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70812564
资源大小:50.6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三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据下表可知( )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2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3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4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5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A地方势力膨胀动摇中央集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6汉代的许清、许劭为当时著名贤士,他们开办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此举反映了( )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B察举制社会影响大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7唐朝实行的“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8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 )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B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C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9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10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11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A帝王的喜好B才能和学识C财富的多寡D门第的高低12晋书.段灼传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材料中反映了该制度(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13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14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寒门不可企及。这从本质上说明A社会阶层已经固化B地主阶级统治加强C士族精于为官之道D门阀政治逐步形成15据学者研究发现,汉文帝时期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这样的变化( )A体现了察举制的形成完善B标志着科举制度走向成熟C有利于贵族垄断人才选拔D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二、材料分析题16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试卷第3页,共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A【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2D【详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3B【详解】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信息,吕思勉认为九品中正制“舍功实而采虚名”,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人才流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能得出“强化了士族特权”和“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D项。故选A项。5D【详解】根据“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可得出察举制逐步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弊端突显,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地方势力,排除A项;B项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察举是自下而上,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根据材料“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可知,材料现象反映了汉代察举制下士人以声誉威望获得察访征召资格而谋取功名的心态,B项正确;题干反映读书人对声名的重视,但并非实质,排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汉代世家大族势力的扩大,排除C项;重学风气的盛行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因此C项正确;租调制和租庸调制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项;D项是在清朝时期推行的,排除。故选C项。8D【详解】根据材料,陆贽认为,两税法选取各州科率钱谷数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两税定额,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简化了税收名目,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扩大收税对象,排除B项;材料中看不出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10D【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1B【详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B项正确;帝王喜好、财富多寡都不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排除A、C项;D项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根据材料,西晋时在官员选拔上实施九品中正制,有人批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也即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加强而非废除贵族特权,排除A项;士族把持政权,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以门第为选官标准,不利于选拔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14D【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高品第士族基本把持了“地望清美、品轶较低、升迁郊易”的官职,最终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形成士族把持政权的门阀政治,D正确;不论寒族还是士族,都属于士阶层,其阶层内部的流动性差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寒族和士族在阶级属性上都属于地主阶级,B不能凸显出材料中寒族和士族的差别,排除;士族在为官方面的优势不是主观能力所致,而是门第所致,排除C。15A【详解】据材料从汉文帝的到汉武帝时期明文规定,之后又有“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体现了察举制度的形成与完善,A项正确;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的做法打破官僚贵族的选拔,排除C项;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成为公卿大族维护其势力和特权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16(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职责:根据材料一中“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掌管审议、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实行三省制的意图是,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的统治。(2)调整:根据材料一中“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可知,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参知政事”等可知,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根据材料二中“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可知,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根据“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等信息可知,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根据材料一二中唐代对三省制实际运行的调整可知,这些措施导致了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3)认识: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唐朝中后期社会动乱与三省制不断被削弱和架空有一定的关系,总之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17(1)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2)表现: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行政效率提高;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宰相共同议政,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局限性:相权被分割削弱,其本质是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详解】(1)根据材料“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可得出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根据材料“能够兼容并蓄”可得出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并且统治者励精图治,都促进了隋唐政治体制的创新和发展。(2)表现,根据材料“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刑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说明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同时宰相共同议政,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局限性,根据材料“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说明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皇权;三省中中书省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易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答案第7页,共4页