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四讲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2.ppt

    • 资源ID:70796488       资源大小:481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四讲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2.ppt

    第四讲亚里士多德法哲学亚里士多德法哲学n n 一、亚里士多德概说一、亚里士多德概说n n (一)生平(一)生平n n 前前384384年年前前322322年,年,n n古希腊古希腊思想家。思想家。马克思马克思称称n n其为其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n n出身于古希腊北方的斯达奇拉(出身于古希腊北方的斯达奇拉(StagiraStagira),父),父亲是亲是马其顿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在亚里士多德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在亚里士多德幼年时去世。幼年时去世。n n 自前自前367367年始,在年始,在柏拉图柏拉图学园学习长达二十学园学习长达二十年。年。n n 前前343343年,任马其顿王子(即年,任马其顿王子(即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大帝)大帝)师。柏拉图逝世后,离开雅典到亚洲密细亚阿索师。柏拉图逝世后,离开雅典到亚洲密细亚阿索斯城,建立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斯城,建立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n n 前前335335年回到雅典,在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年回到雅典,在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的运动场里另立讲坛,史称神庙附近的运动场里另立讲坛,史称“吕克昂学吕克昂学园园”。与柏拉图相比,他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与柏拉图相比,他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探索。逍遥学派(逍遥学派(the Peripateticthe Peripatetic)n n 前前323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雅典发生反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雅典发生反马其顿运动,亚里士多德成政治打击对象,被控马其顿运动,亚里士多德成政治打击对象,被控“亵渎神灵亵渎神灵”罪。避难卡尔基(罪。避难卡尔基(KhalkisKhalkis),次),次年病逝,终年年病逝,终年6363岁。岁。n n 逍遥学派逍遥学派(PeripateticsPeripatetics)亚亚氏创立的学派,称亚里士多德学派。氏创立的学派,称亚里士多德学派。n n 前前287287年以前领导该派的是年以前领导该派的是泰奥弗拉斯多泰奥弗拉斯多。他。他继续老师的所有研究领域,尤其致力于生物学研继续老师的所有研究领域,尤其致力于生物学研究,在植物学和逻辑方面作出了贡献。究,在植物学和逻辑方面作出了贡献。n n 前前287-287-前前269269年,该派由年,该派由斯特拉图斯特拉图(?-前前269269)领导)领导。他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并作出了贡。他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并作出了贡献。其后领导该派的是献。其后领导该派的是吕康吕康(前(前299-299-前前225225),此),此时该派已式微。时该派已式微。n n 前前1 1世纪,该派继承者世纪,该派继承者安德罗尼科安德罗尼科重振该派,重振该派,持续数世纪。持续数世纪。2 2世纪,亚弗洛弟西亚的世纪,亚弗洛弟西亚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对对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论著作重要的评注,使注释工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论著作重要的评注,使注释工作达到了高峰。逍遥学派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著作达到了高峰。逍遥学派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保存、流传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作的保存、流传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6 6世纪初,世纪初,拜占廷皇帝下令禁止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传播,该拜占廷皇帝下令禁止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传播,该派因而瓦解派因而瓦解。n n (二)主要作品(二)主要作品n n 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用的是对话体,这类著作大部分已般人阅读的,用的是对话体,这类著作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一些片段流传到今天。另一类作品经散失,只有一些片段流传到今天。另一类作品是亚里士多德的讲授提纲、研究札记或学生的听是亚里士多德的讲授提纲、研究札记或学生的听讲笔记,此类保存下了一部分。讲笔记,此类保存下了一部分。主要著作有:主要著作有:n n 1.1.涉及自然涉及自然哲学哲学问题:问题:物理学物理学;n n 2.2.涉及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涉及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主要包括主要包括范畴篇范畴篇、解释解释篇篇、前分析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论辩篇等,总称等,总称工具工具论论;n n 3.3.涉及政治、伦理问题:涉及政治、伦理问题:尼各马可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政治学政治学。n n 4.4.其他:其他:诗学诗学、修辞学修辞学。n n (三)主要哲学思想(三)主要哲学思想n n 1.1.实体论哲学实体论哲学n n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实体实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物(如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人人”)和种(如)和种(如“动物动物”)是第二实体,其实体性不如个别事物。)是第二实体,其实体性不如个别事物。n n 第一实体之所以是最得当地被称为实体,乃第一实体之所以是最得当地被称为实体,乃是由于这个事实,即它们乃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是由于这个事实,即它们乃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它们,或础,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它们,或者是存在于它们里面。者是存在于它们里面。属和种在较弱的程度上属和种在较弱的程度上也是如此。也是如此。n n 2.2.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不同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不同n n 一是基本风格不同:理想主义一是基本风格不同: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现实主义;n n 二是知识背景不同:柏拉图对自然领域诸学二是知识背景不同:柏拉图对自然领域诸学科不感兴趣,只对数学感兴趣;亚氏对自然领域科不感兴趣,只对数学感兴趣;亚氏对自然领域事情尤感兴趣,以生物学作为自己哲学的知识背事情尤感兴趣,以生物学作为自己哲学的知识背景。景。n n 三是治学方法不同:辩证法三是治学方法不同:辩证法-逻辑、分析、逻辑、分析、实证方法。实证方法。n n 四是哲学的思路不同:追求普遍本质四是哲学的思路不同:追求普遍本质-从个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别上升到一般。n n 五是崇尚的境界不同:追求直觉感悟五是崇尚的境界不同:追求直觉感悟-否定否定神秘直觉顿悟。神秘直觉顿悟。n n 二、亚里士多德法哲学思想二、亚里士多德法哲学思想n n (一)善是所有事物的目的(一)善是所有事物的目的n n 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中认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某种善为目标,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n n 在人的实践中在人的实践中,有些东西是作为手段为人期有些东西是作为手段为人期求的求的,而有些东西是作为目的为人期求的而有些东西是作为目的为人期求的,这种以这种以其自身被期求而其他目的都是为着它的目的就是其自身被期求而其他目的都是为着它的目的就是善善,就是最高的善就是最高的善。n n 中国人的幸福观:处太平时,居湖山郡,中国人的幸福观:处太平时,居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妻贤惠,生子聪颖,可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妻贤惠,生子聪颖,可云全福。云全福。n n (二)幸福是终极、自足、最高、最后的善(二)幸福是终极、自足、最高、最后的善n n 幸福不是人的品质、德性幸福不是人的品质、德性,也不是快乐、财也不是快乐、财富、荣誉等作为非善自身而存在的东西富、荣誉等作为非善自身而存在的东西,也不在也不在消遣和游戏中消遣和游戏中,而是在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而是在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是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n n 首先首先,幸福要求身体的善(健康身体)。幸福要求身体的善(健康身体)。n n 其次其次,幸福要以外在善为补充。幸福要以外在善为补充。n n 有许多事情需要一种外在的手段有许多事情需要一种外在的手段,需要诸如需要诸如朋友、财富、政治势力等才能成功。幸福是需要朋友、财富、政治势力等才能成功。幸福是需要机遇的善。机遇的善。n n 第三,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第三,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活动,幸福需要完满的德性幸福需要完满的德性,并须终其一生。并须终其一生。n n (三)正义就是维护城邦共同体的幸福(三)正义就是维护城邦共同体的幸福n n 1.1.正义就是中庸之道正义就是中庸之道n n 首先首先,中庸就是美德。中庸就是美德。n n 善德就在于行于中庸善德就在于行于中庸(适宜于大多数适宜于大多数的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行于中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行于中庸。n n 其次其次,中庸的特点是中庸的特点是“适度适度”、“适量适量”。n n 德性的本性就是恰得中间德性的本性就是恰得中间德性就是中道德性就是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n n 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中道才是德性。n n 第三第三,中庸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中庸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n n 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才是中道,亦即最好亦即最好的中道。的中道。n n 2.2.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n n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进行划分。亚里士多德对正义进行划分。n n 首先首先,他把正义分为他把正义分为普遍正义普遍正义和和特殊正义特殊正义两两大类。大类。n n 普遍正义体现为对法律的遵从普遍正义体现为对法律的遵从,它被界定为它被界定为“是一种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是一种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质。”n n 普遍正义是从社会成员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而普遍正义是从社会成员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而言的,又叫做政治正义。政治正义要求社会成员言的,又叫做政治正义。政治正义要求社会成员的行为都必须合乎法律,这种法律不仅包括国家的行为都必须合乎法律,这种法律不仅包括国家颁布的成文法,而且还包括不成文的道德法典。颁布的成文法,而且还包括不成文的道德法典。合法的正义这一思想从苏格拉底就开始了。合法的正义这一思想从苏格拉底就开始了。n n 特殊正义则分为三种特殊正义则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它们分别是:n n 分配的正义分配的正义指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分配要合乎指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分配要合乎正义原则;正义原则;n n 矫正的正义矫正的正义指对已有不正义的一种矫正指对已有不正义的一种矫正;n n 互惠的正义互惠的正义则表现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的有则表现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的有利性。利性。n n 3.3.正义的困惑正义的困惑n n 最令亚里士多德头痛的是分配的正义最令亚里士多德头痛的是分配的正义,特别特别是经济上分配的正义。是经济上分配的正义。n n 经济分配的正义又分为两种形式经济分配的正义又分为两种形式,即即“算术算术意义上的平等意义上的平等”(亚氏认为正义最基本的含义就亚氏认为正义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平等,人人均等是平等,人人均等)和和“比率意义上的平等比率意义上的平等”(以以真价值为依据进行分配真价值为依据进行分配)。n n 人的真价值人的真价值,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主要是指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天赋、财产、地位、出生等因素个人所具有的天赋、财产、地位、出生等因素,因而所谓比率的平等因而所谓比率的平等,就是在分配中应以各人在就是在分配中应以各人在这些方面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所得。这些方面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所得。n n 亚里士多德认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分配的正义的两种形式在分配的正义的两种形式中中,真正体现正义的是比率的平等;而在矫正的真正体现正义的是比率的平等;而在矫正的正义中正义中,则需要算术的平等。则需要算术的平等。n n 第一层困境:如实行比率平等第一层困境:如实行比率平等,能力弱、地能力弱、地位差者会造反位差者会造反,但如果按算术平等进行分配但如果按算术平等进行分配,那么那么能力强、地位优越者就成了革命家。能力强、地位优越者就成了革命家。n n 第二层困境:到底应当按何种价值进行分配第二层困境:到底应当按何种价值进行分配?到底是以出生、天赋、能力、财产中的哪一个?到底是以出生、天赋、能力、财产中的哪一个作为标准来进行分配呢?作为标准来进行分配呢?n n 伯恩伯恩魏德士魏德士法理学法理学:n n 从前有兄弟三人从前有兄弟三人A A、B B、C C,A A、B B是有产者,是有产者,C C是无产者。为了帮助是无产者。为了帮助C C,A A从自己的从自己的3030只羊中拿出只羊中拿出5 5只,只,B B从自己的从自己的3 3只羊中拿出只羊中拿出1 1只给了只给了C C。八年后,。八年后,C C突然死去并没有留下遗嘱,这时突然死去并没有留下遗嘱,这时C C的羊已经达到的羊已经达到132132只。在只。在C C去世时,去世时,A A有羊有羊5050只,只,B B则有则有1010只。只。C C除了除了A A、B B两人外没有任何亲人。两人外没有任何亲人。n n 请问:如何分配才是最正义的?请问:如何分配才是最正义的?n n 方法一:方法一:C C遗留下来的遗留下来的132132只羊,只羊,A A和和B B各得一各得一半,即每人半,即每人6666只。只。n n 依据:依据:A A、B B两人具有同样的地位,应该平等两人具有同样的地位,应该平等对待。因此各得一半是正义的。对待。因此各得一半是正义的。n n 方法二:首先每人将自己送给方法二:首先每人将自己送给C C的拿回,即的拿回,即A A先得先得5 5只,只,B B先拿回先拿回1 1只,剩下的(只,剩下的(132-6132-6)126126兄兄弟人各得一半。即弟人各得一半。即A A得得5+63=685+63=68只,只,B B得得1+63=641+63=64只。只。n n 依据:确实应该平等,但是平等分配的是孳依据:确实应该平等,但是平等分配的是孳息部分,对于个人的投入应该先取回。息部分,对于个人的投入应该先取回。n n 方法三:方法三:A A拿出的拿出的5 5只羊占自己所有羊的比例只羊占自己所有羊的比例是是5/30=1/65/30=1/6,B B则是则是1/31/3,A A、B B两人相比是两人相比是1/61/6:1/3=1/21/3=1/2所以所以A A应得应得4444只,只,B B得得8888只。只。n n 依据:投资比例,但基数是自己的全部。依据:投资比例,但基数是自己的全部。n n 方法四:对方法三进行修正,方法四:对方法三进行修正,A A将将1/61/6付出,付出,应分应分132132的的1/61/6,即,即2222只;只;B B得全部的得全部的1/31/3,即,即4444只。只。剩下的剩下的6666只分成两半,一人一半。即只分成两半,一人一半。即A A得得22+33=5522+33=55只,只,B B得得44+33=7744+33=77只。只。n n 方法五:方法五:A A投入投入5 5只,只,B B投入投入1 1只,双方比例为只,双方比例为5/15/1。因此,应按此比例进行分配,即。因此,应按此比例进行分配,即A A得得110110只,只,B B得得2222只。只。n n 依据:考虑的是原始资本,即投入在全部原依据:考虑的是原始资本,即投入在全部原始资本中的比例,按此贡献分配是正义的。始资本中的比例,按此贡献分配是正义的。n n 方法六:兄弟两人从关系上是平等的,从贡方法六:兄弟两人从关系上是平等的,从贡献上有所区别,存在献上有所区别,存在“混合混合”情况。应将两种情情况。应将两种情况都考虑到。况都考虑到。n n 1.1.平等的身份地位:平等的身份地位:A A得得3333只,只,B B得得3333只;只;n n 2.2.贡献:贡献:n n (1 1)按提供的羊在原始资本中的比例:)按提供的羊在原始资本中的比例:A A得得5555只,只,B B得得1111只。按这种分配,只。按这种分配,A A得得33+55=8833+55=88只,只,B B得得33+11=4433+11=44只。只。n n (2 2)按提供的羊占自身全部的比例:)按提供的羊占自身全部的比例:A A得得2222只,只,B B得得4444只。只。n n 方法七:方法七:A A的羊从原来的的羊从原来的2525只变成现在的只变成现在的5050只,也就是增加了一倍,那么如果只,也就是增加了一倍,那么如果A A没有给出没有给出5 5只只羊,应该成为羊,应该成为3030的一倍即的一倍即6060只,所以只,所以A A应先分应先分1010只;只;B B从从2 2只变成只变成1010只,是原来的只,是原来的5 5倍,应先分倍,应先分5 5只。只。剩下的剩下的117117只进行平均分配,每人得只进行平均分配,每人得5858只后剩下只后剩下的一只用来庆祝分配完成,成为气氛友好的晚餐。的一只用来庆祝分配完成,成为气氛友好的晚餐。n n 4.4.解惑一:罗尔斯的解惑一: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作为公平的正义”n n 罗尔斯,美国著名罗尔斯,美国著名罗尔斯,美国著名罗尔斯,美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家哲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伦理学家,、伦理学家,、伦理学家,新自然法学新自然法学新自然法学新自然法学派派派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的主要代表之一,的主要代表之一,的主要代表之一,202020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n n (1 1)正义的重要性)正义的重要性n n 正义才是社会的第一要义。正义之于社会,正义才是社会的第一要义。正义之于社会,犹如真理之于理论,正如不含真理的理论迟早要犹如真理之于理论,正如不含真理的理论迟早要被摒弃,没有正义的社会也不会长久维持。被摒弃,没有正义的社会也不会长久维持。n n 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即使以社会整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即使以社会整体名义也不能践踏的不可侵犯性。正义否认为了体名义也不能践踏的不可侵犯性。正义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自由是正当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为了大多数人享有更大利益而迫使少的,不承认为了大多数人享有更大利益而迫使少数人作牺牲。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公民平等的数人作牺牲。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公民平等的自由权不容置疑;正义所保障的利益不能屈服于自由权不容置疑;正义所保障的利益不能屈服于政治交易或对社会利益的算计。政治交易或对社会利益的算计。n n (2 2)“无知之幕无知之幕”分配的理想条件分配的理想条件n n 为了达到理想分配模型,罗尔斯首先设计了为了达到理想分配模型,罗尔斯首先设计了一块一块“无知之幕无知之幕”。它掩盖了每一个人对自己所。它掩盖了每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特殊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的自然能力的认识,处的特殊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的自然能力的认识,同时保留了他们对社会权益以及获得这些权益的同时保留了他们对社会权益以及获得这些权益的手段的一般性知识。手段的一般性知识。n n “无知之幕无知之幕”实际不存在,只是把公正分配实际不存在,只是把公正分配的条件理想化的理论设计。在如此条件下,社会的条件理想化的理论设计。在如此条件下,社会成员将不要求有利于自己的分配原则,而只考虑成员将不要求有利于自己的分配原则,而只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增加社会权益,如何使包括自己在如何最大限度增加社会权益,如何使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可能地获得公平的权利、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可能地获得公平的权利、财富和机会。只有在这一原初条件下,关于公正财富和机会。只有在这一原初条件下,关于公正分配的社会契约才能成为可能。分配的社会契约才能成为可能。n n (3 3)两条基本公设)两条基本公设n n 一是一是“互不关心理性互不关心理性”。每一个人对自己利。每一个人对自己利益表示关注,除此之外,无需对理性的道德属性益表示关注,除此之外,无需对理性的道德属性作更多假设,人的本性既不损人,也不利他,只作更多假设,人的本性既不损人,也不利他,只是各人只顾自己。是各人只顾自己。n n 另一条公设是另一条公设是“最大的最小值原理最大的最小值原理”,实践,实践理性的特征是瞻前顾后、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理性的特征是瞻前顾后、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它优先考虑最坏的可能性,并在最坏的情况下争它优先考虑最坏的可能性,并在最坏的情况下争取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取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n n 这两公设是对人类实践理性的普遍概括,适这两公设是对人类实践理性的普遍概括,适用于一切按理性行动的人。具有实践理性的人在用于一切按理性行动的人。具有实践理性的人在“无知之幕无知之幕”背后所能达成的社会契约是一切有背后所能达成的社会契约是一切有理性的人必然同意的普遍合理原则。理性的人必然同意的普遍合理原则。n n (4 4)两条基本原则)两条基本原则n n 首先,必然会同意自由权平等原则。首先,必然会同意自由权平等原则。n n 自由权代表个人最基本人格、身份和社会地自由权代表个人最基本人格、身份和社会地位,即使处在最坏环境中也要首先争取。无知之位,即使处在最坏环境中也要首先争取。无知之幕后的人根据幕后的人根据“最大的最小值原理最大的最小值原理”,必然同意,必然同意每个人应平等享有尽可能广泛的自由权。每个人应平等享有尽可能广泛的自由权。n n 其次,必然会同意社会和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其次,必然会同意社会和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差别原则。差别原则。n n “公正公正”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平等平等”,经济,经济上的绝对平均分配使得大规模、高效益的社会经上的绝对平均分配使得大规模、高效益的社会经济成为不可能,他们在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分济成为不可能,他们在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分配到的平均份额的绝对值很可能要小于经济效益配到的平均份额的绝对值很可能要小于经济效益高的情况下分配到的最小份额的绝对值。高的情况下分配到的最小份额的绝对值。n n 采取差别原则的理由不是增加或保障强者、采取差别原则的理由不是增加或保障强者、富人、精英们的权益,而是最大限度地使弱者、富人、精英们的权益,而是最大限度地使弱者、穷人和未受教育者等最不受惠者获得权益。国家穷人和未受教育者等最不受惠者获得权益。国家对最不受惠者实行对最不受惠者实行“补偿原则补偿原则”,使他们享有高,使他们享有高于平均水平的社会福利和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对于平均水平的社会福利和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对经济收入进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这些都是经济收入进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这些都是符合正义原则的措施手段。符合正义原则的措施手段。n n (5 5)几点限制)几点限制n n A.A.对所有人有利,对最不利地位者最有利。对所有人有利,对最不利地位者最有利。n n B.B.社会和经济岗位、职务在机会均等条件下社会和经济岗位、职务在机会均等条件下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人开放。n n C.C.社会和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应受到限制,社会和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应受到限制,公正的要求高于对经济效益的算计。公正的要求高于对经济效益的算计。n n D.D.代际正义代际正义 n n 5.5.解惑二:诺齐克的解惑二:诺齐克的“持有的正义持有的正义”n n 诺齐克诺齐克(Robert(Robert NozickNozick,1938-2002)1938-2002),哈佛,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当代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学哲学教授,当代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n n 代表作:代表作: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n n 正义理论的核心是分配问题,即社会基本或正义理论的核心是分配问题,即社会基本或主要的福利、利益和物质成果在人们中间进行分主要的福利、利益和物质成果在人们中间进行分配的合理与正当性的问题。配的合理与正当性的问题。n n (1 1)个人权利的优先性)个人权利的优先性n n 诺齐克主张权利的优先性,主张权利优于善。诺齐克主张权利的优先性,主张权利优于善。n n 个人拥有权利。有些事情是任何他人或团体个人拥有权利。有些事情是任何他人或团体都不能对个人做的,否则就侵犯到他们的权利。都不能对个人做的,否则就侵犯到他们的权利。这些权利是根本性、绝对的,凌驾于需要、幸福、这些权利是根本性、绝对的,凌驾于需要、幸福、美德之上,在没有个人同意之前,任何人或团体美德之上,在没有个人同意之前,任何人或团体都不得以任何手段侵犯或剥夺。都不得以任何手段侵犯或剥夺。n n 不管目的动机如何,任何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不管目的动机如何,任何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或行为准则都不是正当的。为或行为准则都不是正当的。n n 个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个人是分立的,每个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个人是分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权利追求对自己而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权利追求对自己而言善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对其自身有价值,这是善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对其自身有价值,这是能够构成人生善的内容。在超出个人认为对自己能够构成人生善的内容。在超出个人认为对自己善的东西以外,不存在其他善。除非自愿,不能善的东西以外,不存在其他善。除非自愿,不能被牺牲或用来达到其他目的。被牺牲或用来达到其他目的。n n 如果国家功能延伸到要求个人为某个社会实如果国家功能延伸到要求个人为某个社会实体利益而舍弃自然权利、违背个人意志,就违反体利益而舍弃自然权利、违背个人意志,就违反了道德边际的约束。如此国家就不合法。国家为了道德边际的约束。如此国家就不合法。国家为保护个体权利而存在,这是它存在的惟一且终极保护个体权利而存在,这是它存在的惟一且终极理由。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理由。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最小国家最小国家”。n n (2 2)持有的正义三原则)持有的正义三原则n n 持有是否正义依赖于对所拥有东西是否有权持有是否正义依赖于对所拥有东西是否有权利。如果人们有权利,那么持有就公正,否则就利。如果人们有权利,那么持有就公正,否则就不公正。不公正。n n 衡量个人持有是否公正首先涉及到两个方面:衡量个人持有是否公正首先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持有的最初获得,即对无主物的占有是否正一是持有的最初获得,即对无主物的占有是否正当;二是持有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当;二是持有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的转让过程是否正当。的转让过程是否正当。n n A.A.获取的正义原则获取的正义原则n n 获取的正义原则是诺齐克正义观的充分条件。获取的正义原则是诺齐克正义观的充分条件。n n 财产的占有建立在占有者的劳动之上。个人财产的占有建立在占有者的劳动之上。个人通过劳动将自己与被劳动对象相融合,从而产生通过劳动将自己与被劳动对象相融合,从而产生拥有此物权利。然而,财产正当占有的条件是应拥有此物权利。然而,财产正当占有的条件是应为他人为他人“留下足够和同样好的东西留下足够和同样好的东西”。如果占有。如果占有没有留下没有留下“足够和同样好足够和同样好”的东西,那么我就有的东西,那么我就有理由反对它。(洛克)理由反对它。(洛克)n n 诺齐克将洛克条件弱化,提出财产占有的条诺齐克将洛克条件弱化,提出财产占有的条件应是件应是“不使他人状况恶化不使他人状况恶化”。n n 悖论:将番茄汁倒入大海,使均匀,是我拥悖论:将番茄汁倒入大海,使均匀,是我拥有了大海,还是我浪费了番茄汁呢?有了大海,还是我浪费了番茄汁呢?n n B.B.转让的正义原则转让的正义原则n n 财产持有过程中每一转让与交易都是自由、财产持有过程中每一转让与交易都是自由、公正的,没有强权或欺诈介入。通过自愿交换、公正的,没有强权或欺诈介入。通过自愿交换、馈赠、转让途径得到东西就合法。馈赠、转让途径得到东西就合法。n n 无论什么,只要它是从公正状态中以公正的无论什么,只要它是从公正状态中以公正的步骤产生的,它本身就是公正的。步骤产生的,它本身就是公正的。n n 不平等固然很不幸,但是不平等并不是不公不平等固然很不幸,但是不平等并不是不公正,平等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证明。一切正,平等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证明。一切均以道德边际约束为准绳。均以道德边际约束为准绳。n n 税收在实质上等同于强迫劳动,是强迫人们税收在实质上等同于强迫劳动,是强迫人们为他人劳动的一种方式为他人劳动的一种方式 。n n C.C.矫正的正义原则矫正的正义原则n n 6.6.佩雷尔曼对佩雷尔曼对“正义正义”理论的总结理论的总结n n 佩雷尔曼,比利时哲学家,曾任布鲁塞尔自佩雷尔曼,比利时哲学家,曾任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哲学中心主任,新修辞学创始人。由大学法哲学中心主任,新修辞学创始人。n n 佩雷尔曼认为,正义是最为崇高但又最为混佩雷尔曼认为,正义是最为崇高但又最为混乱的概念之一。最流行的正义概念可归纳为以下乱的概念之一。最流行的正义概念可归纳为以下六种:六种:n n 第一,对每人一样对待。即凡要考虑的一切第一,对每人一样对待。即凡要考虑的一切人,不论有任何差别,都一视同仁。人,不论有任何差别,都一视同仁。n n 第二,根据每人的优点来对待。这一正义概第二,根据每人的优点来对待。这一正义概念不再要求普遍平等,只要求和人的优点、内在念不再要求普遍平等,只要求和人的优点、内在品质成比例的对待。但问题是:什么是优点?评品质成比例的对待。但问题是:什么是优点?评定不同人优缺点的共同标准是什么?是否应考虑定不同人优缺点的共同标准是什么?是否应考虑人们行为动机、后果或为此作出的牺牲?同时,人们行为动机、后果或为此作出的牺牲?同时,这一概念还要求同等程度的优点。奖赏和优点相这一概念还要求同等程度的优点。奖赏和优点相称;惩罚和缺点相称。称;惩罚和缺点相称。n n 第三,根据每人的劳动来对待。这一正义概第三,根据每人的劳动来对待。这一正义概念也要求按比例对待。但标准已不是伦理的,不念也要求按比例对待。但标准已不是伦理的,不再考虑行为动机或作出的牺牲,仅考虑行为的结再考虑行为动机或作出的牺牲,仅考虑行为的结果。从伦理角度说,这种准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果。从伦理角度说,这种准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但应用起来却相当便利,因为它考虑的因素是可但应用起来却相当便利,因为它考虑的因素是可计算的。计算的。n n 第四,对根据每人的需要来对待。这一正义第四,对根据每人的需要来对待。这一正义概念不考虑人们的优点或产品,它要减轻人们因概念不考虑人们的优点或产品,它要减轻人们因自己无法满足基本需要而造成的痛苦。这一正义自己无法满足基本需要而造成的痛苦。这一正义概念最接近慈善的概念。在社会上适用这种正义概念最接近慈善的概念。在社会上适用这种正义概念,只能是概念,只能是“根据每人基本需要根据每人基本需要”或者或者“每人每人最低限度基本需要最低限度基本需要”。但什么是。但什么是“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或或“最低限度基本需要最低限度基本需要”,仍会引起激烈争论。现,仍会引起激烈争论。现代社会立法,如保护劳工、最低限度工资、限制代社会立法,如保护劳工、最低限度工资、限制最长工时、提供失业、疾病、老年保险和家庭津最长工时、提供失业、疾病、老年保险和家庭津贴等方面的法律,就是这种正义概念的体现。贴等方面的法律,就是这种正义概念的体现。n n 第五,根据每人的身份对待。这是贵族政治第五,根据每人的身份对待。这是贵族政治的正义概念。的正义概念。n n 第六,根据每人的法律权利对待。这意味着:第六,根据每人的法律权利对待。这意味着:一个法官审理同样案件、运用同样法律是公正的。一个法官审理同样案件、运用同样法律是公正的。公正就是适用国家的法律。与以上几种正义概念公正就是适用国家的法律。与以上几种正义概念不同,它并不对法律进行评价,而仅适用法律。不同,它并不对法律进行评价,而仅适用法律。这也意味着,不同法律制度具有各自不同的正义,这也意味着,不同法律制度具有各自不同的正义,在这一制度下是正义的行为,在另一制度下可能在这一制度下是正义的行为,在另一制度下可能是不正义的。所以有人认为,这种概念是是不正义的。所以有人认为,这种概念是“静态静态正义正义”,它以维护现存秩序为基础,在,它以维护现存秩序为基础,在本质上是本质上是保守的。保守的。n n 佩雷尔曼认为,以上六种最流行的正义概念佩雷尔曼认为,以上六种最流行的正义概念说明了说明了正义问题的复杂性,它们往往是相互冲突正义问题的复杂性,它们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设法力求从不同的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设法力求从不同的正义概念中找出共同的思想。正义概念中找出共同的思想。n n 自古至今,所有人都认为自古至今,所有人都认为“正义正义”意味着某意味着某种意义种意义上的平等,因此,平等地对待人是正义的。上的平等,因此,平等地对待人是正义的。n n 7.7.从实体正义向程序正义的转变从实体正义向程序正义的转变n n 由于人类心智的有限性,因此,人们在实体由于人类心智的有限性,因此,人们在实体正义问题上很难再进一步了,因此,人们开始重正义问题上很难再进一步了,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程序正义。视程序正义。n n 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看得见的正义看得见的正义”,其实是英美,其实是英美人的人的一种法律传统。这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一种法律传统。这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n n 人们有获得法庭审判机会;人们有获得法庭审判机会;n n 裁判者应保持中立性;裁判者应保持中立性;n n 程序的对等性;程序的对等性;n n 程序的自治性;程序的自治性;n n 程序的及时终结性。程序的及时终结性。n n 三、亚里士多德的三、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法治”思想思想n n 在在政治学政治学和和雅典政制雅典政制中,第一次明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确地提出了“法治法治”概念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法治并系统地提出了法治思想。思想。n n (一)(一)法治的含义法治的含义 n n 亚里士多德没有赋予亚里士多德没有赋予“法治法治”明确的定义明确的定义,但他认为但他认为“法治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应当包含两层含义:n n 公民恪守已颁布的法律;公民们所遵从的法公民恪守已颁布的法律;公民们所遵从的法律是制订得优良得体的法律。律是制订得优良得体的法律。n n 1.1.良法是法治的前提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n n 法律是正义的体现法律是正义的体现,要使事物合乎正义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必须必须毫无偏私毫无偏私,法律正是中道的权衡。法律正是中道的权衡。n n 衡量法律良恶与否衡量法律良恶与否,其标准为是否合乎正义。其标准为是否合乎正义。n n 法律好与坏法律好与坏,公正与不公正公正与不公正,必然要与各种必然要与各种政体情况相对应,法律的制订必定会根据政体政体情况相对应,法律的制订必定会根据政体的需要。正确的政体必然就会有公正的法律的需要。正确的政体必然就会有公正的法律,蜕蜕变了的政体必然有不公正的变了的政体必然有不公正的法律法律。n n 良法的三个标准:良法的三个标准:n n (1 1)良法是指符合公众利益而非只是谋求)良法是指符合公众利益而非只是谋求某一阶级或个人利益的法。某一阶级或个人利益的法。n n (2 2)良法是保证人类的自由的。)良法是保证人类的自由的。n n (3 3)良法必须能够促进建立合于正义和善)良法必须能够促进建立合于正义和善德的政体德的政体,并为保存、维持和巩固这种政体服务并为保存、维持和巩固这种政体服务,要谋求一个城邦的长治久安。要谋求一个城邦的长治久安。n n 2.2.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n n 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即法律具有至高无上权威,任何公任何公民、团体、执政人员必须普遍地遵从法律民、团体、执政人员必须普遍地遵从法律,不得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统治者也要遵从法律统治者也要遵从法律,执政人执政人员必须根据法律正确行使其管理和裁判权力员必须根据法律正确行使其管理和裁判权力,这这种权力需由法律规定种权力需由法律规定,受法律

    注意事项

    本文(第四讲 亚里士多德法哲学2.ppt)为本站会员(hyn****60)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