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课件.ppt
公共危机管理 2010、61-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一、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1、公共危机:是指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3-公共危机的种类公共危机的种类自然灾害危机:水旱、地震、地质、海自然灾害危机:水旱、地震、地质、海洋灾害等洋灾害等 事故灾难危机:安全生产、核事故、环事故灾难危机:安全生产、核事故、环境事件等境事件等公共卫生危机:非典、三聚氰胺、流感公共卫生危机:非典、三聚氰胺、流感等等 社会安全危机: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社会安全危机: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等 。4-公共危机管理机制1)、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制定、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订、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完善应急资源储备;加强公共危机应对培训。5-2)公共危机决策机制3)公共危机应对机制4)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5)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6-2、应急管理”1)应急管理中的)应急管理中的“急急”是指灾害、是指灾害、事故和事件(以下简称为灾害),事故和事件(以下简称为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社包括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社会事件和恐怖事件等四类。会事件和恐怖事件等四类。应急管理中的应急管理中的“应应”是指应对和对是指应对和对应,要求具有针对性、适时性和有应,要求具有针对性、适时性和有效性。效性。7-应急管理中的应急管理中的“管理管理”是指事先的监测、是指事先的监测、监控和监管和事后的协调、救援、分析和监控和监管和事后的协调、救援、分析和处理。处理。应急管理的属性具有应急管理的属性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科学性科学性和和战战略性略性(包括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包括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它属于软科学研究范畴的重要课题。它属于软科学研究范畴的重要课题。8-2)生产领域的应急管理)生产领域的应急管理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要降低风险、减少损是要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社会和谐和安全发展。失、社会和谐和安全发展。应急管理的方针是应急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和监管前移监管前移。9-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可以描述为如下的矩阵(七“全”安全矩阵):企业主体企业主体 政府监察政府监察 部门监管部门监管 中介服务中介服务 媒体监督媒体监督 全方位全方位 设计设计 生产生产 储运储运 销售销售 使用使用 全过程全过程 安全安全 节能节能 减排减排 高效高效 舒适舒适 全目标全目标 先进性先进性 稳定性稳定性 可靠性可靠性 保障性保障性 维修性维修性 全特性全特性 定寿定寿 延寿延寿 淘汰淘汰 再制造再制造 再使用再使用 全寿命全寿命 检验检验 评估评估 失效失效 救援救援 反馈反馈 全环节全环节 政府手段政府手段 科技手段科技手段 经济手段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法律手段 人文手段人文手段 全手段全手段 (行政行政)(市场市场)10-环节环节 目标目标 设计可靠、工艺稳定设计可靠、工艺稳定提高新品的内在安全提高新品的内在安全 反复论证、充分试验反复论证、充分试验保证产品投运安全保证产品投运安全 系统分析、科学检验系统分析、科学检验保障装置运行安全保障装置运行安全 治理隐患、预防维修治理隐患、预防维修延长装备安全寿命延长装备安全寿命 动态监管、分级监控动态监管、分级监控实现寿命安全管理实现寿命安全管理 对症下药、应急救援对症下药、应急救援降低安全事故风险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逐级把关、事故归零逐级把关、事故归零达到安全良性循环达到安全良性循环 节能减排、提高效能节能减排、提高效能实现安全节约发展实现安全节约发展 建成体系、完善法规建成体系、完善法规力图可持续科学发展力图可持续科学发展 造就人才、强化理念造就人才、强化理念力图装备的长治久安力图装备的长治久安11-二、二、我国危机管理发展历程:我国危机管理发展历程:194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六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1998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年特大洪涝灾害、1997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考验。年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考验。特别是抗击特别是抗击“非典非典”之后,我国的防灾减灾之后,我国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20032003年年7 7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立健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和风险的能力”的重大决策,把制定、修订应急的重大决策,把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和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简称预案和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简称“一案三制一案三制”)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自此,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向综合性、系自此,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向综合性、系统性转变,并经受了一系列考验,在实践中稳步统性转变,并经受了一系列考验,在实践中稳步推进、不断加强。推进、不断加强。12-(一)中国特色的(一)中国特色的“一案三制一案三制”建设建设u“一案一案”: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应急预案。u“三制三制”:建立健全应急体制、: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机制和法制。13-全国全国应急应急预案预案体系体系框架框架Framework of national emergency plan system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National general emergency plan for outburst public accidents国家级专项预案(国家级专项预案(2626件)件)National special plans(25)国务院部门预案(国务院部门预案(8686件)件)Plans by departments under State Council(80)省级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省级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Emergency plan by the provincial and local government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Emergency plan by the enterprises and business units 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文体等重大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文体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活动,主办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Emergency plan for large scale activities like conference,exhibition,art performance and sports meeting,etc.14-突发突发事件事件分四分四大类大类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事故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15-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国家预案国家预案省政府预案省政府预案市政府预案市政府预案县政府预案县政府预案乡镇政府预案乡镇政府预案部委预案部委预案部门预案部门预案部门预案部门预案部门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预案企事业预案重点工程预案重点工程预案公共聚集场所预案公共聚集场所预案社区、家庭预案社区、家庭预案机关预案机关预案机关预案机关预案机关预案机关预案机关预案机关预案16-2.2.应急体制建设应急体制建设 我国基本建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并建立了涵盖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上下统一、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机构(所有省级政府和96%的市级政府、81%的县级政府确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17-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国务院应急办)国务院应急办)CPC Central Committee State Council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团体EnterprisesEstablishments Social organization国务院各部门国务院各部门Ministries 省(区、市)省(区、市)Provinces 市(地、州)市(地、州)Municipalities县(市、旗)县(市、旗)Counties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Towns18-中国应急管理机构共分为五个中国应急管理机构共分为五个层次:层次:一是领导机构一是领导机构,二是办事机构,二是办事机构,三是工作机构,三是工作机构,四是地方机构,四是地方机构,五是专家组。五是专家组。19-全国应急管理体制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省级政府省级政府市政府市政府县政府县政府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国家部委国家部委省级部门省级部门市级部门市级部门县级部门县级部门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重大项目重大项目社团组织社团组织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应急办应急办应急办应急办应急办应急办应急办应急办20-3.3.应急机制建设应急机制建设 建建立立健健全全社社会会预预警警体体系系,形形成成统统一一指指挥挥、功功能能齐齐全全、反反应应灵灵敏敏、协协调调有有序序、运运转转高高效效的的应应急急机机制。制。21-u建建立立健健全全社社会会管管理理机制机制u监测预警机制监测预警机制u应急信息传递机制应急信息传递机制u应应急急决决策策和和指指挥挥机机制制u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机制u应应急急保保障障机机制制(包包括括应应急急资资源源配配置置与与征用征用)u恢复与重建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u评估与奖惩机制评估与奖惩机制u国际合作机制等。国际合作机制等。22-4.应急法制建设应急法制建设 主主要要是是依依法法行行政政,使使突突发发公公共共事事件件的的应应急急处处置置逐逐步步走走向向规规范范化化、制制度度化化和和法法制制化化轨轨道道,并并通通过过对对实实践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我我国国先先后后制制定定和和修修订订了了4040多多部部与与应应急急管管理理相相关关的的法法律律、5050多多件件行行政政法法规规和和6060多多件件部部门门规规章章。如如突突发发事事件件应应对对法法、防防震震减减灾灾法法、传传染染病病防防治治法法和和消防法消防法等。等。我我国国政政府府特特别别注注重重在在应应对对灾灾难难的的实实践践中中不不断断完完善善法法律律法法规规和和政政策策,如如20082008年年6 6月月8 8日日及及时时发发布布了了汶汶川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条例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条例等。等。23-“十一五十一五”期间十项重点建设项目期间十项重点建设项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建设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建设国家核生化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国家核生化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国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建设国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建设国家空中紧急运输服务基地建设国家空中紧急运输服务基地建设国家公用应急卫星通信网络扩建国家公用应急卫星通信网络扩建国家应急管理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国家应急管理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城市、社区、乡村综合应急管理示范工程城市、社区、乡村综合应急管理示范工程建设建设24-二、我国灾害特点二、我国灾害特点多灾并发、大灾多发、举世瞩目多灾并发、大灾多发、举世瞩目 灾害之大历史罕见;灾害之大历史罕见;灾害之频历史罕见;灾害之频历史罕见;受灾之广历史罕见;受灾之广历史罕见;灾害之重历史罕见;灾害之重历史罕见;救灾之难历史罕见。救灾之难历史罕见。25-一个聪明的民族,她会从灾难一个聪明的民族,她会从灾难中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中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 难,不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恩格斯 26-(一)中国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一)中国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1 1、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2 2、各各级级党党委委、政政府府认认真真负负责责,靠靠前前指指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3 3、社社会会主主义义制制度度和和我我们们的的政政治治优优势势、组组织织优优势势。建建立立了了统统一一领领导导、综综合合协协调调、分分类类管管理理、分分级级负负责责、属属地地管管理理为主的应急体制。为主的应急体制。27-4 4、突突发发事事件件应应对对工工作作实实行行预预防防为为主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5 5、以以人人为为本本,依依靠靠法法制制,依依靠靠科科学学,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6 6、军军民民合合作作,充充分分发发挥挥三三支支队队伍伍的的作作用用。即即人人民民解解放放军军、武武警警、公公安安部部队队和和预预备备役役民民兵兵;各各个个专专业业应应急急处处置置队队伍伍;企企事事业业单单位位职职工工和和农农村村、社区的民众。社区的民众。28-7 7、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社会各界同舟共济。8 8、坚坚持持改改革革开开放放,加加强强国国际际合合作作。改改革革开开放放成成就就为为应应对对危危机机提提供供了了比比较较雄雄厚厚的的物物质质基基础础;学学习习借借鉴鉴国国外外应应急急管管理理的的先先进进理理念念、方方法法和和科科学学技技术术,并并积积极极参参加加国国际际减减灾灾活活动,履行国际义务。动,履行国际义务。29-(二二)公公共共危危机机应应急急管管理理工工作作中中的的薄薄弱弱环节环节: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制不落实;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制不落实;二是应急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薄弱;二是应急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薄弱;三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三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四是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有待提高;五是全民防灾意识教育还相当薄弱五是全民防灾意识教育还相当薄弱;六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还不够完善。六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还不够完善。30-1 1、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制不落实。、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制不落实。一一些些地地方方和和单单位位缺缺乏乏忧忧患患意意识识,存存在在侥侥幸幸心心理理,没没有有把把应应急急管管理理工工作作纳纳入入重重要要议议事事日日程程,不不愿愿意意把把钱钱用用在在预预防防工工作作上上,“有有钱钱买买棺棺材材,没没有有钱钱买买药药”;依依法法预预防防、依依法法处处置置的的意意识识、素素质质和和科科学学决决策策能能力力不不强强;怕怕担担风风险险和和责责任任,缺缺乏乏敢敢于于负负责责、开开拓拓进进取取的的精精神神;迟迟报报、漏漏报报、瞒瞒报报或或事事事事请请示示报报告告,存存在在反反应应不不到到位位或或效效率率低低下下的的问问题题,也有反应过度,导致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等。也有反应过度,导致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等。31-2 2、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突突出出表表现现在在安安全全投投入入不不足足,隐隐患患多多,基基础础设设施施建建设设水水平平不不能能满满足足防防灾灾抗抗灾灾需需求求,应应急急救救援援装装备备设设施施和和物物资资储储备备不不足足,基基层层特特别别是是农农村村防防灾灾减减灾灾能能力力薄薄弱弱,减减灾灾和和应应急急管管理理能能力力的的家家底底不不完完全全清清楚楚。我我国国灾灾害害救救助助手手段段比比较较单单一一,金金融融保保险险在在减减灾灾救救灾灾中中的的作作用用未未得得到到充充分分发发挥挥。同同时时,我我们们缺乏科学的灾害评估体系和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缺乏科学的灾害评估体系和应急能力评估体系。32-3、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应应急急管管理理机机构构建建设设,特特别别是是市市、县县级级应应急急管管理理机机构构不不健健全全,设设置置分分散散,职职能能单单一一,编编制制和和装装备备不不足足。从从全全社社会会来来看看,预预警警和和应应急急机机制制还还不不健健全全,部部门门之之间间、条条块块之之间间、块块块块之之间间综综合合协协调调不不够够,资资源源共共享享与与协协调调配配合合有有待待加加强强,指指挥挥决决策策水水平平有有待待提提高高。要要真真正正形形成成集集中中领领导导、统统一一指指挥挥,结结构构完完整整、功功能能全全面面,反反应应灵灵敏敏、运运转转高高效效的的应应急机制,还需付出极大的努力。急机制,还需付出极大的努力。33-4 4、应应急急救救援援人人员员数数量量、素素质质、技技术术手手段段、基基础础设设备备和和科科技技水水平平等等方方面面都都不不能能完完全全适适应应快快速速处处置置危危机机的的需需要要,监监测测、预预测测、预预警警、预预防防和和快快速速处处置置能能力力亟亟需需加加强强,特特别别是是航航空空救救援援体体系系,包包括括重重型型的的国国家家空空中中救救援援装装备备亟亟待待健健全。全。34-5 5、全民防灾意识教育和自救互救能力还比较薄弱。、全民防灾意识教育和自救互救能力还比较薄弱。我我国国每每年年因因违违章章指指挥挥、违违章章作作业业造造成成的的事事故故灾灾难难是是惊惊人人的的,每每年年因因遇遇险险人人员员无无知知在在灾灾害害和和事事故中造成不应有的伤亡数量也是惊人的。故中造成不应有的伤亡数量也是惊人的。广广大大群群众众的的个个人人生生活活、行行为为习习惯惯和和自自救救互互救救能力与防灾减灾的要求相距甚远。能力与防灾减灾的要求相距甚远。35-6 6、应应对对突突发发事事件件的的法法制制建建设设还还不不够够完完善善。突突发发事事件件应应对对法法等等法法律律法法规规的的宣宣传传贯贯彻彻落落实实工工作作远远未未到到位位,具具有有操操作作性性的的配配套套法法规标准也亟待健全。规标准也亟待健全。36-(三)迎接新挑战(三)迎接新挑战 应急管理是针对自然灾害、事应急管理是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突发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突发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进行的全过程、全方恢复与重建等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应急管理是个复杂的、位的管理。应急管理是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开放的系统工程。37-(1 1)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高、造成损失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境,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难以预料的全球性气候反常和国家之一。难以预料的全球性气候反常和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38-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n n灾害种类多灾害种类多n n频度高频度高n n区域性、季节性强区域性、季节性强n n灾害损失严重灾害损失严重我国最为经常发生的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其所造成的损失占到损失总量的80%90%。39-(2)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并存。)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并存。我国的防灾减灾基础薄弱,我国东、中、西的我国的防灾减灾基础薄弱,我国东、中、西的地域差别大,城乡差别大。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地域差别大,城乡差别大。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年均增加化和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年均增加1616个城市和个城市和1.4%1.4%城镇人口。目前城镇人口城镇人口。目前城镇人口6.076.07亿,城镇化率亿,城镇化率45.7%45.7%,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118118座。城市灾害的座。城市灾害的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连锁性、集中性、严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连锁性、集中性、严重性、放大性等特点呈现,城市脆弱性凸显,如重性、放大性等特点呈现,城市脆弱性凸显,如20082008年冰雪灾害中电力线路及设施大面积受损,年冰雪灾害中电力线路及设施大面积受损,造成大面积停电、交通一度中断等暴露了脆弱性。造成大面积停电、交通一度中断等暴露了脆弱性。而基层特别是农村的防灾减灾能力尤为薄弱,而基层特别是农村的防灾减灾能力尤为薄弱,农村基本是不设防。如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暴露农村基本是不设防。如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暴露出农村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抵御自然灾出农村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薄弱等。害的能力相当薄弱等。40-(3 3)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导强,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导致产生次生、衍生事件或成为致产生次生、衍生事件或成为各种事件的耦合。各种事件的耦合。41-水、电、油、气、通讯等生水、电、油、气、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和信息网络一旦被破坏,命线工程和信息网络一旦被破坏,轻则导致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轻则导致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重则会使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则会使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或军事陷入局部或暂时瘫痪,社或军事陷入局部或暂时瘫痪,社会秩序失控。会秩序失控。42-(4 4)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再加上民族宗教问题的影观念深刻变化,再加上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响,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明显增强,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力度空前加大,对公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力度空前加大,对公共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共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43-(5 5)国际减灾战略正在做重大调整)国际减灾战略正在做重大调整u由单项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由单项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u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u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加强风险管理转变;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加强风险管理转变;u由一个国家减灾向全球减灾和区域减灾转变。由一个国家减灾向全球减灾和区域减灾转变。44-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能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能不能有效地管理和处置危机,能不能维能有效地管理和处置危机,能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能不能保障人民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能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检验这个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检验这个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府能否取信于民的重要标志,是检验这个政府是否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试金这个政府是否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试金石。石。45-应急管理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包应急管理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和社会安全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到事后恢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到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应复与重建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应急管理是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急管理是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46-(1 1)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进全社会对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2 2)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地保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47-(3 3)大力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大力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强化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普援队伍,强化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普及,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技能和灾害及,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技能和灾害救助能力。救助能力。(4 4)健全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体系,)健全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体系,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快捷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快捷有序的医学救援和防疫防护措施,及时准确的信有序的医学救援和防疫防护措施,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舆情分析系统,管理完善的息发布、舆论引导、舆情分析系统,管理完善的对口支援、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等社会动员机制,对口支援、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等社会动员机制,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5 5)加强防灾减灾领域信息管理、宣传教育、)加强防灾减灾领域信息管理、宣传教育、专业培训、科技研发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专业培训、科技研发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国际交流合作。48-实行全灾害管理模式实行全灾害管理模式各类突发事件相互关联、相互转化,必须各类突发事件相互关联、相互转化,必须协调联动,综合应对。协调联动,综合应对。救援单位本身也有可能是受灾单位。救援单位本身也有可能是受灾单位。灾害后果的一致性,如天灾人祸后果可能灾害后果的一致性,如天灾人祸后果可能是一样的。是一样的。灾害周期,即预防灾害周期,即预防-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救援处置救援处置-恢恢复重建是循环的,无始无终,加强应急管复重建是循环的,无始无终,加强应急管理可以从任何一阶段切入。理可以从任何一阶段切入。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49-深化应急管理规律性的认识深化应急管理规律性的认识1 1,必须坚持依法预防、依法处置;,必须坚持依法预防、依法处置;2 2,必须坚持立足基层、依靠群众;,必须坚持立足基层、依靠群众;3 3,必须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必须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4 4,必须坚持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必须坚持依靠科技、提高素质;5 5,必须坚持整合资源、强化能力;,必须坚持整合资源、强化能力;6 6,必须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必须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7 7,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8 8,必须坚持军民合作、协同应对。,必须坚持军民合作、协同应对。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