题,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每处每处1 1分。多断一处倒扣分。多断一处倒扣1 1分,扣完为止分,扣完为止)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3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3分分)A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中的“既望既望”是指农历十是指农历十 六日。六日。B B“因立庙以祠焉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和成语“事出有因事出有因”中的两个中的两个“因因”意思不同。意思不同。C C“自是自海门山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和成语“是非分明是非分明”中的两个中的两个“是是”意思不同。意思不同。D D“方其远出海门方其远出海门”和和“戒其子曰戒其子曰”中的中的“其其”所指不同,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 解析解析 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B.B.因:所以因:所以/原因;原因;C.C.是:此是:此/正确;正确;D.D.后者不是指吴王,而是指伍子胥。后者不是指吴王,而是指伍子胥。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3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3分分)A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中的“既望既望”是指农历十是指农历十 六日。六日。B B“因立庙以祠焉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和成语“事出有因事出有因”中的两个中的两个“因因”意思不同。意思不同。C C“自是自海门山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和成语“是非分明是非分明”中的两个中的两个“是是”意思不同。意思不同。D D“方其远出海门方其远出海门”和和“戒其子曰戒其子曰”中的中的“其其”所指不同,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D D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4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5分分)(1)(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 _ (2)(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_ _ _ _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把我的头悬挂在南门上,把我的头悬挂在南门上,(让我让我)来看越国的军队来来看越国的军队来攻打吴国。攻打吴国。解析解析 考查课内外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在理解文义、考查课内外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在理解文义、句义的基础上进行通译,注意重点的词语应译准。伟观:句义的基础上进行通译,注意重点的词语应译准。伟观:雄伟的景象;悬:悬挂;以:来;伐:攻打。注意不要雄伟的景象;悬:悬挂;以:来;伐:攻打。注意不要漏译、错译。漏译、错译。55分,分,(1)(1)题题2 2分,分,(2)(2)题题3 3分分 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5 5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3)(3分分)A 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B 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C 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D 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 解析解析 考查诗词意境的赏析能力。甲文画线诗句通过比考查诗词意境的赏析能力。甲文画线诗句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潮水壮观雄豪的特点,与之有相同的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潮水壮观雄豪的特点,与之有相同的效果应是效果应是B B项,运用比喻的修辞,写的是壮观之景。项,运用比喻的修辞,写的是壮观之景。(3(3分,分,选选A A给给2 2分,选分,选C C给给1 1分,选分,选D D不给分不给分)B B 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整合题型整合考点:体验考点:体验解读解读6 6乙文用乙文用“怒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4 (4分分)_ _ _ _“怒怒”不仅表现浙江之潮的壮观,也能让人联想到伍子不仅表现浙江之潮的壮观,也能让人联想到伍子胥的愤怒。胥的愤怒。解析解析 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通过乙文的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通过乙文的阅读可知阅读可知“怒怒”既写浙江之潮的壮观,也写吴子胥因谏既写浙江之潮的壮观,也写吴子胥因谏被杀的愤怒。被杀的愤怒。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技法点拨技法点拨题例:整合题例:整合点拨点拨 课内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课内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1.对于文言实词,要熟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理解对于文言实词,要熟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理解其意义;积累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能根据具体语境其意义;积累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能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词语的意义;熟记课本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了确定文言词语的意义;熟记课本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了解其古今意思的差别;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解释解其古今意思的差别;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解释句中活用的词。句中活用的词。2.2.能结合语境理解句中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重点能结合语境理解句中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重点掌握掌握“之、于、其、而、以、为之、于、其、而、以、为”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可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可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技法点拨技法点拨题例:整合题例:整合点拨点拨 3.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特点的文言句子。要注意不同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特点的文言句子。要注意不同句式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着重掌握下列文言句式:判句式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着重掌握下列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词结构后置)。4.4.开放性试题的解答,重在平日多训练。要善于联系开放性试题的解答,重在平日多训练。要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和同学交流各自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和同学交流各自的体验和感受,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的体验和感受,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例【例2 2】(2014(2014嘉兴嘉兴)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遂无问津者。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现场答案:现场答案:(1)(1)奇特、奇异奇特、奇异(2)(2)要求要求(3)(3)记号记号 1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3分分)(1)(1)渔人甚异之渔人甚异之_ (2)(2)便要还家便要还家_ (3)(3)处处志之处处志之_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 解析解析 文言词语的考查,要结合句子环境,联系相关的知文言词语的考查,要结合句子环境,联系相关的知识积累,加以分析。识积累,加以分析。分析分析(1)“(1)“异异”在句中是意动用法,在课文中接触很多,在句中是意动用法,在课文中接触很多,如如“父异之父异之”,意动词的解释应该在前面加,意动词的解释应该在前面加“以以为为”,这,这里解释为里解释为“以以为奇为奇”,即为,即为“对对感到奇异感到奇异”。(2)“(2)“要要”是通假字,要准确记忆。是通假字,要准确记忆。(3)“(3)“志志”在句中做动词。在句中做动词。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1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3分分)(1)(1)渔人甚异之渔人甚异之_ (2)(2)便要还家便要还家_ (3)(3)处处志之处处志之_以以为异,认为为异,认为奇异奇异通通“邀邀”,邀请,邀请作记号作记号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现场答案:现场答案:这个人说了自己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对外面百姓的这个人说了自己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到惋惜。生活感到惋惜。2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3分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 _ _ _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 分析分析 重点词没有掌握好,有些词没有翻译出来,如重点词没有掌握好,有些词没有翻译出来,如“为、为、具,皆具,皆”,“叹惋叹惋”一词没有准确翻译。省略的部分没有补一词没有准确翻译。省略的部分没有补充,如第二句的主语。充,如第二句的主语。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 解析解析 翻译内容要忠实于原文,文辞要畅达,要有文采。翻译内容要忠实于原文,文辞要畅达,要有文采。逐字对译,比较通顺地表达出古文的意思。文言文翻译一直逐字对译,比较通顺地表达出古文的意思。文言文翻译一直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一考点,一是抓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一考点,一是抓重点字词和语法现象,即文中词类活用现象、通假现象、古重点字词和语法现象,即文中词类活用现象、通假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等;二是抓一一对应原则,也就是说,在翻译时,今异义现象等;二是抓一一对应原则,也就是说,在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应每一个词语将其逐一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应每一个词语将其逐一翻译出来。出来。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2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3分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 _ _ _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向他们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外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向他们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面的情况,(大家大家)都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感叹、惋惜。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3 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 处自诩桃花源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3分分)_ _ _ _ _ _ _ _ _ _ _ _现场答案:现场答案: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是人们追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求的理想生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 分析分析 从文本看,桃花源的美体现在两点,一是景色从文本看,桃花源的美体现在两点,一是景色美,一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是人们美,一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现场答案只考虑了一点,不全面。追求的理想生活。现场答案只考虑了一点,不全面。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的基础上完整表达,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的基础上完整表达,力求全面,能有新意。力求全面,能有新意。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点:矫正题点:矫正突破突破3 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 处自诩桃花源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3分分)_ _ _ _ _ _ _ _ _ _ _ _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教材文言文学案完成教材文言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