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7章 锐角三角函数 7.2 正弦、余弦(一)导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doc
-
资源ID:707650
资源大小:80.2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届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7章 锐角三角函数 7.2 正弦、余弦(一)导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doc
17.27.2 正弦、余弦(一)正弦、余弦(一)课题课题7.27.2 正弦、余弦(一)正弦、余弦(一)自主自主空间空间学习学习目标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的含义,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弦和余弦值。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能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正弦、余弦概念的学习感受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学习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的含义,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弦和余弦值。学习学习难点难点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弦和余弦值。教学流程教学流程预预习习导导航航问题 1:如图,小明沿着某斜坡向上行走了 13m 后,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 5m,如果他沿着该斜坡行走了 20m,那么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多少?行走了 a m 呢?问题 2:在上述问题中,他在水平方向又分别前进了多远?合合作作探探究究新知探究:新知探究:1思考:从上面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已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_;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_。4(根据是_。 )2正弦的定义如图,在 Rt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 a 与斜边 c 的比叫做A 的_,记作_,即:sinA_=_.3余弦的定义如图,在 Rt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邻边 b 与斜边 c 的比叫做A 的_,记作=_,即:cosA=_=_。(你能写出B 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吗?)试试看_.4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呢?(1)如书 P42 图 78,当小明沿着 15°的斜坡行走了 1 个单位长度到 P 点时,他的位置在竖直方向升高了约 0.26 个单位长度,在水平方向前进了约 0.97 个单位长度。根据正弦、余弦的定义,可以知道:sin15°0.26,cos15°0.97(2)你能根据图形求出 sin30°、cos30°吗?sin75°、cos75°呢?sin30°_,cos30°_.sin75°_,cos75°_.(3)利用计算器我们可以更快、更精确地求得各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4)观察与思考:从 sin15°,sin30°,sin75°的值,你们得到什么结论?从 cos15°,cos30°,cos75°的值,你们得到什么结论?5当锐角 越来越大时,它的正弦值是怎样变化的?余弦值又是怎样变化的?例题分析:例题分析: 例:已知:如图,ACB=90°,CDAB,垂足为 D.(1))()(sinBC ACA(2)ABCD)( )(Bsin(3)BCBCDCDACD)(cos,)(cos(4))()(tan,)( )(tanAC BDBACCDA展示交流:展示交流:1.根据如图中条件,分别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值。2如图,在 RtABC 中,C90°,AC12,BC5,则sinA_,cosA_,sinB_,cosB_。13在 RtABC 中,ACBC,C90°,求(1)cosA;(2)当 AB4 时,求 BC 的长。4已知在ABC 中,a、b、c 分别为A、B、C 的对边,且a:b:c5:12:13,试求最小角的三角函数值。四、提炼总结:四、提炼总结:三角函数的实质是直角三角形中边之间的比:斜边的对边AAsin斜边的邻边AAcos当当堂堂达达标标1.在 RtABC 中,C90°,AC,BC1,则3sinA_,cosB=_,cosA=_,sinB=_.2在 RtABC 中,如果各边长度都扩大 3 倍,则锐角 A 的各个三角函数值( )A.不变化 B.扩大 3 倍 C.缩小 D.缩小 3 倍313若 0°90°,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sin 随 的增大而增大 B、cos 随 的增大而减小C、tan 随 的增大而增大 D、sin、cos、tan 的值都随 的增大而增大4在 RtABC 中,C90°,tanA,AB10,求 BC 和 cosB。431学习反思: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