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北京的春节》任务群教学详案.docx
-
资源ID:70795274
资源大小:20.7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北京的春节》任务群教学详案.docx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北京的春节任务群教学详案师: 我们四大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你们觉得最过瘾的是哪一个节日?一起说。生: 春节师:都喜欢过年。先来读一首过年的诗。生读师:特别棒。古人的诗中间往往是藏着一些情绪,情感。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春节。过年是什么情感?生:热闹欢快师:开心,高兴,来,你再来读一读,特别开心。高兴。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师:来,我们来读出那种高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预备读。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师:还藏着几个春节的习俗,发现了吗?生:有放爆竹师:第二个是。生:第二个是换春联。师:你怎么知道是春联呢?哪一句?生:总把新桃换旧符。师:其实就是贴什么?春联。还有一个?生:喝屠苏酒师:古人大年初一的时候要喝屠苏酒,据说这种酒喝完之后辟邪,躲避瘟疫,就像我们去年的瘟疫。喝了这个酒,据说可以躲避瘟疫。来。一共三个习俗,第一个习俗是。生:放爆竹师:第二个习俗是喝屠苏酒,第三个是贴春联。3 大习俗。你看这首诗里面藏着习俗,作者是谁?王安石。王安石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做了一件什么事?生:变法。师:北宋到了中期的时候,已经国库空虚,积弊难改。那个时候王安石作为宰相,特别想推行新法,让国富民强。于是他就做了一件事情,叫变法。你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说春节来的时候,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一切都新的开始了。你感觉王安石这首诗其实在说什么?是光说春节吗?生:变法之后,北宋的美好景象。师:他在想象,变法之后就是这样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里面其实还藏着一个字变。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爆竹声中一岁除,预备读。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师:一首诗里面藏着一个节日,藏着三个习俗,藏着一位诗人,藏着一种情感。再来看另外一首诗。生读师:好,大家一起读一读腊八粥里材料全。生:腊八粥里材料全,腊八蒜绿腊又酸。除夕饺子年夜饭,正月十五吃汤圆。师:每一首诗里都藏着一个诗人,这个诗人怎么样?生:我觉得他挺爱吃东西。师:你怎么知道?生:因为里面全都是很多在春节吃的东西。师:腊八粥是吃的。腊八蒜是吃的,饺子是吃的,汤圆是吃的。这个诗人是吃货。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远在天边。生:近在眼前。师:诶,其实我这些都是在节日里吃的东西。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大作家,叫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先来读词语,课件出示。指名读 齐读词语。师:都跟过年有关。张老师这些词语安排的怎么样?生:你说安排得很好,因为每一排的词都是代表了一个时间段做的事情。师:每一排都是一个时间段吗?。生:对。师:麦芽糖 、 扫房子、贴春联、贴年画、穿新衣,这都是一天的?生:第一行的是腊八节到春节前这一段时间做的事情,第二排是春节前必须要做的事情,第三排是除夕和春节这两天要做的事情,而最后一排是元宵节和正月初六做的事情。师:我懂的。你们总把我往好的地方想,说张老师肯定是有想法的。其实张老师写这个词语是随便往上面写的,其实它很多都是乱在这里。给我们的一个感觉是特别乱。学习语文有一种重要的能力,生活中也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一堆乱的东西,我们怎么把它理出来?按照自己的想法诶,给它理个顺序,梳理一下,分分类。大家想想怎么分类。你来说。生:我觉得腊八节那天应该就是做腊八粥和泡腊八蒜。师:你准备按时间来分类。来,先说腊八那天。生:他们做煮腊八粥,泡腊八蒜。师:算一天。生:春节前的准备。师: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的。生:小年。师:小年。书上讲了几个日子,你们忘了吗?第一个是腊八,第二个是什么?小年23。第三个是初夕,第四个春节初一。还有一个。生:正月十五。师:他准备按照时间来分顺序。还有什么方法?生:我准备按有吃的东西和做的事情来分类。师:比如吃的腊八粥,腊八蒜,团圆饭。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它分类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吃的,第二种是人对一个物进行的行为,第三种是人在对春节这种习俗进行的行为。师:一种是春节我们要做的这种习俗。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还有人对一个物进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生:跟物品,比如贴春联,贴年画,这些都是跟这种物品有密切相关的习俗。师:可以,这个也是习俗,他也是按照习俗。张老师听了之后,又给他重新排列了一下,大家读第一排。生:腊八粥 腊八蒜 麦芽糖 团圆饭 吃元宵师:这是干嘛?吃的。下一排。生:放鞭炮 逛庙会 观灯猜灯谜师:这都是习俗,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生:买杂拌儿 买鞭炮 备年货 扫房子 贴春联 贴年画穿新衣熬年夜 拜年开业师:第三排都是准备过年的,第四排是过年的时候大家做什么事。这样比刚才清楚多了。师:我们来读读课文,读课文特别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学习的方法,只有两个字,第一个字叫“读”,第二个字叫“说”。我们来选一段课文,自己选一段,选哪段都行,长短都行。但是读完课文之后,你一定要有话说,你想到什么了,或者你觉得哪里写得好,只要跟这一段有关系的,都可以说。师:我来做个例子。张老师来读第一段。师:读这一段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第一个“全”。腊八粥,各种干果,各种食材,各种豆,我觉得体现了一个字叫“全”。我们的父母做腊八粥的时候,恨不得把各种食材都放到里面一起来做饭,“全”就好像把所有的成果都放到里面。第二个,张老师感受最深的字是“熬”。很多东西都是要慢慢的熬的,腊八粥做的时间是特别长的,你们知道的,甚至几个小时来做。沈从文先生讲腊八粥从早上熬到晚上才吃的。其实里面一个“全”,一个熬。我们的父母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一起,把自己的幸福熬到一起来吃下肚。张老师抓住了两个,一个全,一个熬,讲腊八粥,张老师做的方法叫一个读,一个叫说。师:好,现在我请大家来准备,你在书上随便找一段自己喜欢的那一段,准备几句话。好,大家开始准备,可以练练读,也可以想想怎么说。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别的同学发言的时候,你也可以想,也可以补充。你先来。生:第四自然段。 他清楚地交代了孩子们准备过年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第三件事就是买玩意。我想介绍第一件事,特别是第一件事,我从“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可谓杂拌儿是在他们多么重要。师:他说了一段,他理清了。他特别喜欢小孩子。书中写小孩子这一段,我问你这篇文章里面有孩子吗?处处有。每一篇重要的都有。有大人吗?处处有。老舍先生是大文学、文学语言大师,他写的文章里处处都有人。处处都在写情。所以他特别了解孩子,排着123,他特别感兴趣这一段。生:我选择的是第 8 自然段。从第 8 自然段我可以看出,老舍先生把除夕的一些习俗,还有各种要做的事情都有详有略地写出来,让我们看得更加的深,更加的形象。而且他特色的写出了老少男女,门外贴好的对联,这些是略写的。这一页除了很小的孩子,这些都是详写的。在外边做事的人,他还把这种除夕的时候,家家要是团圆饭,这种必须团圆的情景也写了出来,写得有想有略,很好。师:这里面这段话中间其实有几句是写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我们把那句话读一读。生: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师:腊八熬粥,除夕熬夜,这个晚上我们是不睡觉的。还有一个表现我们文化的,”在外边做事的人“读。生: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师:中国人讲中国人的,再远都要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跟父母团聚。记得这句话,张老师讲这句话,老舍讲的话,你记得,长大了要做到。他读这一段,张老师想起来小时候,我们小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叫啃骨头。大骨头,熬完之后,上面还贴点肉,妈妈就发骨头,我们姐弟三人每人发一块骨头,把里面的肉全部都挑下来,挑出来啃骨头。小时候吃肉不容易,现在看见骨头也不啃了,肉吃多了。联想特别棒,而且他讲得有详有略。生:我选的是第二自然段。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忍不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这个地方就是从腊八蒜,色如翡翠。这里我就想到了算是萤绿萤绿的。醋的味道又酸又辣,感觉让人垂涎三尺。师:特别下饭,这个蒜也很奇怪。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平常我们吃的泡的蒜,做的蒜都是带点红色。腊八那天做的它就是翡翠,绿色,特别好看。诶,这个很奇怪。非常好。来,再有一个同学。生:我选的是第 12 自然段。这一小节,我可以感受到元宵节的喜庆和热闹,而且他详写了这些元宵节的灯,可以让我感受到元宵节的热闹的气氛,以及人们在过年时候,人们在元宵节时候的喜庆。师:过年时候最热闹的其实不是春节那天,春节那天都在走亲戚,在家里团圆。最热闹的时候是什么?元宵节。在元宵节所有的活动中间,最热闹的一个是什么?观灯,挂了很多灯,你们现在已经没这个气氛。我们小时候生活比较贫乏,都到城里去关灯。张老师那个时候很小,人特别多,我记得一种感觉,人挤着我,脚不沾地,因为脚被挤起来了。大家随着人流,心里很害怕,走了好远,但还往旁边看。你看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觉得有这几个特别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努力把书上的文字读好,读的时候联想画面来说。这两个同学特别棒,他们还知道详略,这个是语文的。既联系生活,又联系语文。所以我说这个班级是特别棒的同学。可惜我们没有机会全部读完了。下面我们来再来读两段。这两段特别有意思,先来读一读儿歌,了解一下每天都干什么。师:来,我们再来看这一段。我请同学读一读。这一段读得特别好,来,你来读一读。生读师:这个同学特别不简单,他哪里不简单?生:他读得很好。而且他把所有的大事,所有的孩子们想去做的事情,把他们的感情都读了出来。师:关键是有一个读起来我们江南的小朋友读的特别难的,他读的特别好,来,我们来读一读。生:买杂伴儿。师: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生:零七八碎儿玩意儿师:而且他创造他说第一件大事儿,高级的没有皮儿,就用榛仁儿。我跟你说,我为什么说这些话?你要跟北京人讲话,经常用儿话。张老师是北方人,我告诉你,北方人用儿化是表达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表示小的用儿化。比如小孩,小孩比较大了,比较高。像你现在就叫小孩。幼儿园的一年级的叫小孩儿,小屁孩儿,他更小。你妈妈说拿个碗,像北方说来,拿个碗来。你就不要拿太小的,拿个大点的碗。哈哈哈,拿个碗儿,你就要拿个小的,它区分大小的,你已经懂了。第二个是表达可爱,就是喜欢你。诶,这个小孩儿,他就是喜欢你。凉皮,我们说凉皮儿。你将来到北京上学了,你就跟人家学凉皮儿。师:张老师讲的这个是北京话的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所以他经常在这个里面带着有北京话。就像四川人,四川人特别喜欢讲一句话叫安逸,就特别舒服,我们这里普通话说特别舒服,他说安逸。她们做什么事都是安逸,今天这节课上的安逸。哈哈哈,今天这顿饭吃的安逸。张老师河南人,特别喜欢。你们知道那个小岳岳,小岳岳经常说咦。我来说一句话,你能听懂吗?咦,这妮长得还怪俊嘞。哈哈哈,啥意思?生:这人长得很漂亮,或者是很帅。师:这妮。妮是女孩子。就这个女孩子长得怪漂亮的,就是怪俊的。哎,这个叫地方方。特别有特色。我们再来读一读。有些地方也可以创造的,像他一样创造。生读师:年画儿可以,榛仁儿也可以,但是不能过年儿,没有过年儿。有意思吧。再来看。生读师:有声有光的玩耍。我们这里大家一起玩,叫什么?普通话都叫玩,但是北方有的地方不叫碗,叫耍。明天我们到丹凤公园耍耍。就是说我们到丹凤公园去玩玩。上海人不叫玩,也不叫耍,叫不像。我们到城隍庙不像不像,不像不像就是玩。师:所以很多地方的作家,写到不同的人。假如你写一个上海人,突然出现一个上海话,人家就知道这个人是上海的,你不用说,特别有特色。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件事。老舍的北京的春节都读过了,每一个日子都是一个画卷。后面还有一个文章找到了。斯妤也写了一段关于春节的,你把这一段和老舍的比一比,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说。生:老者主要是围绕每一个天,是按时间去介绍他的。斯妤主要是介绍一件习俗,把他介绍得很详细。师:这是第一个区别。这个作家选了一个点,老舍每个都介绍。老舍指的是画卷,很多画,斯妤就是一个画面。还有区别吗?生:老舍的文章里只有一句,他的全都是详写。师:他只写了一件事,但是在所有的人中间,他也有一个人是最中心的人物,是哪个人?外婆。对,所有都围绕着外婆,有外婆就是过年。外婆给大家做吃的,大家围绕着最年长的外婆来过年。你看这个就突出了。张老师讲的文章里始终都有人,人始终都有情。好的,回去之后请大家仿写一段关于四大传统节日的一段话, 150 字。可以从吃、玩、风俗三个方面选一个。比如我就写一件事,放鞭炮。或者压岁钱?我特别感兴趣是压岁钱,嘿嘿嘿。为什么要给你压岁碎,其实是那个碎字,恶的碎就压压它。还有吃粽子,赏月踏青,观灯。用上地方语言最好。我们不是北京人,不一定用北京的,但是用上地方的语言。老师们好,我是张学伟。和大家分享一下北京的春节的设计思路。北京的春节的设计是围绕着阅读和运用两个板块展开的。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可真够散的。文章描写了多幅春节的场景和画面。从腊八开始,小年二十三、除夕、春节正月十五,一幅幅充满民情丰俗的画面慢慢展开,作者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到亲切温暖。教学设计分为几块: 第一块叫营造气氛。出示了两首诗,王安石的元日,学生在简短的时间内读出。诗中藏着一个节日,诗中藏着3 个习俗。诗中藏着一段故事,诗中藏着一个人,诗中藏着一种情绪。我历来主张教学中能多给一点就多给一点。这里顺手捎带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诗元日这首诗的认识。第二种诗是自己写的一首打油诗,其实内容来自课文,意在梳理一下课文中的春节的日常美食,纯洁的美食,体会到诗人,也就是我自己是个吃货。这个环节,就整个拉近了诗中的距离,课堂有了情趣。这些两首诗也都是围绕着春节展开的。第二块我称之为铺垫情趣,是围绕词语展开的。先出这一组词语,都是跟春节有关的,也来自课文,但是它是乱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它分类、梳理、归类。这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归类之后,他对春节的吃完习俗有了一个更更有条理的认识。 第三块,读说训练。读加上说的方法,其实更多的是指向阅读的。学生阅读之后一定要有话说,这个话是围绕这一段内容的,但是又不止于这段内容阅读。这样的阅读应该是有思维含量的。因为我的要求是让学生围绕内容有话可说,但是不能重复课文内容。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因为说什么很重要。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说,也可以聚焦课文的语言,围绕语文学习来说,甚至可以放开去,讲一讲过年的故事,传说也不要紧,这些都需要学生说的有视野,有广度,有深度,有自己的认识。这个要求可不低。为了避免学生只是重复书上的语言,我先做了一个范例。我有感情的读了课文的第一段,就腊八粥里面的两个特点:全和熬,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后面的读和做了一个引路。老师们教学中示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就是当学生不会的时候,我们来做个例子,做个引路。学生马上就会一葫芦画瓢也好,或者是迁移也好。课堂上也是这样。我做了示例之后,学生的思路果然打开了。学生最后把课文和生活,课文和语文结合起来说比较精彩。这样立足课文,向外延伸到生活,向内聚焦到预言,效果还不错。 第四块是体会语言特色。除了出示了两段有鲜明特色的段落,让学生读,发现老舍生活化的描述,学生感受到地方特色语言的魅力。老师又进行了扩展和加深,作家特色的语言,这是学生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我们现在是把学生的目光朝特色语言这个方面引一下,让他们开始关注。第四块是仿写作业。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到课下去了。不过我建议老师们在现实教学中操作的时候,还是要先写两篇下水文。我不知道你是哪个地方的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地方的特色加入一些特色的语言,写两段风格不同,但是都有鲜明特色的给学生来评一评,甚至帮你改一改,这样学生对习作的要求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再动笔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