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行为PPT讲稿.ppt
第六章社会行为第六章社会行为第1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一节第一节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l一、什么是利他行为l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l三、冷漠行为l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l五、利他行为的培养与教育第2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3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什么是利他行为一、什么是利他行为1.定义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不图回报的助人行为。2.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l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l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第4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第5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l(一)进化心理学l(二)社会交换论l(三)移情-利他主义假设l(四)决策论第6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l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我们生存和增加我们繁衍后代几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相反,会降低我们生存机会的如致命疾病和降低繁衍几率的基因,将很少能够遗传下来。l“利他”更有利于生存?Vs.“自私”更有利于生存?(我们是“利他”者的后代还是“自私”者的后代?)第7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l近亲选择(kin selection):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近亲的行为l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对方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l学习社会规范:l学习了社会规范的人具有生存优势,因为社会规范具有适应性。l通过自然选择,学习社会规范的能力成为我们基因的组成部分。l利他主义就是这种基因程序之一。第8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l当报酬超过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l助人的报酬:在需要的时候获得他人帮助;减轻旁观者的压力;获得社会赞许、增强自尊l助人的成本:受伤害、有痛苦、占用时间l疑问?第9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移情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利他主义假设lBatson等,1991l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移情时,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l如果没有产生移情,那么社会交换就开始起作用l实验:Toi&Batson,1982l移情水平(高、低)、代价(大、小)第10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卡罗尔实验卡罗尔实验l让大学生了解一个叫卡罗尔的学生的故事,她在车祸中撞折了双腿,因此学校的功课拉下了一大截。听完对卡罗尔的访谈录音后,学生被问及是否愿意帮助她赶上课程进度。l通过指导语来控制移情的发生。高移情条件下,告诉学生:“试着从受访者的角度考虑一下吧,想想发生这些事情她有什么感受,以及这些事情对她今后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低移情条件下,告诉被试:“请尽可能客观、仔细地注意所呈现给你的信息尽量使你自己不要卷入受访者对车祸事件的情感中。”l操纵不帮助卡罗尔的代价。高代价:学生知道她下周就会学校上课,而且和自己上同一个班(每天都要在同一间教室看到她坐着轮椅);低代价:学生们知道她将在家学习而不会来学校上课(不会面对坐轮椅的她,不会产生内疚感)第11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卡罗尔实验的结果卡罗尔实验的结果(Toi&Batson,1982)第12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卡罗尔实验的结果卡罗尔实验的结果l移情与利己-利他行为l当移情高时,人们帮助他人而不管付出与收获(即无论是否需要面对她,帮助的行为差不多)l当移情低时,人们的助人行为会更多考虑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只有当他们不得不面对不幸的人时,助人行为才较有可能发生(这时如果不帮助会带来较大的负罪感)。第13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巴特森的移情巴特森的移情-利他主义理论利他主义理论第14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决策论:决策论:干预模式干预模式 lLatane&Darleyl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干预,需要经过五个认知阶段:(1)注意(2)解释(3)决定(4)选择(5)履行注意发生的事件是应激事件吗我有责任吗?需要的助人形式是什么应当如何履行是是否否不需要行动让别人处理第15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吉诺维斯血案吉诺维斯血案Darley与Latane并没有认同这种说法。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以为还有更好的解释: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第16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旁观者效应的实验旁观者效应的实验l吉诺维斯遇刺案和旁观者效应的实验验证(Darley&Latane,1968)lDarley和Latane不同意将起因归于都市人的异化与冷漠,而是认为旁观者的数量是主要决定因素l任何心智正常的科学家都不会为了验证这个假设而安排一起谋杀案,有些情况下许多路人会目击这起谋杀案,而有时候则只有少数目击者l他们怎么做?第17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实验流程实验流程房间房间1主试主试被试被试实验助手实验助手房间房间2房间房间3第18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实验设计实验设计l自变量:使被试相信参与谈话的人的数量:l第一组:被试相信对话的就他们两个人。l第二组:被试相信对话的除他们两个之外还有一个人。l第三组:被试相信一起谈话的还有四个人。l因变量:l每个实验组中试图提供帮助的被试所占的比例。l提供帮助的被试中,行动前等待时间的长短。第19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Darley&Latane,1968当人们相信他们是唯一的当人们相信他们是唯一的目击者时目击者时只有一个旁只有一个旁观者,他们大多是立即帮观者,他们大多是立即帮助他,而且所有的人在几助他,而且所有的人在几分钟内反应。但他们相信分钟内反应。但他们相信其他某个人也能听到其他某个人也能听到有有2个旁观者,他们更少帮个旁观者,他们更少帮助,反应更慢。当他们相助,反应更慢。当他们相信有其他信有其他4个人听见时个人听见时有有5个旁观者,助人行为更个旁观者,助人行为更少。少。第20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1 2 5 1 2 5试图帮助的旁观者的百分比帮助行为之前的拖延时间(秒)第21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l社会责任扩散的原理男子落水百人围观男子落水百人围观 家属下跪求助无人施救家属下跪求助无人施救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第22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旁观者干预决策树旁观者干预决策树紧急事件紧急事件12345介入并提供帮助介入并提供帮助不介入不介入/不给予帮助不给予帮助分心,匆忙中分心,匆忙中(没有注意到)(没有注意到)人众无知人众无知(认为事件不紧急)(认为事件不紧急)责任扩散责任扩散(没有承担个人责任)(没有承担个人责任)缺乏知识,缺乏胜任力缺乏知识,缺乏胜任力(不能给予恰当的帮助)(不能给予恰当的帮助)危及自己;法律考虑;尴尬危及自己;法律考虑;尴尬(助人代价太高)(助人代价太高)注意到事件注意到事件事件解释事件解释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知道恰当的知道恰当的援助形式援助形式实施决策实施决策旁观者干预决策树:紧急情况下助人决策旁观者干预决策树:紧急情况下助人决策5 5步骤步骤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帮助他人之前,要经过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帮助他人之前,要经过5个决策步骤。如果旁观者没有达成这个决策步骤。如果旁观者没有达成这5个个步骤的任何一步,都不会有助人行为步骤的任何一步,都不会有助人行为(Latane&Darley,1970)。为什么旁观者效应会出现?为什么旁观者效应会出现?第23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旁观者效应为什么会发生旁观者效应为什么会发生l是否注意到事件l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如人们有多匆忙,可能比他是什么样的人产生更大的影响。l对事件紧急程度的认知l有旁观者在场,可能会把事件知觉为无关紧要。l是否需要承担责任l社会责任分散l是否知道如何提供帮助l是否决定实施帮助第24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一步:是否注意到突发事件第一步:是否注意到突发事件lDarley和Latane,1973提前于时间表刚好符合时间表落后于时间表被试助人的百分比第25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二步:对事件紧急程度的认知第二步:对事件紧急程度的认知l早晨八点左右,大街上,一个拎着公文包的男人在狂奔。你认为他为什么狂奔?lLatane和Darley,1968l让被试自己一个人,或者与另外两个人同时呆在一个房间里填问卷。l主试通过一个通风口将烟注入房间。l一个人时:75%l三个人时:38%l三个人,浓烟滚滚什么都看不见时,62%众人致误现象第26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怎么判断突发事件的紧迫性?怎么判断突发事件的紧迫性?l某件事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l对受害者存在明显伤害l如果没有他人干预,受害者的伤害会随时间延续l受害者很无助,需要外界的帮助l某种有效的干预是可能的第27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三步:社会责任扩散第三步:社会责任扩散l这真是个有意思的主题!l社会责任扩散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需要帮助的行为时,行为实施者是否愿意承担行动的责任。l清晰责任:警察、医生、消防员l不清晰责任:担任领导角色的人必须负起责任来第28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社会责任扩散实验社会责任扩散实验l地铁助人实验:在103个场景当中,实验助手靠在地铁列车重要的柱子上,开车后摇摇晃晃,最后摔倒在地。l穿着整齐、拿着手杖的老年人l浑身脏兮兮、满口酒气的年轻人l哪个更有可能得到车厢内乘客的帮助?第29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社会责任扩散与情境因素社会责任扩散与情境因素l在地铁车厢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里,情境十分清晰,乘客无法回避眼前的紧急事件,这增加了每个人的责任l实验验证:让被试看到并且听到他人的痛苦情形(如同地铁实验一样),或者只让被试听到被人痛苦的声音(如同癫痫发作和遭难女士实验一样)。前者情境非常清晰,而后者情境则要模糊很多。l结果发现,前者的情形下,群体中的人提供的帮助只比独处的人少一点点;而在后一种情形中,处于群体的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Solomon,1978)l清晰的情境降低了责任扩散的程度,因而使得旁观者效应大大降低第30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四步:是否知道如何提供帮助第四步:是否知道如何提供帮助l取决于突发事件的性质第31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五步:是否实施帮助第五步:是否实施帮助l即使经过了前面四步,利他行为也有可能不会发生。l这一步常常受制于对潜在的消极后果的担忧,而这些担忧又往往是非常现实的。l即:在助人的积极后果与消极后果之间进行权衡。第32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亲社会行为的亲社会行为的“危险危险”后果后果l出手搀扶,连累自己摔倒l两口子吵架去拉架,里外不是人l南京彭宇撞人案第33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总结:三个主要影响总结:三个主要影响l从众效应从众效应:觉得其他不动的人可能理解这个情形,即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事情并不紧急l责任扩散责任扩散:由于别的人都知道这个紧急情况,一个人自己得采取行动的责任就减轻了l评价焦虑评价焦虑:当着别人的面采取行动的犹豫,除非人们知道帮助或者别的什么行动是合适的第34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三、冷漠行为三、冷漠行为l什么是冷漠行为l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原因l个人的人格特点l旁观者效应原因l责任扩散l他人的示范作用l其它因素第35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l利他行为的唤起事件l利他者的个人因素人格、心境、情感、价值观、性别、年龄等l求助者的特点l环境因素l自然环境l社会环境旁观者的影响、乡村与城市、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第36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第37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乡村和城市乡村和城市lAmato(1983)的研究l55个不同规模的澳大利亚城市l5种助人行为l颜色调查:学生称为了完成家庭作业,要求路人帮忙写下自己最喜欢的颜色l丢失包裹:一个路人没注意把包裹掉在路边l多发性硬化病捐助:请求为多发性硬化病协会捐款l纠正错误指路方向:一个收款员明显地指错路l腿部受伤:一个腿上绑着绷带的人跌倒在路边并大声喊痛第38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乡村和城市乡村和城市第39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乡村和城市:乡村和城市:why?l城市过载假设(urbanoverloadhypothesis):住在城市里的人经常被信息所轰炸,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所淹没。第40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l共有关系或交换关系l旁观者评估求助者的积极程度l求助者是你喜欢的人、亲人、朋友等l求助者你不认识,但长相吸引人l求助者与你很相似第41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lShaw,Borough和Fink,1994第42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归因归因l旁观者对求助者所处困境的责任的归因第43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归因归因l不幸者是否能得到帮助,关键因素在于造成这种不幸的原因是否可控l不可控原因造成的不幸更有可能获得帮助不幸事故发生原因的可控性助人者的情感反应助人者的助人意愿不可控外部因素:一个人失业是因为原单位破产同情,可怜高:这个人被认为值得帮助可控个人因素:一个人没有工作是因为懒惰不想工作生气,愤怒低:这个人被认为不值得帮助助人行为的归因理论分析助人行为的归因理论分析第44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亲社会模范亲社会模范l旁观者在现场或过去曾经接触到的助人行为的榜样l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模范l媒介的宣传作用你愿意帮助其他小朋友,你真是个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第45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情绪差异情绪差异l正情绪和负情绪第46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情绪差异情绪差异关心社会关心社会令人愉快令人愉快的结果的结果助人事件助人事件明显明显助人事件助人事件不明显不明显动力感动力感令人不快的后果,如尴尬或危险旁旁 观观 者者 的的 正正 情情 绪绪 状状 态态旁旁 观观 者者 的的 负负 情情 绪绪 状状 态态对受害者的移情觉得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消极情绪助人事件明显帮助任务有趣或能够带来乐趣关注自己的需要觉得不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消极情绪通常情况更愿意提供帮助不愿意提供帮助第47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为什么好心情会让人做好事?为什么好心情会让人做好事?l好心情使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光明面:一个通常看起来笨拙或恼人的受害者,当我们心情好时,看上去更像一个值得帮助的正派人l帮助他人可以延续我们的好心情l好心情增加了对自我注意的程度:利他主义是被大多数社会所推崇的,自己的助人行为增加了对这种价值观的注意,因而好心情会增加助人行为第48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坏心情呢?坏心情呢?l坏情绪也可能增加助人行为:内疚感l当人们做了是自己感到有负罪感的事情后,可能会以帮助他人来抵消这些事情造成的负罪感/负疚感l有人发现,经常上教堂作礼拜的人,在忏悔前比忏悔后更愿意向慈善机构捐钱(向牧师忏悔可能减少了他们的负罪感)(Harris,1975)l消极状态减缓假设(negative-statereliefhypothesis):一种认为人们助人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悲伤和苦恼的观点l处于糟糕情绪的人会努力减轻自己的不适感。如果个体将帮助他人知觉为提高自己情绪的一个好方法,则他就有可能助人l如果坏情绪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和自己的需要,那么就会降低助人的可能性。第49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个特殊群体:志愿者一个特殊群体:志愿者第50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志愿者(自愿者)行为志愿者(自愿者)行为l美国,每年几乎有一个亿的成年人自愿花费205亿小时参加亲社会行动,即每周平均要花4.2小时。l美国,2000年度公众对慈善事业的捐助比1999年度的总额2035亿美元增长了6.6%。l中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2511万名,自1993年以来,全国累计已有2.68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l2002年中国人均慈善捐赠0.92元人民币,2003年美国私人捐赠2410亿美元,人均828美元。中国的人均GDP和美国相差38倍,但是中国的人均慈善捐款和美国相差7300倍。第51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谁更可能获得帮助?谁更可能获得帮助?l外表吸引力外表吸引力l至少在某种情景下,外表吸引力较高的人更有可能获得别人的帮助l研究者将一份研究生院的申请信放在机场的电话亭里,看起来有人忘记寄出去了。申请书上有照片,有些人非常好看,而有些人则很普通。l结果表明,如果申请书上的照片上的人很有魅力(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信件被寄出去的可能性较大(47%),而没有吸引力的人的申请被寄出去的比例较低(35%)第52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谁更可能获得帮助?谁更可能获得帮助?l相似性相似性l让实验助手穿上保守的或者另类的服装,向穿着“整齐”或者“嬉皮”的大学生借硬币打电话。l结果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帮助了和自己相似的求助者,而向与自己不相似的人提供帮助的比率还不到一半(Emswiller,1971)。第53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谁更可能获得帮助?谁更可能获得帮助?l圈内人圈内人l许多研究只是关注陌生人之间的助人行为l成本-收益原则l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还发生在熟悉的人之间l共有关系较少关注即时的回报,而是长期收益l人们更乐意帮助朋友而不是陌生人l圈内人遵循的原则:共有关系第54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被帮助?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被帮助?l归因理论:对自尊的威胁l社会交换理论:受人恩惠的成本l如果有能力以某种形式来回报,才会愿意接受帮助l如果有能力回报给予帮助的人,会更加感激帮助者。l抗拒理论:自由的丧失第55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五、利他行为的培养与教育五、利他行为的培养与教育l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l群体规范与舆论的作用l责任心的培养l移情训练l学习助人技能第56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仔细阅读下面的题目,并在每个题目前边的横线上写上符合你自己情仔细阅读下面的题目,并在每个题目前边的横线上写上符合你自己情况的分数。况的分数。l0=完全不象我;1=有点不象我;2=说不清楚;3=有点象我;4=非常象我l量表1:l1.看到别人有危险,我常常有一种要保护他们的愿望。l2.看到别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我有时不觉得他们可怜。*l3.对那些比我不幸的人,我常常很关心他们。l4.我认为我是一个相当心软的人。l5.有时看到别人有麻烦,我并不感到抱歉。*l6.他人的不幸并不经常使我不安。*l7.我常常受到发生在我周围事情的影响。l量表2:l1.在紧急情况下,当我看到别人急需帮助,我会提供援助。l2.在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情境中,我常常感到很无助。l3.在紧急情况下,我感到恐惧和不舒服。l4.在常常能够相当迅速地处理危难事件。*l5.处于紧张情境中的时候,我很害怕。l6.看见别人受到伤害,我也能够镇定自如。*l7.紧急情况常常使我有一种不能控制自己的感觉。l第57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l*的反向计分l两个量表分别加总l你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吗?l量表1:同情性关怀:男=19.04女=21.67l量表2:个人困扰:男=9.46女=12.28第58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59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二节第二节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l一、什么是侵犯l二、对侵犯行为的解释l三、侵犯的消除与控制第60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什么是侵犯一、什么是侵犯l含义:侵犯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l种类l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l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第61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二、对侵犯行为的解释二、对侵犯行为的解释l本能论l弗洛依德(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l挫折侵犯说l社会学习理论l电影、电视、电脑游戏第62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置换某人由于他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击他,便可能侵犯那些与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寻找替罪羊()个体不明白挫折的来源,就倾向于去寻找一只“替罪羊”(scapegoat),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并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替罪羊”的人往往具有如下两个特征:软弱性、特异性第63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侵犯的影响因素侵犯的影响因素l个人因素:lA型人格、敌意归因偏差、性别差异、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l情境因素:l直接外因、高温、药物和酒精、情绪唤起水平、去个性化l社会因素:l媒体暴力、家庭暴力第64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三、侵犯的消除与控制三、侵犯的消除与控制l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的方法l减少侵犯的具体途径1.宣泄:用文学作品中悲剧的手法,使人们的恐惧与忧虑等情感得以释放,以达到净化的目的。2.习得的抑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侵犯行为的控制,主要指下面几点:l社会规范的抑制l痛苦线索的抑制l对报复的畏惧3.培养移情能力4.培养成熟的个性第65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犯罪心理学家强调的个性特征犯罪心理学家强调的个性特征成熟的个性特征成熟的个性特征不成熟的个性特征不成熟的个性特征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不保留敌意与怨恨不歪曲现实自我认识客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社会退缩,不会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留恋家庭,行为目的自我中心缺乏独立性,自发性情绪不稳定,行为方式倾向于侵犯性与逃避性自我行为责任意识缺乏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第66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三节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l一、竞争与合作的含义l二、竞争与合作的原因l三、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l四、竞争与合作的作用第67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竞争与合作的含义一、竞争与合作的含义l竞争指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为同一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l合作是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第68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二、竞争与合作的原因二、竞争与合作的原因l长期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方式l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意识,使人们倾向于采用竞争的方式l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一致或冲突是导致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第69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三、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三、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l奖励方式l信任程度l沟通l个性因素l文化因素第70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判刑1年判刑1年释放判刑15年判刑15年释放判刑10年判刑10年不告发对方不告发对方 告发告发不不告告发发对对方方 告告发发囚犯甲囚犯甲囚囚犯犯乙乙第71页,共7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